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粉蝶翩翩 婴宁粉蝶翩翩
关注数: 0 粉丝数: 16 发帖数: 4,950 关注贴吧数: 7
忽然发现,我如此强大 我进这个吧,大概也不超过50天的时间。当初进来,也是一时兴起,想找人问下,有没有人也觉得张老师像“张江男”。我周围,找不到可以讨论这件事的人,而我又觉得这个想法挺有意思。所以,某天,灵机一动,百度到了这个贴吧,进来,发了个贴,求证此事。 帖子第一天无人回复;但后来还是有了些回复。虽然不多,但我终于看到,有人和我有同感,心里很高兴。还发现,有人居然不很清楚什么是“张江男”,但此人仿佛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个名字,然后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解释基本正确),这种态度,让我挺高兴。当然,也有人反对。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当时,吧里有些挺有意思的讨论帖,我也就不知不觉的留了下来。看见有人一再提到《无言》和那场PK,我专门搜来了视频,于是,找到了我的大爱《无言》。 其间,正是直通春晚,大家热情高涨,都很积极地讨论,问答。我的问题,即使浅显,也总有人答; 我的回复,有人觉得有同感或者有趣,就会跟帖赞同、补充。总之,我觉得大家都很友善,我和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和相似的思维方式。我感觉,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该说正题了。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标题,大致是,进了贴吧50天,一个人都不认识。我还想,奇怪呀,我进了最多也50天,仿佛认识了很多人。当时也没在意。昨晚,看到一个我觉得挺熟悉的ID,发帖让“孤单的宣纸进来认识一下”,我进去一看,居然很多人觉得孤独什么的。 我于是,终于想到,原来我如此强大,一进门就觉得不孤单。——当然,这是玩笑了。 我真正想说的,是我曾经的一位年轻有为的老板对我说的话“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我又想起《士兵突击》里,袁朗对成才说的一句话“你太见外”;还有早年最爱看的《飘》里的郝思嘉的父亲,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南方人”,虽然他的邻居是在10年后才真的把他当作“南方人”。 这些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告诉我,如果你不想别人把你当外人,那你就首先不能把自己当外人。 希望大家都不再孤单。
那些歌儿,歌词诉说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本来听歌是不注意歌词的。但是呢,有些歌听得太多了,加上唱的人又唱得实在太清楚了,所以呢,也就听明白歌词了,所以,反而有些困惑了。想和大家讨论下,这些歌,都在诉说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是大爱的《无言》。我听来听去,仿佛是这么个意思:A暗恋B,B也知道,但B不喜欢A;由于A只是默默地暗恋,不说出来,所以B也无法拒绝。B觉得承不起A的情。我还百度过,也说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有些奇怪之处在于:1,一般,这样暗恋,大家都会觉得暗恋着(A)比较受伤、比较值得同情,都站在A的角度。这歌,却站在B的角度,比较罕见。2,B觉得有些不自在可以理解,但非要说A给他的爱是“苦涩的大海”,仿佛有些过了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还是觉得,这歌词写得太好了,也很有新意。 大家以为如何?下面附上百度来的歌词: 无言-张赫宣&卓义峰 lrc歌词 演唱:张赫宣,卓义峰 你静静无言看着我 已是很久的期待 我不知是否那就是 满心涟漪的爱 不知从哪天起 不知从哪年止 你总是无言等待 无言地等待 我早已经明白 但我却难以躲开 只因你无言不说出来 难摆脱你无言的爱 难承受你无言关怀 只有我知这个苦涩的大海 你静静无言看着我 已是很久的期待 我不知是否那就是 满心涟漪的爱 不知从哪天起 不知到哪年止 你总是无言地等待 无言地等待 我早已经明白 但我却难以躲开 只因你无言不说出来 难摆脱你无言的爱 难承受你无言关怀 只有我知这个苦涩的大海 不知从哪一天起 不知到哪年止 你总是无言等待 无言地等待 我早已经明白 我却难以躲开 只因你无言不说 说出来 难承受你无言的爱 难承受你无言关怀 只有我知这个苦涩的大海 只有我知这个苦涩的大海
张赫宣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做事,不同的目标,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过程。就比如,一个运动队参加比赛,如果为了夺冠,会派出有经验的老将压阵;但如果是要锻炼队伍、演练阵容,为了在之后的更重大的比赛中夺冠,那就得上有潜质的新人。所以,当我们评说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是否成功,应该搞明白,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张老师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在直通春晚的比赛中获胜、上春晚?还是别的什么呢? 如果,他以“直通春晚”为目标,那么他的确有失误。比如,选歌,他为什么不拿出大家期待的“大杀器”呢?有人说,他对形势判断有误,打算把《你把我灌醉》等成名曲留到最后的“ 5 进 3 ”。真是这样吗?平安都祭出《我爱你中国》了,连我这样从不投票的人都开始为他手机电脑一起投票了,难道就他不知道形势凶险吗?他又不是只有一首成名曲。还有就是,比赛期间太多的商演。之前,曾听金池说过,为了准备比赛,她推了很多商演;超风(大家该知道是指谁,咱们别老指名道姓的,不太好)也说,她整天在苦练参赛歌曲;踏实的张老师难道不知道要好好休息、认真准备吗? 所以,我觉得,理性地分析,张老师的目标应该不是“直通春晚”。他应该有更长远的打算和更高远的志向。 张老师带给许多人最初的感动,就是那种有沧桑感的爆发力;很多人,包括我,听他的歌,就是为了高潮段的那几嗓子;“ 8 进 5 ”的评委张扬导演就说,“我听了你前两场比赛的歌,感觉这首(《好男人》)没有那么大的震撼”。可是,真能“一招鲜吃遍天”吗?如果一、两年后,他还是只有这个特点,大家会不会审美疲劳?当大家对他的期望越来越高,会不会苛责他的其它方面的缺陷? 张老师在直通春晚中,不断地小小改变风格,很多人说那些歌和风格不适合他;但,让他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呢?不试、不练、不琢磨,怎么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呢? 《你把我灌醉》是好,可是,如果是个唱,不能唱一个晚上的《你把我灌醉》吧?如果是个唱,不可能从头爆发到尾吧? 所以,张老师说,“多大点事啊?”直通春晚,其实大家一早都知道,张老师是很难走到最后的,除非奇迹出现。他本人何尝不懂?所以,他此次参赛的目标应该是“锻炼队伍、演练新阵容”。 张老师,一向有自己的音乐态度(那姐语),他是可以“死而无悔”的人,就是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态度的人。他说他最喜欢的是在舞台上唱歌,舞台很多也很大也可以很长,春晚不是唯一的、不是最大的、更不是最长的。他还很年轻啊,远没到吃老本养老的时候。 他耐得住寂寞、有耐心、有更长远的志向,所以他才说“多大点事儿啊”。都是桃太郎了,不再乎再多一次。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的猜测。而人心,是世上最难测的,你无法用自己的心揣摩别人的心。我曾一遍遍地探究,为什么张老师在复活赛的时候不唱《无所谓》呢?很多人都给了我回答,但我老在想,真的如此吗?对于以上种种,我也不确定,但我希望如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