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福民行者 齐福民行者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0 发帖数: 10,671 关注贴吧数: 9
【贴吧建设】如何使山东颐元吧确保其建吧宗旨与内容主题实现 在山东颐元吧的吧主被百度贴吧管理组批准下来后,可按着其百度贴吧建设要求与本吧建吧宗旨,首先尽快完成下述工作: 1、建立并完善组织构架 大吧主应首先尽快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来为大家服务、为此贴吧服务,确保大家同意的本吧建吧宗旨和帖子内容体现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得以精准实现。 2、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 要遵从百度贴吧的组织机构组成人员的任职责任分工与管理制度,实施独特的24小时有人值班管理。值班维护监控人员要按着24小时相应适宜时段要求的时间间隔,须隔时刷屏阅读审视,使此贴吧随时对新鲜、干净、健康的帖子得到照顾与维护,对违反百度贴吧规章和此贴吧宗旨的贴子能即时删除。 3、建立并完善贴子的加精、置顶原则和程序 值班维护监控人员或正逢其时在线的此贴吧机构组成人员一旦发现好贴时,要及时加精。当率先发现好贴子的人员自己对贴子是否加精把握不准时,须与有其相关特长的本吧机构组成人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辩定是否为精品,对精品的要及时加精,并分门别类展示存储。 置顶的时间要按着实际情况需要,以出现精品贴子的先后顺序,对贴吧管理实务和贴子主题具有导向作用的贴子,在先前被置顶的贴子满够置顶推荐阅读时间的情况下优先置顶。 说了这么多,也是提出来供大家商讨确定,更是为百度贴吧管理组审阅,以便于尽快批复认可山东颐元吧的吧主。
【历史知识】概述荀况“天下为一”论 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进行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赦王十七年(公元前 289 年)至秦王政(公元前 238 年)之间。 荀况生于战国后期,顺应当时战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逐渐出现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潮流,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为实现中国统一做舆论准备。 荀况,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理论,批判地吸取了先秦各家学说的成果,明显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达到了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 在此,仅仅就其致力于其时的国家统一和重要的三条治国理论,从一小小领域,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 “天下为一”的核心政治主张 “天下为一”是在《荀子 成相》篇首先提出,并进行了阐述。他在当时的战国后期,游历诸国,一直反复宣传这一政治主张,渴望出现早日统一中国的局面。并极力劝导当时的比较强盛的诸侯列国及其国君,劝其为实现统一中国大业而努力,做到异军突起,山峰独立,俯瞰天下,最终实现统一中国这一历史重大任务。 他每到一诸侯强国,必先建言“臣使诸侯一天下”(《王霸》),“四海之内若一家”(《儒效》),极力灌输“天下为一”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相关种种政治理论,来逐步达到强国、强军、福民,从而做好扎实的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 提出了三条重要政治理论,即隆重礼法、赏贤使能、平政爱民
【唐诗鉴赏】刘禹锡 之《秋词》 【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从古到今,每逢秋天,人们就会感到寂寞伤悲,我却说是秋天比春天还要美好。 ,一只白鹤凌空而上,便将我的诗情引向了蓝天。 【鉴赏】刘禹锡从小志向远大,希望能够修身、治国、平天下。他勤奋努力好学,在青年中进士,中年参加了王叔文反动的变法运动。而他屡遭厄运,数次被贬,仕途坎坷。《秋词》共两首,均作于诗人被贬官任朗州司马时期,这是第一首。 在这这一首诗中,诗人歌颂秋天,意气风发,催人奋进,一反古代文人悲秋伤怀的传统。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这种精神和境界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应该深度思考的。 首句些得历来文人悲秋的传统,为诗人在下句表明自己不同情绪做了铺垫。古来悲秋的实质就是其理想抱负未能实现的悲观与失望。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述“有我之境”、即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诗人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在第二句中提出了对秋的另一种感受。诗人看到秋日、有落叶有生命的衰亡,但更有收获,有累累的丰收果实。诗人独树一帜,提出来“秋日胜春”,是一种思想境界与情感上的突破,是十分可贵的。 第三句诗人描绘了秋日的生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凌厉地冲向天空,穿过云层,有无限的斗志。那种振翅冲天的豪气,仿佛打破了所有的萧杀与寂寥,这样的秋季充满了生气与希望。 第四句写诗人也仿佛被冲天的一鹤感染,满腔的诗情都飞上了澄澈高远的苍穹。 此诗请壮豪迈,哲理深刻,寓意新颖,境界高远,不愧为唐诗中的极品。
【唐诗鉴赏】 孟郊诗二首 《归信吟》 【原文】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译文】 思亲的泪水与饱含感情的笔墨混合而就的一纸书信,遥遥寄往万里之外的家人。随着家信的寄出魂魄也尾追而去,只剩下这毫无思想意识的躯壳。 【鉴赏】孟郊家境贫寒,早年颇不得志,屡试不第,四处漫游,无人赏识,心情苦闷至极,直到46岁方中进士。这首诗就是那时四处漫游,写出了漂泊途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极具动感和震撼力,“泪墨”也可解释为用泪水磨成的墨汁。“洒”字表示泪水之多,表现诗人提笔写信时感情云涌,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泪水汨汨涌出。 后两句是写,书信寄出后,仿佛自己的魂魄也随之回乡,到了千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书去魂亦去”在此掀起了思亲感情的波澜,可以看出,诗人思乡之苦已经到了极点。 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浓重,极具撼动人心的力量。 ————————————————————————————————————————— 《登科后》 【原文】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从前的生活潦倒和精神不安都不再值得一提了,今日金榜题名,无拘无束,大有扬眉吐气之感。骑着高头大马春风得意,似乎马儿也比平时快了许多,一日就赏尽了长安的春花,看尽了街景的繁华。 【赏析】这首诗与前首诗描述的心境截然不同,与前首诗的境况和心情有着天壤之别。在多年的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之后,一朝高榜得中,梦想成真,诗人按捺不住心情的喜悦与激动,挥笔写下了这首应情应景的快意小诗。 前两句诗人毫不掩饰考中的喜悦,把困顿潦倒的往昔与金榜得中的今日对比,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展现了诗人扬眉吐气、无比得意。 后两句真切的描绘出诗人考中后的得意,诗人纵马长安,身边春光无限,激情神采飞扬,觉得身旁一切无限美好,连路边美好的花朵都无心细看了。末句“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诗人这一天之中就赏尽了人间的美好,明快畅达,有一轻巧的速度感,使充满豪气的诗有了明朗轻快的结尾,别有情趣。
【唐诗欣赏】初唐陈子昂诗 之一 春夜别友人 【原文】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解】 琴瑟,出自《诗经 • 小雅 • 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用来比喻情谊深厚。 没——读mo。 【欣赏】 原诗共两首,这是其中一首,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是时诗人年近二十六岁,正准备离开家乡上京求取功名。在友人们送别他的晚宴上,诗人写下此诗,以感谢友人的送别之意,同时,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诗人对宴会的开篇,以优雅的笔触对席间卓光闪耀、杯盏交错的情景进行了描绘。首联“银烛”对“金樽”,“青烟”对“绮筵”,对仗工整,用词丰富,表达清晰,足见席中热闹景象,同时也通过“吐青烟”隐隐表达诗人伤离别的心情。 第二联寓情于景,进一步表达离别情绪。为送别而设的宴席,越是热闹,诗人心中愈是伤感。以“琴瑟”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遥想漫漫“别路”,不禁心生感叹,所传达的感情委婉悱恻。 接着着眼于宴席之外的景色:窗外的明月隐没于挺拔的树木之间,即将破晓的阳光遮盖了璀璨银河的光芒。此处之景句句透着离别之情。浓浓不舍之情令大家迟迟不肯离去,直到天将破晓。诗人以宴会时间之长,暗示与友人的情谊之深。 尾联诗人自问,何时能与友人重逢?此句言尽而意未尽,流露出的情感真切动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