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R🌹 饶家琦
关注数: 45 粉丝数: 49 发帖数: 770 关注贴吧数: 17
《“中华饶氏商会网站”正式上线试运行公告》 《“中华饶氏商会网站”正式上线试运行公告》 结束国庆长假,回归工作岗位 各位宗亲:早上好! 5月18日“中华饶氏商会”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以来,由福建分会组织热心宗亲积极策划, 9月12日经广州会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福建瑞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承建,经过近一个月来的紧张建设,“中华饶氏商会网站”今日终于正式上线试运行,试运行期暂设定至2015年5月18日。 (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os.cc%2F&urlrefer=2a19452e2ee57cf9366cab09e76b093c) “中华饶氏商会网站”的正式上线试运行,表明“中华饶氏商会”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此,广大饶氏商会会员有了一个联络感情、交流信息及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有了一个属于自已、展示自已、发展自已的精神家园。 商会成员是海内外饶氏宗亲在商海搏击中的精英群体,商会是拟为饶氏宗亲联谊会及饶氏文化研究会担当造血功能重任而设立的。加入商会,抱团发展、相互交流、团结宗亲、合作共赢,是商会的宗旨!中华饶氏商会是国内罕见以姓氏为纽带的商会组织,由于神州大地之大、商会人员所受教育、行业、阅历、性格、理念等差异,因此磨合及整合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是可预见的,发展道路上肯定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已有饶道新会长组成的第一届商会领导班子愿等带领大家向前闯,为我们为他们点赞!为他们加油! 敬请广大宗亲们:多关注建言,少怪话传言;多宣传推广,少牢骚抱怨。 姓饶人少,有心就好!加入饶商,担当更好! 在本网站试运行期间,敬请各位宗亲对网站的栏目、风格、内容等提出宝贵修改意见,也欢迎各位会员及各位宗亲积极投稿! 最后,温馨提示请已加入会员登记注册时,一定要注明真名,以便升级为会员等级,详见:《有关会员注册登录和会员中心的说明》。(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raos.cc%2Fshgg%2F546.htm&urlrefer=cfde3fec61d957bf3b43358671ec880b) 本网站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将尽心用心做好网站各项工作,为各位会员及各位宗亲提供真诚的交流及优质的服务! 谢谢大家!
思南籍在台知名人士饶德俊老先生回乡走访探亲  3月21日至22日,台湾贵州同乡联谊协会指导委员、台北市贵州同乡会指导委员、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顾问,年满85岁的饶德俊老先生在台湾贵州经贸文教交流协会发起人陈正鑫先生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十余年之久的家乡思南县思唐镇饶家坝村进行走访和探亲。市政协副主席、民革铜仁市主委杨晓敏,县四家班子领导胡洪成、刘云成、周贤龙、冉亚江、冯华、张延高、王荣忠、史大高、方宁等先后看望和陪同了饶德俊老先生一行。   饶德俊老先生于1929年出生在思南县思唐镇饶家坝村,1947年赴台后长期在国民党军中任职,授少将军衔,系国民党退役将军,担任过台湾贵州同乡会会长、台北贵州同乡会理事长职务,并与著名学者郭登敖先生和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天曙将军等旅居台湾的200多位思南县籍人士组建了“思南旅台同乡联谊会”。该会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为县图书馆修建和中天塔修缮捐款近3万美金。退役后,饶德俊老先生情系家乡,回报桑梓,一直为家乡思南乃至贵州与台湾的交流积极奔走,多次促成台湾贵州同乡会会员及贵州籍二、三代台胞回家乡参访、交流及举办书画联展等活动,并数次在台看望并接待了贵州赴台参观交流的各类团体,不遗余力的推进黔台交流事业的发展。   县委书记胡洪成向饶德俊老先生介绍了家乡思南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对饶德俊老先生多年来为促进黔台交流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表示了感谢和敬意,并希望饶德俊老先生多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倾情感受家乡山水,铭记故乡乡愁。饶德俊老先生表示:此行看到家乡思南的巨大变化,内心喜悦非常。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将以助推黔台各项交流事业为己任,多方面促成两地经贸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希望能为桑梓之地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文/图 铜仁思南县台办 杨兴强)
饶宗颐荣膺山东大学名誉博士 【紫荆网报道 记者 高峰】山东大学获中国国务院学委委员会批准,授予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博士学位,3月26日在香港大学王赓武讲堂举办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是经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内地学位授予机构表彰境外学者的最高荣衔之一。一位学者只能接受内地一所学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所以是次山东大学,成为唯一一所向饶公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内地高校。 学位授予仪式在国歌声中启幕。饶公身博士袍出席仪式。同台就座的还有香港大学副校长周肇平,港大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副校长陈炎,中央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等也出席了此次颁授仪式。陈炎郑重宣读了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对该学位的批准通知,全场顿时爆以热烈掌声。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专程赴港,他于典礼上致辞表示,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素以“文史见长”。饶宗颐与山东大学的渊源深厚,饶宗颐教授与以山东大学(包括1952年并入山大的齐鲁大学)渊源深厚。上世纪30年代,饶宗颐加入著名史家、时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的顾颉刚等学者主持的禹贡学会;50年代,曾在齐鲁大学任教务长的英籍学者林仰山到香港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独具慧眼地聘请饶宗颐到中文系任教;2011年,山大聘饶宗颐为名誉教授、《泰山通志》主编。 香港大学副校长周肇平指出,1983年起,约30年来,内地公立大学颁授过的名誉博士学位总共不超过300位。“这是饶公的第12个荣誉博士学位。”饶宗颐此前曾获香港、澳门、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的高校授予同类荣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代饶宗颐致谢辞时说,当饶公得知山大授予他名誉博士时,连称“不敢当!不敢当!”李焯芬说,这份来自圣贤故里的殊荣是一份鼓励、一份鞭策,饶教授期望日后能为中国文艺复兴、为重振经学续做贡献。
一个媳妇和四位婆婆 记者 夏永辉 湖北日报讯 图为:余红菊和婆婆在一起。(记者 夏永辉 摄)   婆媳是本难念的经。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村民余红菊却同时照顾着四位婆婆,而且婆婆们都发自肺腑地逢人便说:“她像女儿一样亲。”   两位“直系”婆婆:我们当她是女儿   18日,记者来到汪集王龙村六组,余红菊正在晾衣服。82岁的婆婆程梅英晒着太阳说:“媳妇好啊,我算是沾到光了”。   44岁的余红菊,是汪集余楼村人。1992年,她与同村的黄新胜结婚,并生下一女饶露。4年后,黄新胜遭遇意外去世。婆婆姚金玉除关照余红菊母女外,还要照顾三个孙子,生活负担很重。   1999年3月,余红菊决定和王龙村丧偶村民饶水平重组家庭。再婚前,她告诉姚婆婆:想带女儿一起走。姚婆婆欣慰又担忧:母女在一起当然好,但就怕孙女和继父处不来,合计着隔三岔五得去看看。   与此同时,饶水平的母亲程梅英也心有疑虑:孙儿饶灯辉才2岁,后娘又带个伢来,万一轻此薄彼怎么办。   余红菊却很坦然:只要一碗水端平,没有处不好的家务事。   事实上,没过多久,两位婆婆就安下了心。余红菊对两个孩子一样亲:病了悉心照顾,过生日买礼物,逢年过节一起出去玩。   余楼村和王龙村相距三四公里,余红菊一有空,就去探望姚婆婆,帮着干农活、嘘寒问暖。姚婆婆反倒劝她:“你不要总来看我,要招呼好现在的婆婆”。   程梅英婆婆身体不好,经常卧病在床,屎尿都拉在床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余红菊愣是做到了一孝到底——多少年如一日给婆婆擦洗身体、送饭送水。程婆婆常对儿子感叹:“久病试人心,你我都是前世修德修来的福分哦!”   两位“亲戚”婆婆:她比女儿还要亲   余红菊再婚时,有一位婆婆高兴之余,对他们说:我要搬到老屋去,好给你们夫妻俩腾房子。   这位婆婆叫张玉英,是饶水平前妻的舅妈。张婆婆是孤寡老人,以前一直跟随外甥女胡秋英生活,不料胡秋英先走一步,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回老屋,不仅意味着无人照顾,生活条件也会相当艰苦,那是一间久无人住、又破又旧的土砖屋。   余红菊坚决不让张婆婆搬走,她说: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您放心,我来给您养老。   随后七年多时间里,她和张婆婆从未吵过嘴,张婆婆也尽心尽力为余红菊分担些家务。每逢余红菊出门晚归,她都要到村口眺望、等待……   2006年9月,张婆婆去世时,饶水平恰好不在家,是余红菊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胡秋英的母亲程凤珍,也是一位苦命人。她自小做童养媳,丈夫多年瘫痪在床,小女儿胡秋英先她去世,大女儿在农村务农,大女婿常年在外很少顾家。   余红菊把程凤珍当成自己的亲婆婆,经常去看望她,逢年过节送些鞋子、猪肉,还时不时地给些钱,让她“留着敬菩萨”。   见到记者,81岁的程凤珍婆婆流着泪说:“有一年,红菊帮忙搬砖,手都打起了泡;在我们宝龙村里,谁都夸她啊!”   余红菊:真心自然换真心   婆媳关系,是现代社会最难处理的家庭关系。很多家庭,一对婆媳,尚闹得纷纷扬扬;余红菊一人照料四位婆婆,怎么个个都说她好呢?“我是一切随心,该怎样就怎样。”余红菊对记者说。   和婆婆在一起,余红菊也不是没有红过脸。有一回,儿子饶灯辉得了牙病,不愿吃药。程梅英婆婆心痛孙子,就让别吃了。但余红菊觉得牙床烂得太吓人,连嘴唇都顶翻了,不吃药不行。婆媳俩为此争执起来,婆婆还发脾气将碗摔了。邻居们劝解:“红菊做得没错,那是负责任;换了别的后妈,哪管伢吃不吃药呢!”过了几年,孙子五六岁以后,奶奶管不住他了。程梅英婆婆也说:“现在只有红菊能管得住伢,把伢交给她我放心。”   去年,余红菊被评为新洲区“十大好媳妇”之一。对这些,余红菊淡淡一笑:“天下没有不讲道理的婆婆,关键是要真心,从心底把婆婆当成亲人,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来源:湖北日报)
赤壁一教师30年来为数百人免费治蛇伤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刘毅 通讯员童金健)30多年前机缘巧合,咸宁赤壁市人饶炎林获人传授治疗毒蛇咬伤之方,之后,他便一直为附近村民免费治疗毒蛇咬伤,即使在家里生活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收取伤者分文报酬。 教师成了蛇伤郎中 今年59岁的饶炎林原是陆水湖办事处水浒城村大梅畈村小学的校长,教书育人30多年,而今已经退休在家。从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到闻名遐迩的蛇伤郎中,老人的经历颇具戏剧色彩。 饶炎林介绍,1978年前后,学校里住着一位从湖南来的刘姓老木匠。一日,老木匠因胃穿孔病重不起,他赶紧叫了条船横穿陆水湖,将老人送到蒲纺医院,并四处借钱,垫付了700多元的医药费,经医生6个小时的手术才将老人救活。 病愈之后,老木匠认为饶炎林人品不错,于是开始教授他治疗蛇伤之方。 此后3年,饶炎林利用课余时间,跟着老木匠学治蛇伤,学成后,便开始为人治伤。随着一个又一个村民被治好,饶炎林的名声也传了出去。 水浒城村2组57岁村民张木珍至今记得,当年她被蛇咬的情形。1984年前后,她在山上干活,突然感觉手被蛇咬了,随之手肿了起来,眼前也开始发黑。她尚在学校读书的弟弟知道饶炎林会治蛇伤,于是赶紧将张木珍送到学校,经饶炎林治疗,她才保住了性命。 饶炎林的大女儿而今也是一位老师,她介绍,当地山多,蛇也多,常有村民被蛇咬伤,不少都是父亲治好的。小时候,她和两个兄弟都被蛇咬伤过,都是父亲上山采药,在家治好的。 “上医院要花费不小,而且不一定有治伤的血清,再说我们信得过饶老师”,采访中,不少村民表示,他们都介绍过一些被咬伤的亲友让饶炎林看病。 欠债也不收取诊费 据村民们介绍,饶炎林不仅治蛇伤有一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治伤从来分文不取。 饶炎林家中并不富裕。早年,夫妻俩靠着农活和学校工资辛苦拉扯三个孩子,儿女成年后,饶炎林的老伴又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更不幸的是,2000年,高考在际的小儿子患病,高位截瘫,多处求医都无法治好。 “花费了十多万元,欠了六七万的债”,饶炎林说那段日子一边要上班,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日子很苦,靠着大儿子在外打工以及女儿节省的工资才将债还完。 为何不适当收取治伤的费用补贴家用?“都是些做活的人,我不能收钱”,饶炎林认为,村民们生活在山中,生活不易,收费治伤不好。 30多年间,到底治好了多少伤者饶炎林自己也记不清。他说,每年总有十多个病人到他这里治伤,至今,大概治好了两三百人。这些伤者中,仅有一名伤者他没能治愈,这名伤者当时伤情严重,他给上了药之后,病情仍未好转,他让家属赶紧送患者去武汉的大医院抢救。 如今,饶炎林的义举在当地有口皆碑。去年,陆水湖街道办推荐饶炎林参加了赤壁市的“赤壁好人”的评选。 (见习编辑:李欣)
牛海归辞职当全职奶爸 放弃高薪举家回国 滴答网讯 在“狼爸”号称自己培养出3个北大学生后,一位因数学成绩超群而被北大清华争抢的13岁天才少年走入公众视野。这个“小牛人”叫饶家鼎。在他身后,有一位从金融投资领域毅然辞职而全力辅导儿子的海归“奶爸”。与“狼爸”的严厉威严形成对比的是,“奶爸”慈爱宽容。同时,他对自身的“曝光度”亦是慎重处之。记者辗转联系到其本人后,这位资深“奶爸”以儿子正在备战明年一月的全国奥数冬令营为由婉拒了我们的深入采访。他的一番话透出他育儿的用心良苦,也让记者感动,他说,“接受采访会不可避免地增加社会对他的关注度,他的生活和精力都会更多地暴露在人群中,这些也都必然会反馈到他的感知里,在他更成熟以前,尤其是大战在即之时,过多的纷扰对孩子是不利的”。 儿子3岁时毅然辞职当起“奶爸” 饶浩雁的辞职并不偶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他发现儿子出众的记忆能力和数学天赋之后。饶浩雁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饶家鼎是个比较特别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就先会背诗。”饶家鼎1岁半时,已经可以背70多首唐诗。饶浩雁说,儿子超强的记忆力让自己非常吃惊。饶家鼎3岁时,有一次,饶浩雁在车里想找《吻别》这首歌,“他就告诉我这首歌在第几张CD的第几首,时长是几分几秒”,饶浩雁当时惊呆了,因为车上有6张CD,每张有20首歌曲,他找出来一看,果然被儿子说对了。因为发现了孩子独特,饶浩雁在儿子3岁多的时候,毅然从金融投资行业辞职,决定在家全力辅导儿子。饶浩雁曾是湖北某市文科高考状元,如今的金融硕士,他在加拿大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做出这个举动令人不解。对此,饶浩雁是这么认为的:“就像农民种田讲时节,孩子特定的阶段不可错过,错过了就一去不回。在我的人生理念中,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比天大!所以我不觉得什么牺牲不牺牲,而且陪伴孩子成长我很有乐趣,他给了我很多快乐。”
2008中国最新300大姓排名 “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 与李、张分列前三位,三大姓总人口达2.7亿新版“百家姓”公布,李、张列第二三位晨报讯(记者白明辉)昨天,公安部公布了我国百家姓的最新排名,王、李、张分列前三位,其总人口数就已达2.7亿,这接近了美国总人口数。排在前10名的还有刘、陈、杨、黄、赵、吴、周。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王,这相当于四川省的总人口,比德国的总人口还高1000万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姓名研究专家王大良昨天分析了王姓在北京的特点。“北京历史上就是移民城市,这里的姓氏符合北方各个地方的特点,王姓在北京也是大姓。”他说,北京城的王姓一部分来自河北、东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移民,还有一部分元代的蒙古皇族、清朝贵族,没落之后改为汉姓“王”。相传王姓汉族人是周陵王太子晋的后代。王大良认为,这次最新排名是有史以来最准确的一次,这对了解姓氏的分布与人口迁徙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王大良说,“以前的排名方法,是在全国抽取50多万人进行抽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排名顺序,这些姓氏也主要是汉族的姓氏。“而此次的排名,是依托公安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其准确率更高,而且涵盖了56个民族的姓氏。”
饶廷选:令敌人都敬重万分的忠义之将 饶廷选:令敌人都敬重万分的忠义之将 ■史玄之    在国内许多饶氏宗祠都挂有一幅六字对联:   节著风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这副看似普通的对联,都有典故,典出饶姓两位名人。上联典指清朝战将饶廷选,他一生征战,最后战死沙场,粉身碎骨。下联典指西汉人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饶廷选,字梅臣,又字枚臣,清嘉庆八年(1803年)生于福州,故居位于今福州鼓楼区虎节路。饶廷选身高七尺,丰颐宽颡,英光射人,颇似左宗棠。未冠入伍,一路积功升迁,曾任漳州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玉山总兵、南赣总兵,两次参加台湾平乱,在与英国侵略军和太平军作战中屡立战功,为清朝一员虎将。台湾平乱立大功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台湾嘉义张丙叛乱,饶廷选随将军瑚松额东渡台湾平乱。饶廷选足智,且孔武有力,能征善战,很得提督马济胜赏识,将他招之麾下。饶廷选每战所向披靡,斩获多多,积功赏戴花翎。十四年(1834年)升守备。翌年嘉义沈知等在清军平定张丙之乱后又谋作乱,闽浙总督钟祥以饶廷选熟悉台事且能征善战,让其领兵作战。平乱之后,赏换花翎。从此,驻守台湾,历署各营游击,每到一营,部属都十分信服他,愿为他出生入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