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待他如天后 你当待他如天后
关注数: 60 粉丝数: 234 发帖数: 9,292 关注贴吧数: 45
如何评价香港的麦兜系列动画?张思远,考研狗,理性者 麦兜系列的世界观,是亦真亦幻的。而这个世界的构造者,自然就是我们的麦兜啦,即: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内容,其实来自于麦兜自己的记忆和想象。 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一点是人物设定,来看一下麦兜系列中有描写的人物吧: 不找了     全班同学都不以人类的形式出现。班外的人,有小盆友的家长,也都是与小盆友同个物种的动物(麦唛的母亲除外,她是人类,可能是因为麦唛系列出得较早,已经设定过了?),而班级之外的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一般也只有两种形象:校长和陈老师。 看到这些我才恍然大悟:整个系列的世界,都是由麦兜的“视角”看到的。 首先是小朋友们的物种,任何一个小朋友在理解力不足想象力有余的时候,都会对身边的人或事物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我这么肥,妈妈话我像只猪,那我就是猪咯,这个长脖子的小盆友好像只鹅,这个喜欢穿毛衣的同学好像只猫,等等。于是在麦兜小朋友的主观意识中,会可爱地把这些朋友们跟动物挂钩,那他们的妈妈,自然也是同种动物咯。 然后是这个社会内的其他人,为什么只有校长和陈老师这两种形象,我在上面列出了一些,给麦兜算命的先生,道场的道长跟道姐,包括未列出的黎根,给麦兜看抖脚病的内外全科大夫,等等。我将其理解为:麦兜没有爸爸,熟悉的人不多,只有校长,陈老师,妈妈等人;而在外面碰到的男男女女,他也会用这两个形象代入。 麦兜菠萝油王子这一部,是我产生上述想法的根源,因为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故事,麦太给麦兜讲的《菠萝油王子》,影片中自然不能以麦太独自讲述来完成这个故事,要以叙事的方式来将这个故事描述出来,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恰恰是麦兜的脑补。 小王子,将自己代入;带着小王子去旅行的大叔,自然要用校长的形象咯;还有好多会走路的蛋挞?那就让自己的同学们扮演吧。麦兜的思路大致如是。 麦太编故事给孩子听(顺便慢慢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父亲),于是将丈夫讲成菠萝油王子,一开始只是一个王子公主的俗套故事,后来王子的形象与麦炳逐渐重合,故事讲着讲着,讲成了自己的经历。 而听故事的麦兜,天真地用自己的同学,校长,老师代入这个故事,甚至自己添加了一些元素:菠萝油王子在买船票时的对话,正是他自己上的两文三语课程的学习内容;王子打败的鲨鱼,也只能用机械鲨鱼想象,可能他在游乐场中见过机械的鲨鱼? 就这样,我们看到的,是麦兜自己脑补(幻想?回忆的偏差?)出来的一个,充满幻象的世界。在其他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搞笑的,无厘头的,不合常理的事物,大多都能用这个方法解释。 消除了这些幻象,这个世界将变得无比硬实。 没有可爱的麦兜,只有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猪一样肥,一样笨,只有善良而已的小朋友,在城市的角落里,不停地换着工作,供孩子念着一间几乎开不起幼儿园的潮州人大叔开的幼儿园。 麦兜以为他去了马尔代夫,其实并没有,这是电影告诉我们的。 麦兜以为他去了武当山,学了太极拳,参加了幼儿园级武术大赛,其实呢?这是我们需要自己想的。 电影里的世界是硬实的,是连麦兜都已经意识到了的硬实。 而真实的麦兜,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的事情,围绕着真实的他的硬实的世界,则是在电影之外的,是需要观众自己脑补的。 老虎,斑马,猩猩,鬣狗,或是只有一个少年靠母亲身上的某种昆虫幼虫维生? 你相信哪个故事? :) (注:一些内容不适用于《麦兜当当伴我心》,该部是变化最大的一部,我看过,但没有研究过出现变化的原因。) 查看知乎讨论
如何评价香港的麦兜系列动画? 张思远,考研狗,理性者。 麦兜系列的世界观,是亦真亦幻的。而这个世界的构造者,自然就是我们的麦兜啦,即: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内容,其实来自于麦兜自己的记忆和想象。 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一点是人物设定,来看一下麦兜系列中有描写的人物吧: 不找了     全班同学都不以人类的形式出现。班外的人,有小盆友的家长,也都是与小盆友同个物种的动物(麦唛的母亲除外,她是人类,可能是因为麦唛系列出得较早,已经设定过了?),而班级之外的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一般也只有两种形象:校长和陈老师。 看到这些我才恍然大悟:整个系列的世界,都是由麦兜的“视角”看到的。 首先是小朋友们的物种,任何一个小朋友在理解力不足想象力有余的时候,都会对身边的人或事物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我这么肥,妈妈话我像只猪,那我就是猪咯,这个长脖子的小盆友好像只鹅,这个喜欢穿毛衣的同学好像只猫,等等。于是在麦兜小朋友的主观意识中,会可爱地把这些朋友们跟动物挂钩,那他们的妈妈,自然也是同种动物咯。 然后是这个社会内的其他人,为什么只有校长和陈老师这两种形象,我在上面列出了一些,给麦兜算命的先生,道场的道长跟道姐,包括未列出的黎根,给麦兜看抖脚病的内外全科大夫,等等。我将其理解为:麦兜没有爸爸,熟悉的人不多,只有校长,陈老师,妈妈等人;而在外面碰到的男男女女,他也会用这两个形象代入。 麦兜菠萝油王子这一部,是我产生上述想法的根源,因为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故事,麦太给麦兜讲的《菠萝油王子》,影片中自然不能以麦太独自讲述来完成这个故事,要以叙事的方式来将这个故事描述出来,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恰恰是麦兜的脑补。 小王子,将自己代入;带着小王子去旅行的大叔,自然要用校长的形象咯;还有好多会走路的蛋挞?那就让自己的同学们扮演吧。麦兜的思路大致如是。 麦太编故事给孩子听(顺便慢慢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父亲),于是将丈夫讲成菠萝油王子,一开始只是一个王子公主的俗套故事,后来王子的形象与麦炳逐渐重合,故事讲着讲着,讲成了自己的经历。 而听故事的麦兜,天真地用自己的同学,校长,老师代入这个故事,甚至自己添加了一些元素:菠萝油王子在买船票时的对话,正是他自己上的两文三语课程的学习内容;王子打败的鲨鱼,也只能用机械鲨鱼想象,可能他在游乐场中见过机械的鲨鱼? 就这样,我们看到的,是麦兜自己脑补(幻想?回忆的偏差?)出来的一个,充满幻象的世界。在其他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搞笑的,无厘头的,不合常理的事物,大多都能用这个方法解释。 消除了这些幻象,这个世界将变得无比硬实。 没有可爱的麦兜,只有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猪一样肥,一样笨,只有善良而已的小朋友,在城市的角落里,不停地换着工作,供孩子念着一间几乎开不起幼儿园的潮州人大叔开的幼儿园。 麦兜以为他去了马尔代夫,其实并没有,这是电影告诉我们的。 麦兜以为他去了武当山,学了太极拳,参加了幼儿园级武术大赛,其实呢?这是我们需要自己想的。 电影里的世界是硬实的,是连麦兜都已经意识到了的硬实。 而真实的麦兜,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的事情,围绕着真实的他的硬实的世界,则是在电影之外的,是需要观众自己脑补的。 老虎,斑马,猩猩,鬣狗,或是只有一个少年靠母亲身上的某种昆虫幼虫维生? 你相信哪个故事? :) (注:一些内容不适用于《麦兜当当伴我心》,该部是变化最大的一部,我看过,但没有研究过出现变化的原因。) 查看知乎讨论
中国航天发动机与国外的差距 孟德尔, 不玩游戏的游戏迷 航天飞机本身过于接近当时技术极限,导致安全性和经济性极差,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不可能造得出来。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现在火箭发动机领域和三哥是一个水平的。 当然这是暂时的,过两年 YF77 研制成功我们秒杀三哥渣都不剩,但是这个事实应该可以让天天叫嚷超日赶美的朋友冷静下来,不要因为发射了几个美苏 60 年代水平的载人飞船就目中无人了。 (之前看错了,前几天印度发射的应该不是 CE20,还是 CE7.5) LZ 可能以为神州飞船和航天飞机是差不多水平的东西,其实完全不一样。 航天飞机的核心组件是可重复使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是分级燃烧循环的,这种外星产品我们写科幻小说都不知道怎么写,别说制造了。中国目前全力研制的 YF77 技术水平和指标甚至还不如日本 20 年前的 LE7 系列(推力只有鬼子的一半),跟美国差距至少在 50 年以上。 说我国火箭比日本优越,一般都是拿鬼子的可靠性说事,然而 LE5 与 YF73 基本是同时期,技术路线相近(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机,上面级,YF73 推力小一 半),日本 9 次飞行全部成功,YF73 却导致了 1984 年和 1991 年两次失败。我相信问全世界除中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得出中国火箭可靠性比日本高这样的结论。顺便一提,96 年长三乙那次著名的事故和 YF75 没有关系。 航天飞机代表的是美国 80 年代的火箭发动机制造水平,中国达到同样的水平肯定要在 2030 年之后。 科研和工业是两回事,工业只要有制度和资本就可以产出,科研则需要更多。中国现在航天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比美日欧快,别说追赶,差距不拉大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实际上,我国也没有超俄赶美的需求,YF77 几十吨的推力足够满足我国的需求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就应该踏步了,否则总是拿苏联 60 年代的火箭拼凑,我们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欧空局也是认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重走日本的老路,推动分级燃烧循环氢氧机。科学毕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引用超大上的一段话: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在我们手上只有 YF20 系列发动机的时候,为了满足运力要求,我们通过简单加法搞出来长二捆和长三乙,运力一下子达到了当时主流载荷的水平。 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当 LEO 载荷要求进一步达到 20 吨级别,GTO 要求 10 吨级别的时候,我们怎么办?继续捆绑更多的 YF20 吗? 90 年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自豪的宣称我们的火箭至少在运力上超过了日本,但是当 H2B 出世的时候——H2B 仅仅芯级用了两台 LE7A——我们连这一块裤衩都没了! 列一些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参数 氢氧发动机的地面推力 中国 YF77 是 673KN(还在研制) 日本 LE7 是 843KN(90 年代) 航天飞机的 SSME 是 1670KN(80 年代) 目前最先进的氢氧发动机是美国的 RS86,2886KN,我们的 4 倍还多。 我们现在在用的是 YF 75,推力 78KN 。三哥的 CE7.5 同级 。这两个是高空用的。而 SSME 的高空推力是 2090KN。 我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大最先进的 YF100(苏联 RD120 的发展型,相当于苏联 70 年代末水平)是煤油发动机,1223KN 美国在 60 年代研制的煤油发动机 F1 是 6770KN,虽然技术很落后,但毕竟数字吓人啊。
中国航天发动机与国外的差距 孟德尔, 不玩游戏的游戏迷 航天飞机本身过于接近当时技术极限,导致安全性和经济性极差,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不可能造得出来。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现在火箭发动机领域和三哥是一个水平的。 当然这是暂时的,过两年 YF77 研制成功我们秒杀三哥渣都不剩,但是这个事实应该可以让天天叫嚷超日赶美的朋友冷静下来,不要因为发射了几个美苏 60 年代水平的载人飞船就目中无人了。 (之前看错了,前几天印度发射的应该不是 CE20,还是 CE7.5) LZ 可能以为神州飞船和航天飞机是差不多水平的东西,其实完全不一样。 航天飞机的核心组件是可重复使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是分级燃烧循环的,这种外星产品我们写科幻小说都不知道怎么写,别说制造了。中国目前全力研制的 YF77 技术水平和指标甚至还不如日本 20 年前的 LE7 系列(推力只有鬼子的一半),跟美国差距至少在 50 年以上。 说我国火箭比日本优越,一般都是拿鬼子的可靠性说事,然而 LE5 与 YF73 基本是同时期,技术路线相近(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机,上面级,YF73 推力小一 半),日本 9 次飞行全部成功,YF73 却导致了 1984 年和 1991 年两次失败。我相信问全世界除中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得出中国火箭可靠性比日本高这样的结论。顺便一提,96 年长三乙那次著名的事故和 YF75 没有关系。 航天飞机代表的是美国 80 年代的火箭发动机制造水平,中国达到同样的水平肯定要在 2030 年之后。 科研和工业是两回事,工业只要有制度和资本就可以产出,科研则需要更多。中国现在航天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比美日欧快,别说追赶,差距不拉大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实际上,我国也没有超俄赶美的需求,YF77 几十吨的推力足够满足我国的需求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就应该踏步了,否则总是拿苏联 60 年代的火箭拼凑,我们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欧空局也是认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重走日本的老路,推动分级燃烧循环氢氧机。科学毕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引用超大上的一段话: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在我们手上只有 YF20 系列发动机的时候,为了满足运力要求,我们通过简单加法搞出来长二捆和长三乙,运力一下子达到了当时主流载荷的水平。 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当 LEO 载荷要求进一步达到 20 吨级别,GTO 要求 10 吨级别的时候,我们怎么办?继续捆绑更多的 YF20 吗? 90 年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自豪的宣称我们的火箭至少在运力上超过了日本,但是当 H2B 出世的时候——H2B 仅仅芯级用了两台 LE7A——我们连这一块裤衩都没了! 列一些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参数 氢氧发动机的地面推力 中国 YF77 是 673KN(还在研制) 日本 LE7 是 843KN(90 年代) 航天飞机的 SSME 是 1670KN(80 年代) 目前最先进的氢氧发动机是美国的 RS86,2886KN,我们的 4 倍还多。 我们现在在用的是 YF 75,推力 78KN 。三哥的 CE7.5 同级 。这两个是高空用的。而 SSME 的高空推力是 2090KN。 我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大最先进的 YF100(苏联 RD120 的发展型,相当于苏联 70 年代末水平)是煤油发动机,1223KN 美国在 60 年代研制的煤油发动机 F1 是 6770KN,虽然技术很落后,但毕竟数字吓人啊。
催眠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游戏 李松蔚, 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催眠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游戏 李松蔚, 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1,论催眠和心理学的关系 催眠和心理学貌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魔术与物理学的关系一样:一种舞台表演形式与一门专业学科的关系,也就是没关系。物理学家没有受过魔术表演的训练,更说不出魔术背后的关窍。如果硬要他们说点什么,他们只能说:魔术逃不脱正常的物理现象,其原理必定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心理学家也会说同样的话:催眠无论看上去多神奇,本质上也逃不脱正常的心理现象。 魔术师对此不置可否。反正他们也不大在意书呆子的物理学家,那些高深的理论研究对魔术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催眠师看心理学家时多半也有类似感想。 反过来说,物理学家对魔术的态度大概会比对其它表演形式多一分警惕:毕竟,这种表演追求的目标,就是制造一种假象,让观众——哪怕是短暂地——「相信」魔术师真的具有超自然的魔力:真的!他们刚刚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规则!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这事值得警觉。再偏一点,就走上了装神弄鬼的伪科学不归路。 但物理学家也不必太担心。今天是科学昌明的时代,观众也不是傻瓜,看表演时无论怎样目眩神迷,心神摇动,心里还是清楚:这些「魔力」都是假象,物理世界的规则永远是成立的。——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对催眠表演就没那么放心了。
新版职业病分类目录发布艾滋病列入职业病目录 知乎用户, 小隐 新版职业病分类目录发布艾滋病列入职业病目录 知乎用户, 小隐隐于匿名用户,大隐隐于没有帮助 医务人员,不仅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也常面临暴露于结核、乙肝、丙肝、梅毒等的可能。说这是针对“特定种类的”医务人员,也是错的,大部分携带这些病原体的患者就医都不是因为这些疾病本身,而是和普通患者一样,需要解决其他问题,所以,大部分科室接触感染到 HIV 的可能性都比一般人大。 因为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跟患者的体液发生接触,包括血液和胸水腹水等。 我见过这些情况: 不知道患者感染了这些疾病,于是医疗过程中没有特别注意。现在但凡要进行创伤性操作的,都要查 HIV、乙肝、丙肝、梅毒了,但有些临时进行的有创操作可能就没有查,这是潜在危险。 手术时眼睛溅入了患者的血。冲洗一下继续做,回头再来查。虽然可以戴护目镜、面罩,但一般医生都会觉得带着不太舒服,尤其是自己本身就有眼镜的。而且,及时戴了也不是就安全了,有个别手术出现意外出血时,血能喷到天花板,所以也就有弄得满身都是的情况。 手术、穿刺操作时扎到自己、扎到队友。我扎到过自己两次,作为队友被扎到过几次,其中有一次乙肝。一般被扎到的医生,都是在扎破手的地方消一下毒,外面再套一个手套继续做。实际上这次消毒完全是保护患者不因破了手套增加感染,对医生的暴露于事无补的。扎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疲劳后的动作就是容易出差错。 有个手术室护士搞了个小研究,每次手术完了把医生的手套收集起来灌水,发现有很多都是漏水的(破了),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文章,不知道具体数据。 你可能觉得这些的概率都太小了。可是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这些概率累加几万倍,就相当不小了。 第一,医务人员注意自我保护。 第二,不要再说这些傻话了好么:
如何倒时差 如何轻松倒时差,说说公认最简便易行见效快的「节食+早餐法」吧,步骤如下: 1. 抵达目的地后的首个早晨,向前计算 16 个小时,不要进食任何东西(节食) 2. 在上一步 16 个小时的后 6 个小时中,尽量保持处于睡眠状态 3. 抵达目的地后,在你平常习惯的起床时间起床,然后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通过例子来说明更容易理解。比如我需要从北京前往柏林,飞行 11 个小时,在 4 月 8 日晚上 6 点落地。假设我习惯 9 点起床,到柏林后的首个早晨是 4 月 9 日,因此飞机落地后我就不再吃任何东西,为了夜里能睡得着,在飞机上的后半程我也尽量找些事做不去睡觉。第二天早上不论多累,只要按时起床,享用一顿由各种德国美食组成的早餐,身体通常就能成功启动「德国时间」模式了。 「节食+早餐法」是我起的名字,英文一般只强调节食 (Fasting) 这部分。近些年有几项美国军方、哈佛大学参与的学术研究[1,2,3]证实了这个方法的效果。军方实际执行时要求坚持四天,而且规定了每餐的营养构成,具体文献我列在了文末。国内了解这个方法的人,眼下似乎还比较少。 那么为什么这个方法会有效呢?比较可信的解释是这样的: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律(俗称生物钟)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光照和进食两个,而且进食时间的影响要大于光照。对于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早期人类,可能在某段时间因为找不到食物而经常饿肚子,如果他发现在某个特定时间醒来会比其它时间更容易找到食物(树上的果子还没被其他动物吃掉、某种猎物特定时间会在特定地点活动),那么根据容易找到食物的时间来调整作息,就会获得一定的进化优势。「节食+早餐法」就是模拟这个固化在我们基因中的过程:提前 16 个小时不吃东西是制造饥饿(体内的糖元和一些激素的水平会变化),之后吃到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就能使身体知道「哈在这个时间醒来就会有好东西吃」,从而达到重置生物钟的效果。 通常向东旅行比向西旅行引起的生理影响会更大一些。人与人有个体差异,如果时差带来的不适感没有很快消失,可以固定早餐时间,重复使用这个方法两到三天。早餐尽量选择富含蛋白质、油脂的食物,晚餐则倾向于碳水化合物(主食)和蔬菜。同时注意不要摄入对神经系统兴奋有影响的食物,如酒、茶、咖啡(或者根据自己的习惯规律摄入)。如果需要在飞机上睡觉,要使用眼罩(保持接触的光照与目的地户外光照同步)。也有人会建议服用褪黑素 (Melatonin) 辅助睡眠,这个就看个体情况而定了。 「节食」这两个字,会天然引起像我这样的吃货们的反感。我一般是这么想的,旅行也好出差也好,总有各种平常吃不到的当地菜,出发前先饿上一会儿,腾出肠胃,才能有效保证面对当地美食一天吃两顿早餐、两顿午餐、三顿晚餐加小吃甜品的战斗力 !XD
移动游戏作恶指南:淘金噩梦的起源 2008 年 7 月 10 日,苹果公司宣布搭载 500 款原生应用的 App Store 将随 iPhone 3G 的发售而正式上线,其中有 125 款为免费应用。上线仅 3 天后,应用下载总量就超过了 1000 万。至 2013 年 10 月 22 日,App Store 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了 100 万,而下载总量已经突破了 600 亿。这是一片鼓励任何人参与开采的金矿,苹果会慷慨地向应用开发商支付 70%的收入,这个市场每天都在创造值得顶礼膜拜的财富与成功,并且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淘金者的行列之中……App Store 所经历的一切就如同 1848 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在虚拟世界中的重现,但那段历史的阴暗面——社会治安与周边环境的恶化,也在其中得到了忠实的还原。 应用的数量与用户的体验不一定成正比,数量的增长也不必然意味着应用阵容的多样化,这些问题一直缠绕着 App Store 的生态环境:在用户面对着琳琅满目,展示内容已远远超过视野所及范围的货架时,整个环境的能见度也降至了最低。如何在一片朦胧的雾霾中凸显自己产品的轮廓?“以数量取胜”曾是 App Store 初期的制胜法则。 2009 年 7 月 24 日——在 App Store 应用数量正式突破 65000 款的 10 天后,这个新兴市场中最高产的开发商之一 Khalid Shaikh 被苹果公司封禁了开发者权限。Khalid Shaikh 是一家巴基斯坦的工作室 Perfect Acumen 的创始人,他指挥一支 26 人团队于 250 天内产出了 943 款应用(秘诀之一是每周 6 天,每天 12 小时的工作制度),并且全部通过了苹果公司的审核,正式上架 App Store。 Khalid Shaikh 事业的巅峰就是 App Store 中那 943 款定价为 4.99 美元的应用,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由互联网上东拼西凑的文本与图片构成,还包括明目张胆的侵犯版权应用与欺诈性的失灵新闻应用。苹果公司在向其发送的通知中如此表示:“我们已经告知你:你的应用中有超过 100 款收到了大量的第三方知识产权投诉。并且提醒过你:你有义务在提交应用之前获得必要的授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持续收到针对你的应用的类似投诉……”但是,Khalid Shaikh 和他的团队在这九个月间的唯一损失仅仅是一个 App Store 开发者权限,却通过这些勾当获得了每日高达数千美元的收入。
如何优雅地坐公交车? 笑忘书, →_→ 再也不给你们讲故事 坐最后一排正中就可以了, 君临整个车厢 左文官,右武将 站着的没官职 身材娇秀的叫秀才 举着手臂的叫举人 离你近的叫进士 撞人硬挤上来的叫状元 戴眼镜的叫榜眼 公交小偷叫探花 司机是你的征夷大将军 售票员是你的大内总管 站你身边等你下车的那个叫太子 车里党羽林立,纷争严重 安作党和爱疯党纷纷亮出兵器, 能作的作,能疯的疯 却都不得不防着探花的飞龙探云手 为了显示威仪,你可以掏出笔记本电脑。 不但有内忧,还有外患 前进的历史进程中,有时会遇到红鬼挡路 这时候,会动荡一下,然后停滞不前 这种情况下只能等待绿鬼救援 当然,也不可能老出乱子 历史整体上还是在前进的 有时候会遇到转折点,有时会遇到里程碑 总之一切就都交给征夷大将军吧。 没过多久,就赢来了新的一次科举 这次会考的地点是五道口 新晋的举人秀才纷纷涌入朝廷 却只能眼巴巴的站着看着 座位全被上一届的的师兄们占掉了 每次科举都是一次大换血 很多让你看着不爽的官员被你无形中踹下了车 很多备胎迅速上位 而你的太子,这时候也可能换人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见得多了,就会感慨 也许这时候,就会萌生退意 罢了罢了 他们这么舍不得你,就再坚持一任吧 这时候,你的大内总管会朝大家喊 “都~往后走,后面有座~~上车的刷卡来~” 你心里升起一阵暖意 大内总管只是在让大家紧密团结在以你为中心的车后厢 开拓进取,多拉几个人 纷纷往后挤的进士们 虎视眈眈的望着你的宝座 你得意的把笔记本合上,掏出了一本算法导论 没办法啊没办法 必须得让他们觉得老子在励精图治日理万基啊 后来你实在累了,站起身 站你身边已经六站的太子感激的望着你 进士们围你围的更紧了 静淑苑,石板房,终于,你决定在学知园退位 一些感怀你知遇之恩的老臣也随你告老还乡 随后,你们就被踹下了车 你不舍得看了一眼自己的宝座 新晋的大臣和新晋的皇帝 都沐浴在你残留的主体思想中……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