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K. KeceyKurama
关注数: 47 粉丝数: 62 发帖数: 2,259 关注贴吧数: 5
【杂文】天灾兮?人祸兮?真相有待公布 刚看了CCAV2里播的,是关于近日发生的一祸的原因分析。 TMD那分析得叫一个好,铺陈直述,整个把事件捋了一遍,啥结论都没给,就是主持最后说的这一句,印象最深:“我们还要待真相的公布。”我就当做是看了一场评书,“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其一,待谁公布真相?官方?公布出来的东西鬼会信么?看看它们最初公布的那些数字和网友的反应,便可知也。 其二,人世没有所谓的真假之分。那些他人口中的“真相”只是人们的意识活动罢了,信不信由你,因为不同人的脑子里有自己所意想的“真实”;因此反过来讲,也就没有绝对的“虚假”。现在社会里最盛行的“真相”无非就是信者多罢了(因为有广大的网民在,和“官方”比,人数不在话下),当然这只是最表象的形容,那句: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不错——少数人的“真理”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知,没准是因为没说出来而已,没准不能说而已,没准说出来遭到了和谐而已,没准说出来不为大多人所信而已...反正,真相就是这么模糊,而现大多人都在追求“真相”,而只有少数清醒的人在判断“真相”。 但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它有它的收视率,它起到了关注时事并加以宣传的目的,还能过得去,至少它起到了节目的作用嘛,只是内容不尽我意而已啦,啦啦啦,小生在此发些牢骚~让看客们见笑了,如果有的话(双关)。 现在哪儿有不为纯做节目而做节目的CCAV在?有,但很少。为什么这么少?!还待公布真相。
【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找回童年      初二的春游,是14岁青春的宣誓仪式。从此童年被宣判死刑,我被驱逐上了一条所谓“成长”的不归路      在生活的征程上,人人都只能买单程票。转眼间3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已没有了当初对童年的不依不舍。都说时间能冲淡一切,那它也冲蚀了我的童年?在没有时光机的现在,又叫我如何回到过去,去寻觅那依稀了的时光?我从打包好了的行李箱里艰难翻出一本很小很破烂的日记本,试图让它勾起一些早已忘怀了的记忆。      阅读儿时写的东西,亲切感油然而生。文字真是一台美丽的时光机,它不仅穿越时空,传达了作者思绪,还打通了处于两个不同时间点上人们的情感隧道。那上面有自己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和同学一起过生日时吃到的蛋糕的味道,第一次被表扬时的大好心情,被父母教训时的委屈难言,还有一些琐碎的所见所闻...但这些都不是我所寻找的童年本身,而是回忆。童年本真乃无虑无忧——一切幼稚的行为被当做理所当然,所有懵懂的感情被视作是可爱与纯真。所以说,每一个孩童都应拥有一段这样的、专属于自己的时光。但我找不到了。时间如白驹过隙,快乐的事,满足了让它过去了,就不去多想了,因此也就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痛苦的事——那时的痛与苦又算得了什么?——擦干眼泪抹掉鼻涕,第二天照样傻呵乐。最多在日记上写上那么只言两语,过一段时候,连当初为何而喜而悲都记不清了。      所以,童年是容易被忘却的。正因如此,我并不为自己那已逝的童年惋惜。对我来说,生活的真谛并不单纯的笑与哭,而是悲欢交集。无论年龄大小,凡是从“童年”那里毕业了的人都应该知晓这一点。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叫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诚然,我正是在被宣判童年已死的第二年暑假,阅读了开启我生命新阶段的三本书——《相约星期二》、《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与《活着》。都是论生命的书。在文字的海洋里,我知晓了何谓生死之辩,何谓生命轻重,何谓死亡超脱,何谓活着的分量。在文化的世界中,我有了了解并用非自然符号理解这些道理的机会,为我的情感世界丰富了色彩。我特别喜欢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因这些书,我形成了新的价值观,改变了原先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也就“祸害”我的童年。      童年已逝,再怎么寻找也只是找回童年记忆的碎片,并非童年本身。童年就如美丽的风景一角,青涩的回忆一段。但这与未来的生命征途上的荆棘、坎坷、障碍、困难相比,难免会略显单调。可能正是因为它的单调吧,使那些在成长途中经历了无数挫折、已伤痕累累、变得“复杂”了的人们才终懂得,童年的单调也是宝。      合上日记,把它放回到行李箱的最底层。虽知道,人无法挽留童年,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对童年的追忆。因为,即使那是一片模糊了的记忆,它也是我茫茫生命征途上曾活过着的证明。 2011-06-04 高二3沈可心于北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