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九YI 史小九YI
爱京剧。永争第一!
关注数: 88 粉丝数: 95 发帖数: 8,767 关注贴吧数: 18
“八股档”谈对新编戏的几点看法附其作品《逃国献宝》 2015-05-20 “八股档”陈书桐 戏曲曲艺两门抱 点击 蓝色字体,订阅戏曲曲艺两门抱,或搜索号码:liangmenbao 陈书桐(新浪微博@八股档)《逃国献宝》剧照饰伽利略 戏曲曲艺两门抱的谢老师约我写一写关于编戏的看法,我的资历尚浅,能力远远达不到提出解决办法的水平。因为自己也尝试编过小节目,结合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要说的新编戏是指朴素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新编戏,是以营业为目的的新编戏。所以只谈谈个人提倡的方式方法和希望走的路子,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希望和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指正。 一个戏的构成,宏观上需要剧本,演员,场面,砌末等等。 剧本和演员是最重要的,二者的关系一定要摆正,我个人觉得应该是脚和鞋的关系。剧本是鞋,演员是脚。在编戏的时候打本子要根据手头可利用的演员的每个人的个人具体情况来编写,这样大家演起来才得心应手。比方说,班里没有旦角,写的本子里有大篇幅的旦角戏份,排戏的时候就需要外借旦角,外借演员的差旅,食宿,就属于浪费财力物力,演员来了需要和班底磨合,需要和场面见面,浪费的就是人力和时间。班里有别的出色的行当,就应该在本子里多打他们的主意,知根知底,多么的方便?当然做到有荤有素,各行当搭配合理,这就考验写本子的本事了,写的好立得住,卖座,立不住就赔钱淘汰,合乎天理顺乎人情。总之,按照朴素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我个人提倡应该根据演员打本子,就是穿合适的鞋,而不是拿着鞋满世界找能穿上它的灰姑娘。我个人在以生存为目的的民营剧团时间长一些,班里人头少的时候就贴演占人头少的戏,人多就演人头多的戏,缺某个行当就避开以这个行当为主的戏码,以保证能天天开戏,每天都有收入。 本子的结构要正确,首先一看得是个戏曲剧本。大部分有引子有定场诗,有自报家门等等。 场次的安排要合理,不能每一场都很饱满,都很恢宏,因为我们的戏曲演出中,主演的场子和其余场子的安排都是要尽量科学的,一出戏里,有的场子就是让主演休息或者换衣裳的,如果每一场都是重要的,那么每一场也就都不重要了,看戏的也累。我们看老戏,不难发现,哪里是过场,哪里是重点,哪里是垫场子,都很明显,可上可不上的角色后台搭个架子就可以了,因为以营业为目的的话,多一个人得多一份工钱。戏曲曲艺都有特殊的语言方式,那么写作词句的时候在保证通顺的同时要照顾到戏曲语言的特色和规律,不能一味追求词句的华丽和叙事的宏大,比如说要是让我写几句词说一个人想家,顺口可以说:算来离家十数载,爹娘的书信不见来,梦魂千里到阳台,醒来不觉泪满腮………可不可以写成别的?试试:为人生理想离家十数载,商海浮沉我心中痛苦难挨,思家乡每日里梦魂徘徊,醒来时辛酸泪流了下来……… 我们的场面,服装,砌末都是为演员服务的,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艺的同时,不能喧宾夺主。我们的戏曲,除了少数几个尚未发育成熟就收归国有的几个剧种外,在长期的演出实践和老艺人的聪明才智的培育和发展中,各方面都是很成熟的。戏曲的服装大部分是明代服饰,但是戏里各个朝代都可以穿,就是为了方便,不会因为朝代不同就另置一套,一来省钱,二来流动起来方便。所以我提倡尽量使用后台现成的服装道具。插个小故事,我们当时排演《逃国献宝》小品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领导审查后提出服装道具的问题,很热心的百度了外国油画中的中世纪人物要求我们参考,还提出外国的兵将可以用击剑样式的武器,又提出外国鬼魂的扮相问题。我当时脑子短路,跟领导开玩笑说外国教堂里的神鬼都光着腚,领导笑了,后续帮助就撤掉了,差一点导致这个小节目流产。 戏曲本身就是一个假的东西,做的越真越会偏离,比如真船,真车上了台,既然有真船为什么没有水?水里为什么没有鱼?除了鱼水里就没有别的了吗?这样一来就很混乱,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那么就会给“挑刺”的人留下了话头,不如干脆用现成的,用我们后台有的东西,简简单单,把发挥的空间多留给演员和场面。不要觉得观众看不懂,你只要有,观众永远是比你高明的。在戏曲舞台上,各种情景和情境的转换基本都可以用后台现成的道具和场面演奏员的音乐来完成,前段时间大家讨论京剧怎么表现航母,其实按照规律,也是可以表现的,可能在当前声光电的身影下略显单薄而已,这个是要承认的,至于哪一个好,需要历史来下结论,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妄谈。 那么我们的场面如何创新呢,我这方面知识不够,不敢妄谈,我觉得最好还是按照戏曲的规律来。还是结合我们那个小品,有一场是两个魂子上场,当时拟用《神仗儿》牌子,由于乐队场面同学不熟悉又改用《清江引》,下场也用《清江引》,后来我觉得重复,就想把这个牌子拆成上下爿,上场用上半爿,下场用下半爿,但是由于这个牌子没有合头,从未见过拆开用的先例。后来由我师弟远在温州的赵鸿飞设计了拆开用的开头和锣鼓,我觉得非常好,由于种种原因在台上没有用上,我觉得很可惜。个人觉得这一类不合爻性的改动才算是创新,可以说不合规矩,甚至是胡闹,但总比写一段音乐送上送下这两个魂子接近戏曲规律。我们其实也可以写一段符合神怪场景的自由节奏的音乐,这个比那个牌子简单多了,随口就可以哼出来,让乐队同学记谱就可以了,这不叫创新,更不叫作曲。 个人觉得总的戏曲音乐也是这个道理,有个词语叫做“耳熟能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一个音乐旋律,人听过以后,脑海里会有一个印象,多次听之后就会有一个反射,再听到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旋律不自主的去贴和听到的这个旋律,合上了,产生愉悦感。这就是为什么听戏,听曲艺,听流行歌曲听不腻。老艺人的演唱千变万化,听众听到的时候也会去自发的贴和这个旋律,老艺人有时候过板或者有小腔,在“耳熟”的人听来就是俏皮,有味道。因为大部分和“能详”的听众心里的旋律和上了,演唱者略变,听众的愉悦感反而提高了。我们在安排唱腔的时候尽量科学,最主要的是注意照顾到听众的感受,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来看戏的得到愉悦,可以有有趣的小调,可以有过瘾的高腔,可以有大段的慢板来叙事或是反二黄抒发感情,也可以用近年来很少见的传统声腔板式,新鲜新鲜。但是要避免逢唱就是高腔,一旦结束语句就是高八度。演员这样也累,听众也疲劳,就像平时吃不到肉的人吃到肉觉得快乐,一晚上全部让他吃炖肉,炒肉,蒸肉,那么快乐感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应该尽量做到荤素搭配合理,需要在这方面多费心思。 个人觉得目前的音乐创作有很大问题,好像全部改掉才是创新创作,其实这是违背戏曲规律的,都改掉之后没有了根基,听众的愉悦感不存在了,耳不能熟,心不能详,传唱就更谈不上了。我们的戏曲音乐板式很丰富,曲牌更是花样繁多,而且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多变,现在的戏曲音乐创作出来之后全都框死了,一个乐手出去就乱套,演员也不能发挥,这是很尴尬的事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板式套路,它们的表现力是很强大的,因为这是经过历史考验,大浪淘沙留下的无字天书,千万不要摒弃。 戏曲导演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需要戏曲导演。在过去的班社里,演员为主的时候,主演或者抱本子的先生实际无形中扮演了戏曲导演这个角色。那么我们搞创作需要的是真正懂戏曲规律并且对演员知根知底的戏曲导演,就是为什么排戏的时候演员和本身是演员出身的导演合作起来更加顺利。 上面主观的谈了编戏的主要问题,还有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重视不能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受众,观众的心理。编戏的和演戏的应该多去了解看戏的想看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众口难调是难免的,不能光听夸赞的声音,要从和观众的交流当中发现问题,找到路子。有种理论是不能一味迎合观众,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应该不是绝对的,毕竟求生存的和追求艺术的虽是同一行业但不是一路人。求生存的有他求生存的苦处,追求艺术有追求艺术的信念,自古以来这两种人是并存的,甚至是互相转换的,看似矛盾却又殊途同归。当然前提依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来衡量。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编戏者想当然的认为观众需要什么,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得来的数据,然后就下结论。或者编戏者只顾在剧本里自说自话,展现自己的文采和想象力。也可能是接触的人群不同,对他们下的结论我个人不是很同意,有的甚至觉得荒谬。结果就是一出号称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新戏,老观众看了接受不了,年轻的不看,爱看戏的没有得到享受,不看戏的敬而远之,恶性循环。新编戏也有我个人觉得不错的,比如上海排的《盘丝洞》,我觉得非常好看,还有北京的《宰相刘罗锅》等等。多说一句,现在的电视戏曲节目也有问题,总想往综艺节目上靠,初衷是好的,恰恰是因为不了解观众的心理,结果依旧是看戏的不喜欢,爱看综艺节目的压根也不会瞧。 戏曲现状和市场目前不是很景气,所以希望戏曲艺术健康发展。
【转】从牙笏说说戏班文化 。2015年6月3日 11:01 阅读 656昨天说了关于牙笏的事情,王老师手中拿着的牙笏, 我们对牙笏做出了说明,后来了解情况的朋友说,这是木质的。 那么了解情况的朋友应该是对的。笏,是大臣上朝向皇帝奏事或者述职或者谏议时候,手执的礼器,用以记录事情的。昆曲有《满床笏》说的是郭子仪做寿,家里亲戚儿女来拜寿,用一个床来搁置牙笏,结果,牙笏搁了满床都是,形容家里的做官的权贵太多。《红楼梦》有一回家里办喜事,戏班子就上演了一出《满床笏》,来歌颂吉祥富贵。我认识的戏曲演员中,有唱老生的自己私人手里都珍藏有牙笏,是真象牙的,有的是从旧货市场淘换来的历史文物真品,有的是新做的牙笏,其实牙笏,在京剧中,用的场合并不多,除了二进宫之外,很少有老生主要角色再使用牙笏。戏曲演员之所以珍藏这个,除了演出用之外,主要还是用于赏玩。在戏曲行业中,笏板归属于做刀枪把子的师傅制作。他们一般选择木板,三合板或者塑料作为替代品。经过打磨,定型之后,做出来。像这样象牙制作的笏板,在戏曲院团的后台也是很少见的,因为戏曲史流动性演出多,珍贵的牙笏在搬运的过程中很容易损坏,所以都是演员自己携带,要用真象牙的牙笏,也是演员自己准备。真家伙上台,在京剧艺术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北京京剧院珍藏有当年清宫里真正的缂丝箭衣。有时候逢重大演出,逢著名演员,都会拿出来使用,比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国舅,二国舅。黄德华先生等都穿过真正清宫的缂丝箭衣。顺便说一句,我看过一个电视报道,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的赵景勃先生指着一件手工平金的箭衣,大说是缂丝箭衣,让人哭笑不得,可见身为京剧研究所所长的赵先生不知道什么叫缂丝。这种金线,是2000年后出现的聚酯薄膜的金皮子金线,萧长华哪里能穿过呢?呵呵,说出来就成了笑话了。作为一个戏曲学院的老师,不能瞎说,要问清楚了再说啊。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个院团或者从业者都知道缂丝是怎么回事的。在全国像北京京剧院一样,藏有真家伙的院团也是极少的。今天,我们能见到年轻观众都很熟悉的老生演员张凯,他收藏有很多珍贵的折扇,远至明清,民国,近至当代,张凯都收藏了不少,有的时候还屡见张凯使用明清时期的文物扇子上舞台。张凯的心态带着一种玩耍,今天演出珠帘寨用一把,下次演别的老生戏用另一把,他可能也无心想向观众展示什么,而是自己的自得其乐,自我享受折扇收藏给他带来的乐趣。我知道张凯不仅对折扇有研究,名声在外,其实他对古钱币更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对木质工艺品,对蜜蜡,金属,玉器,古旧书刊也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同时,对书画的鉴赏有着无师自通的审美能力。我想说的是,京剧演员学戏演戏,不能仅仅是学习演戏,要有对中国文化整体的一种爱好和了解,可能一个古钱币对京剧来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演员能够触类旁通的了解的多,所积累出来的底蕴,是不一样的。其实所谓的京剧历史上的大师,大凡都有类似于张凯的这种爱好。京剧演员使用真文物古董上舞台,是有历史的,很多的名家前辈也使用一些极其珍贵的材料制作的服装和道具作为戏剧演出使用。这一点在地方戏中就很少被重视。我听过中国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的一个讲座,郑洞天说了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郑洞天指导了茅威涛的越剧新作《孔乙己》的电视艺术片的拍摄,在这部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就是扇子,这把扇子一直贯穿在孔乙己的思想和命运的变化中,反应着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和革命者的一种精神,郑洞天在拍摄的当天,舞美负责人给郑洞天找来一把旅游市场十来块钱的一把扇子,郑洞天当时很气愤!把扇子摔在了地上,说:你们杭州市出扇子的地方,你就给我找来这么一把扇子,说完拂袖而去。结果第二天道具组给找来了一把稍微上点档次的扇子,才开始拍摄。我觉得郑洞天的要求是对的,不是耍大腕脾气,因为他明白这把道具扇子的重要性,明白扇子里所包含的意义,无论是从戏剧演出要求上说,还是从真实的孔乙己的历史时期说,都应该拥有一把是那个时期,那种工艺的上等的折扇。这个道具师傅,就是没有看过剧本,没有体会扇子的重要性。没有经过脑子好好的想一想,归结为京剧行里的一句损人但是深刻的话:不是干这个的!在戏班里,有很多不是干这个的人,他不明白一场戏剧演出的意义和所有东西的重要性,一个物件对于一个行当甚至角色的重要性。就说扇子,我们店也出售扇子,最基本的,我们得备货,备货怎么备,得想着行当,即便是只卖45元,我们也是使用的是手绘的扇面,符合行当,符合戏的氛围。如,我们有:老生使用的扇子: 小生使用的扇子:武丑使用的扇子:这几把扇子,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我们裁夺了它的大小,它画面使用的颜色和绘画的主题要和行当搭配上。懂行的客人一看,知道咱们是干这个的。不是外行。戏班里人,会使用真家伙上台,底下的观众未必有懂行的,未必有看的出来的,但是对于演员来说,使用真家伙上台,是不一样的,哪儿不一样,就是心气儿不一样,抱着一把真象牙制作的历史上真的牙笏,一定在扮演这个人物时就会更加有感觉,更加起劲,那种感觉是塑料制作的笏永远也替代不了的。戏班人演戏,讲究有心气儿,什么叫心气儿,就是动力,信心满满。我在后台见过谭孝曾先生演出定军山扮演黄忠,箱头的师傅给谭老师启用谭富英先生原来使用的杏黄靠,谭孝曾在穿着的时候,嘴里说:穿这个,有心气儿!仿佛,谭富英能在冥冥之中注视今晚的演出一样,京剧艺术讲究传承,一代人一代人传下去,服装也在传承,后人穿上先辈的服装,心存敬畏,同时也是昭示着职业者对本职业的虔诚之心。演出,就是一种心情。这身杏黄靠就是当年谭富英的靠,因为谭孝曾先生的个子比谭富英要高,所以在原来靠的基础上,前胸和前面的大马面上接补出了一段长度:我不说,您注意过吗?我不说,您注意过所有扎靠胸口都要戴系绸子,而谭派的这出定军山是不系靠绸子的吗?当然了,谭门弟子所有演这出戏的弟子们,都是按照谭家的规矩来的! 张克先生使用的这身靠,就是谭富英的靠,是谭孝曾借给张克的。张克也是谭元寿的弟子啊,张克为什么要穿上呢?有心气儿啊!谭先生保佑他演出顺利了。谭派的靠,靠旗都比一般的靠的靠旗要小!他们谭家都是这样:所以这些弟子们,穿着靠旗都不大:我不说,您注意过吗? 带着一种心灵空间的相通,带着唯心思维的寄托,京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的。唐老板也不是全知的,只是说说自己知道的东西。戏班文化,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们认识京剧,在京剧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体会京剧,才是有意思的,才是深刻一些的。能有更多的角度了解京剧,不枉你喜欢京剧一场。当然了,你愿意做一个拿着手机在后台到处和名家合影发发朋友圈,其实西皮二黄都分不清的观众呢,是做一个逐步主动了解京剧,理解京剧,认识京剧,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京剧的观众?两种都挺好,当然了,你自己去选择。
【转】有趣的问题,我来帮朋友答疑解惑 !2015年6月6日 13:03 阅读 188@兜兜吾诺 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使得大家都稍微了解,现另外转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兜兜问:为什么张火丁的后三件,只戴上面和中间的,而不戴底下的你额?变成后两件了? 首先向不熟悉头面的朋友介绍什么叫后三件: 上面和中间的横梁:下面的后兜,兜兜朋友说的问题就是张火丁头上下面这个后兜没有戴:兜兜看的很仔细,点绸的后三件最下面的一个后兜的体积很大,后兜下面还有珠子穗子:那么张火丁在脱外面那件帔的时候,帔领子是高的,往后脱,后兜会形成障碍,而且后兜是插针的,插在后面的大发髻上,容易往下脱落,所以演员就不戴了:而且后面还有抢子,抢子舞蹈动作表演幅度很大,一上一下,顿挫力很强,后兜是从下往上插的,惯性太大,能使之脱落。张火丁因为后面的“抢子”动作幅度大,劲道,所以容妆师傅都会在张火丁所有的头饰上用插针加固。张火丁的容妆师傅,给张火丁弄大头,是很仔细,而且是很漂亮的,张火丁本人也是很传统的,演出前准备相当充分,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或者忘记了而不戴。不戴就是因为具体戏的原因。我一直说,我们的头饰,服装也好,不仅仅要美观,还有注意其实用性,衣服做的再好看,不实用不行,要根据具体戏的内容和演员表演的内容,去制作,使得演员舒服。比如我店,文戏和武戏制作服装上,用的里料不同,武戏要吸汗。这些都需要看戏,懂戏,懂演员的表演。演员的动作手臂舒展,顺风旗一打开,你这个服装怎么做?腰里还系着大带,你这个服装怎么做?这都需要琢磨,要懂表演的,懂表演的内容,服装就是为表演服务的。这才是高级的。比如小花脸,汤勤的官衣,小花脸的表演,腿都是半蹲着,那么你这个衣服做多长,怎么能符合他的表演状态,那就不能按照老生小生那么做了,这都是知识,都是需要懂戏,看戏的。我们店的专业性就表现在这里。
【上京郝杰】上京2015 5月演出信息 2015年5月演出信息 2015-04-20 上海京剧院 第六届京剧研究生班汇报演出 《奇双会》 时间:2015年5月1日周五日场1:30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杨楠 沈昳丽 缪斌 胡维露 孙敬华 谭笑 张伟伟 汤泼泼 石宗豪等 第六届京剧研究生班汇报演出—武戏专场 《林冲夜奔》《时迁偷鸡》《石秀探庄》《挑华车》 时间:2015年5月2日周六日场1:30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王玺龙 郝杰 朱何吉 仇一品 吴响军 谢添赐 孙亚军 李昊桐 高枫 王盾 张海峰 王玺龙 吴响军 王易山 董欢等 《长坂坡 汉津口》 时间:2015年5月3日周日日场1:30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郝帅 王玺龙 陈宇 何澍 郭睿玥 王建帅 王易山等 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系列演出 ——第二军医大学军事文化月 《智取威虎山》 时间:2015年5月8日周五夜场7:00 地点:第二军医大学军大礼堂 主要演员:傅希如 仇一品 高明博 李文文 王小砖 陈宇 王盾 李笑阳等 中国京剧的魅力讲座 时间:2015年5月9人周六日场2:00 地点:上海保利大剧院 主要演员:尚长荣等 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系列演出 (赴香港参加中国戏曲节预演) 《霸王别姬》 时间:2015年5月16日周六日场2:00 地点:上海保利大剧院 主要演员:尚长荣 杨东虎 史依弘 李军 蓝天 金喜全 徐建忠 任广平 傅希如 董洪松 齐宝玉 张帅 王楠楠 严庆谷 虞伟 罗家康 郝杰等 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系列演出·原创之魂 《狸猫换太子》上集 时间:2015年5月17日周日日场2:00 地点:上海保利大剧院 主要演员:陈少云 史依弘 严海鹰 胡璇 熊明霞 唐元才 徐建忠 任广平 毕玺玺 严庆谷 虞伟 李秋明 齐宝玉 郭毅 杨一驹 王洁雯等 《孙悟空大战盘丝洞》 时间:2015年5月18日周一日场1:00 地点:上海保利大剧院 主要演员:冯蕴 郝杰 傅希如 虞伟 杨东虎胡丽莎 罗家康 孙伟 张帅 闫润蕾 徐克胜 洪小鹏等 《曹操与杨修》(青春版) 时间:2015年5月26日周二夜场7:15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杨东虎 董洪松 陈圣杰 刘少军 郭睿玥 高红梅 王维佳 王盾 郭毅 朱何吉 吴响军 李文文等 《红梅阁》 时间:2015年5月27日周三夜场7:15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熊明霞 金喜全 杨东虎等 《成败萧何》 时间:2015年5月29日周五夜场7:15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陈少云 安平 何澍 郭睿玥 王维佳 傅希如 殷玉忠 陈宇 李笑阳等 《情殇钟楼》 时间:2015年5月31日周日夜场7:15 地点:天蟾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史依弘 董洪松 范永亮 金喜全 任广平 虞伟 李建普 王宇等 周信芳戏剧空间开台演唱会 时间:2015年5月25日周一夜场 地点:周信芳戏剧空间 解读式京剧专场 时间:2015年5月5日周二夜场7:00 地点:绿舟剧院 时间:2015年5月6日周三日场1:30 地点:静安区青少年教育中心 时间:2015年5月12日周二夜场7:00 地点:绿舟剧院 时间:2015年5月19日周二夜场7:00 地点:绿舟剧院 时间:2015年5月23日周六日场1:00、3:00 地点: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 时间:2015年5月26日周二夜场7:00 地点:绿舟剧院
2014-10-06京剧折子戏专场 第三次看戏了,而且是第一次看夜场的戏了。嗯嗯。演出开始前我去了外滩,有个老爷子问我为什么和平饭店那里都挂着国旗,而浦江对面没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外滩很美,就是人太多了。然后我们步行去逸夫舞台,红木家具店还没有关门。 演出开始前,后面有老爷爷和别人说蓝老师和石老师离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我印象里,他们才结婚了不久吧,这好像也太快了点吧。 虽然很早就进去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演出开始了。第一出戏是《三岔口》哥哥一上场的时候,后面的两位老爷爷还在讲话,确实有些烦啊。不过他们也马上被表演吸引了。这是我第二次看哥俩好的演出了,上次是盗甲,我好像特别激动\(≥▽≤)/,毕竟那是第一次。所以这次我就淡定了许多。这次的戏我以前看过很多次了,一些东西我应该还是比较熟的。但是,当弟弟跳到桌子上的时候,悄然无声,我更是佩服啊。虽然弟弟好像嗓子不太好,这功夫可是真的。还有好几处地方,比如他被压着脚了,和拉罗帽上的小球等几个动作都特别好笑,就是哥哥也有几个挺好玩的的动作,到没把我逗乐,嘿嘿,武丑的喜剧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个时间,乐队都不演奏了,在舞台上的哥俩动作都很轻,只能听到拍照片的声音,这时我才领会到,网友说他们武戏的好处,演出结束了,我都感觉没看够,还想再看看。果然电视里和现场的不一样,更加精彩,尤其喜欢这出。 第二折戏是傅帅的《观阵》,傅帅是很帅,演的也不错,我是第一次看他的现场了。 第三折戏是《上天台》《太庙》,这个戏也不错,看那个节目单里面说那几个太监里有郭仕铭和李名扬,不过我没认出来,我只看到有两个小太监在做小动作....第一位出场的刘秀是李军老师演的,唐元才的姚期,第二位是李浩天前辈,好像是要70多了,应该挺大的了,声音还是很洪亮的,我挺欣赏。第三位就是蓝老师了,僵尸什么的都不错,就是我妈妈觉着太晚了,要回去了,我看的不是很认真,有点小浪费了,但是他的动作确实特好,当时掌声很热烈,哈哈。我以为这是第一次看蓝老师现场,结果回去一看戏单就知道这不是第一次了,以前看八珍汤的时候就看过啊。 这次还是二排的位置,比较好,就是感觉怎么台前多了一小横条什么,有点碍眼啊。而且这次真的人挺多的,看戏的人好像是一次比一次多了,第一次看戏都没几个人的,现在都快坐满了,我挺高兴。 边上的老爷子看戏发现边上没人就坐过去了,他也挺会赚钱啊,还一路打着拍子,我还跟着他,好像有点无聊。这场戏就只有两个小时,挺好,如果长了,后面的看不到,才是大遗憾呢。 有一位老太太说“昨天有蓝老师来的,今天,明天没有,在家看电视” 我觉得挺好,看到蓝老师有许多粉丝。 看戏看的好,回去用了两个小时,才是要命... 我很喜欢去看戏,感觉看了京剧之后,什么都是不重要的了,但我还是清楚认识到,学习才是重要的,如果我现在不好好学习,考到了外地的大学,以后就不方便看戏了,所以吧,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我才能看更多戏。嗯,加油↖(^ω^)↗↖(^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