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man🐯 评剧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9 粉丝数: 138 发帖数: 2,963 关注贴吧数: 26
花派评剧迎新春演唱会2020年1月12日将在石家庄唱响 2020年1月12日,石家庄将迎来一场传统戏曲艺术盛宴,“纪念花淑兰诞辰九十周年花派评剧迎新春演唱会”将在石家庄大剧院唱响。 本次活动由石家庄市群艺馆、市文化艺术研究所主办,赵继兰艺术工作室承办。花淑兰(1929-2005),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艺术教育家、中国评剧艺术花(淑兰)派创始人。从艺65年来,她演出剧目近二百出,塑造过百余个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象。她不仅能演青衣、花旦、花衫、闺门旦,还触类旁通地反串老旦、彩旦、小生,文武带打,样样皆通,个个精彩。其代表作有《茶瓶记》《牧羊卷》《半把剪刀》《谢瑶环》等。花淑兰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评剧事业,她创出的花派唱腔挺拔有力、富有弹性、激越明快、朴素爽朗,长音中拖腔中带着鲜明的音浪,短音又清亮顺畅,可以称得上是“评剧的美声”,广为流传。同时,花淑兰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家,她有亲传弟子五十余人,遍布全国各大评剧院团。 演唱会上,花派非遗传承人郑桂芳、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等多位花派评剧名家将齐聚一堂。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大厂回族自治县……艺术家将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献上一场评剧艺术盛宴,为省会观众唱响《谢瑶环》《刘巧儿新传》等多部评剧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唱段。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花淑兰亲传弟子赵继兰也将登台亮相,演唱拿手曲目。 据了解,本次花派评剧演唱会不仅是一次纪念花淑兰诞辰的活动,更是一场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动讲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赵继兰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演唱会让更多人领略花派评剧艺术之美,领略评剧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刘迪)
青春版评剧《秦香莲》亮相石家庄大剧院   12月13日晚,由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评剧传承基地的学生们主演的评剧《秦香莲》亮相石家庄大剧院,虽然是同样的剧情和舞台,可一张张青春的面容却令人感受到了石家庄市评剧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最大的演员24岁,最小的12岁,平均年龄16岁,昨晚,评剧新苗们将自己勤学苦练的成果展示给了石家庄市戏迷。《秦香莲》作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久演不衰。舞台之上,青年演员冀旭卓、吕长胜等人将一段熟知的老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千山万水”与“驸马打坐”等大段唱腔令现场观众听得十分过瘾,一场戏下来,剧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申报的“评剧”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政府支持下,2012年创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基地。基地现有学生60余名,其中毕业生20余名。评剧院一团团长裴世杰介绍,此次演出是评剧传承基地首次以整出大戏的形式亮相,也是基地创办六年多来,以毕业生为主的教学成果汇报演出。   据悉,12日14日,评剧《秦香莲》将再演一场。12月15日、16日,评剧传承基地的学员们将演出评剧《宝莲灯》。《宝莲灯》同样是评剧代表性剧目,该剧既有柔美动听的东路评剧唱腔,也有高亢激昂的西路评剧唱腔;同时,又融合了戏曲特有的绸子功、走边、舞剑、舞扇、甩发、开打等高难度技巧。据介绍,这两部戏均由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袁淑梅担任艺术指导,在排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国家级传承人“传、帮、带”的引领作用。   之所以选择这两部剧目进行汇报演出,裴世杰表示,《秦香莲》《宝莲灯》唱念做打,行当齐全,能够充分体现“石家庄评剧”有文有武、文武带打的特点。他说:“通过排演经典剧目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以戏带功,出戏出人,既能够增长技能,又能够把优秀保留剧目传承下去,为老戏注入青春力量,可谓一举多得。”(记者刘迪)
由银幕到舞台 评剧电影《海棠红》昨日杀青 本报讯(记者 刘莉莉)记者自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获悉,由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联合摄制、天津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联合出品的评剧电影《海棠红》,昨日在津杀青。目前已开始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全部完成后将尽快和观众见面。 评剧《海棠红》曾于上世纪30年代由白玉霜拍成电影,后失传多年。新版剧本由李瑞环同志编写,评剧白派剧团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冠丽领衔饰演海棠红。《海棠红》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露旧时代黑恶势力对戏曲艺人的压榨与迫害,表现戏曲艺人不畏权势、坚贞不屈的骨气,通过海棠红失子、寻子、认子的曲折过程,颂扬人间大爱、人性之美。搬上舞台之后,广受好评,久演不衰,在观众中颇有影响,还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电影《海棠红》于本月12日在北方演艺集团开机拍摄,此次拍摄是天津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与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继续评剧电影《韩玉娘》之后的第二次合作。电影《韩玉娘》曾荣获“WeLink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片杰出贡献奖。 《海棠红》总导演肖朗,导演孟中华、闫德威,摄影指导胡明,剧中王冠丽扮演海棠红,孙庆军扮演陆怀仁,王杰扮演沈万昌,其他角色分别由滕建东、刘军、李建民、张琪、施立红、高鸣逊、杨蕾扮演。拍摄过程中,演职员以认真严谨的态度,连续奋战,仅用十余天时间,高质量、高速度实现将该剧由银幕到舞台、又由舞台还原银幕的愿望。
长春市评剧院大型评剧《春回桃湾》上演   8月7日,由长春演艺集团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大型评剧《春回桃湾》在长春市人民艺术剧院精彩上演。作品反映现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重拳反腐的主题,用评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得到现场观众热烈好评。   该剧讲述了挂职到桃湾村任第一书记的李春燕,回到了阔别30年的山乡桃湾村,面对桃湾村村委会主任侯大金卖山地、包集体采石场、贿选霸选的问题,依靠乡亲们的拥护,依靠党纪国法,使桃湾村重新山清水秀的故事。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生动,有血有肉,无论是敢担当、能担当、为民请命的基层党员干部李春燕,还是违法乱纪的村委会主任侯大金,都不是脸谱化的形象。“让每一个角色都有灵魂,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让主旋律作品接地气,这是我们这部戏的艺术追求。”该剧导演石磊说。   女主角李春燕由国家一级演员、我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亚丽出演。第一次演绎基层党员干部,刘亚丽坦言这对自己是一种艺术挑战也是一种思想提升。“我是一名党员,但之前从未在舞台上塑造过党员干部的角色。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我重新温习了党章,对剧本反复研读。拍这部戏让我真正走进基层党员干部的世界中去,对我党的政策主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刘亚丽说。   据悉,该剧是长春演艺集团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用两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未来该剧还将进一步打磨精修,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评剧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记者李卓林)
长春市评剧院大型评剧《春回桃湾》上演   8月7日,由长春演艺集团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大型评剧《春回桃湾》在长春市人民艺术剧院精彩上演。作品反映现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重拳反腐的主题,用评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得到现场观众热烈好评。   该剧讲述了挂职到桃湾村任第一书记的李春燕,回到了阔别30年的山乡桃湾村,面对桃湾村村委会主任侯大金卖山地、包集体采石场、贿选霸选的问题,依靠乡亲们的拥护,依靠党纪国法,使桃湾村重新山清水秀的故事。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生动,有血有肉,无论是敢担当、能担当、为民请命的基层党员干部李春燕,还是违法乱纪的村委会主任侯大金,都不是脸谱化的形象。“让每一个角色都有灵魂,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让主旋律作品接地气,这是我们这部戏的艺术追求。”该剧导演石磊说。   女主角李春燕由国家一级演员、我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亚丽出演。第一次演绎基层党员干部,刘亚丽坦言这对自己是一种艺术挑战也是一种思想提升。“我是一名党员,但之前从未在舞台上塑造过党员干部的角色。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我重新温习了党章,对剧本反复研读。拍这部戏让我真正走进基层党员干部的世界中去,对我党的政策主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刘亚丽说。   据悉,该剧是长春演艺集团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用两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未来该剧还将进一步打磨精修,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评剧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记者李卓林)
评剧《祥子与虎妞》将在承德上演   和合承德网讯(张文博) 按照承德市人民政府2018 年重点工作中,关于“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承德’和‘千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工作部署,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邀请中国评剧院,将于7 月25 日,在承德大剧院演出现代评剧《祥子与虎妞》,给广大市民及评剧爱好者以感受顶级评剧艺术魅力的良机,并以此为契机,培育我市高雅艺术市场,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交流和文化惠民活动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中国评剧院是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剧院,有着丰富的现代戏排演经验。评剧因唱腔旋律优美、语言通俗易懂,表演朴实自然、形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等戏曲艺术特点,深受广大戏迷朋友欢迎。   评剧《祥子与虎妞》 取材自老舍先生的名作《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一群穷苦的人力车夫艰辛而凄凉的悲惨命运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该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突出评剧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着重描写了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故事与悲惨命运,情节内容发人深思、令人深醒。该剧在2002 年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   为了将文化惠民工作落到实处,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雅艺术的文化盛宴,此次演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市民实行大幅度优惠购票措施,届时承德市民可持有效身份证件,享受半价购票。7 月20 日起,在承德大剧院开始售票,凭此次演出门票副券,一个月内到承德大剧院观看电影或《帝苑梦华》 演出,还可享受半价优惠。
唐山演员彭越获邀担纲主演 评剧《潮白人家》亮相梅兰芳大剧院 河北新闻网讯 由北京凌空评剧团创排、唐山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彭越主演的大型现代评剧《潮白人家》,入选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于 5月24日、25日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这是一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体现青年人积极生活、乐观向上精神风貌的主旋律剧目。彭越作为该剧女一号,在众多评剧名家的倾力烘托下,将一个年轻女孩不畏生活艰难、坦然笑对人生的青春励志故事演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现代评剧《潮白人家》以北京榜样、顺义道德模范周红为原型。这位14岁的少女,面对残疾的养父和瘫痪多年的奶奶,面对沉重的家庭重担,选择了坚守与担当,她的行为传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孝亲敬老文化。北京凌空评剧团作为一家基层院团,为该剧下足了功夫。在编排上,他们特邀各行专家组建了一支一流的创作团队。该剧还汇聚了众多评剧名家参演,其中不仅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及两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宋丽倾情加盟,还有国家一级演员陈胜利、刚立民、苏纯飞等老艺术家及知名评剧演员艾丽珍助力演出。在整场演出中,这些“腕儿”不计名利,甘当绿叶,为一名青年演员助演,再次体现了评剧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幸运被众多“绿叶”捧起的“红花”,便是唐山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彭越。她是评剧新派传人、梅花奖获得者罗慧琴的弟子,这些年来先后在十余部剧目中塑造了主要角色,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录制的《青春戏苑》《梨园闯关我挂帅》《跟我学》《快乐戏园》等节目。 作为新派再传弟子,彭越一直深感重任在肩。这些年她一丝不苟地跟随恩师罗慧琴学戏、学艺,以求把新派的表演艺术发扬光大。(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记者刘超)
唐山评剧《杨三姐告状》首次参加保利院线全国巡演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记者 杨文进)记者从山西大剧院5月18日下午举办的《2018国之瑰宝·保利情——中华优秀地方剧目展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优秀评剧《杨三姐告状》经唐山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推荐,将首次参加保利院线全国巡演。   《国之瑰宝·保利情——中华优秀地方剧目展演》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文化惠民、服务大众为宗旨,竞放地方剧目的绚丽多彩,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传统戏曲的鉴赏交流,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在展演中培育并挖掘各地院团特色优势,传承国粹,将地方民族优秀传统精品搬上全国的舞台,打造具有综合特色的文化演出阵地。   让唐山戏剧文化焕发生机   本次展演是《国之瑰宝·保利情——中华优秀地方剧目展演》项目举办的第二届,我市优秀剧目《杨三姐告状》首次参加。2017年共有7个剧目,辗转华中区域共13个城市剧院,历时近2个月,演出53场。今年甄选出囊括京剧、评剧、晋剧、河曲民歌、庐剧、豫剧、平调落子等11个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民族传统精品剧目,预计巡演55场,堪称视听盛宴。   展演剧目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既有较强的现代感,又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戏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且剧目均获得过国家重要文艺奖项,是能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高水准的剧目。发布会上,京剧名家王蓉蓉与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师学丽,纷纷献唱经典片段,带领在座嘉宾提前领略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当晚,该剧院上演的晋剧《红高粱》拉开了此次展演的序幕。   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文鹏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该院线将不断努力培育地方戏演出市场,发挥文化央企的作用和优势,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艺术家们合作,为地方戏注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白俊艳介绍,作为地方文化主管部门,该局将畅通各种渠道、提供各种机会,让唐山戏剧文化焕发生机,为地方优秀剧目走向全国搭建良好平台。   《杨三姐告状》已经演出了100多年   参加此次活动的唐山演艺集团评剧团团长黄宁说,评剧诞生在唐山,《杨三姐告状》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根据发生在唐山的真人真事编写的一出教化育人的评剧,当时曾经轰动全国,至今已经演出了100多年,久演不衰,已经成为全国各个评剧院团的看家戏,也是评剧这个剧种的看家戏。   唐山市评剧团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根据成兆才先生的原著改编、整理、排演了此剧,轰动一时,至今经过几代评剧人的不懈努力,从剧本结构、唱腔设计、人物塑造上都有所完善,使之更具艺术性、观赏性。2005年,东北人音像公司录制了全剧演出盛况,在全国发行。   评剧《杨三姐告状》在保利院线巡演,将极大地推动唐山评剧乃至中国评剧在各个省市的知名度。为了准备此次巡演,唐山评剧团在乐队、录音、伴奏、舞美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制作,排练上更是紧锣密鼓。   据悉,《杨三姐告状》由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罗慧琴主演,该剧在全国巡演的时间和剧院为:5月21日,合肥大剧院;5月23日,武汉琴台大剧院;5月24日,河南艺术中心;6月2日,马鞍山大剧院;6月4日,邯郸大剧院;6月7日,乌兰恰特大剧院;7月30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另悉,平调落子剧《大喇叭》、京剧《党的女儿》将分别于6月17日、7月28日在唐山大剧院演出。   此次活动由山西省文化厅、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山西大剧院管理中心、山西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锦州评剧团三部大戏即将上演 连日来,锦州评剧团三部传统评剧、一台戏曲音乐会正在紧张排练之中,将于本月上演。同时,评剧《不屈的凌河》已申报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近期,这个团同时排演传统戏与现代戏。 一年来,锦州评剧团排演了十部传统大戏,其中三部大戏于5月上演。5月24日,锦州评剧团将在锦州演出传统剧目《秦香莲》;25日,演出《奇冤义胆》;26日,演出《乾坤带》、戏曲音乐会《竹风曲韵》。评剧《不屈的凌河》经过精益求精的创作,已完成申报工作。 《不屈的凌河》彰显地域文化 评剧《不屈的凌河》根据锦州籍著名作家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八月乡村》改编,由黄伟英担任编剧,锦州评剧团中青年演员联袂演出。《不屈的凌河》是以艺术再现14年抗战之初,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文艺作品,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占领辽西,不屈的凌河人英勇无畏,走上了抗日道路的故事。这是一部史诗画卷,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赞歌。该剧通过对翠屏、刘元、汪诚、刘二丫、井泉龙等几位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描写,反映了辽西人民英勇、顽强的民族气节,同时通过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凸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及多彩的辽西风光。 据黄伟英介绍,评剧《不屈的凌河》秉承着“辽西史诗画卷,民族精神赞歌”这一主题立意,在创作层面上,力求传达朴实的民俗民风,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地域风情。以独特视角集中刻画辽西人民的鲜明性格特征:勤劳朴实、善良勇敢,在面对国恨家仇的紧要关头,敢于在逆境中抗争,英勇顽强,不畏险阻。 据锦州评剧团团长闫锡介绍,《不屈的凌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八月乡村》反映的是锦州地区的历史故事,锦州建有萧军纪念馆和萧军公园,萧军生前曾多次回到家乡锦州。于是,锦州评剧团决定以此为创作素材创作评剧。 《秦香莲》参演中国评剧艺术节 在创作现代戏的同时,锦州评剧团不忘传承经典,近年来不断复排传统大戏,并在省内外巡演,获得热烈好评。其中,《秦香莲》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并于5月24日在锦州上演。 《秦香莲》是家喻户晓的传统大戏,弘扬了真善美,已成为多个剧种的保留剧目。此次由评剧名家宋丽担任艺术总监,青年演员倪佳鑫领衔主演的《秦香莲》,保留了经典版本的精髓,同时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将全剧节奏进行了合理调整。5月25日、26日,演出的《奇冤义胆》《乾坤带》,同样进行了节奏调整与剧情整合。戏曲音乐会《竹风曲韵》则是锦州评剧团根据老曲牌新排演的一台戏曲音乐会。
沈阳评剧火爆津门   沈阳评剧院于4月7日开启了2018天津巡演的序幕。在天津的11天,由“韩派”传承人周丹、“筱派”亲传弟子王筱评领衔主演的“韩派”传统剧目《凤还巢》、“筱派”传统剧目《打金枝》接连演出10场,让天津戏迷大呼过瘾,更是让沈阳评剧这个文化品牌火爆津门。   5岁小戏迷迷上周丹妈妈   因为演出任务重时间紧,也为了节省开支, 天津之行全部演职员乘坐大客车前往。早8点出发,经过1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4月7日晚抵达天津。4月8日晚7时30分首场《凤还巢》开始演出。   当地一名5岁的小戏迷曾看过周丹演出的《小女婿》,从此迷上了周丹妈妈,听说周妈妈要来演出,特意穿上演出服盛装而来,并在演出结束后跑到后台,与她的偶像妈妈合影。临别时,小女孩跟周妈妈依依不舍,洒泪相别。说到这一幕,周丹非常感动:“面对孩子的真情表达,我真的好感动。对一个演员来说,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东西了。”   “王筱评真有筱俊亭的味儿”   筱派名剧《打金枝》更是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因为筱俊亭本身就是天津人。此次亮相津门的《打金枝》由筱派亲传弟子王筱评主演。王筱评饰演的皇后,一开嗓就博得满堂彩,她以筱派低回婉转、收放自如、俏丽多姿、节奏灵动的演唱,观众评价称“王筱评真有筱俊亭的味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津唱评戏对演员来说是个大考验。天津观众真是懂行,演员每段唱腔,每个技巧他们都非常熟悉,唱好了,做对了,观众立即会送上热烈的掌声,喝彩声。每场演出下来,王筱评都是一身汗,是累的,也是紧张的。王筱评说:“在天津演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这儿的观众太懂戏了。”   11天、2部剧、4个剧场、10场戏……可以想象得到,每天沈阳评剧院的舞美队伍都是高负荷运转,他们时常调侃,真正的好演员是台上唱得了戏,台下干得了活。
大型现代评剧《黄显声》5月10日“大钻石”首演 在小说 《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等经典文艺作品中,教小萝卜头读书写字的黄将军令人印象深刻。今天,作为原型的辽宁抗日将领黄显声的人物形象即将登上评剧舞台。由沈阳演艺集团、沈阳评剧院原创的大型现代评剧《黄显声》,将于5月10日在盛京大剧院首演,昨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在该剧带妆联排的现场采访导演杨晓彦,她表示这部剧没有说教,而是入情入理,为观众真实还原黄显声这位抗日爱国将领。 看点一:黄显声领衔的“男人戏” 对于不少观众而言,了解黄显声从小说《红岩》开始,导演杨晓彦也不例外。“我是第一次执导抗日名将的戏,由真实历史人物改编,排练的日子也就是我深刻认识黄显声的过程。”杨晓彦透露,根据剧本二度创作的时候,自己很谨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都有据可查,包括有些台词都是黄显声当年说的,没有修改。”杨晓彦坦言这部剧是由黄显声领衔的“男人戏”,其中登场的有张学良、何应钦、特务杨进兴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黄显声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辽宁省戏剧玫瑰奖二度获得者张宏伟“跨界”演绎评剧,导演杨晓彦对其给予高度肯定:“他戏份很重,天天都到排练场,非常努力。他塑造的黄显声不是概念化的人物,没有说教,可谓入情入理,有血有肉。” 看点二:真实历史片段高潮迭起 昨日在联排现场,黄显声与小萝卜头最后惜别、对敌人威逼利诱不卑不亢、战火中奋勇杀敌等场面都令记者动容。谈到剧情的看点,杨晓彦说在表现黄显声这个“点”的基础上,会展现东北抗日军民山河义勇、奋勇杀敌的不屈精神。“除了塑造人物,我们还要呈现抗战的大氛围,像‘打响沈阳抗日第一枪’‘东北义勇军的缔造’‘最后牺牲’等真实历史片段的演绎会让这部剧高潮迭起,气势磅礴。”杨晓彦介绍说该剧的主题曲选用抗战名曲《松花江上》,熟悉的旋律引发观众共鸣。此外首次尝试与管弦乐队进行合作,气势宏大的乐队伴奏烘托出激昂的气氛,“这部剧将评剧、京剧、歌曲结合在一起,创作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仿佛激情在燃烧,舞台效果非常震撼,剧情也十分丰满。” 看点三:讲好沈阳故事振奋人心    作为深挖沈阳历史文化、反映沈阳题材的精品剧目,大型现代评剧《黄显声》的创排旨在弘扬沈阳城市精神,扩大沈阳城市影响。杨晓彦称通过执导这部剧,对黄显声将军崇敬不已,“其实沈阳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沈阳人,讲述值得沈阳人骄傲的故事责无旁贷。”通过戏剧反映抗日将领黄显声的事迹,是用艺术的方式讲好沈阳故事,“我相信这部剧中呈现出的东北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会振奋人心,长咱沈阳人的精气神,提升沈阳人的自豪感。”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张宁
第二届评剧老艺术家公益演唱会 2016年,我听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当时有几位小伙伴想给21位70、80岁的老艺术家组织一场演出,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演出没有成形。第二年,当再拿起这个名单的时候,发现一位老艺术家已经离我们而去… 2017年,我采访了很多老艺术家,八九十岁了,文华奖、梅花奖、评剧终身成就奖……我能想到的奖项她们都得过了,但总是自己搭路费出去义务演出,甚至因为演出摔伤了腰椎,回家还不敢告诉子女。我问他这是为什么啊,她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唱戏,只要观众喜欢,我就唱… 那一年,我们决定,拼了命,也要做出来一场老艺术家的演出,为了圆老艺术家的一个梦。 于是有了10月15日天津评剧老艺术家演唱会,那是一场众筹的公益晚会,好多人都参与其中,这里面有戏迷,还有非戏迷,他们只是被老艺术家的精神所感动,那场演唱会很火爆,效果惊人。老艺术家们宝刀不老、观众们热情不减,我相信,那一刻,大家都是评剧人。 就此而止,见好就收,岂不美哉? 可回忆总是不适时宜的跳出来,在2017年演唱会排练的时候,一位90岁的老艺术家,为了给演唱会站台,从沈阳坐了5个小时火车来到天津,又在排练厅工作了8个小时,从第一个演员一直盯到最后一个演员,连厕所都没怎么去。我说,您回去吧,他说:“不行,我要给他们把把关。”后来我通过别人知道,老人家有高血压,那天,他偷偷吃了三四倍的药量…… 他子女一刻不敢离开老人家,她跟我说:“我专门带了速效救心丸… 大概这才是拼了命吧。 17年演唱会后,不止一位老艺术家客气的问我们,18年,还做演唱会么? 这一刻,我觉得也许我们应该承担些什么,我愿意做这件事情,2018年,我们再来一次吧!再来一场评剧老艺术家演唱会。 这次,我们选择了评剧另一个重镇沈阳,依然是沈阳最适合唱戏的剧场,依然是沈阳最好的乐队,最好的化妆师,我们请到了很多大家期待的老艺术家,我们依然要把老奶奶老爷爷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记得2017年演唱会的后台,一位老艺术家多年不曾登台,上台前,她紧张的问我,你看我穿这个服装好看么?我抱抱她,说,今晚上没人比您更漂亮! 若有才华藏于心,岁月从不负美人! 6月中旬,沈阳,为了这群美人,我们不见不散。
新编大型现代评剧《秋月》建组启动 大型现代评剧《秋月》建组启动仪式现场。王洋洋 供图   长城网廊坊4月10日讯(记者 孙泽恒 祝雪娟 通讯员 尹松健)4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大型现代评剧《秋月》举行建组启动仪式。据悉,该评剧于4月11日正式进入排练,计划于5月中旬首演,5月下旬至7月下旬巡演,8月1日前后向国家艺术基金进行汇报结项演出。   据《秋月》的编剧兰万玲介绍,该剧以发生在大运河边上的感人故事为题材,通过主人公秋月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讴歌中华民族大德大善的传统美德。   从2016年1月起,兰万玲就与大厂评剧团团长赵德平针对该项目多次下乡走访、调查研究,创作出弘扬中国传统美德题材的剧本《德孝碑》,并于2017年以此剧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且成功获得立项。后经多次专家研讨,八易其稿,为突出主人公的命运主线,将该项目更名为《秋月》。   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导演陈霖苍担任总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为领衔主演兼导演。“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该剧目在思想性上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在艺术上追求生活化与戏曲程式化的完美结合,舞台呈现既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要体现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陈霖苍介绍说。   据了解,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始建于1974年。从1990年以来,该剧团先后获得“全国扎根基层模范院团”“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双服务特别贡献奖”等50多个国家级奖项,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荣获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授予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这样一台演唱会,唱醉评剧故里人 她是皓齿明眸的张五可 是敢爱敢恨的杨三娥 是大义率真的香妃 是心藏大爱的李秀凤 从艺40年,她悉心耕耘 为评剧的发展、为新派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就是评剧名家罗慧琴罗慧琴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唐山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她京剧坐科,评剧扬名,得到新凤霞真传,先后主演了30多出剧目,连续五届获得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7年凭借在《香妃与乾隆》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1月29日晚,“新腔琴韵曲悠扬——评剧名家罗慧琴从艺四十周年演唱会”在燕山影剧院隆重上演,那甜润、委婉、清脆、明亮的嗓音,把观众们带入了评剧新派的艺术世界。▲演唱会现场 本次演唱会由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广新局、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唐山市评剧发展促进会主办,唐山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唐山市评剧团演出。本次演唱会旨在纪念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诞辰90周年,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新派艺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回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罗慧琴40年的从艺经历,展现评剧魅力,搭建展示新人的舞台,探索评剧未来的发展之路。演出90分钟,共分为经典流长、评韵新腔、艺彩绽放、桃李芬芳四部分。唐小Q在演出现场,亲身感受到了戏迷们的热情,和主创们对于评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现场观众 戏迷郎静珍很早就和朋友来到了燕山影剧院,在大厅里,她和朋友在演唱会的海报前拍照留念。郎静珍是资深戏迷,听评剧快30年了。“罗老师是我们崇拜的评剧新派传承人,她是新凤霞老师的入室弟子,也是唐山市优秀的国家一级演员之一,我们都非常喜欢她的演出,场场不落。刚听到这次演出的消息首先是非常感动的,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从艺40周年是非常不容易的。40年来她个人的成长和艺术水准的提高,我们这些戏迷都看在眼里。她的表演一直都是维持在很高的水准,对于罗老师我们是非常的喜欢和敬佩。”郎静珍说,她非常期待这场演出,唐山是评剧艺术的发源地,能出罗老师这样一个优秀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身为唐山市民她很自豪,希望罗慧琴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主持人赵保乐、刘畅 中央电视台著名戏曲栏目主持人赵保乐是本次演出的主持人之一,他表示,作为戏曲频道的节目主持人,能来主持这场演出感到非常荣幸。“罗老师是咱们评剧大师新凤霞大师的弟子,在新派的传承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今天的这场演唱会她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和外国的留学生还有她培养的戏曲幼苗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评剧新派的饕餮盛宴。我们真是打心里感到高兴,罗老师一直以来对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参加了我们《过把瘾》、《一鸣惊人》、《梨园闯关我挂帅》、《快乐戏院》的录制,几乎每档节目都曾有罗老师的身影,她为传播咱们中国的戏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是她从艺四十周年的美好时刻,祝愿她的演唱会圆满成功,也祝愿她的艺术之路长青。”▲主持人赵保乐、刘畅 一袭红色长裙,伴着锣鼓声声,罗慧琴一出场就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她和小梅花奖弟子演绎的《刘巧儿》选段开场,回顾经典,致敬恩师。之后,罗慧琴携众弟子演出了《花为媒》、《金沙江畔》、《乾坤带》、《杨三姐出嫁》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新派代表剧目的经典选段,《红星谣》、《香妃与乾隆》、《喊一声妈妈》等罗慧琴从艺四十年来倾情演出的精彩剧目;同时,罗慧琴还为戏迷们奉献了《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京剧名段。▲图为罗慧琴弟子何静、彭越▲罗慧琴携弟子后台合影 彭越是罗慧琴的弟子,演出中演绎了新派代表剧目《花为媒》。对于恩师的艺术之路和这次精心准备的演出,彭越有着诸多感慨。“这次演出不管对于我的师父罗老师还是对于我们这些弟子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动,人生有几个四十年呢,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这真的是莫大的成就。同时我也非常的心疼我的师父,因为在筹备这次演出的过程中,从排练到演出罗老师凡事都是亲力亲为,不但严格要求着自己,更事无巨细地关心着每一个细节。可以说这场演出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我师父的汗水,能够参加这次演出也是我们身为弟子的荣幸。”彭越告诉小Q,这么多年,在生活中师父对他们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在艺术上,师父也是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罗老师不但精通京剧、评剧,更在文化传承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她不但教孩子们评剧,也参加了一些扶贫和支教的公益活动,让山区的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评剧艺术。“这是我对传承做出的一点贡献,这也是罗老师对我们言传身教的影响。希望我师父罗老师12月4日的演出能够圆满成功,也祝愿我的恩师艺术之花常开。”▲助演嘉宾天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剧文林▲图右为助演嘉宾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图左为助演嘉宾评剧名家曹相国 本场演出不仅有罗慧琴和众弟子的精彩表演,还有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天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剧文林、评剧名家曹相国等名角也作为助演嘉宾纷纷登台。评剧演员曹相国深受观众喜爱,作为罗慧琴的师弟,此次作为助演嘉宾他觉得十分激动。“今天是她从事评剧40周年、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演出,我是她同学,她师弟,从12岁就开始一起学京剧到改评剧,和她在一起学戏、工作、共事、演出……一直到现在,她的一路成长我都曾见证。她从一个小演员一路奋斗到现在,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同时她也为唐山文艺界做出了很多贡献,培养了很多弟子,真正做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作为助演嘉宾,在演唱会上带来了《包公赔情》和《金沙江畔》两出剧目的经典选段。“这次非常高兴能参加罗慧琴老师从艺四十周年的演唱会,能收到罗慧琴老师的邀请我也感到十分荣幸。我和罗老师相识已经快二十年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罗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以来就是非常谦和、非常有爱心,对于我来说她一直是位好大姐,对我一直以来非常的照顾和关爱,我们之间的友情也非常深厚。这次演出对罗老师而言非常重要,虽然我最近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要竭尽全力为罗老师助演。对一个戏曲演员来说,从艺四十年十分的不易,经历了风风雨雨,罗老师逐渐成为了一位文武兼备的演员。我希望罗老师的艺术道路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宽。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和罗老师一起合作,把更好的作品献给咱们唐山的观众,献给全国的评剧戏迷。”演唱会的现场,在后台忙忙碌碌的不仅有演员和主持人,还有导演郭学文。他告诉小Q,这次演唱会各级单位和部门都下了很大的力量,组织也很广泛,只乐队就集合了五个团的乐队,这种合作近年来是很少的。从演员规模来讲,演出包含了专业演员、留学生和孩子们,体现了传承的意味。“罗慧琴举办这场演唱会,对新派的继续传承做了贡献,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作为导演在这次演出中起到一定作用,尽到一定责任。”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熟悉的旋律来自《花为媒》的名段《报花名》,参与演唱的不仅有罗慧琴和众弟子,还有她们倾心教授的小学生和被评剧文化深深吸引的留学生们。9岁的楚萌和6岁的刘若梓涵举手投足间已经依稀有了张五可的模样,她们和其他9个小朋友经过多天排练,带着好奇和自信站在了舞台上,用她们稚嫩的声音,为评剧注入新活力。唐山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托马斯来自意大利,这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唱起评剧来竟也有模有样。“我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学习评剧已经3和多月了。学校设置了戏曲课,我们经常欣赏学习,我和同学们通过老师的教学学到了很多,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我们都很喜欢评剧,喜欢唐山。”▲演唱会弟子后台化妆怀抱孩子 弟子演出,嘉宾助力,戏迷捧场,对于罗慧琴来说,这一切都是对她40年醉心舞台最好的回报。这次演唱会,她的心情也是一样的激动。“这次演出的主旨也是要感谢戏曲界的前辈和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关心,同时也是报答戏迷们多年来的支持,给戏迷们的一个汇报。特别感谢以支持关心我的戏迷,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成长,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支持我,我也会尽我所能用更好艺术作品回报大家,同时做好“传帮带”,把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把评剧精神发扬光大。”演唱会现场 “新腔琴韵曲悠扬——评剧名家罗慧琴从艺四十周年演唱会”还将于12月4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
12月17日看评剧《宝玉与黛玉》 倾听相思血泪的悲泣   每当耳畔响起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起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的委婉歌声时,   总会有一缕缕淡淡的哀思,   莫名的幽怨,   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看《宝玉与黛玉》   倾听“春怒秋悲”“风露清愁”的哀怨,   “重露繁霜”、“相思血泪”的悲泣。   更为深邃的是感受   “风刀霜剑”“花落人亡”   的封建吃人礼教,   体悟忧郁的、深沉的美感。   演出时间:   2017.12.17   下午15:00   晚上19:30   超低票价   全场10元/张!   剧情简介   宝玉与黛玉  贾宝玉自幼厌恶功名利禄,终日与姐妹们作画吟诗,不关心府内大事,其父斥为“不孝子孙”。表妹黛玉与宝玉志趣相投真挚相爱,但黛玉性格孤傲从不逢迎,为封建家长所不容,而淑女薛宝钗则得到贾府上下喜欢。由此,在封建家长的干预下,薛宝钗取代了林黛玉被娶进贾府。一对鸳鸯被拆散林妹妹含恨在孤冷的潇湘馆死去,宝玉愤然离家出走。  沈阳评剧院简介   《宝玉与黛玉》由 沈阳评剧院为聊城市民呈现。沈阳评剧院始建于1959年11月11日。剧院曾以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艺术名家,蜚声国内外戏剧界。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系剧院的三大支柱,剧院建设的开拓人物,被评剧界称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1961年剧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剧院,2013年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建院几十年来,剧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精干的队伍。他们在创作中突出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剧院拥有一批质量较高,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其中《小女婿》、《茶瓶计》、《打金枝》、《洪湖赤卫队》、《谢瑶环》、《对花枪》、《风流寡妇》、《山里人家》、《魂断天波府》、《秧歌情》、《疙瘩屯》、《雪花飘飘》、《闹牛记》、《天堂花》、《寻常百姓》及《我那呼兰河》、《月清》等剧目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第三、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国评剧节、马山国际演剧节等演出分获“文华大奖”、“优秀剧目奖”、“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国际级奖励。冯玉萍获个人“文华表演奖”、“梅花大奖”,《我那呼兰河》荣获 “2008-2009年度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剧院演出,并亲切接见演职人员。  多年来,剧院特别注重新人的培养,现有国家一级演职员29人,国家二级演职员52人,以著名导演杨晓彦、李维鲁、田敬阳、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为代表的“梅花奖”获得者周丹以及吴丹阳、李冬梅等各个流派为代表的著名评剧优秀中青年演员,在戏曲舞台上创造着新的辉煌。  合力拼搏、追求卓越。沈阳评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同心同德,为民族文化的兴旺、评剧艺术的振兴贡献力量。  细细品味那   终为根深蒂固封建势力所扼杀的宝、黛爱情   感恩新时代   珍惜身边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