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皮羊 肚皮羊
关注数: 55 粉丝数: 46 发帖数: 5,220 关注贴吧数: 43
【转贴】第四集Joanna Pacitti显身,谁知道她? Joanna是1984年10月6日生于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joanna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的理发店为顾客唱歌,用挣得的小费去杂货店买些糖果。充满天赋的joanna很快参加了当地电视台举办的选秀活动。在百老汇的巡回演出期间,她得到了许多登台演出的机会,在国家周年纪念巡回演出里她参与了106场演出,但不幸的是joanna患上了支气管炎,遗憾不能继续演出,在没有joanna的情况下,演出依然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从那开始使joanna变得更加坚强,也开始让她在音乐的道路决定继续走下去。幸运是16岁的joanna被曾捧红Christina Aguilera和许多歌星的著名音乐人Ron Fair看上,joanna过人的才能被Ron Fair所认同并立即签了和约,那时的joanna才16岁。现年21岁的她发行了自己的新专集《This Crazy Life》,灵感来自亲身的体会。这是一站很独立自主的专集,首支单曲"Let It Slide," 颇有颂歌的韵味,另为一首佳作"Miracle,"走的是民谣路线,蕴涵了很多情感在其中,同时也不往加入时下最流行的摇滚曲风的“Tip Toe”,当红制作人linda pery还为她创作了"Miracle,"可见joanna的人气,值得一提的是,"4th of July",这首歌是joanna16岁时创作的,年纪轻轻就可以有如此的音乐天赋实在不多见。专集中一首"Just When You're Leaving"描写的是悲伤的romantic,总之这是一张很多元化作品,还附有joanna充满激情力量的嗓音,相信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Joanna,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美国年轻歌手,终于在2006年8月15日发行了最值得期待的专辑《This Crazy Life》,她的歌动感之极,特别是这首“Just When You're Leaving”,让人蠢蠢欲动想跟着唱,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This Crazy Life》简介:  如水漾般清新透澈质感 可以很摇滚 可以很抒情 一个满载惊喜的个性化矿藏  恩师Ron(克莉丝汀/黑眼豆豆/小野猫)亲自领军操盘 制作团队多达七人力挺  首支先发单曲<Let It Slide>爆发力嗓音贯穿全曲 收放自若展现惊人唱功  一位让人眼睛一亮的年轻女孩,一个让人耳朵为之一开的好声音,她绝对具有偶像亮丽特质,也同样具备实力创作才能与穿透力强的嗓音诠释功力,她是Joanna,如水漾般清新透澈质感,可以很摇滚,可以很流行,可以很抒情,还有很多惊喜有待你来发掘。  16岁至今历经五年磨练,Joanna终於推出个人首张专辑《This Crazy Life》,请来多达七位制作团队共同操盘,当然恩师Ron (克莉丝汀、黑眼豆豆、小野猫)更是专辑中重要制作人之一。首支先发单曲<Let It Slide>,以流行摇滚为基调,爆发力十足的嗓音贯穿全曲,收放自若展现高超惊人唱功;以吉他轻盈弹奏作前引,顺畅曲调再度将<Ultraviolet>表现无比动听,不时加入的弦乐陪衬,加宽更为磅礴气势与Joanna刚柔并济之演出方式;如同钢琴精灵凡妮莎音乐触感的<4th Of July>,以柔美琴韵为主轴,配上凄美弦乐与多部人声堆叠,是Joanna在16岁所撰写之作品;轻快挑动的<Tip Toe>则加入大量放克气流,摇摆快意的让人不由随之舞动;<Just When You‘re Leaving>唱出对一份逝去的爱感到懊悔,力道十足展现流行摇滚乐章之动人旋律;由畅销流行乐制造机Diane Warren量身订作之<Your Obsession>以及新世代个性女声克莉丝汀、红粉佳人、关史蒂芬妮幕后推手Linda Perry贡献之<Miracle>,都是专辑中感人至深的抒情摇滚佳作,更会让你爱上这位年仅21岁的实力新彗星。
Lennon-McCartney的原由 由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共同作曲,Capitol唱片公司以片号5555出版。   这张唱片两面的歌曲;《We Can Work It Out》和《Day Tripper》都是由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作曲的。和其他共同作曲者不一样的是,这两个人经常各自分别写自己的部分。自他们十多岁的时候就已规定好,不管他们之中谁写了什么,署名必用Lennon-McCartney。制作人George Martin在Ray Coleman所著的‘列侬传记’中曾说过:“我在录音棚中见到他们时,他们一直都很相亲相爱。但他们和Rodgers and Hart的那种关系不同,因为他们从来没在一起作过曲,有时显得还有些不协调。不过他们是互补型的作曲者,甲作了曲演奏给乙听时,乙就会在这里那里的提点意见。”   1980年‘花花公子’杂志的David Sheff采访列侬时,列侬曾说起他和McCartney一起作曲的情形:“他(指McCartney)表现的是一种轻松的乐观情绪,而我却有点‘悲’的倾向。有段时期,我甚至以为有些曲子的旋律不是我而是McCartney写的,因为按我的习惯,我会写得让人声嘶力竭的高唱‘Rock ‘n’ roll’。不过反过头来看看,我确实也写过如《In My Life》还有早期的《This Boy》这类作品,那时我是以旋律美为主的。”    “McCartney有良好的基础,能演奏多种乐器。有时他会对我说:‘你能不能有点变化,在这支曲子里这个音符你都用了50多次啦!’你瞧,我这就会记下要点回家冥思苦想,再次将McCartney起了头的曲子按我的思路完成。在许多我们的歌曲中,主要的中间段落是我来完成的。”   列侬接着对Sheff说:“《We Can Work It Out》也是这样完成的。McCartney做了前半部,我干的是中间段落。你看看他写的词‘我们能解决/我们能解决’好乐观哦!到我这里就显得不那么耐烦了,我写的是‘生命短促,朋友们,我们没时间起哄架秧子。’”   这支歌曲由McCartney带头先唱,列侬再和进去。列侬在曲中演奏簧风琴及传统吉他,George Harrison演奏铃鼓。   这支歌曲早在1965年11月初就录在唱片《Day Tripper》的背面了;由列侬和McCartney领唱。歌曲实际上是列侬写的。在NBC电视的‘Hullabaloo’节目中,‘披头士’演唱的这两支歌都是以放唱片对口型的方式播出的。由于他们的经纪人Brian Epstein把持着这挡节目的‘British Scene’部分,他们这么做也就不足为怪了。    《We Can Work It Out》1965年12月18日进入排行榜第36位,同时那支《Day Tripper》进入了第56位。到1966年1月8日时,《We Can Work It Out》成为‘披头士’在美国的第11支榜首单曲,在榜首停留了2周后,被Simon and Garfenkel的《寂静之声》重返榜首取代了1周后也重返了榜首1周。1月22日时,《Day Tripper》达最高第5位。这支歌曲在英国成为‘披头士’的第9支榜首曲,而且是他们首次正反两面都达榜首的唱片
"披头士"的音乐创作手法 1966年以前,摇滚乐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喧闹的音乐,具有较快的、强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词、三个和弦的和声;一首曲子的长度约2分半钟左右;结构简单,包含了很多重复。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时,这种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摇滚乐队,只要它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奏出任何声音,基本上没有限制。虽然,其他摇滚乐手也对此做出了贡献,但是,主要的贡献却来?quot;披头士"。 (1) 节拍、节奏与速度 传统的摇滚乐的节拍一般都是一贯到底的4/4拍,很少有例外。而在"披头士"的歌曲里,不仅有2/4、3/4、6/4等节拍,还有各种节拍的混合使用,转换十分自如。如:《你所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一个片断,是3/4拍和4/4拍的混合(例25)。 再如《黑鸟》(Black bird)中的节拍转换更为自由,3/4拍、4/4拍和6/4拍交替出现(例26)。 流行歌曲中很少使用的5/4拍但也能够在"披头士"的歌曲中找到,如《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例27)。 各种节拍的混合使用,使得歌曲的节拍重音律动飘忽不定,所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歌曲的节奏处理上,"披头士"善于运用各种时值的"节奏连音"来改变节拍单位的固有时值,使节奏变得更为生动。如《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t fields forever)中的一个片断(例28)。 在这个片段中,除了常规的八分音符三连音外,还有四分音符的三连音,再加上正常时值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短短的几小节中出现如此多的节拍单位,这在传统的摇滚乐中是十分罕见的。 人为地改变正常节拍中的重音位置,造成一种节奏上的暂时"离调",这是爵士乐中常用的手法。?quot;披头士"的歌曲中,这种手法也时有所见。如《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伴奏中的一个钢琴片断(例29), 它通过对重音的改变,将节拍律动由4/4拍暂时改换成了3/16拍。 从速度上看,传统的摇滚乐大都比较快,人们认为中速和慢速只适合于流行歌曲,"披头士"对此也进行了突破。《一起来》(Come together)和《负重》(Carry that weight)都是"份量"较重的摇滚歌曲,但其速度只有每分钟80拍,《我需要你》(I want you)向来被认为是"重金属"的先驱之作,每分钟却只有45拍。 (2) 曲式结构 直到60年代初,大部分流行歌曲和摇滚乐仅采用有限的几种曲式,如: a.12小节布鲁斯曲式 前奏 |12小节| 12小节| 间奏 | 12小节| 尾声 || b.AABA曲式 前奏| A | A | B | A | 间奏 | B | A | 尾声 || 又如,乐句长度为4小节,全曲长度约2分钟左右等等。在披头士的早期创作中,有许多歌曲的结构也都是遵循以上几种模式。随着创作个性的日趋成熟,他们开始摆脱了这种限制。 首先,他们的歌曲篇幅加长了。如《生活中的一天》,五分多钟;《我需要你》,有七分半;《革命之9》(Revolution 9)超过了八分钟。 当然,通过反复来拉长歌曲的篇幅,这是最简单又常用的方法。"披头士"的《嘿,裘德》和《我需要你》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们的许多歌曲是通过不同段落的对比组合来建立一个较为庞大的曲式结构的。如《生活中的一天》(例30),曲式结构图如下: ---A--- -B- - A'- 结 构:前奏 + a1 + a2 + a3 + 间奏 + b + a4 + 尾声 小节数: 4+4+2 4+5 4+5+3 5+5+10 4+5+3 这是个十分独特的结构。从主题材料上看,这首歌有两个主要音乐材料:a与b,构成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ABA'。然而,从整个篇幅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上看,这首歌似乎又是一个二段体:A+B、A'。再看A、B、A'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又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又高度统一的曲式结构。 这首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乐段打破了以4小节及其倍数(8、12、16等)为单位的方整结构。如a3乐段由一个4小节乐句和一个5小节乐句再加上一个3小节的补充乐句而构成。B乐段更为奇特,是两个5小节的乐句加上一个11小节的托腔而构成。
我们的约翰·列侬 约翰.温斯顿.列侬(JohnWinstonLennon)、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TheBeatles,也译做“甲壳虫”)成员、诗人、社会活动家。 1940年10月9日:约翰?列侬生于利物浦的一个破碎家庭,由姨妈养大。早年就读于利物浦艺术学院。18岁时,母亲死于车祸。 1956年:结识了14岁的保罗.麦卡特尼(PaulMcCartney)。1958年:保罗的好友,16岁的乔治?哈里森(GeorgeHarlison)加入乐队。披头士乐队基本成型。 1962年5月:正式与伦敦EMI旗下的一家小公司Parlophone签下录音合同。自此,开始了以披头士为主角的摇滚乐“不列颠入侵”。 1964年:年底,披头士有30首歌曲列入该年“佳曲100首”行列,他们的三张专辑垄断专辑排行榜之首达30周之久。此后的五年中,几乎所有专辑都成为乐坛经典。 1968年:约翰遇见了纽约先锋艺术家小野洋子(YOKO ONO),之后和辛西娅的婚姻破裂,1969年: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直布罗陀结婚。 1970年:专辑《ABBEYROAD》(修道院之路)的发行引起乐队成员的分歧,约翰和保尔纷纷指责对方的妻子过分介入乐队的事务,从而引发口角乃至起诉,甲壳虫终于在70年代的第一年里分道扬镳,曲终人散。 70年代: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纽约格林尼治村安家,继续音乐和艺术创作。 1980年12月8日晚,约翰在为洋子的歌曲《如履薄冰》配完吉它曲的回家路中,被一名疯狂的持枪者枪杀于自己曼哈顿公寓的门口。后来这名乐迷被警方抓获并被判终生居住在精神病院里。12月14日下午2点,全球的列侬乐迷集体为他致哀10分钟,他的意外身亡也使得“Double Fantasy”等唱片在全球的销量出现飙升。 在列侬死后的数年内,他的影响和声誉与日俱增。直到80年代中期,列侬生前没有发行的一些曲目陆续面市,他在1972年参加的一次慈善演出的录像也被很多乐迷进行了收藏。另外,为了纪念列侬,披头士乐队的几位创始成员还于1995年重新录制了70年代期流行的几首老歌,这末些歌曲后来都作为新歌登上了1996年的排行榜。 跨过2000年,“列侬热”重新兴起。大量有关这位文化偶像的书籍出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Geoffrey Giuliano的《Lennon In America》、Robert Rosen的《Nowhere Man:The Final Days Of John Lennon》、《Lennon Remembers:The Full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 From 1970》。可以说列侬和他的披头士乐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并且将继续影响下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约翰·列侬作为流行音乐史上的巨星,约翰·列侬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流行音乐的领域,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组建的披头士乐队、他的音乐、他的生活,以及他被枪杀的结局,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震撼了整个世界。 然而,这位巨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表现是怎么样的?他在幕后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我的约翰》从列侬曾经最亲密的爱人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约翰·列侬。  《我的约翰》作者是约翰·列侬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娅·列侬,两个人在利物浦艺术学院学习时相识,并很快坠入爱河。他们在1962年结婚,并于1963年生下了儿子朱利安。他们的爱情与披头士乐队的兴起同步,整整跨越了披头士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年。1968年,他们的婚姻出现裂痕,并最终于1969年离婚。自从1980年约翰在纽约被枪杀后,辛西娅对接下来的很多事件都保持了沉默。在本书中,她第一次披露了披头士时代那些鲜为人知、引人入胜的往事,而且原原本本讲述了她和约翰·列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这位传奇巨星温情与冷漠的两面。  辛西娅和列侬共同经历了披头士乐队从默默无闻到扬名世界的神奇历程,因此她也从最近的距离见证了约翰·列侬是如何从一个利物浦的毛头小子成为世界巨星的。在本书中,作者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她与列侬的爱恨纠葛。当我们迎着光芒去看一个明星,强光往往会刺花我们的双眼,而在辛西娅的笔下,列侬完全褪去了自身的光环,他只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是一个曾经和自己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人。在作者看来,列侬是可爱的、淳朴的,他们曾经在一起共历风雨,在恬淡平静的生活中悠然自乐,特别是当儿子朱利安出生后,两个人的感情有了共同的维系纽带。然而,随着列侬的频繁演出,两个人相聚的时候越来越少,感情也出现了裂痕,直至发生了令辛西娅心碎的一幕——列侬在邂逅日本的小野洋子后,背叛了自己的妻子。  辛西娅可以容忍列侬无来由的对自己发火,可以理解他长期以来对儿子朱利安缺乏应有的父爱,但当自己被列侬抛弃时,她更多感到的是迷茫。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我从未停止对约翰的爱,但这份爱的代价却昂贵至极。有些人问我,如果一开始就知道前方的结局,我还会选择这种生活吗?我的答案是‘不’。”一面是深深的爱,一面是痛苦、折磨和屈辱,约翰·列侬,这位曾经为无数人带来激情和梦想的人,给他的妻子辛西娅带来的却是无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这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对披头士乐队辉煌历史的追溯,更让人们参透了生活的真谛。  著名音乐人海泉为本书做了大力推荐,他说到:“一个拥有过轰轰烈烈的爱却被这份爱灼痛一生的平凡女子娓娓道来的黑白色往事;我百分百相信这本书里我所发现的——非凡披头士的最平凡的一面;无论你有多钟爱他们或者他们的作品,都别错过这里讲述的每一个细节。”相信广大读者读过本书后,会有同样的共鸣。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