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品云 中华一品云
关注数: 32 粉丝数: 499 发帖数: 4,043 关注贴吧数: 34
浅谈藏药 藏医药是我国的一个主要医学体系,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藏族人民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来解除身体病痛。“有毒就有藏药”,是藏族人民发展自身的医学的初始观点。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藏医药得以逐步积累并不断丰富。特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的大批医学古籍和医药人员,又进一步促进了藏医药的发展。 藏医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由著名的藏医药学家玉妥.云丹贡布在8世纪末整理编著成的。 在《四部医典》中就收载药物1002种,并分为珍宝药、石类药、土类药、膏汁药、汤剂药、草类药、禽畜类等八种药。而在1689年著成的注释《四部医典》《蓝琉璃》(第司.桑结措)一书中载药已达1400种。约150年后的1835年,帝玛尔.丹真彭措著成的《晶珠本草》,该书被后世称为集藏药大成的藏药《本草纲目》,载药达2294种,其中植物药1006种,动物药448种,矿物药840种,归录为十三类。每种药均详及形态、色泽、性味、用途、生境等方面,并引文诸多。 藏医药的理论总体与印度医学属于同一源流,但发展至唐、宋以后,由于汉藏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又吸纳了中医药学的理论,特别是在脉诊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和药物的性能确定上,与中药学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与中药的五味相比,藏药的性味有六味(甘、酸、辛、咸、苦、涩);三化味(药物经人体吸收转化的甘、酸、苦);八性(轻、重、润、燥、寒、热、钝、锐);十七效(轻、重、润、燥、寒、热、钝、锐、凉、稳、动、躁、湿、干、柔、糙、软)之分。其中以寒、热定性,并结合“隆”、“赤巴”、“培根”三类疾病的病理特点加业应用,总的与中药学的'“正治”相同。 藏药的加工和中药基本相同,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型。藏药的内服药剂以丸剂为主,也使用汤、散、酒剂。外用药剂有药浴、滴鼻、灌肠和搽剂。藏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采自藏区的高山动、植物药,二是来自通过文化交流引进的外来药物,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来自低海拔地区,汉医广泛使用的芳香类“南药”。另外藏药处方固定方剂有数千个,常用的有400多个,配方药物味数一般较多,少则二三十味,多至百十味。 藏药在中华医药宝库中是被医疗实践证明了的良药。
藏医药 藏医药是我国的一个主要医学体系,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藏族人民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来解除身体病痛。“有毒就有藏药”,是藏族人民发展自身的医学的初始观点。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藏医药得以逐步积累并不断丰富。特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的大批医学古籍和医药人员,又进一步促进了藏医药的发展。藏医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由著名的藏医药学家玉妥.云丹贡布在8世纪末整理编著成的。 在《四部医典》中就收载药物1002种,并分为珍宝药、石类药、土类药、膏汁药、汤剂药、草类药、禽畜类等八种药。而在1689年著成的注释《四部医典》《蓝琉璃》(第司.桑结措)一书中载药已达1400种。约150年后的1835年,帝玛尔.丹真彭措著成的《晶珠本草》,该书被后世称为集藏药大成的藏药《本草纲目》,载药达2294种,其中植物药1006种,动物药448种,矿物药840种,归录为十三类。每种药均详及形态、色泽、性味、用途、生境等方面,并引文诸多。藏医药的理论总体与印度医学属于同一源流,但发展至唐、宋以后,由于汉藏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又吸纳了中医药学的理论,特别是在脉诊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和药物的性能确定上,与中药学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与中药的五味相比,藏药的性味有六味(甘、酸、辛、咸、苦、涩);三化味(药物经人体吸收转化的甘、酸、苦);八性(轻、重、润、燥、寒、热、钝、锐);十七效(轻、重、润、燥、寒、热、钝、锐、凉、稳、动、躁、湿、干、柔、糙、软)之分。其中以寒、热定性,并结合“隆”、“赤巴”、“培根”三类疾病的病理特点加业应用,总的与中药学的'“正治”相同。 藏药的加工和中药基本相同,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型。藏药的内服药剂以丸剂为主,也使用汤、散、酒剂。外用药剂有药浴、滴鼻、灌肠和搽剂。藏药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采自藏区的高山动、植物药,二是来自通过文化交流引进的外来药物,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来自低海拔地区,汉医广泛使用的芳香类“南药”。另外藏药处方固定方剂有数千个,常用的有400多个,配方药物味数一般较多,少则二三十味,多至百十味。藏药在中华医药宝库中是被医疗实践证明了的良药。
转:泡脚养生歌 寒始于足: 人老脚先衰,树老根先竭.关注您的脚,关注健康,轻松泡脚,药到病除! 泡脚乃人生活之常事。脚上的反射区包括心、肝、脾、肺、肾、眼、耳、头、鼻、三叉神经、坐骨神经、内分泌等63个反射区域,与机体相对应的部位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人体各部位都可以从脚上反应出来。因此,在泡脚时双脚互相摩擦即可达到自我保健按摩的作用,并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人体的脚掌上,密布了很多血管、神经,国外有的科学家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掌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道路坎坷曲折,饱尝艰辛。但他年过花甲,仍精力旺盛,双目炯炯有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坚持早晚“擦脚”健身方法。有首《泡脚歌》,道出了泡脚的好处: 健身祛病多高招,我劝诸君常泡脚。脚为全身基柱石,诸经通会脚趾梢;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能强身;第四趾节通胆经,能治便秘和胁痛;小趾归属膀胱经,可医各种尿道症;肾经所在脚底心,常搓可治肾亏损。古云脚为心之泵,常泡勤搓益身心。春日每晚泡泡脚,升阳活血固虚脱;夏天热水勤泡脚,驱除暑湿和杂热;秋天每晚泡泡脚,润肺濡肠精神好;冬天睡前勤泡脚,丹田温灼百病消。水温最宜五十度,双手入水勤搓揉。泡罢浸足一刻钟,活血散淤疲劳除。每晚热汤泡足眠,极易入眠不辗转。泡脚健身花费少,贵在长年坚持好。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