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1977 mill1977
关注数: 2 粉丝数: 66 发帖数: 633 关注贴吧数: 50
百年前的二奶奶们 在看张文端先生的《旧京伶界漫谈》,里面谈到民国初年一些名角在京津沪等地的掌故,颇有熟悉的感觉。 例如: 及至开戏当日,老早就在戏园子后门恭候角儿驾临。角儿一下车,有前边开路的,有帮着拿大衣的,夏天必定还有扇扇子的,簇拥着角儿进后台扮戏。角儿一登台,严格说还没登台,只是台帘儿方启或台帘儿未启,角儿只一声“闷帘儿”(指演员还未露台,先在帘儿内念一句白或唱一句腔儿),这些人齐声一个“好”字。角儿一出台,又是一个碰头儿好儿。再往后,不管角儿临场发挥得好与不好,该有好儿的地方儿他们一定喊好儿。缘于他们都还算懂戏,每出戏又看过不知多少遍,对那些该有好儿的地方儿再清楚不过。裉节儿还没到,他们预先支楞着耳朵,运足了气,两眼瞪紧,双手高举,提前候着。即便角儿这句唱得不好,他们也得喊一声,皆因这里原本该有“擞儿”(指小腔儿)的。这可称之为“固定好儿”,不懂“固定好儿”的就是棒槌。演员在台上演戏就怕冷场。台下越是满坑满谷气氛热烈,他们演起来才越发带劲。台下无人喝彩,台上演员顿觉无趣,心情大受影响。台上演员不卖,台下观众定然对演员抱不认可态度,绝不会有好儿。台上台下接上气儿,相互感染才能相得益彰。 熟悉吗?二奶奶们 还有: 戏迷迷角儿的最终表达就是捧角儿。他们捧角儿是真砍实凿不惜财力,且花样甚多。细分起来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艺术捧、经济捧等说法,其间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比如前台文捧,是说迷党们搜肠刮肚,罗尽世间妙美之词,著文、作诗、集册、题匾。前台武捧,即成群结队预先包厢占座儿,角儿一出台,先齐声来个好儿。然后不管角儿是唱是念,必定一句一个好儿。别小瞧喊几句好儿,里面可藏着不少事。光是脖粗筋赤没完没了拼命使拙劲者只能算是雏儿,老到的捧角儿家讲究事半功倍。他们首先时机拿得稳,都是趁着别人喊累了青黄不接的当儿,抽冷子来一句,很符合兵法里的出奇制胜。其次“好”字须带腔儿。这些人都喜欢唱两口儿,平时吊嗓儿学腔儿对吐字归韵,字头、字腹、字尾这些内行玩意儿也知道大概,至少喊个“好”字足够承应。所以他们喊出来的是“好哇唔”,这“好”字拐弯儿带钩儿,满宫满调,既有味儿而又不浮滑。角儿一下台,捧角儿者全体离席。在他们眼里只有心仪的角儿,若是多瞧了别人一眼,就好比烈女失身,罪莫大焉。他们起堂也是让戏园儿老板见识见识他们捧的这个角儿多么能叫座儿。 后台捧是戏园子老板和戏班管事的差事。无非是想尽办法把戏码儿往后排,能唱大轴儿绝不派压轴儿,能唱压轴儿绝不来倒第三。再一个就是海报排序尽量靠前,名字写得大如斗。还有的在台前多加几盏灯,单等角儿上台突然摁下开关,角儿还没怎么着,就先落得满身光彩。艺术捧就是帮角儿满处淘换戏本子,编剧改词儿,说戏择毛儿等。经济捧自然是用白花花的银子了。当年的梅老板,真是风华绝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