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168 艾虎168
关注数: 18 粉丝数: 75 发帖数: 6,279 关注贴吧数: 28
上厕所叫“解手”“出恭”的有趣典故 中国对于许多不便说的东西都有不少忌讳语的,而且这些忌讳语在历史上最初都有典故和来历的。比如上厕所,就有类似于“解手”、“出恭”等种种典故。 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的传说是,在明朝初期对江西、山东等地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另有说法称来自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官差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方言念为“改朽”)。 “解手”原本的意思是分手、离别。唐朝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宋朝秦观《次韵子由题斗野亭》:“不堪春解手,更为晚停舟。”但不知何时起就专指大小便了。元朝《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清末民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我以为他到外面解手,谁知一等他不回来,再等他也不回来,竟是‘溜之乎也’的去了。”《红楼梦》里刘姥姥游大观园欲当众“解手”,可是闹了大笑话的。 据说顾颉刚先生上世纪40年代在陪都重庆时,与友人闲聊时谈及“解手”时是这样解释的:俗谓溲溺为“解手”,初不明其义。及入四川,与人谈,乃知明末年,四川人未遭张献忠屠戮者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尽化草莱。故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犹学童应试,就厕时必须领出恭牌,亦遂称就厕为“出恭”也。 其实“解手”的由来并非出自湖广填四川一地,山西大槐树移民中也流行“解手”一词。早在元代“解手”一词就已出现。前面提到《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的那句:“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可见“解手”的由来跟明清各地的移民并没什么关联。 对“解手”一词的释义,远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战国时期。《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解”是排解的意思。“排”、“释”、“解”都与排解同义;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
关爱老人,功夫更在重阳外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xinhuanet.com%2Fcomments%2F2012-10%2F22%2Fc_113447308.htm&urlrefer=1d75d3f50ca06ae2ad329a294c55fe1e 岁岁重阳,又至重阳。略知文史就会知道,古代的 重阳节更注重形而上的节庆,插茱萸、赏菊花、共登高,但是到了现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现实,尊老敬老逐渐成了节日的主题,并在不断得到强化。就在今年6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生活经验也说明,重阳节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家庭节日”之一。 翻看节前的新闻,感受尤为强烈的是每年此时此刻,各个地方都会举办一些尊老爱老的服务活动,推出一些 关爱老人的新措施。例如20日上午,黄埔区新老人院举行了开工仪式,新老人院建成后,将成为广州最大的区级老人院,可能在全市率先实现省、市要求的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的目标。 银发浪潮迅速袭来,整个社会正在经历“养老之痒”。单从数字上看,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到2025年突破3亿,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 更为紧迫的是,目前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50%,养老已经成为背负在各方身上的巨大“ 鸭梨”。 如何避免老无所依,也是近年热门的公共话题。例如,该建立怎样的养老模式,国家、社会、家庭怎样合理分工,该如何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如何让一直在苦苦支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避免继续倾颓,如何弥补日渐增大的资金缺口问题,还有那些尚未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的农民、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养老问题…… 刨除宏观政策的制定,具体操作上更是千头万绪。完备意义上的养老体系,不但要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还要尽可能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毕竟,关爱老人不只是让他们有吃有住实现“温饱”,还要在精神照料等方面实现“ 小康”。显然,这些都不是过几个热闹的重阳节就能解决的。 此外,对个人而言,“百善孝为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孝道融入生活中的点滴。每到这个节日,不少人总会升腾起一种感恩的情愫,暗暗告诫自己要孝敬父母,可在平时,做的就明显不够,特别是工作之后,整天忙于工作、工于应酬,却冷落了父母,连打个电话都成了勉强而为之事,所以,很多人直到难以挽回那一刻才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总之,孝道贵在行中孝,贵在持之以恒。(李光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xinhuanet.com%2Fcomments%2F20121023jrht%2F&urlrefer=ab99dcad391bce43372c3ca61d952eae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