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界山在哪啊✨ -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06 发帖数: 2,570 关注贴吧数: 50
【王老师分享】开学别急上课,先弄清这5个问题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学校分批分类、错时错峰开学,如何做好复课开学后课堂教学与“停课不停学”期间网上教学的衔接?老师如何厘清学情找准复课后的教学起点?如何制定过渡期教学计划?一起来看这些干货建议—— 问题一:线上学习有哪些值得保留下来的经验? 开学复课,老师要学会从学科经验维度去“捡”线上学习的“金子”。 一是线上教学多是先将知识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再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知识,或是让学生先练习发现问题后再学习例题理解知识,如此“了解—实践—理解”的认知模型有别于线下学习“学习理解—巩固练习”的过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会了边看微课边对课文例题做注释笔记或是绘制“学习地图”,这对他们自主复习、自主练习非常有帮助。 三是线上检测后系统能够马上呈现错误原因及精准推送补充练习,这是线下测试无法实现的,传统考试往往要过段时间才会公布结果,学生关注点在分数而不是错误点,容易淡化错题的分析,而线上测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问题二:复课后,老师要怎样提炼线上学习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 复课后,老师应立足学生线上学习的真实经历,收集、整理、应用和推广有价值的经验,不能把两个多月的广泛性常态化线上学习探索成果“束之高阁”。老师可以这样做: 一是复课前或当天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在线上学习期间获得了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广泛收集信息,捕捉可放大的经验。 二是进行个案追踪,了解优秀学生或是线上学习先行者是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把零散行为梳理提炼成可供其他学生复制、直接使用的经验模式。 三是开展经验推广交流专题课,组织优秀学生用录视频或现场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介绍线上学习的优秀行为,组织学生学习和应用这些可模仿的方法。 四是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和“角色改变”,复课后前两周定期组织学生反思过去线上学习行为与当下状况的区别,延续线上学习的有效方法,计划未来学习的努力方向。 问题三:如何准备复课后的“分层差异化”衔接教学? 复课后的第一、二周应该以“复习巩固线上学习的课程”为主,要基于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和线下学习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不同的教学准备。老师可以这样做: 一是针对“了解记忆类基础性知识”,编拟学习材料,即同上一节课但基于线上学习效果的差异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题组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基础知识练习、对比辨析练习、拓展提升练习,实施个别辅导和分层练习的教学措施。 二是针对“探究发现类方法性知识”,设计复习课堂,围绕不可替代的体验性学习内容安排实验演示、探究验证等教学准备,弥补原来线上教学只听不做的缺陷。 三是针对“动手操作类技能性知识”,准备课堂集体训练、分组考核过关,组建学习小组,将同等水平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由教师对小组长进行考核过关,再由组长对每个组员进行考核过关。 问题四:复课后,要如何基于现实差异组织课堂学习? 复课后的课堂教学组织应定位于“融合新授、复习、练习、考察”的混合式课堂,这对于教师是个全新的挑战。老师可以这样做: 一要基于线上学习的差异开展“混班教学”,按复课后的测试考查结果将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规定每个水平组的学习要求和指令,多关注没有参加线上学习和线上学习效果较差的水平组。 二要做时空“魔术师”,妥善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实施四段式教学(复习、练习、拓展和补习),开展群体复习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过渡性教学活动。 三要单元结构化教学,以知识模块的梳理和复习为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结构、方法的结构和认知的结构,再对其中个别知识点进行深度教学。 四要实施项目式学习,以一个个复习项目的完成为载体,通过问题研究、解释说理、实践操作,和诸多伙伴一道协同学习,避免重复性、输入式的教学,消耗另一部分学生的精力。 五要广泛引入学习策略,辅助结构化复习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五:衔接教学要怎样利用“生本资源”? 利用生本资源的中心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老师可以这样做: 一是让学生教同伴,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建立“学习社区”,每组五人左右,按教师编制的《衔接过渡期学习小组互教互评指导要求》,组员之间进行互补互促学习。 二是让学生教自己,编制《衔接过渡期自学自测自评表》,每个学生对照要求自我挑选练习内容、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给学生自主复习巩固的方向。 三是协助学生发现问题,和学生约定一套衔接自评,自评之后,老师针对性地推送学习内容,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步骤。比如,教师发布单元结构化复习设计和校本作业素材资源,学生自评自测后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水平,再自主寻找培优补差的方法,把“学”放到最大,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解决衔接过渡期的问题。 总之,复课后的线上与线下衔接教学不是简单停留于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的衔接,需要从微观视角探寻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的对策。我们唯有深度思考,科学计划,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才会有机融合,稳中推进。 (来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无症状感染的相关知识 无症状感染的相关知识 Q: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Q: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发现了多少例无症状感染者? A: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Q: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A: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Q: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A:公众要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强化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究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分餐制、生病时减少去人员聚集场所和科学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本着既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健康的理念,将健康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如个人核酸检测阳性后不必恐慌,要主动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隔离医学观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及时报告,接受医疗机构规范诊治。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