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邹平 13665431111
邹平人
关注数: 0 粉丝数: 5,234 发帖数: 49,012 关注贴吧数: 1
梁邹情怀:梦中故园兰芝里 眼前的邹平县明集镇兰芝里村,一片废墟。我站在断壁残垣间,渐生伤感。这个曾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即将荡然无存,化作一片高楼林立。这方生我养我的热土,承载了我太多的美好记忆。一街一巷,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一草一木,聆听过我欢快的笑声;勤劳淳朴的乡亲,曾一声声亲切地喊着我的乳名...... 老屋犹在。其实,我生于“狮子胡同”(因早先胡同口有两只石狮而得名)南首的另一处更早的老宅。当时因为早产,特别孱弱。见过的人无不摇头,都以为我活不了。视我如宝的奶奶怀着一线希望,请来了一个瞎眼的算命先生给我占卜。当得到肯定答复后,她更加精心地照料我。在奶奶和母亲的倍加呵护下,我顽强地活了下来。 当年,我是“狮子胡同”最大的孩子,胡同里有一群未出嫁的姑娘。农闲时,她们经常抱我玩,我在她们的肩膀上慢慢长大。其中有一位插队的知青阿姨,特别喜欢我。几年后她返回城里,还托人给我捎来一身新衣服。当时物质匮乏,村里人从没见过那么漂亮的衣服。我穿上也特别神气,不知引来了小伙伴们多少艳羡的目光。 母亲和环的母亲特别要好,一有空闲,她们就在一起聊天、做针线。同龄的环自然和我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无话不谈,亲如姐妹,从未红过脸。 我俩个头一般高,长得也有几分相像。村里有个爱开玩笑的爷爷,见了我们就故意颠倒着叫我俩的名字,我们都非常着急地跟他辩白,而他却一本正经地和我们理论,故意逗我们,惹得周围的人纷纷笑起来。这温馨的场景,现在想来,仍记忆犹新。长大后,我们结伴出去,还有几次被错认成双胞胎。直到现在,我和环都在明集工作,住所从乡镇到县城,几经变迁,却都比邻而居,从未分离。这是多么的难得和幸运啊! 踱步来到村子的西北角,这里曾经是我们村小学所在地。感谢当年那些爱岗敬业的恩师,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让我们这些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知书达理的少年。特别是师生间如母子般的情谊,每每想起,都感动、温暖着我的心灵。 一年级教我们的是高老师,她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生字听写,同学们都错的比较多,我也写错了三个。高老师比较生气,她心目中的好学生可从来没错过这么多。于是,她将教鞭放到我的头顶,说:“你怎么也这么粗心?!”我吓得闭上了眼睛,可是教鞭并没有落在头上。我忍不住睁开眼睛,就看到她把教鞭高高举起,重重的落下,在临近我头顶时,却停顿了一下,然后轻轻地敲在我的头上,如此三下,一点儿也不疼。这是我学生时代唯一的一次挨打。后来上初中,学到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描写蔡芸芝老师佯打他的情节时,我忽然记起这件事,何其相似!老师的心都是一样仁慈宽厚啊! 耿老师教我们四年级,我们都喜欢听她的语文课。她丈夫王老师当时在明集教委工作,俩人郎才女貌,夫唱妇随,一双儿女,聪明漂亮。还记得王老师喜欢吹笛子,晚上,校园里时常回荡着他悠扬的笛声。 下午放了学,每逢耿老师洗衣服,我们女生就在她的大盆边围成一圈,如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七嘴八舌地和老师聊天谈心。耿老师微笑地看着我们,一一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温情的一幕,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如今,我已从教20多年,依然特别怀念和羡慕当年这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年后,耿老师的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她身心俱伤。消息传来,我无比痛心,和环相约去县医院看望她。在路上,我们说好,见了老师谁也不许哭。可我们一进病房,看到老师悲惨的模样,不禁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好在耿老师早已走出困境,祝愿她好人一生平安!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柴老师。她教我们五年级语文,是全校学历最高的老师。她话语温柔,讲起课来清晰条理,生动有趣。有时候,柴老师和耿老师还教我们唱《外婆的澎湖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在快乐歌声里,两位老师为我们开启了音乐启蒙之门。 那时候,柴老师还是单身,住在学校门口的两间西屋里。她也很喜欢我,让我陪她一起住。柴老师有一个录音机,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我最爱听的歌曲是《在水一方》和《彩云追月》,优美的乐曲滋润着我的心田,给我播下了喜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种子。 那时候,柴老师正在进修中文专业,我发现了一本《现代文学作品选》,如获至宝。我如饥似渴地读,特别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我讶异世间竟有如此美的文字,虽然不太懂,还是背得滚瓜烂熟。自此,我领略到了文字的无穷魅力,开阔了视野,受益终生。 后来,柴老师在这里住得少了,便又叫来环和红来帮她看护小屋。我们仨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记得皎洁的月光下,星子眨着眼,校园东北角的耿老师一家早已睡下,偌大的校园静悄悄。少年无畏,我们来到校园南面的幼儿园,那里有新扎的秋千。我们身轻如燕,小小的秋千越荡越高,那银铃般的笑声久久地在校园上空回响……. 小学毕业,仅17人的小班,就有我们四人考取了镇上的重点初中,可以说成绩斐然。这也是我们老师兢兢业业、勤于教学的回报,是这些恩师给我们插上了翱翔的翅膀,让我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少年不识愁滋味,清贫的生活阻挡不住我们的快乐。那时的课余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三四年级时,心灵手巧的女生都学会了用毛线钩领子,用透明的玻璃丝编制各种小玩意儿。至今母亲还保留着我的作品。 最期待的还是放学后,书包一放,我就迫不及待地和环、红、荣、霞她们聚在一起做游戏。跳房、踢毽子、拾大把(一种石子游戏)、扔沙包,无所不通。我们一边跳皮筋,还一边唱:“小皮球,不落地…….” 村南面的场院里,那一座座金黄柔软的麦秸垛,是我们天然的训练场,伙伴们无师自通,在这里练习倒立、侧空翻,什么也做不来的就翻跟头,玩得不亦乐乎。而我最拿手的项目是可以连续做七八个前空翻,优美连贯,一气呵成,引得小伙伴们啧啧称赞。直到炊烟升起,在母亲们的声声呼唤中,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各自散去。 暮春时节,漫天的槐花香透了半个村子。我和环、红循着香气,手牵手来到村北的林荫小路,这里都是小槐树。我们沿着小路散步,摘打碗碗花,扑蝴蝶,嬉笑打闹,饿了就采几串香甜的槐花吃,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 村西面是一片梨树园和苹果园。春来鲜花盛开,芬芳馥郁;秋天果实累累,压弯枝头。我们赏花摘果,乐在其中。现在我还保留着一张和环在梨树园的合影,一树树洁白如雪的梨花间,两个正值豆蔻的红衣少女,亲密依偎,笑靥如花。 每逢月色如水的夜晚,我都常常记起和环、红一起圆月的情景。当年的花季少女如今已人到中年、渐生华发,不由慨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而现在,我们的兰芝里也即将在城镇化的时代进程中消失,故园将再难觅,不免怅然惋惜。但是,我相信,记忆不会老去,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永远不会改变。乡思乡情宛如一枚枚闪光的珍珠,沉嵌在岁月的河底,虽饱经磨砺,却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作者:赵淑珍,邹平县明集镇初中教师
记忆中的杏花河 在我的老家村南有一条河叫杏花河,因为河道比较狭窄,所以人们又喜欢称它为"杏花沟"。杏花沟虽然没有江河的波澜壮阔,但绵延几十里贯穿了半个邹平,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哺育着两岸众多的生命,也承载了我儿时最美的童年! 春天到了,河里的冰逐渐消融,两岸小草怯怯的漏出芽儿,好像对于春天的到来、还显的有些生涩。记得那时每每到了周末,我总爱跟小伙伴们去河边采一种叫做白茅草的草芽。这种草芽儿,矮矮的、胖胖的,剥去外面的"衣",里面漏出嫩白的瓤儿,轻轻的咬上一口,那种甜美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顺着草芽儿继续往下挖,则会漏出雪白、细长得茎,我们称其位茅根。茅根不但可以吃,而且还可以入药。听母亲说:把采来的新鲜茅根洗净,然后放到锅里加上冰糖用开水煮沸,人喝了可以治疗咳嗽及哮喘,所以茅根也成了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好的良药。 一场春雨过后,白茅草儿全部苏醒,借着柔和的春风,草芽儿们不再羞涩,嫩白的瓤儿竞相钻出草衣、变成了一片片鹅毛般洁白的"雪绒花"。微风拂过"雪绒花"摇曳着身躯,犹如朵朵浪花此起彼伏,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 看着小草们对春天那样的热情,旁边的歪脖子老榆树也终于按耐不住了,它把积蓄了一冬的能量,毫不吝啬的展现出来,化成满树可人的榆钱儿。这时大人小孩都爱抢着撸榆钱,圆圆的榆钱片儿,生吃津美,回家用鸡蛋和上面,烙成榆钱饼更是一道天然美味的佳肴! 不知不觉迈入了初夏,两岸树木越发的繁茂,树荫旁绽满了众多不知名的小野花,有黄的、粉的、紫的,还有一种极美的宝石蓝。花间蜜蜂辛勤的劳作着,群蝶也闻香起舞!有的野花的枝叶上,栖伏着一只只布满环形花纹的蠕虫,这些虫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的蜕成了茧,又过了一段时间后茧儿陆续破壳、飞出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此时的杏花河,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浮满了绿油油的水葫芦,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水间嬉戏。馋了的时候父亲总会拿上他心爱的渔网,带着我跟弟弟到杏花河里打上几条鱼尝尝鲜。一网下去,什么鲫鱼、嘎鱼、泥鳅都有,可谓是收获满满! 暑假到了,炎炎烈日下,杏花河两岸的草丛里蝈蝈总是吱吱的叫个不停,这个时节捉蝈蝈成了小伙伴们最大的乐趣。我们寻着蝈蝈的斯斯声,轻轻的剥开草丛,然后瞅准时机瞬间把它一把抓住。大家把捉来的蝈蝈放进各自编好的草笼,到了晚上望着满天的繁星、听着蝈蝈美妙的“奏鸣”,真像一首回味悠长得小夜曲。 转眼到了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杏花河也总能带给我们满满的快乐。河道小路边远远望去挂满了串串晶莹剔透的"红玛瑙",近了细看原来是一丛丛熟透了的野枸杞。这时爷爷总会把它们摘一些,回家晒干后、浸在他心爱的酒坛里。随着时间的酝酿,坛里的白酒渐渐染成了淡红色,启封时酒香弥漫了整个院子。 河沿的深处不知是谁家种的一大片红薯,蜿蜒茂实的藤蔓下、探出了块块饱满的红薯肚,它们似乎也要为这迷人的季节增添风采。我们选上几块较大的红薯挖出来,用河水洗去泥土,然后找来一些干柴生起篝火,把红薯烤着吃。品着香喷喷的烤红薯,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此刻宫崎骏经典电影《龙猫》瞬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种梦幻般自由自在的情景,竟然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曾经的我们没有烦恼,不懂得什么是忧愁,快乐无处不在,而那样的时光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现在故乡依然近在咫尺,杏花河却久别了曾经的美丽,河道两岸无尽的开发,一排排整齐的白杨、代替了老榆树沧桑的身影,美丽的野花也成了一种向往。树缝中仅有的空隙种满了庄家,农药的覆盖使得与蝴蝶的美遇也俨然成了遥远而奢望的梦! 面对越来越繁重的都市生活,很多人梦想追寻那种原生态,而曾经的“故乡”却实实在在的成为了的回忆! 作者:成键平,山东邹平人
邹平赋山川叠加毓秀,水土交汇钟灵。黄河之阴沃野吐翠,泰沂之脉迤逦葱岭。煌煌京师之肘,浩浩齐鲁之脐。仗倚长白山,傲视浩瀚渤海;巧凭黛溪水,揽牵葱茏五峰。雄拥三县邑之膏壤,秉承五千年遗风。西接泉城,汲冽洌泉韵;东望齐都,沐泱泱齐风。博大壮美兮梁邹古国,人杰地灵兮魅力邹平!(邹平风光) 知乡情兮钟鼎铭文研读金篆;解方志兮竹简木牍察看刀痕。日月天轮,沧海桑田。溯古洪荒,饮血茹毛。遗迹早于“后李”时,绎演春秋五千载;陶文先在甲骨字,前推文史八百年。鲍家址可考,丁公址有证。桑梓千年老木语新枝,故里百代村刻说古名。碑碣墓塚兮载记无语,琴瑟戏剧兮传说有声。夏立侯国,政治开元。春秋设邑,西汉置县。分并沿革,唯其存焉。(鹤伴山) 夫山水梁邹者,首推“泰山副岳”。白云缭绕,迤逦绵延;层峦叠嶂,千峰黛染。沟壑撕崮裂岭,峭壁鬼斧神工。登摩诃之顶兮可揽四方美景,立黄山之巅兮能饮八面来风。鹤伴之山,千寻揽翠,百羽争鸣,清泉漱玉,瀑飞涧淙。触目皆岫,移步换景。徜徉画中兮洗俗醒世,隐居其里兮返老还童。古刹醴泉寺,仙台唐李庵。松柏参天蔽日,殿堂威严肃正。袅袅香烟云雾,悠悠钟磬之声。醍醐灌顶兮面壁三省;贞守寂寞兮木鱼青灯。嗟乎!梁邹之地,藏大彻大悟之人注定,出天下忧乐之士必然。(醴泉寺) 梁邹人杰,范翁楷模。文风启迪先驱,鸿篇教谕后人。武略安邦御辱,政策泰国和民。《岳阳楼记》悲喜忧乐之思论,万古流芳;《条陈十事》除弊兴利之举措,庆历回春。邹平才俊,河汉璀璨:以书籍等命兮伏壁尚书再造,视富贵不仁兮陈仲於陵灌园;名儒田敏张临哲思格物;大贤成瓘马骕究学训诂。范翁少年,断粥划齑,志存天下,段公晚来,觉悟翘楚,乐在人生。刘徽聪慧巧思,割圆术蜚声中外,万钟镂心为典,养鸽经历代推崇。周越笔走龙蛇,广田文行天下。抗暴揭竿,赞铁血知世郎,尚农正言,叹傲骨漱溟翁。梁邹志士赴国难,抗倭义旗举铁山。“一马三司令”,万代留英名! 共和开国,六秩峥嵘,改革开放,卅年辉煌。科学发展,和谐清明,复兴中华,繁荣邹平。祥云高照,故国新城,楼厦矗立,鳞次栉比,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紫薇凌空,邹梁乡里,殷实宽厚,城乡统筹,富足安康,整洁村容,通衢纵横。特色兮柿子香椿山药水杏,传统兮红木芯子高跷龙灯。比比绿色环保家园,处处新型农业盛景。“六大产业”民富,“十大基地”立功。荣膺全国多项“百强县”,创建齐鲁宜居“幸福城”。纺织七彩衣被天下,饴糖一味甜透中华。经济腾飞兮蒲梢千里,城乡面貌兮日新月异。 嗟夫!长白巍巍兮袭承千年文明,黛河汤汤兮又开一代新风。求其根兮,物华天宝,探其源兮,人杰地灵。晏子橘枳之论,诚乃可信,范翁忧乐思想,深入人心。薪火相传,弘扬广大,问及今人所思行,齐曰,“先忧后乐,创新超越”也。 梁邹兴盛兮,载情载理矣!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