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je10 郁金香Vis
关注数: 246 粉丝数: 357 发帖数: 32,976 关注贴吧数: 62
最近看的一篇好文 高密度城市的五大优势 香港人从不讳言称自己的地方为“弹丸之地”,事实上,香港的陆地面积只有1108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16400平方公里的6.8%,大致与一个顺义区或大兴区相当,也大约是怀柔区或密云县的一半。截至2012年底,香港拥有常住人口717万人,相当于北京2069万人的三分之一强。也就是说,按照城市总面积计算,北京和香港每人平均土地分别是792平方米和155平方米,前者是后者的5.1倍。 而在香港1108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林地、草地、湿地、水体和农地占了836平方公里,即75%以上,扣除一些不可利用土地,剩余可供建设的面积只有约263平方公里(这其中还包括了68平方公里的填海区),折合每个人36.7平方米;而根据清华和中科院一项关于城市扩张卫星遥感的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北京的建成区已经达到2400平方公里,折合每人约116平方米,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的建设用地总量是3817平方公里,折合每人212平方米,是香港的5.8倍。 在地区分布上,目前北京朝阳和海淀两个区每人平均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城和西城的密度最高,相当于每人占地42.7平方米,而香港九龙区每人只有22.3平方米,最密集的区域----旺角区,每人只能分到土地7.7平方米,相当于北京东城和西城的18%,朝阳和海淀的6%。 在北京,住宅的容积率一般在2.0至3.0之间,大多以封闭小区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的心目中,容积率超过3.0就不宜居了,因为会出现塔楼而非纯板楼;而根据香港的法定图则,港岛住宅的容积率是8-10,九龙是7.5,新发展区也有6.5,重建项目则可能更高,可见香港的容积率相当于北京的3至4倍;另外,香港的住宅大多以街区的形式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小区花园,街道的宽度与北京相比也要小得多,住客一出楼门就是市政道路,从而腾出更多的道路来容纳建筑物。 目前,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住在政府公屋中,户型最大的69平方米(以使用面积计算,下同),最小的只有8.2平方米;以中国建筑在启德机场原址上建设的启晴邨为例,最小户型14.1平方米,可供1-2人居住,每月租金909港币,最大的37平方米,为两卧房单位,可供4-5人居住,每月租金2387港币,即使这样的房子也得轮候至少三年才能获得资格。除了政府公屋之外就是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屋苑,也大多以小户型为主,据统计,全港只有约10%的住宅单位大于100平方米,即所谓的“千尺豪宅”;但这些豪宅绝非普通人所能承受,如港岛区2011年100至160平方米之间的户型,成交单价是每平方米16.8万港币,即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均价约为1680万元。绝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都不宽裕,三、四口之家住40-50平方米是很常见的。 对于如此挤迫的空间,我们内地人会觉得不可理解,大多会对香港人报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甚至有一些内地的政府官员原本是来取经的,但看完之后往往会觉得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人们会好奇:在这高密度的城市之中,这日子有法过吗?他们会不会被憋屈死? 让我们先考察一下自杀率,香港2011年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11.8,国际平均水平为十万分之10-11,台湾为十万分之14,中国大陆为十万分之23(非官方统计,因无官方数据,你懂的);从人均寿命来说,香港2011年平均寿命82.8岁,为全球各国和地区第二、华人地区第一(中国73.5岁,位居全球第83位)。当然,这些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说明空间狭窄并未使香港这些指标相对其他地区显著恶化。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人们虽然没有了房间内的入户花园,没有了封闭小区的大园林,但为人们留下了大面积的森林和保护区,让人们在这里释放高密度带来的压力。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小”其实是“大”,城市占用土地小了,保留的自然就变大了,人们的居所小了,但是活动空间变大了,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腿走得更远;相反,“大”也可能是“小”,城市大了,大自然变得遥远了,马路宽了,可以行走的范围却小了,要么困在车里堵在路上,要么宅在大房子和小区花园里。 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是高密度城市的另一好处。由于高密度往往伴随着街区的存在,所以人们一下楼往往就是底商,一方面方便周边人们享用(虽然高峰时段也往往需要排队),另一方面人气鼎沸也提高了使用率(如食肆的多次翻台)。在这里,餐厅很少有包间,即使有,其尺度也远远小于国内那些具有仪式感的豪华大包房,以至内地来的政府官员多半会有被怠慢的感觉。有些小巷子的酒吧,座位少人多,客人就站在街旁边喝边聊,却也成为步行者眼中的独特风景线。内地那些聊胜于无的小区会所,大多数状态下被空置,游泳池停运,而在这里会所往往经营良好,因为房子小,人们许多内化的功能如接待、聚会等都在外化了,住户在会所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发展商还能赚钱,资源在这里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空间的商业价值也因此最大化。 在北京,自从离开大学后几乎就没去过图书馆。一是觉得很遥远,要到最熟悉的北图需要太长时间,最近的区域或社区图书馆则不知何往,二是觉得手续繁杂,进图书馆跟进衙门的感觉差不多。目前,在北京共有25个公共图书馆,相当于82万人一个,而弹丸之地的香港则有67间公共图书馆,相当于10万人就有一个,而且与居民的距离非常近,甚至一个小小的南丫岛上都有两个,在大部分地区走路就可到达最近的图书馆,管理上也相当人性化,没有门槛,让你觉得不去看看书都会不好意思。每个区域都有球场等体育设施,大多也可走路到达,所以诸如修顿球场之类的使用率很高,不像北京那些集中、大而无当的体育设施,冷冷清清,拒人于千里之外。 上帝每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人们打开一扇窗。所以在高密度、紧凑型的都市中,上帝不能给大家宽裕的房子,但为大家打开了一片更大的天空,让人们走得更远,看的更多。相反,上帝让人们享受宽敞的个人小空间,就要让他们忍受拥堵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和低劣的公共服务,其实与上帝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已。香港人除了调侃自己是“弹丸之地”,往往还会加一句“香港是个神奇的地方”,城市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式,人们就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一种选择是十全十美、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高密度、紧凑型可能是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选项,只是我们自己(包括政府和民众)都没想明白,也没做好准备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