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l1201 zcl1201
关注数: 26 粉丝数: 202 发帖数: 14,797 关注贴吧数: 96
x86做移动真不行?为Intel“平反”   随着ARM架构处理器在移动市场的崛起,Intel所坚持的x86架构似乎被认为是错的,一直以来也有不少人坚持这样的观点,Seeking Alpha作者Ashraf Eassa近日却撰文表示,ARM是错的,ARM在PC领域和服务器领域会很快消亡,而Intel则将在平板和手机领域获得更多的份额,以下是原文:   我欣赏ARM公司如今的成绩和产品,但是我对其首席执行官近年来宣称“ARM指令集架构在能效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Intel的芯片具有天然架构优势”的夸大言论表示质疑。一直以来,我在《Seeking Alpha》上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指令集因素对于功耗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处理器架构(真正的处理器设计)才是决定“每瓦性能比”指标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展示来自学术机构的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证实了我的观点。同时,我还将就其长远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先从这段我采访ARM首席执行官的摘录写起:   “Intel必然会赢得一些智能手机设计。我们将Intel视为非常重要的竞争对手。它们能否成为能效方面的领导者?不,当然不会。”   这一观点已被解读成一个观念,即IntelX86指令集存在一些固有的能效问题。这导致许多非技术人员发表了被误导了的言论,认为Intel应该“获取ARM授权许可”并“构建ARM芯片。”这是一个明显荒谬的观念,而更多明智的人则一再指出:所有这些只是微架构设计的目标。从历史上看,Intel一直将更高性能设计作为目标。显然,这将导致更大的功耗。此外,由于性能/功耗比曲线是非线性的,这些因素会让人们会误以为:ARM能够以更低的功耗升级至Intel的性能水平。   微架构vs.指令集   广义的“ARM芯片”的概念正被误读。“ARM芯片”有两种类型:   通用内核:对于那些没有资源和意愿来开发其自有处理器的公司,ARM提供了完整的CPU内核设计。从性能/功耗比的角度来看,这些内核通常都相当不错,这也是它们被广泛采用的原因。   定制内核:希望针对特定负载而提供差异化能力的公司,会采用定制CPU内核。   ARM自有的CPU内核对大部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来说足够高效和强大。然而,诸如苹果和高通这样的企业认为,有必要在内核设计方面走自己的路,因此每家公司的内核设计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能/功耗特性。如果能效单纯是指令集带来的,那么高通和苹果就没有必要做这项工作——这分明就是浪费钱。我的主张是:实际的芯片设计,再加上制造这个芯片所采用的晶体管技术,才是性能/功耗比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说,“ARM指令集”是用来实现软件兼容性的。因此,一款苹果ARM内核能够运行与高通ARM内核相同的代码。当然,指令集还定义了其他一些事情,例如内存如何寻址、哪些指令需要被执行、有多少寄存器可用。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指令集(X86、POWER、ARM、MIPS)都是非常出色的。   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由威斯康辛大学的几名研究人员撰写的,并在IEEE高性能计算机架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澄清了业界对ARM/X86的不实传言:   1、性能的差异是由微架构的差异所导致的,与ISA(指令集架构)无关。   2、能耗同样与ISA无关。   3、ISA差异会对技术实现方法产生影响,但是现代微架构技术已经让这些影响不具备实际意义;从根本上说,不存在某个ISA更加高效。   4、ARM和X86的具体实现仅仅是为不同性能水平进行优化的设计点而已。   尽管技术领域的许多人一直持有这样正确的观点,但是投资界则基本上都被蒙在鼓里。那么,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什么呢?   ARM在服务器领域将很快消亡   ARM服务器设计的一大“卖点”,就是被“神话”的强于Intel的能效。但是,ARM指令集架构在该领域并无优势,而Intel通过调整精化其下一代微架构,将达到传统ARM的功耗水平。但与ARM竭力吹捧的指令集架构优势不同,Intel具备以下实际的优势:
x86做移动真不行?为Intel“平反”   随着ARM架构处理器在移动市场的崛起,Intel所坚持的x86架构似乎被认为是错的,一直以来也有不少人坚持这样的观点,Seeking Alpha作者Ashraf Eassa近日却撰文表示,ARM是错的,ARM在PC领域和服务器领域会很快消亡,而Intel则将在平板和手机领域获得更多的份额,以下是原文:   我欣赏ARM公司如今的成绩和产品,但是我对其首席执行官近年来宣称“ARM指令集架构在能效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Intel的芯片具有天然架构优势”的夸大言论表示质疑。一直以来,我在《Seeking Alpha》上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指令集因素对于功耗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处理器架构(真正的处理器设计)才是决定“每瓦性能比”指标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展示来自学术机构的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证实了我的观点。同时,我还将就其长远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先从这段我采访ARM首席执行官的摘录写起:   “Intel必然会赢得一些智能手机设计。我们将Intel视为非常重要的竞争对手。它们能否成为能效方面的领导者?不,当然不会。”   这一观点已被解读成一个观念,即IntelX86指令集存在一些固有的能效问题。这导致许多非技术人员发表了被误导了的言论,认为Intel应该“获取ARM授权许可”并“构建ARM芯片。”这是一个明显荒谬的观念,而更多明智的人则一再指出:所有这些只是微架构设计的目标。从历史上看,Intel一直将更高性能设计作为目标。显然,这将导致更大的功耗。此外,由于性能/功耗比曲线是非线性的,这些因素会让人们会误以为:ARM能够以更低的功耗升级至Intel的性能水平。   微架构vs.指令集   广义的“ARM芯片”的概念正被误读。“ARM芯片”有两种类型:   通用内核:对于那些没有资源和意愿来开发其自有处理器的公司,ARM提供了完整的CPU内核设计。从性能/功耗比的角度来看,这些内核通常都相当不错,这也是它们被广泛采用的原因。   定制内核:希望针对特定负载而提供差异化能力的公司,会采用定制CPU内核。   ARM自有的CPU内核对大部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来说足够高效和强大。然而,诸如苹果和高通这样的企业认为,有必要在内核设计方面走自己的路,因此每家公司的内核设计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能/功耗特性。如果能效单纯是指令集带来的,那么高通和苹果就没有必要做这项工作——这分明就是浪费钱。我的主张是:实际的芯片设计,再加上制造这个芯片所采用的晶体管技术,才是性能/功耗比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说,“ARM指令集”是用来实现软件兼容性的。因此,一款苹果ARM内核能够运行与高通ARM内核相同的代码。当然,指令集还定义了其他一些事情,例如内存如何寻址、哪些指令需要被执行、有多少寄存器可用。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指令集(X86、POWER、ARM、MIPS)都是非常出色的。   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由威斯康辛大学的几名研究人员撰写的,并在IEEE高性能计算机架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澄清了业界对ARM/X86的不实传言:   1、性能的差异是由微架构的差异所导致的,与ISA(指令集架构)无关。   2、能耗同样与ISA无关。   3、ISA差异会对技术实现方法产生影响,但是现代微架构技术已经让这些影响不具备实际意义;从根本上说,不存在某个ISA更加高效。   4、ARM和X86的具体实现仅仅是为不同性能水平进行优化的设计点而已。   尽管技术领域的许多人一直持有这样正确的观点,但是投资界则基本上都被蒙在鼓里。那么,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什么呢?   ARM在服务器领域将很快消亡   ARM服务器设计的一大“卖点”,就是被“神话”的强于Intel的能效。但是,ARM指令集架构在该领域并无优势,而Intel通过调整精化其下一代微架构,将达到传统ARM的功耗水平。但与ARM竭力吹捧的指令集架构优势不同,Intel具备以下实际的优势:
我们是否需要第三款移动OS?   iOS和Android在移动系统市场上的统治地位难以撼动,但是实力强大的手机生产商和电信服务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扶持自己的OS。至少,他们可以以此为筹码向谷歌索要更多的广告分成。   最近,移动操作系统市场又经历了一阵躁动。Mozilla推出了Firefox OS,LG收购了Web OS,而三星则再次将重心放在Tizen系统上。但是,考虑到iOS和Android的统治地位——它们在移动设备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90%——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新的移动操作系统吗?如果真的需要,那新的系统如何生存下去?   很明显,iOS将一直是苹果移动设备的专属操作系统,而黑莓OS也仅仅会在黑莓手机上装配。但是,其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厂商可以选择Android、Windows 8,或者Windows Phone 8。他们也可以像亚马逊(Amazon)为Kindle Fire HD量身打造一款Android系统一样,深度定制Firefox OS、Tizen、Linux以及其它系统。   由于iOS和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高,而且又拥有成熟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和服务,因此,就连微软和黑莓这样的市场佼佼者也在竞争中吃尽了苦头。从表面上看,新的移动操作系统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它们缺乏成型的应用生态系统。但是,这些新的移动操作系统也可以在市场上将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谷歌Android的市场份额呈爆炸式增长,而谷歌也因此获益不少。作为回报,谷歌向采用Android系统的手机生产商提供微不足道的广告收入提成。无法否认,一些较小的手机制造商无论如何也会继续使用Android,但如果供应商有很大的影响力,那它可以选用其它OS,作为对抗谷歌的筹码。   所以,作为Android系统最大的支持者,三星可以选择其它OS来冲击现有的市场体系。事实上,现在许多人一听到“Android”这个词,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三星”。目前,谷歌通过三星手机实现的广告收入中,仅有10%流入了三星的腰包。很明显,三星对谷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足够明智的话,那三星应该尝试使用新的OS。当然,谷歌将在广告分成的问题上面临更困难的选择。如果向任何一个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分成,那将为这种要求打开了先例。   最近,三星决定把其移动操作系统bada整合到Tizen里面。这或许是三星和谷歌闹分手的第一步。不少移动设备生产商反映,他们帮助谷歌和Android实现了更大的成功,但他们在Android上的投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技术上说,Android是免费的,但作为授权协议的一部分,移动设备生产商却把广告收入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谷歌。同时,有传言称,谷歌害怕三星的市场占有率过大——担心后者会以此为筹码向谷歌索要更高的广告收入分成。   有趣的是,如果三星不想和谷歌经历过于繁文缛节的谈判过程,那可以想象,三星会像亚马逊一样做一款深度定制版的Android。通过这种方式,三星可以为自己保留所有的广告收入。或者,考虑到Tizen系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三星可能会直接抛弃Android。然后,通过开发某种转换平台,让Android的应用可以在Tizen上运行。最后,三星把所有的Android用户迁往Tizen。   如果不能控制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拥有和控制自己的OS,那三星不可能成为移动世界的超强霸主。不过,三星很有可能不会改变现状,任由大部分本来可以属于自己的广告收入流进谷歌的口袋。   Firefox OS、Linux或其它移动操作系统将很难在主流市场中实现突破,但它们或许会在新兴市场上大有作为。有分析师指出,许多新兴市场的电信服务商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对Firefox OS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NTT Docomo和法国的Orange在发达国家中提供支持Tizen系统的手机。   这些新的移动操作系统给供应商带来了各种可能性。如果供应商们担心谷歌过于强大,那这些替代品将使他们减少对Android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与谷歌讨论广告分成时有了更多的筹码。甚至,他们可以完全采用替代品,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