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01 清秋01
关注数: 34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455 关注贴吧数: 21
易学文化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其思想和学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易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据程颢所作邵雍墓志铭等史料记载,邵氏本属姬姓,系出召公,是周文王的后代,世为燕(今河北)人。邵雍出生阻碍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大约30多岁时全家迁居洛阳,一直到去世。邵子讲易邵雍钻研周易主要在辉县苏门山百泉湖,出道讲学、传播易学主要在洛阳。洛阳当时被称为西京,是北宋除汴梁(今开封)之外,距京都最近最繁华的又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大批退休、离职的达官贵人均聚集此地,更使洛阳成为当时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方。邵雍在洛阳30余年,他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颢、程颐、张载等政界、学术界名人过从甚密,许多官吏、士子都是他的学生。所谓“讲学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乡里化之,远远尊之。士大夫过洛者,有不至公府而必先至先生之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所以厚风俗,成人材,先生之功多矣!”邵雍在学术上造诣很高。他受学于李之才的“物理性命之学”,以治易为主,兼及诗、书、春秋,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以神秘的创世学——“先天学”,解释先天地而存在并创造天地万物的道理,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太极”即“心”、“道”、“万化万事皆生乎心”,“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他在河图、洛书、伏羲六十四卦图像的基础上,究象数之蕴,明皇帝王伯之道,著成《皇极经世》、《渔樵问对》、《击壤集》等十余万言。他创立了以数学观点解易的新流派。他的数学派与当时张载创立的气学派、程颐创立的理学派鼎足而三,对后世影响深远。据说,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二进位制,就是看到邵雍画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合图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邵雍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是独居林泉的隐士;他具有哲学家深邃的思维,又饱含着诗人的灵感,在需要数学推算和几何学构图时,更不乏数学家的精密。他还具备博古通今的史学素养。他饱学诗书,精通儒门经典,力行儒家纲常,与人交往,忠孝之言,仁义之道,不离于口,一派仁者心胸。邵雍是诗兴盎然的哲人,也是爱谈哲理的诗人。作为哲人,他玄思宇宙,指点乾坤,思想相当深刻。继承陈抟传下的《先天图》,发展为自成体系的象数易学,开宋代图书学之先河,创宋明理学一大流派。为宣扬哲理,写了不少哲理诗;作为山林隐士,写了更多的隐逸诗。凭风月以起兴,借诗酒以自娱。在宁静中思考宇宙,在休闲中打发日月。醉后高歌诗千首,赢得亲朋唱和声,长吟自成康节体,风花雪月动心弦,一诗吟就,传抄百家。邵雍非佛非道,亦儒亦道,不是出世者,胜似出世者。在现实生活中,他同情劳苦大众,听到“世间多少不平声”;他曾经“躬耕以养其父”,“岁时耕种,仅给衣食”,度过窘迫日子,深有感于“卿相一岁俸,寒儒一生费”。目睹穷人流落郊野,尝过卖衣沽酒的滋味,但其哲学思想恰恰远离现实。研究易学,玩味一幅先验的《先天图》,凭着“太极”的自我运动,“神生教、数生相、象生器”,变现出异彩纷呈的物质世界。凭自己对“太极”理念的妙语神契,逻辑地推演出一部哲学公理,就可以“包括宇宙,终始古今”,“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的确,这是一种先验决定论,是远离经验世界的玄思。尽管如此,亦未可一概否定,其中却包含一些可贵的奇妙智慧。疏于经验世界,是邵雍哲学的重大局限;敢于在理念世界扬帆远航,却是其难能可贵的优越性。政治家把邵雍的学术称为政治哲学;义理派易学家把邵雍的学术称为象数派、图书派;科学家从中发现自然科学的规律;民间占卜者从中发现算命术,预测学;就其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广度而言,应该说远在张载、程颐之上。邵雍辞世后,宋代君主赐谥康节先生;清代康熙皇帝题匾“学达性天”。乾隆皇帝曾“御制安乐窝诗”一首:“前者周程后者朱,同归何碍却殊途。深知天地理数蕴,不作语言文字儒……”。编辑本段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郡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郡。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涿州简介3 文化精神 综述涿州城市主题文化精神为:忠义诚信,开明开放,创新务实。“忠义诚信”、“开明开放”、“创新务实”三者各有侧重,又联系密切。“忠义诚信”是展示涿州城市特色的内在表现和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关节点,是“开明开放”和“创新务实”的基础和核心。“开明开放”是实施涿州“三大主体战略”和“三大规划”,建设“京南保北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是展示涿州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和发展方向。“创新务实”是弘扬“忠义诚信”和“开明开放”精神的源头活水,是建设“京南保北现代化中等城市”强劲动力。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将有力推动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忠义诚信“忠义诚信”作为涿州城市主题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传承着涿州的历史,是建设“诚信涿州”的宝贵精神财富。“忠义”,本义为“忠诚,讲义气”。“诚信”,本义为“诚实,守信用”。“忠义诚信”总的内涵是:作为涿州市民,要爱国家、重气节,要忠于人民,报效家乡;要待人诚恳热情,老实做人做事;要讲信用,守规矩,说话算数,兑现承诺。开明开放“开明”,本义指“思想开通、不顽固保守”;“开放”,本义指“展开,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开明”、“开放”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开明、开通、包容,才能开放、搞活;而“开放”又能促进进一步“开明”。“开明开放”总的含义是:要思想开通、眼界宽广、胸怀博大,做到大度包容、扩大开放交往、招商引资、广纳人才、不封闭、不保守。创新务实“创新”,本义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指“创造性”、“新意”;“务实”,本义为“讲求实际,不求浮华”。“创新”与“务实”二者相辅相成:“创新”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创新”,事物就不能发展;“务实”是“创新”前提下的务实,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又体现了正确的政绩观。“务实”,才能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创新务实”总的含义是,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不断进行思想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作风扎实,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把工作往实里做,力戒思想浮躁,作风飘浮。
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是怎样的尴尬 近日,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虽然在我们看来,王委员的这一建议让人莫名惊诧,但她却有充足的理由,比如说,如果农村孩子由于上大学不回家乡,中国文化在农村的传承就失去了载体;农村学生上大学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在就业压力大、城市生存成本高的前提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活会很艰辛等等。可问题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构成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理由,甚至可以说,为什么“社会生病”却要让农村孩子“吃药”呢?      事实上,农村孩子上完大学之所以回不去家乡,不是因为身为大学生的农村孩子没有选择权或者说不热爱家乡,而是家乡对农村孩子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匮乏又与社会资源的分配有直接的关系。表面上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选择权越来越广泛和多元,但这不过是一种“多元的幻觉”,因为目前我们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多的是以权力为中心来展开,距离权力的远近决定了所能分配资源的多寡,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涌向大城市,或者越来越多的人把考取公务员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我们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这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对于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来说显得尤其突出。对于不少农村孩子来说,其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很多时候只有通过考取大学这条路,很多农村家庭即便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就是最好的说明。虽然在阶层固化现象日益明显的今天,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要比过去收窄了很多,但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除了这条虽然很窄但却有希望的途径之外,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更为有效的途径。      应该说,比农村孩子回不到农村更悲哀的是,农村孩子即便经过再多努力的打拼,也很难融入城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让人绝望的不是奋斗的艰辛,而是再多的奋斗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在我看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对于不少农村的孩子来说,精神世界的境遇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坏了,一方面,是自己经过更多的奋斗都很难融入的城市,另一方面是自己无从改变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无力感,其无论在哪里都找不到可以安放的精神家园,别以为不鼓励他们考大学,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在巨大的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的压力面前,农村不会是让人更有幸福更有尊严的“世外桃源”。      真正对农村孩子的爱,不是体现在让其安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像鸵鸟一样活在一种虚假的“幸福生活”中,而是我们的社会应该不停地进步,逐步消除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造成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残忍,我们的社会,从来都是要为所有渴望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人,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而不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本来就不公平的命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