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澈 云霄澈
以丹青洞鉴古今,以笔墨直抒胸臆,以修行格物致知。
关注数: 208 粉丝数: 1,128 发帖数: 56,448 关注贴吧数: 13
瓦尔斯塔特战役:蒙古骑兵VS欧洲骑士团 1241年4月9日,波兰联军统帅昔烈西亚(Silesia) 公爵亨利率领三万大军离开列格尼察城(Legnica)向西前进,准备和蒙古军队决战。当亨利领军穿过市中心时,圣玛丽教堂顶上突然掉下一块石头,险些击中亨利。波兰联军将士们都因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一个凶兆。 亨利领军走到瓦尔斯塔特平原时,发现两万蒙古军队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亨利立刻指挥波兰联军列阵,将三万军队排出四条战线。摩拉维亚公爵博列斯拉夫率领他的骑兵组成第一道阵线;波兰国王的弟弟苏里斯拉夫公爵率领克拉科夫骑兵组成第二道阵线;条顿骑士团大首领(Heermeister)奥施特恩(Poppo von Ostern)率领数千条顿骑士,和欧波兰公爵梅希科(Meshko)的部队一道组成第三条阵线;而亨利率领昔烈西亚骑兵和一些法国圣殿骑士在最后压阵。波兰联军的阵形体现了当时欧洲 军队的标准战术,那就是以铁甲骑兵为核心,分几个波次正面冲击敌阵。 对面的蒙古军队也在紧张地调兵遣将。由于蒙古军队的指挥完全依靠旗帜,部队调动时毫无声息,让这边的欧洲人一头雾水。蒙古军队的阵形非常凌乱松散,看起来似乎很缺乏组织和纪律,这多少让亨利心放宽了一些。双方部署完毕以后,波兰联军的第一攻击波在博列斯拉夫公爵的带领下率先冲向蒙古阵营,波兰骑士们全身披挂重甲,骑着高头大马,长矛平举,在一片号角声中以扇形猛扑上来,霎时间就冲到蒙古军队跟前。 这个时候的波兰,被分为四个公国,分别封给了四个王族,国王博列斯拉夫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四个公国里,当属国王的堂弟昔烈西亚(Silesia)公爵亨利二世实力最强,他将统帅波兰联军在列格尼察城附近的瓦尔斯塔特(Wahlstadt)同蒙古的右翼军团决战。 其实在瓦尔斯塔特战役前不久,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统帅的一直军队在克拉科夫(Krakov)被蒙古军队击溃,亨利的军队此时是波兰境内唯一的抵抗力量。亨利知道他的姐夫波希米亚国王温塞斯拉(Wenceslas)正率领五万大军来援,所以他一直躲在列格尼察城里消极避战。但是温塞斯拉大军迟迟未到,让亨利心急如焚。由于害怕蒙古军队得到增援,亨利决定率领三万大军出城西向,寻找蒙古主力 决战,同时希望能和温塞斯拉半路会合。 其实温塞斯拉大军此时距离列格尼察城仅仅两天的路程。蒙古军队对温塞斯拉大军的动向了如指掌,统帅拜答尔深知自己兵力不足,必须将两路欧洲军队各个击破,于是蒙古军队在亨利行军的必经之地瓦尔斯塔特严阵以待。和欧洲人不同,蒙古军队的战术思想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为了取胜不择手段。拜答尔打算在瓦尔斯塔特战役中使用游牧民族的典型战术–佯装败退,伺机反击。 亨利的三万军队以波兰各封建领主的重骑兵为主,同时还有从德意志的戈德堡金矿区招募的矿工组成的步兵。波兰联军列阵完备以后,博列斯拉夫公爵就率领第一道阵线发起攻击。数千波兰铁骑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上来,毫不费力地冲进蒙古阵营。蒙古骑兵动如脱兔,迅速分散以避开欧洲人的正面冲击,同时以密集的弓箭齐射攻击敌人。波兰骑兵在蒙古阵营里左冲右突,所到之处蒙古骑兵尽皆闪避,只围绕着他们不停地放箭,就是不和波兰骑士们近距离厮杀,让波兰人的长矛重剑毫无用武之地。博列斯拉夫公爵发现自己势单力薄,伤亡渐增,于是撤回本阵。 亨利以为蒙古人胆怯,不敢和波兰铁骑交战,他于是将波兰联军重新排列,形成一个异常宽广的正面,然后一起冲锋,逼迫蒙古人接战。亨利的战术似乎发挥效用,轻装的蒙古骑兵抵挡不住波兰联军强劲的冲击,开始败退。亨利看到蒙古统帅拜答尔的大旗也开始退却,认定蒙古军队已经战败,于是下令全力追击。波兰将士争先恐后,穷追不舍,原先整齐的阵形变得散乱不堪,步兵远远地落在后面。 波兰联军并不知道他们已经钻进了蒙古人的圈套之中。退却的蒙古轻骑兵很快迂回到波兰联军骑兵的两侧和后面,将其团团围住,而事先部署好的数千重骑兵此时突然出现,拦住欧洲人的去路,真正的战斗这才开始。蒙古重骑兵们排成一道人墙,用重弓发射一波又一波的长箭,而轻骑兵们在波兰联军侧后来回奔驰,在三十米的距离上用轻弓飞快放箭,波兰联军象牛群一样渐渐被驱赶到一起。蒙古骑兵发现他们的弓箭无法穿透欧洲骑士的盔甲,干脆专门射杀他们的座骑。跌落马下的欧洲骑士由于盔甲笨重,行动不便,往往只能束手待毙。蒙古重骑兵这时开始冲锋,用长矛和马刀一个一个地结果了这些欧洲骑士。 蒙古军队围歼波兰骑兵时,在战场中间释放一道烟幕,阻挡了波兰步兵的视线。波兰步兵对战况毫不知晓,径直冲进蒙古人的陷阱,结果被全歼。波兰联军统帅亨利以及其他数名波兰贵族都力战而死,圣殿骑士团参战部队全部阵亡,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奥施特恩身负重伤,苟延残喘两个月后死去。瓦尔斯塔特一战,波兰联军阵亡两万五千人,蒙古人从阵亡的欧洲人头上割下的耳朵足足装了九大麻袋。 波希米亚国王温塞斯拉得知瓦尔斯塔特战役的结局,立刻领军回国,躲进城堡里据守。扫清波兰以后,拜答尔率蒙古右翼兵团南下,去和拔都大军会师。值得波兰人庆幸的是,蒙古人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儿子是国学大师,而他绝食而死 1937年,北平沦陷后,身在北京清华园修养的他,不愿背叛自己的祖国,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最终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陈散原,又名陈三立。他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他还是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是画家陈衡恪之父。 陈三立在三十六岁时成为进士。1895年秋,他携带家眷,由武昌赶到长沙,辅佐自己的父亲推行新政。在那里四年的时间里,他结交和扶持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人物。 陈三立对民族民主革命事业,采取同情和支持的态度,他创办了时务学堂,当时有四十多名学生,后来基本成为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革命者,蔡锷就是其中一员。他还曾腾出自己的住宅来支持办学,并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学新兴课目。注重全面发展,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之先例。 父亲去世后,陈三立抱着“独善其身”的态度,既不参与保皇复辟,也不投身民主革命。再后来,陈三立移居上海,与一些旧朝遗老如沈曾植、梁鼎芬、严复、陈衍等时相过从,唱和不断。 1923年至1925年,陈三立住在杭州。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接着来到风光旖旎的杭州,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泰戈尔特地拜晤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各道仰慕之情,互赠诗作。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1933年前后,当他听到老朋友郑孝胥投靠了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做了“满洲帝国”傀儡皇帝溥仪的“总理”时,他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断然与之决裂,并在《散原精舍诗》重版时,愤然将《郑序》删去。 1934年,因为他的三男寅恪执教于北平清华园,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住在西四牌楼姚家胡同三号。期间他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当时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另一位则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代表旧文学。但当时陈三立已经84岁高龄,最终没有成行。 1937年秋,抗战爆发,北平沦陷,他坚守北平,不愿逃难,日伪政权对他百般劝说,想要他低头为日伪效忠,遭到他的严词斥逐,为了表示自己坚定的立场,他选择了绝食,绝食五日后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梁启超评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陈三立的著作,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以下为陈三立先生的诗作: 园居看微雪 初岁仍微雪,园亭意飒然。高枝噤鹊语,欹石活蜗涎。 冻压千街静,愁明万象前。飘窗接梅蕊,零乱不成妍。 雨花台登山 霁郭开吾意,孤寻瘗血冈。放春茸短短,翻野吹茫茫。 石颗蛇遗卵,濠围鼠养疮。难忘随牧竖,飞雨在残阳。 南城外刘氏废园 度阡穿乱冢,倒眼旧过园。斥废留枯树,追攀倚断垣。 池鱼吞石气,篱犬吠诗魂。满抱纤儿恨,依稀故国痕。 莫愁湖看雨 休蹄浮磬野,湿鬓落髹椽。半暝湖吹雨,一痕山卧烟。 乱愁鸿雁底,旧句虎狼边。对茗魂相语,棋坪换岁年。
有没有爱书人买的每一本书都认真看过? 有没有爱书人买的每一本书都认真看过?我确实不太清楚,应当说会有吧,最少也当是翻了翻,否则买书不看为那般呢?理是这个理,对我来说有些时候买书是不看的,甚至连翻都不翻,对新书来讲就是连塑封都没有拆。那么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书呢? 根据近几年买书不看的情景,大概有以下几种书是买了不看的: 一是买同名不同版本的书,如《唐诗三百首》,现在碰到装帧新颖的版本,品相好价格合适,当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自是不会再翻看的,因为此书属于忱边书,常看的一本中华书局的版本都快翻烂了,也背不下几首,但还是时不时地翻看几眼,对新买的版本就算“收藏“了吧,一句话就是喜欢呗。类似的还有一些世界名著之类的经典小说,以前看过了又碰上品相不错的精装本,买本留着呗,如《巴黎圣母院》等。 二是各种工具书和套书中的缺本。工具书一类的书主要是各种辞典,多是精装内容五花八门,过去觉得有书在手查找方便,故在旧书摊上买了不少辞典,如今真遇到不了解的人和事上网查一下就完了,故下决心不再买了,大多装进纸箱塞进了床底下,只有字典类的如《汉语大词典》、《辞海》还没下架,也多是充充门面,就咱肚里那点水,有一册《新华字典》就足够用了。真说起来买书有时是经不住诱惑的,前两天逛旧书摊,无意中发现本小32开的精装《外国著名钢琴家词典》,觉得新鲜且品相不错价格低廉,就给请了回来,请回来后就束之高阁了。再有就是一些成套书中的缺本,本人购书很少有大手笔一次买回十几本或几十本一套的书,大多是挑自己喜欢的其中一本两本或若干本买,觉得不错就想配齐了,想看的已经买了,为配齐买回来的一般就不看了。 三是为了怀旧或弥补少儿时的缺失而买的书,这主要是指“小人书“,过去的老小人书现在再版的很多,印刷和装帧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自己文革前的小人书有幸能留到今天的都残破不堪,对此写过一篇“翻烂的小人书”记述了此事,可以说这些书中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对新买的再版这类小人书,能再翻一翻就很不错了,大多是买了“藏”而不看。 四是借看过别人的书。现在是有什么时髦的书,本人又有些兴趣,没什么说的去买一本看就得了,似乎少有脱销买不到的时候了,前提是只要兜里有银子,这跟过去兜里没银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钱少书少只能借书看,不管是借个人还是图书馆的,都得倍加爱护而且还有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大多看的比较匆忙。如今条件好了些,兜里总是有点闲钱零花,在旧书摊上碰见借看过的书,一般是要挑品相好一点的买回来,是不是馆藏都无所谓了,对这样的书一般不会再读一遍。 另外一种情况是先买后看,觉得某本书不错或是受到大张旗鼓的宣传诱导,不由分说先买了一本再说,或是对某一出版社的书或名家的书,感觉不错,特别是书价比较优惠的情景下,买了还没来来得及看,其它事一打扰就忘了,过了段时间此书火了起来,才想起自己也有一本忙找出来,免得赶不上时髦挺没面子。我买《白鹿原》就是这样,过了好长时间才看的,确实写的不错,陕西籍作家不得了。 还有就是纯粹靠感觉和眼缘了,或者是封面漂亮或者书名吸引人,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有的会看一看,有的就不看了,或者当小礼物送人。 估计爱书人都有买书不看的经历,其理由也各不相同,我以为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起码还喜欢买书,比从不买书的人强多了。买书不看也不排除他人推荐、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引导,买回来一翻不是那么回事就不再看了,还有对可买可不买的书乘兴买了,兴过就不看了,说实在的如家有万八千册书,都能看过一遍的当是少数,而不少书友对某一本书看过一遍两遍甚至三遍的,也大有人在,本人也有这样的经历,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买书继续,延续买了不看……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