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红魔鬼 忧郁的红魔鬼
关注数: 7 粉丝数: 252 发帖数: 1,644 关注贴吧数: 17
不宜怀旧的年代(转载) “这个江湖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我们都太念旧了……” 这是一句苍凉而悲壮的台词,在一部凝重的影片中,格外有着唏嘘的味道,吴宇森或许在借小庄的口,讲述着一个有着别样情怀的人,对逝去的江湖怀念,对已然沦丧的价值观的坚守,和对诡谲难测的游戏规则的傲然。纵然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但却因为几个念旧的人,而让血色充满了温情,曾爷这样鼓励过李鹰:“输赢并不重要,有时输了不等于失败,没人能赢得了全世界。”于是,小庄慨然赴死,冯刚舍生取义,而李鹰,则在最后,伴着悠扬的口琴声,朝着汪海义无反顾的举起了手枪…… 于是,我们懂了,这已经是一个不宜怀旧的年代。 希腊的古典悲剧的一大要素是人之所以被毁灭不是因为人的缺陷,而恰恰是因为其优良和高尚的品质。诸如勇敢、坚韧、善良、诚实、隐忍…… 还有忠诚。 绿茵场上,忠诚有很多种,马尔蒂尼之于AC米兰、巴蒂之于佛罗伦萨、萨内蒂之于国际米兰、劳尔之于皇马,普约尔之于巴萨,都可作为忠诚的注脚。忠诚,也并不总是意味着从一而终,为了冠军,巴蒂会挥泪告别紫百合而投奔罗马狼,但是没有人怀疑他对于紫百合的信义,因为他已经为常人所不能。这些披上忠诚的外衣的旗帜,往往会被外人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和咀嚼,进而供奉于庙堂之上,但风光的背后,是想忠诚而不能,或负气或无奈远走的凄凉,诸如阿尔贝蒂尼、诸如卡尼萨雷斯、诸如阿尔贝尔达。就像每一次大赛,冠军只有一个,获得荣誉的代价是其他参赛者的失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够坚守的总是异数,忠诚者未必高尚,出走者未必背叛,只因万事皆有缘,一切皆定数。这个江湖,能免俗的人总是少数。 所以,当曼联俱乐部考虑拒绝队长加里内维尔的续约请求的时候,于我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酸楚。 一切,好似轮回,整整一年过去,曼联再一次在主场迎战博尔顿,看台上的加里恐怕别有一番滋味,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臂缠队长袖标,为了球队披荆斩棘,历经风雨,为了他任下红魔第一个联赛冠军,他不惜一切,但却在开赛不久和对方老将斯皮德的一次争球之后,至今再也没有踏上这块他深爱的球场。他经历过好友的挥别,弟弟的出走,自己却未改坚持,他对红魔所爱之深,场外为人之低调和谦和,场内之奔放和勤勉,使他成为了92代的脊梁。他没有经纪人,五万的周薪一拿就是十年,球队给多少就拿多少,从未张嘴多要;他的家是一个仓库改装的;他从青年队开始一直以为自己天赋有限,甚至鲁钝,于是更加勤奋,直到稳坐曼联和英格兰右闸十年之久;他会在赢下死敌利物浦之后疯狂的向安菲尔德挑衅。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神采有感情、有坚守有情怀的人,一个平凡却不庸俗的人,一个低调而长情的人,一如他十年来穿着2号球衣,无论是为贝克汉姆,还是为罗纳尔多,都在尽职尽责的查缺补漏,甘当陪衬。也因为如此,他永远不会是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的主流。 那为什么,经历阵痛之中的曼联,会让他做队长。 因为忠诚,因为隐忍——这个时代稀缺的元素。 可是,忠诚毕竟是形而上的东西,抵挡不了利益的求索,也就有了几分苍凉的恍如隔世。可最大的悖论在于,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俱乐部的做法,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员工没有创造价值,就没有获取报酬的权利。曼联自从注册为一个不带“足球”字样的公司而始,就已不仅是一个足球俱乐部,百年来足球圈的特殊的人情法则,正在逐渐消亡,虽然还有些许脱离于世俗外的潜规则,不时的若隐若现。但乌托邦式的浪漫,于利益的次次重击下,已然灰飞烟灭。 这是时代的错误,还是我们的错误? 奥莱是幸运的,重伤近三年,弗格森到高层一直不离不弃,直到漂亮的复出,温馨的告别。保罗是明智的,他早早就宣布在职业生涯的最后时期,将在童年时一直支持的Oldham贡献余温直到退役。赖恩是超然的,打破查尔顿爵士的出场纪录指日可待,他本身已经是曼联的一大神迹,36岁结束的合约只是为了让他体面而从容的走上曼联大使的新岗位。大卫、菲尔和尼基已经远走他乡,而仅剩下的加里,深爱红魔却复出无期的曼联队长,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加里和菲尔兄弟俩,各自作为红魔和太妃糖的队长同踏赛场的动人场面? 我没有把握。 一切,都是未知数。 或许如果加里看过《喋血双雄》,他也会慨叹一句:“这个江湖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我们都太念旧了……”
高端访问巴乔归来(一句一句打出来的) 一束照亮亚平宁的蓝色亮光,一抹地中海映衬出沉郁的湛蓝,文艺复兴大师手下诞生的传奇,他是绿茵场上大理石雕塑的古罗马战神。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他是无数人心中永远的记忆。它带给我们的狂喜、眼泪、完美和残缺瞬间永恒。12年后,巴乔回来。 可以说,巴乔出现在绿茵场上让更多懂和不懂足球的人走进了球场,似乎没有哪一个球员能拥有比巴乔更多的边缘球迷,这些人未必热衷足球,而巴乔是他们看球的唯一理由。但是,在货真价实的球迷眼里,巴乔是绿茵场上唯一优美的图画,这个绿荫诗人在球场上用他那精湛的球技撰写了不朽的诗篇。他的挑球、盘带、过人、射门犹如闲庭信步,或如猛龙过隙。球王贝利说:"巴乔世界杯的经典进球应该被绘成油画,收藏起来。"克鲁伊夫说:“在那个时代,除了马拉多纳,巴乔是最好的球员。”济科说:"巴乔不是某个人的替代者,他是真正的世界级球星。"马拉多纳说:"在我的心中,最优秀的意大利球星永远是巴乔,他是绿茵场上真正的艺术大师。"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示出他的才能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评价。而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赞美用来评价巴乔也不为过。有一个数据,在2000-2001赛季的意甲联赛中,巴乔效力布雷西亚,出场25场,打了2170多分钟,进了10个球,助攻10次,打满20场,却只收到一张黄牌。这样的数据在巴乔的职业生涯里并不罕见。有巴乔的比赛中,少了人们惯常看到的无谓的挑衅、争吵和冲撞,多了几分从容和文雅。因此,人们赋予了巴乔这样的评价:优雅。 巴乔似乎就是为足球而生,当他还是个留着卷发的足球小子,带球奔跑在家乡卡尔多格诺小镇尘土飞扬的路边时,他的老师就说,如果书本是圆的,那巴乔就是老师。1993年底,英国<<世界足球杂志>>评选巴乔为世界足球先生,随后,他又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界足球先生,《法国足球杂志》也评选他为当年的欧洲足球先生。同时集三项大奖于一身,巴乔成为国际足坛上第一人。然而,在巴乔的荣誉记录上,唯独缺少世界杯冠军这一殊荣,上帝给与他最大的恩惠,也留给了他最大的遗憾。 1994年世界杯,无数巴乔迷心中最大的痛,如果意大利队能够夺得冠军,那巴乔的成就甚至可以和1986年的马拉多纳相提并论,因为他也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把意大利队带进了决赛。天才的灵光总是在危难时瞬间乍现,巴乔单骑救主,让意大利人没有提前登上回国的飞机,跌跌撞撞的进入了玫瑰碗的决赛。然而,命运却在1986年和1994年做出了两个决定,马拉多纳在决赛中传出了那脚制胜的妙传,因此他是马拉多纳。8年后,巴乔只能是巴乔。当人群散尽,球场孤寂,胜利者独享着他们的胜利,而巴乔却只能留给我们他的背影——那忧郁的蓝色。 这样的挫折和遗憾在巴乔的职业生涯开始就如影随形。他那无数次破裂的膝盖让他夜夜遭受伤痛的折磨。从萨基到塔拉帕托尼,教练的不信任让他们一次次把巴乔放在替补席冰冷的板凳上。挑衅、猜忌,巴乔在自传中这样写到:“在对挪威的八分之一决赛中,我从下半场起就开始热身,我在场下跑啊、跳啊,但最后一分钟机会也没有。当我看到教练示意换人时,我以为终于轮到我了,但上场的却是另一个球员。”巴乔愤怒了,他曾在新年的早晨敲开教练家的大门喊道:“我是来踢球,不是来坐板凳的!”即使这样,巴乔也从未放弃,坚守着自己对足球的忠诚。 “我离开足球场的时刻可能到了。” 说这番话时,巴乔忧郁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那是揪人心肺的痛楚。当巴乔在比赛中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倒地时,人们已经有了不详的预感;当他郁郁不得志的神情一次次留在替补席冰冷的板凳上时;当世界杯这个遥远的理想成为他永远的守望时,也许这是离开的时候了。即便要离开,也要以足球的方式。2004 年4月28号,巴乔最后一次穿上蓝衫,89分钟的表演,这是他最后的绝唱。感谢巴乔,感谢他的205个意甲进球,感谢他为我们带来的的感动。作为对手,马尔蒂尼领衔的AC米兰队几乎没有给巴乔任何表演的机会。但面对巴乔的离开,马尔蒂尼仍以拥抱的方式给予这位意甲最后的技术大师最特殊的记忆。观众在哭泣,队友在哭泣,球场也在哭泣。巴乔忧郁的眼中噙满泪水。 巴乔的足球生涯也许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但是,正如维纳斯的残缺,遗憾中充满唯美,忧郁中饱含感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会在鼎盛时期妄自尊大,也不会在失意时刻自暴自弃,他享受着自己简单的快乐,守候着15岁时就结识的爱人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有纸醉金迷,也没有流言绯闻。他把信仰皈依于东方的禅宗佛教。他人生中的种种经历都沉淀于他那精湛深邃的眼神里,有人说,那是优雅;也有人说,那是沧桑;有人说,那是悲壮;还有人说,那是悲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