LOVELUM LOVELUM
关注数: 7 粉丝数: 48 发帖数: 960 关注贴吧数: 20
[转贴]佛经中对于占相巫卜的开示总汇。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 ( 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前文略 .... ) 其心常念欲济一切。而将护之。假使其心。发瞋恚者。若有患厌。不能自制。众垢危害。心中恼热。寻除其根。令不炽盛。抱以仁和。慈心弘坦。如畏蚖蛇。毒兽之 聚。恶心便休。成斯仁和。 又弃邪见。奉于正见。不堕外学。舍于贪事虚伪之术。吉良之日。不择时节。不 思国位。 若睹帝主。不以为贵。不怀谀谄。表里相应心性仁和。奉佛法众不失三宝。愍哀三界皆欲度脱。是为十善。 这个经里面,说到如何实行十善,佛就跟我们说:不应择时节。 佛说阿难分别经 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cbs.ntu.edu.tw%2Fcbeta%2Fresult%2Fapp%2FT14%2F0495_001.htm&urlrefer=3fc0fc2a7a47991deac089b0ed46f426 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 不得择良时良日。 受佛五戒者,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 道护为强。设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 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佛就跟阿难说到,当佛弟子的, 不 得搞外道鬼神的东西,也不能择良时良辰。 当佛弟子的,就是有福德的人。 戒守得好,诸天鬼神无不敬服的。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八(节录)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梵行品之第五王语耆婆。若使如来审如是者。明当选择良日吉星然后乃往。 耆婆白王。 大王。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星。 大王。如重病人犹不看日时节吉凶唯求良医。王今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
戒色--不净观法与白骨观法 《坐禅三昧经》 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 《思惟略要法》 不净观法   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 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瞋恚由外既尔可制。 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於不净处在胞胎。还 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 从发至足。皮囊之裏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 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 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 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 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脇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 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 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 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 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 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 。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 。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 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 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 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 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 不了竭则不见。
大智度论--名、相有何差别?   问曰:   名、相有何差别?   答曰:   「名」者,是众物字,如热物字为火。「相」者,如见烟,知是火相:热是火体 。   复次,如五众和合中男、女,是为「名」;身貌可别男、女,是为「相」。见是 相故,作名字,名为男、女。   问曰:   若尔者,名、相无异,所以者何?见「相」故得「名」,知「名」故得「相」。   答曰:   汝不解我所说耶?先见男女貌,然后名为男、女——「相」为本,「名」为末。   又复如人眼见色,偏取所好相而生著,於余人则不然,以其能生染著心,是名为 「相」。   复次,此中佛自说名、相分别:「名者,假名,以名取诸法」,如经中广说。   须菩提问:「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萨云何自利、利人?」   佛答:「若诸法根本定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能自利利人。」   何以故?若诸法性定实有,即是无生。何以故?以性先定有故。若是法从因缘和 合生,即是无定性;若性定有,则不须因缘和合;若尔者,则无生,无生故无灭,无 灭故无罪福。   以知无常故,则舍罪修福;若常,则无缚解、无世间、无涅盘等。   是故佛告须菩提:「若法定有,非但名相者,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自利、利人 ,不行禅波罗蜜等自利、利人,无相故。是菩萨自具足是善法,亦以善法利益众生 ,以无相故。」
大智度论--现有受持、读诵,入於军阵,为刀兵所伤,或至失命。…   问曰:   现有受持、读诵,入於军阵,为刀兵所伤,或至失命。又佛说业因缘,非空非海 中,无有得免者。是中佛何以故言读诵般若者,入军阵中兵刃不伤,亦不失命?   答曰:   有二种业因缘:   一者、必应受报,二者、不必受报。为必应受报故,《法句》中如是说;此中为 不必受报故,说:「读诵般若,兵刃不伤。」   譬如大逆重罪应死之人,虽有强力、财宝,不可得免;有人罪轻,虽入死科,理 在可救,用力势、财物,便得济命,不救则死。善男子亦如是,若无必受报罪,虽有 死事来,至读诵般若波罗蜜,则得济度;若不读诵,则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罗 蜜无有力势。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若远离恶法,调伏其心,烦恼折减,一心直信善法,无 有疑悔;从久远已来,修集福德、智慧,於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教化众生,除去恶心 。如是善男子,刀兵不伤,命不中断。如佛自说因缘:「长夜行六波罗蜜,除己身及 他身三毒刀箭。」五波罗蜜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以广集此二事故,不中失命 。   毒药、水、火等,亦如是。   复次,如外道神仙呪术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毒虫不螫,何况般若波罗蜜 是十方诸佛所因成就呪术!
大智度论-现有受持、读诵,入於军阵,为刀兵所伤,或至失命。…   问曰:   现有受持、读诵,入於军阵,为刀兵所伤,或至失命。又佛说业因缘,非空非海 中,无有得免者。是中佛何以故言读诵般若者,入军阵中兵刃不伤,亦不失命?   答曰:   有二种业因缘:   一者、必应受报,二者、不必受报。为必应受报故,《法句》中如是说;此中为 不必受报故,说:「读诵般若,兵刃不伤。」   譬如大逆重罪应死之人,虽有强力、财宝,不可得免;有人罪轻,虽入死科,理 在可救,用力势、财物,便得济命,不救则死。善男子亦如是,若无必受报罪,虽有 死事来,至读诵般若波罗蜜,则得济度;若不读诵,则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罗 蜜无有力势。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若远离恶法,调伏其心,烦恼折减,一心直信善法,无 有疑悔;从久远已来,修集福德、智慧,於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教化众生,除去恶心 。如是善男子,刀兵不伤,命不中断。如佛自说因缘:「长夜行六波罗蜜,除己身及 他身三毒刀箭。」五波罗蜜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以广集此二事故,不中失命 。   毒药、水、火等,亦如是。   复次,如外道神仙呪术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毒虫不螫,何况般若波罗蜜 是十方诸佛所因成就呪术!
大智度论-阿难何以常问佛笑,而余比丘不问?   问曰:   阿难何以常问佛笑,而余比丘不问?   答曰:   是诸比丘不亲近佛;又敬难心多,故不敢自问。   阿难善知人相,知诸比丘意;又见佛笑,疑故,作是念:「佛无众生相,无有法 相,知三界如梦、如幻,今有何事能令佛笑?佛如须弥山王、大地、大海,不以小因 缘故动。」以是故问笑因缘。   佛告阿难:「业因缘果报相续,不可思议!是三百比丘却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 ,号名大相(施以手举物显示为相故,因以为名);六十一劫中是人利根,值佛说法,与般 若波罗蜜相应故,是诸人疾得作佛。」是诸比丘未得天眼故,自疑不知生何处,恐不 能得集诸功德,不得至道;是故佛言:「舍是身,当生阿閦佛世界。」   六万欲天子,必是宿世共福德因缘,故与三百比丘,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弥勒所应度,是故佛说:「弥勒时,当出家。」   今佛记诸比丘生阿閦佛世界,故诸人咸欲见诸佛清净世界;是故佛令大众见十方 面各千佛。是四众见是清净庄严佛世界,见诸佛身大於须弥山者,一生补处菩萨大众 围绕,以梵音声彻无量无边世界;各自鄙薄其身,怜愍众生故,为求无量佛法,作愿 生彼佛世界,如清净世界行愿中说。   笑因缘,如先说。   是十千人於此寿终,当生彼国,随生彼国行业因缘具足故,此间集深厚无量福德 故,终不离诸佛。见诸庄严佛世界发心故,皆号庄严王佛。
大智度论--阿难何以常问佛笑,而余比丘不问?   问曰:   阿难何以常问佛笑,而余比丘不问?   答曰:   是诸比丘不亲近佛;又敬难心多,故不敢自问。   阿难善知人相,知诸比丘意;又见佛笑,疑故,作是念:「佛无众生相,无有法 相,知三界如梦、如幻,今有何事能令佛笑?佛如须弥山王、大地、大海,不以小因 缘故动。」以是故问笑因缘。   佛告阿难:「业因缘果报相续,不可思议!是三百比丘却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 ,号名大相(施以手举物显示为相故,因以为名);六十一劫中是人利根,值佛说法,与般 若波罗蜜相应故,是诸人疾得作佛。」是诸比丘未得天眼故,自疑不知生何处,恐不 能得集诸功德,不得至道;是故佛言:「舍是身,当生阿閦佛世界。」   六万欲天子,必是宿世共福德因缘,故与三百比丘,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弥勒所应度,是故佛说:「弥勒时,当出家。」   今佛记诸比丘生阿閦佛世界,故诸人咸欲见诸佛清净世界;是故佛令大众见十方 面各千佛。是四众见是清净庄严佛世界,见诸佛身大於须弥山者,一生补处菩萨大众 围绕,以梵音声彻无量无边世界;各自鄙薄其身,怜愍众生故,为求无量佛法,作愿 生彼佛世界,如清净世界行愿中说。   笑因缘,如先说。   是十千人於此寿终,当生彼国,随生彼国行业因缘具足故,此间集深厚无量福德 故,终不离诸佛。见诸庄严佛世界发心故,皆号庄严王佛。
《坐禅三昧经》 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 《坐禅三昧经》 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 《思惟略要法》 不净观法   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 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瞋恚由外既尔可制。 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於不净处在胞胎。还 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 从发至足。皮囊之裏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 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 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 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 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脇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 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 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 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 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 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 。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 。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 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 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 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 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 不了竭则不见。
不净观法与白骨观法 《思惟略要法》 不净观法   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 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瞋恚由外既尔可制。 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於不净处在胞胎。还 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 从发至足。皮囊之裏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 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 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 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 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脇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 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 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 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 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 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 。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 。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 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 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 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 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 不了竭则不见。
不净观与白骨观法 不净观法   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 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瞋恚由外既尔可制。 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於不净处在胞胎。还 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 从发至足。皮囊之裏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 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 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 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 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脇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 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 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 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 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 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 。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 。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 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 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 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 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 不了竭则不见。
[转贴]佛经中对于占相巫卜的开示总汇。 [分享]佛经中对于占相巫卜的开示总汇。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前文略....) 其心常念欲济一切。而将护之。假使其心。发瞋恚者。若有患厌。不能自制。众垢危害。心中恼热。寻除其根。令不炽盛。抱以仁和。慈心弘坦。如畏蚖蛇。毒兽之 聚。恶心便休。成斯仁和。 又弃邪见。奉于正见。不堕外学。舍于贪事虚伪之术。吉良之日。不择时节。不 思国位。 若睹帝主。不以为贵。不怀谀谄。表里相应心性仁和。奉佛法众不失三宝。愍哀三界皆欲度脱。是为十善。 这个经里面,说到如何实行十善,佛就跟我们说:不应择时节。 佛说阿难分别经 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cbs.ntu.edu.tw%2Fcbeta%2Fresult%2Fapp%2FT14%2F0495_001.htm&urlrefer=3fc0fc2a7a47991deac089b0ed46f426 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 不得择良时良日。 受佛五戒者,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 道护为强。设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 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佛就跟阿难说到,当佛弟子的, 不 得搞外道鬼神的东西,也不能择良时良辰。 当佛弟子的,就是有福德的人。 戒守得好,诸天鬼神无不敬服的。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八(节录)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梵行品之第五王语耆婆。若使如来审如是者。明当选择良日吉星然后乃往。 耆婆白王。 大王。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星。 大王。如重病人犹不看日时节吉凶唯求良医。王今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 大王。如栴檀火及芛兰火二俱烧相无有异也。吉日凶日亦复如是。若到佛所俱得灭罪。 唯愿大王。今日速往! <> <>像这个是大般涅盘经, <>阿阇世王(有名的恶王)问耆婆(佛时代的医生):要去佛的地方,要有什么好日子吗? 耆婆就说:佛法中,没有择日这一套东西 呀~ (因为佛要说的是内明,如辞典注解: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 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盘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此解释感谢法 雨师兄提供) 耆婆再答:您现在就好像重病的人,不要再择日啦!您 快去吧!到了佛所,什么罪都消啦! 佛说般舟三昧经(节录)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 佛言。优婆夷欲学者。 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 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 视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贪欲之心。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念力学问敬重善师。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过 者。以坐席宾食之。 这是般舟三昧经,说这个在家女众,要怎么学般舟三昧呢? 佛 说要三皈依、守五戒,其中就谈到,不能拜天、鬼神,不能看良辰吉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布施波罗蜜多品第五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cbs.ntu.edu.tw%2Fcbeta%2Fresult%2Fapp%2FT08%2F0261_004.htm&urlrefer=e84f9dff3cbb9109b3f35e3e28c58762 若为布施,互相嫉妒,令家眷属,斗诤不和。不 名布施。 若为布施,讥毁乞人,汝今丁壮,诸根具足,何不自作营理生业,而求乞耶?!如是施者,不名布施。 或施已追悔,而作是言:‘我为愚痴,枉费财物。如是施者,不名为施。’ 或希他赞叹,或怖恶名。如是施者,不名布施。 或为恶愿,而行布施。不名布施。 或择日而施,谓白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三日、八日、九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如是日施,余日 不施,不名为施。 或择时施。晨朝布施,午时不施。日暮余时,亦复如是。如此施者,不名布施。 或择人施。施与贫者,不施富者。或贫富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