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旅途08 云在旅途08
茅屋青山绿水边
关注数: 57 粉丝数: 204 发帖数: 6,160 关注贴吧数: 28
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 1970年7月31日,我随着从省直机关下放雁北地区工作的父母,离开省城,来到了古城大同。从此,在我的生命中就和大同有了不解之缘。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为自己曾经在大同生活过感到骄傲,为自己曾经是半个大同人感到自豪。每逢听到那熟悉的大同话,我就感到十分亲切。时光飞逝,从1974年底离开大同,距今已经四十年了,但我却魂牵梦绕、时常思念着这座古城。听说大同的城市改造,让这座古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在我的梦中出现的大同,却还是那座1970年代荒凉、古朴、自然、破旧但却充满了温情和韵味的古城。 大同四中读书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把山西省直机关端了个底朝天。近万名省直机关干部,被全部发配到了全省各地,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少部分是到地市机关工作。浩浩荡荡的干部下放大军,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家属子女队伍。当时到雁北地区插队和下放的干部大约有上千人,家属子女也有几千人。1970年7月31日,一趟专列把我们拉到大同,十几辆大卡车又把我们拉到了雁北地委机关招待所。过了几日,我家被分配到雁北地委大院17号楼三单元一层居住。家安顿好之后,我就自己随便挑选了一所附近的中学——大同四中。 四中位于北门外,距离火车站不远,是一所很普通的中学。学校只有一栋灰不溜秋的四层教学楼,一个较大的体育场。学生主要是附近的平民子弟,也有一部分是部队子弟。部队子弟习惯穿着父辈的旧军装,让我心里实在羡慕。而我穿的是父亲的中山装,也满足了一些虚荣心,表示我是个干部子弟。我被分配到了118班,班里的同学大都衣衫褴褛,不如我在太原五中读书的同学帅气精干,后来我想明白,因为太原的同学干部子弟多,大部分家境优越,所以衣着鲜亮显得帅气精干,而大同同学大部分家境贫寒,穿得不好,自然显得猥琐。满校园的大同方言也让我感到极不适应,我一开口同学们就讥笑我是个”侉拨浪”(大同话外地人的意思)。好在这个学校的许多老师是外地人,天南海北的都有。我的第一个班主任是李鸿书老师,她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语文教的好,对学生很好,尤其对我这个外地来的学生格外关注,我也特别爱上她的语文课。我的作文总是被李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总是被贴在教室黑板报里被展示,这越发刺激了我对语文课的热情。英语老师姓刘,说着一口标准的大同方言,也说着一口充满大同话味道的英语,所以我对英语课一直没兴趣。
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 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   尊敬的市民朋友们:    “晋侯鸟尊”花落大同,云中父老一片欢腾。值此“旅发大会”申办成功之际,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申办进程,热流依旧涌动。申办2016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从投票伊始,到颁奖盛典,历时数月,我们全市上下,各级各界,士农工商,干部群众,空前团结,空前凝聚,大家齐上手,全民总动员。从市区到县城,从乡镇到农村,从学校到军营,从社区到家庭,从车站到景区,从街头到站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大家那一种热爱家乡的情怀,关注参与的热情,期盼美好的愿望,舍我其谁的自信,空前迸发,空前释放,酣畅淋漓,激荡人心。甚至乌兰察布、张家口兄弟城市的市民,甚至“五岳联盟”之东岳西岳南岳中岳的同道和游人,他们也被激发,被感染,被带动,纷纷为《人说山西好风光》点赞,为大同投票发力、加油助威。其情其景,其言其行,令人赞叹,令人感动。    申办成功,大幕开启。机遇蕴含传奇,传奇书写历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山西旅游的北大门,2016,对于大同而言,注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旅发大会”,恰逢其时。人和地利天有时,大鹏乘风九万里,我们就是要把文化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旅游绽放异彩,古都魅力辐射全国,实现城市环境优美,文化产业繁荣,人民生活美好的目标。故此,山西旅游发展大会,意义非凡,不可小觑。可以说,它既是舞台,又是乐园,还是契机。是展示大同文化旅游魅力的舞台,是折射大同城市精神的舞台,也是表现大同人民时代风采的舞台;是为全省11个兄弟城市搭建大联欢的乐园,是为全国人民营造体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乐园,也是为中外来同游客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乐园;是大同旅游硬件软件扩容提质升级的契机,是大同老百姓共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的契机,也是营销城市,让山西旅游真正联通全国、联通世界的契机。为此,我们将配套推出“百千万亿旅游欢乐工程”,把这届旅游大会办成一届创造欢乐、共享欢乐的大会,办成汇集全省11个城市的三晋旅游“大联欢”。让旅游成为串联各个城市的连心线、合作线,让“旅发大会”成为全省旅游的大团圆、大盛典。百川归海,蕴藉无限。请把我们汇聚的热情,化作动力,推动大同的转型发展;请把我们美好的愿景,化作行动,让古城市民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繁花似锦,夏至已至。大同正在蓄势待发,精彩尚需大家努力。借此,我们号召全市上下,各级各界,广大干部群众,每位市民朋友,大家再一次动员起来,行动起来,一鼓作气,千帆竞发,各司其职,同心同力,做好您手边、身旁的每一件事,让我们以全心的诚意,百倍的努力喜迎2016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胜利召开!当好本届东道主,做好文明大同人,就从现在开始!    中共大同市委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1日
故宫养心殿开始大修 人民日报 2016-05-09 15:51:53 原标题:《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养心殿,已有百余年未进行系统修缮 ——2020年,再见养心殿有啥不一样》(斑驳的养心门) 这些日子,去故宫参观的游客会发现,昔日热闹非凡的养心殿闭门谢客了,而再次对公众开放至少要到2020年。 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养心殿正在迎接一场大修。值得期待的是,大修之后,游客将不用再“隔窗观赏”,养心殿可参观面积将超过60%。 一场迫在眉睫的大修 养心殿坐落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是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是清代帝王使用时间最长的勤政燕寝之所,也是中国官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故宫古建筑群中举足轻重。 这里也是游客参观的集中区域。每年,约有500万名观众来到这里,但可供观众参观的面积仅有1000平方米,最大瞬时承载量为541人。在参观旺季的10:30至15:30的时段,养心殿中滞留人数常超过800人,不仅安全难以保证,参观体验也十分差。 亟待修复的还有养心殿本身。 从乾清宫往西进入养心门,放眼望去,养心殿本该色泽艳丽的彩绘早已斑驳陆离,门楣上的“养心殿”牌匾也落满了尘埃。养心殿正中是皇帝的办公桌,两侧的文件柜用蓝色的布帘防尘,看起来陈旧不堪,屏风的两侧是黄色的门帘,显然也是久未清理。东暖阁“垂帘听政”用的帘子已呈现灰褐色。 在场的管理人员说,这个区域内的瓦顶天沟普遍存在开裂情况,墙体空鼓、风化情况明显,部分建筑墙体有纵向裂缝,尤其是油饰保存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个别油饰地仗龟裂、油皮剥落、地仗剥落见木骨,室内顶棚裱糊大面积撕裂下垂、脱落,暴露出白樘篦子等。 中国的土木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本来就需要“岁修”以确保其安全无虞。但巨大的古建筑数量、精湛而复杂的工艺让故宫古建修缮任务格外繁重,而专业维修队伍的缺乏、资金使用制度等原因,更使故宫建筑的日常维修成为奢望。据了解,百余年来养心殿区域内的建筑未进行过系统的修缮,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过一次日常维护,更换了一些碎瓦和抱厦的雨水管,挖补了地面。
2020年,再见养心殿有啥不一样——养心殿开始大修 人民日报 2016-05-09 15:51:53 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养心殿,已有百余年未进行系统修缮(斑驳的养心门) 这些日子,去故宫参观的游客会发现,昔日热闹非凡的养心殿闭门谢客了,而再次对公众开放至少要到2020年。 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养心殿正在迎接一场大修。值得期待的是,大修之后,游客将不用再“隔窗观赏”,养心殿可参观面积将超过60%。 一场迫在眉睫的大修 养心殿坐落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是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是清代帝王使用时间最长的勤政燕寝之所,也是中国官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故宫古建筑群中举足轻重。 这里也是游客参观的集中区域。每年,约有500万名观众来到这里,但可供观众参观的面积仅有1000平方米,最大瞬时承载量为541人。在参观旺季的10:30至15:30的时段,养心殿中滞留人数常超过800人,不仅安全难以保证,参观体验也十分差。 亟待修复的还有养心殿本身。 从乾清宫往西进入养心门,放眼望去,养心殿本该色泽艳丽的彩绘早已斑驳陆离,门楣上的“养心殿”牌匾也落满了尘埃。养心殿正中是皇帝的办公桌,两侧的文件柜用蓝色的布帘防尘,看起来陈旧不堪,屏风的两侧是黄色的门帘,显然也是久未清理。东暖阁“垂帘听政”用的帘子已呈现灰褐色。 在场的管理人员说,这个区域内的瓦顶天沟普遍存在开裂情况,墙体空鼓、风化情况明显,部分建筑墙体有纵向裂缝,尤其是油饰保存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个别油饰地仗龟裂、油皮剥落、地仗剥落见木骨,室内顶棚裱糊大面积撕裂下垂、脱落,暴露出白樘篦子等。 中国的土木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本来就需要“岁修”以确保其安全无虞。但巨大的古建筑数量、精湛而复杂的工艺让故宫古建修缮任务格外繁重,而专业维修队伍的缺乏、资金使用制度等原因,更使故宫建筑的日常维修成为奢望。据了解,百余年来养心殿区域内的建筑未进行过系统的修缮,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过一次日常维护,更换了一些碎瓦和抱厦的雨水管,挖补了地面。
雁北一片绿 真心换真情 2016-05-08 03:27:00 来源:人民日报 4月的大同,清晨站在山头,冷风依然让人捂紧了领子。五米高的樟子松旁边,68岁的高见邦雄背着手迎风站立。他脚下踩的,是20多年来早已熟悉的黄土地,他面对的,则是这么多年他在大同用汗水浇灌的50万株树苗。   乐观伴坚韧,   和一片热土结缘   4月18日,我第一次见到高见,他正在林间一丝不苟地铲地、放苗。一双墨绿色的登山鞋沾满了泥土,绿色外套也略显褶皱。他慢慢把手套摘下来叠好,和笔者握手。严肃、认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高见是一位日本人,从1992年开始,他的团队和大同结下不解之缘。24年来,每年他都带着团队来大同,多则百余天,少则数十天,在这里植树造林。   对这片土地的熟悉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虽然没有认真系统地学过汉语,但毕业于东京大学的他无师自通,基本掌握了普通话。交流过程中,他不仅能听懂笔者说的话,还能用缓慢的普通话进行回应。说起学中文的经历,他伸出了四个指头:“最先学会的四句话是‘你好’‘谢谢’‘再见’‘厕所在哪里。   一旁的工会同志魏生学插话说:“他连大同话都能听懂!”话音刚落,高见先生严肃的面孔突然张开笑脸,握住笔者的手说了一句地道的大同方言:“抓恰(做什么)?”引得众人哄笑。果然,严肃之外,高见还是一个“老顽童”。一旁的大同市白登环保中心所长武春珍“爆料”:“高见先生可逗了!有一次在村里种完树,晚上回去和老乡喝酒,喝醉了还抱着院子里的小狗唱歌呢!”   高见还是一个乐观的人。10多年前,有一次他和自己的团队如约上山,来到当地一块种植项目地,天公不作美,连着好几天都在下雨。高见可以等,但是其他成员来中国的时间有限,急的一行人团团转。眼看这回树是栽不成了,高见在山上摆了一顿“喜酒”:下雨是好事,树苗可以更好成活!一行人虽然没有种成树,却开开心心地喝了一顿“大酒”。   乐观伴随着坚韧。植树过程中遇到的状况,往往令他措手不及。比如1995年,受到虫害、假树苗的影响,他们在徐疃乡辛苦种植的6万株杏树全军覆没。对着日本广播协会的镜头,高见失声痛哭:“梦,我的梦,破灭了。”经历了教训的高见并没有放弃,更多的杏树、油松在这片雁北大地生根发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