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硝基苯酚炸药 三硝基苯酚炸药
关注数: 113 粉丝数: 684 发帖数: 22,200 关注贴吧数: 48
明帝国海军 大型巡洋舰 海龙级 大型巡洋艦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戰爭需要的必然產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主要交戰國都暴露出了海上打擊力量,即破交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 可以說,在面對得到了護航戰艦保護的船隊時,襲擊艦與單獨行動的破交艦都難以發揮作用。而組建破交艦隊不但代價高昂,而且效率低下,指揮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此一來,隨著世界各國紛紛加強護航力量,海上破交戰的「交換比」變得越來越不能讓各國海軍接受。 可以說,當時世界各主要強國都有現成的,而且理想的破交艦——戰列巡洋艦。 只是,在大戰期間,各國都嚴重缺乏主力艦,為了保證在主要戰場上擁有優勢力量,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讓戰列巡洋艦去執行破交作戰任務,而是將其編入了主力艦隊,充當主力艦使用。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主要戰場上,戰列巡洋艦顯得不堪一擊。 戰爭結束后,帝國海軍就一度打算建造專門用來破交的戰艦。只是,不管是時機,還是技術,乃至國內情況都不成熟,這一設想也僅僅只是設想。 從時機上看,和平時期,破交艦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另外,《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將排水量一萬噸以上的戰艦都定為主力艦。而按照破交作戰進行設計的破交艦的排水量肯定將超過一萬噸,因此用主力艦的配額去建造破交艦,這更不會被海軍接受。 從技術上講,當時很多先進設備還沒有誕生,很多重要技術都不成熟,因此以一戰後的情況來看,即便將排水量增加到三萬噸,也很難建造出能夠完全滿足海軍要求的破交艦,更難以建造出強大的破交艦。 從國內情況上講,隨著經濟危機爆發,海軍經費被削減了大部分,海軍也無力承擔其一種排水量數萬噸的破交艦的建造工作,甚至難以承擔起相關的設計與基礎技術開發工作。不說別的,很多關鍵技術上的投入就超過了當時海軍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 如此一來,建造破交艦的提議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六十八年,即《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之後,隨著世界大戰的陰雲再次升起,建造「專業」破交艦的設想才再次浮上了水面。 當時,帝國海軍還面臨著另外一種威脅,即敵人的破交艦對帝國船隊的威脅。 如此一來,在提出戰術要求的時候,海軍就明確要求新式戰艦必須具有護航作戰的能力,即在戰鬥中能夠指揮其他護航戰艦。因此,新式戰列艦必須要安裝艦隊旗艦的指揮設備。雖然這會使其造價增加不到,但是卻在無意中讓新式戰艦打下了更好的基礎,為其在後來成為破交艦隊的旗艦奠定了基矗 為了爭奪海軍的訂單,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廣州造船廠與高雄造船廠都加入了競爭。只是,四家造船廠提出的設計方案都讓海軍有點「囊中羞澀」的感覺,因為按照四家造船廠的報價,這種戰艦的建造費用相當於當時海軍採購皇帝級戰列艦的百分之七十。這麼昂貴的戰艦,還不如直接採購皇帝級戰列艦去執行護航與破交任務。 也正是如此,當時青島造船廠提出了在重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設計方案。 只不過,這個設計方案所能達到的性能指標遠遠達不到海軍的戰術要求。 不說別的,一萬噸的排水量就能不使其續航力超過了一萬五千海里。 另外,重巡洋艦是「條約產物」,在《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之後,重巡洋艦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還有,帝國海軍本來就不太「喜歡」重巡洋艦,而是認為輕巡洋艦更有戰術價值。如此一來,在重巡洋艦的基礎上設計大型巡洋艦,顯然不合海軍的胃口。 最終,還是江南造船廠承擔起了重任。 其實,早在條約失效之前,江南造船廠就向帝國海軍提交了一種重巡洋艦的設計方案,即被海軍放棄了的「平遠」級重巡洋艦。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平遠」級重巡洋艦已經不是「條約型重巡洋艦」了。 當時,其設計排水量就突破了一萬八千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達到了二萬六千噸,準備十二門240毫米口徑的主炮,戰鬥力遠在當時任何一種重巡洋艦之上,甚至比德國的袖珍戰列艦與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都要強一些。 當然,這種戰艦的價格也絕對便宜不到哪裡去。 加上帝國海軍更需要快速戰列艦,以及條約的限制,所以帝國海軍並沒有採購平遠級重巡洋艦,而是將其當作了技術儲備。 在第一份設計被海軍否決后,江南造船廠回到了老路上來。 當時,汪華華正在主導皇帝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所以將相關的設計工作交給了其他工程師。 按照海軍提出的要求,新式戰艦在火力上要超過重巡洋艦,速度必須超過33節,裝甲至少能夠應付八英寸穿甲彈,並且要求其續航力至少得超過15000海里,最好能夠超過20000海里,以使其持續活動時間超過六個月。 毫無疑問,要達到這樣的戰術指標,即便是平遠級的噸位都不夠用。 不說別的,15000海里的續航力就足以讓工程師頭痛了。為了達到這個指標,戰艦攜帶的燃油必然超過7500噸,也就是超過了滿載排水量的四分之一。如果要提高到20000海里,燃油重量必須超過滿載排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如果燃油為10000噸,那麼戰艦的滿載排水量就要超過3萬噸! 這還只是設計之前的概略計算,要達到海軍提出的續航力,燃油肯定不止這麼一點。 當時,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問題困擾著工程師。 這就是為平遠級研製的,口徑為240毫米的艦炮早就被放棄了,海軍沒有現成的,可以提供給新式戰艦的主炮! 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新式戰艦的研製工作拖延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江南造船廠提出,用重巡洋艦的200毫米艦炮武裝新式戰艦。結果,海軍根本沒有考慮。原因很簡單,《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之後,潛在敵對國都在建造噸位更大的巡洋艦,200毫米艦炮難以應付新的威脅。 再說了,在二到三萬噸的艦體上安裝200毫米艦炮,簡直就是在浪費鋼材。 因為受到主炮的限制,所以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一直拖到了七十年。這年發生的一件事情最終讓帝國海軍下定了決心。 當時,帝國海軍情報局獲悉,美國海軍正在準備建造一種排水量肯定超過了20000噸,甚至有可能達到30000噸的大型戰艦。當然,這絕不是之前傳聞的快速戰列艦,而是介於快速戰列艦與重巡洋艦之間的戰艦。 毫無疑問,美國海軍的新式巡洋艦與帝國海軍一直在謀求的專業破交艦非常類似。 隨著情報一步步明確,海軍也沉不住氣了。在美國海軍的新式巡洋艦面前,帝國海軍的老式戰列艦追不上,重巡洋艦則打不過,用快速戰列艦去對付巡洋艦又有點大材小用,而且當時帝國海軍缺少的正是快速戰列艦。如此一來,必須要有一種相當的,而且超過了對手的戰艦來應付新的威脅。 當時,情報部門獲悉,美國正在開發十英寸艦炮。 針對這一情況,海軍立即確定新式艦炮的口徑為300毫米。當然,後來海軍才知道,美國海軍選擇了十二英寸艦炮,而不是十英寸艦炮。當然,帝國海軍的300毫米艦炮與美國海軍的十二英寸艦炮屬於同一個級別的主炮,威力沒有明顯差距。 當然,直接採用老式戰列艦,準確的說,是無畏艦的艦炮肯定是不行的。 為了加快研製進度,縮短設計時間,海軍一方面投入了巨額經費研製新式300毫米艦炮,另外一方面讓江南造船廠啟動了設計工作。 此時,汪華華已經完成了皇帝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 雖然他當時還在主導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但是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量比皇帝級少得多,而且很多設計了皇帝級戰列艦的工程師都留了下來,所以汪華華有足夠的精力參加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 當時,海軍已經將這種新式戰艦定性為「大型巡洋艦」。 考慮到主炮的研製工作不會很快完成,汪華華完全推翻了平遠級的設計理念,決定從新設計一種能夠完全滿足海軍要求的大型巡洋艦。 正是如此,新式戰艦擺脫了平遠級重巡洋艦的影響。 七十一年年初,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另外300毫米新式艦炮也能在七十二年研製成功。訂購第二批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之前,帝國海軍訂購了四艘大型巡洋艦,並且將其命名為「海龍」級。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33250噸,滿載排水量:41650噸,最大排水量:44550噸;總長:252.5米,水線長度:241.6米,型寬:28.5米,吃水:10.1米;定員:1674人。 鍋爐: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1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20000海里/18節,或者24000海里/14節。 主炮:9門七十二年型300毫米/l52型艦炮,副炮:12門七十一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12門七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魚雷:4具三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 主裝甲帶120-250毫米,裝甲甲板:120+50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50-350毫米。
明帝国海军 省级(乙型)战列舰 >>>>>>>>>>>>>>>以下内容来自小说《巨浪》<<<<<<<<<<<<<<< 按照服役时间:安徽号,黑龙江号,江西号,云南号,山东号,湖南号,湖北号,远东号,湖北号,四川号,贵州号,河南号   省级战列舰的优秀表现,为其赢得了一个绰号:战列舰中的艺术品。 ...... 帝国海军在七十二年(40年)年初就提出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要求。按照新的要求,在尽量不增加排水量,不降低防护标准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最快速度,让新式战列舰的主炮数量比省级增加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至少要达到十一门。显然,采用十一门主炮的设计非常古怪,也不便于安排炮塔的位置,因此比较合适的方法是采用十二门主炮。   ......   首先,在不降低防护标准的情况下,排水量不可能维持在省级战列舰的规模上。不说别的,一座炮塔的重量就达到了1850吨,算上相关设备,以及一个基数的弹药,其总重量超过了3000吨。另外,随着增加一座炮塔,主装甲带,以及重点防护区域必然扩大,装甲重量至少要增加2000吨。即便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减少一些舱室,从而节约大概2000吨的重量,其排水量也要增加3000吨。   .......   主炮采用前后各两座的配制方式,沿用了省级战列舰的动力设备,缩短两根烟囱间的距离,采用更加紧凑的舰桥,减少了二座速射炮炮塔。可以说,新式战列舰从根本上就是省级战列舰的火力加强版。   毫无疑问,海军对这一设计相当满意。   在第一批省级战列舰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海军就下达了六艘的订单,并且按照帝国海军的惯例,将其命名为省级乙型战列舰。   只是,当时各大造船厂都在忙着建造省级战列舰,所以第一批省级乙型战列舰的开工建造时间推迟到了七十四年(42年)年中。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50850吨,满载排水量:58750吨,最大排水量:62500吨;总长:269.4米,水线长:261.5米,型宽:37米,吃水:11.5米;定员:2180人(充当旗舰时为2315人)。   锅炉: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皱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0节,续航力:18000海里/16节。   主炮:12门七十二年型400毫米/L55型舰炮(4×3),副炮:18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6×3),速射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   主装甲带:330-420毫米,装甲甲板:180-20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综合具体的性能数据就不难发现,省级乙型战列舰的改进重点就是加强火力。   当然,加宽后的舰体使其原本就已非常出色的水下防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至少在海战中,没有任何一艘省级与省级乙型战列舰被对手的鱼雷击沉。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恐怕最为难得的宝贵“战绩”吧。   另外,省级乙型战列舰的出现,还使帝国海军第一次将美国海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省级战列舰服役之后,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也紧跟着服役了,而且从各项性能对比上,依阿华级不比省级差多少,两者的战斗力在伯仲之间。另外,美国海军也分两批订购了十二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使其建造数量并不比省级战列舰少。   .......   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省级乙型并不是帝国海军“梦寐以求”的超级战列舰。   主要就是450毫米口径舰炮的研制工作非常不顺利,拖的时间太长。即便帝国海军按照战时要求订购了十二艘省级乙型战列舰,可是也没有放弃对“超战列舰”的追求,可以说,只有装备了45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战列舰”才能对敌人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也正是如此,在订购第二批省级乙型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就盯上了下一级战列舰。   如果不是美国新增订了6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帝国海军当时很有可能取消第二批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订单,转而建造更好的战列舰。   由此可见,省级乙型战列舰也算得上是战时情况下的产物吧。   当然,其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超战列舰”出现的时间太晚了,所以直到战争结束,省级与省级乙型战列舰都是帝国海军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其在战场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