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法师 邙山法师
在哪儿摔倒的,就在那儿躺下!
关注数: 110 粉丝数: 146 发帖数: 6,969 关注贴吧数: 31
歪理   普通中国家庭在菜场上为一两毛钱习惯性的讨价还价,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分析,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六个字:小博弈,大作用。   别小看这一两毛钱,如果没有这一点钱上的讨价还价,目前的的菜价还会继续往上窜。顺便说一下,现在的菜经常处于2元至4元的区间,讨价还价不是一两毛钱,而是在五毛乃至一元的范围。   菜场是菜走向消费的最后一道环节,对菜的最终价格,起着一个总控制的作用,同时又要保证之前的生产环节和每一道营销环节的利益分享。而每 一道营销环节,都有讨价还价。经济学上所谓“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成千上万的讨价还价行为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   菜场上的摊贩,我们把他看成是经济上的理性人,一年365天,他天天都会试探涨价,他拥有众多的涨价机会,菜的鲜度、卖相、品质,菜的换季、品种,也都可以在菜价上显示。还有卖的时间,比如早贵晚贱,高峰时贵,人流散去时便宜,这也是常见的景象。   但是,他们的涨价企图和行为,会永久性地遭遇到买菜人的弹压。家庭中买菜的多数是女人,如果有行动方便的老太太,多数是老太太。他们经常甚至天天逛市场,对蔬菜的质量、品种、行情都很敏感很熟。她们一进菜场,会货比三家,多摊询议议价,作品种和价格 比较,才下决心买觉得合适的。   菜摊经营的大多是时鲜菜,他们忍耐的极限是,利润的心理底线+拗价卖不出可能导致的鲜菜损失。家庭主妇和老太太们的心理底线是,刚需的底线需求。双方都在忍耐极限上争取经济学上的所谓边际效益。   菜贩们会随时感到买菜者对价格的弹压,如果他不懂得适时松口,可能买菜者就会换购另一家的了。而他一旦松口,周边菜贩立即又会感到压力,被迫灵活一些。   购菜者如果不弹压价格,每天购菜如多花5 元线,一个月就是150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如果不这样,就会放纵菜摊试图再涨价的行为。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可能不会去想,正是他们一次次五毛一元或者一毛两毛的还价,让他们避免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大损失。   很少有调查者会有心在菜场里从早蹲到晚,去观察一天的菜价波幅,去观察那些 精明的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与摊贩们妙趣横生的议价行为。但在家庭主妇或老太太聚在一起时,却可能听见他们嘻嘻哈哈地说,自己用那几招买了便宜菜的。值得吗,如果你赞成我说的上述道理,这是值得的。何况这中间,还有她们小胜获得的趣味和愉悦。   这样的道理,恐怕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我曾见过报道,说美国的家庭们说,如果 商场少了中国货,她们不知该上那里去买价廉物美的产品了。   我本人有时也进菜场买菜,一般情况下,属于那种走到前面几个摊位,见到合适的不还价就买,懒得去费时间费口舌。但逃不掉的理性规则,有时也会让我掂量。前三天,我在街上10元4斤,买了点新上市的软杮,真好吃,到昨天吃完了,又上街去买,嘿,变成10元3斤了。有前三天的比较,我又到那家水果摊去买,嘿,也说是10元3斤,我说我前天 才买过,是4斤,摊主说,我从来没卖过10元4斤。我知道博弈中的行情变了,馋这个东西,买了。换为一个家庭主妇,可能还会有声有色地和她扯一番的。   大老爷们进了商场,常常会直奔主题,将要买的东西,买了就走,一分钟也不愿多呆。他们会很难理解,女人们进了商场,就会快活起来,拿上一件衣服,东比右比,穿了脱下再穿,弄了半天,嘿, 脱给商家走人。再到下一家,依然如此。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商家也不容易生气,他们赚了人气。其实,只要看看女人们在家里试穿衣服,也会弄上半天,就明白了。她们关心自己的美丽,这是她们的趣味所在。买不买,有时倒居其次了。   买菜讨价还价,也是有趣味的。说老实话,比起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我们这些爷们还少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这是小智力比拚,自然有趣味,只是我们没用心去体会罢了。后两段走题了,罢了,打住吧。
歪理   普通中国家庭在菜场上为一两毛钱习惯性的讨价还价,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分析,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六个字:小博弈,大作用。   别小看这一两毛钱,如果没有这一点钱上的讨价还价,目前的的菜价还会继续往上窜。顺便说一下,现在的菜经常处于2元至4元的区间,讨价还价不是一两毛钱,而是在五毛乃至一元的范围。   菜场是菜走向消费的最后一道环节,对菜的最终价格,起着一个总控制的作用,同时又要保证之前的生产环节和每一道营销环节的利益分享。而每 一道营销环节,都有讨价还价。经济学上所谓“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成千上万的讨价还价行为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   菜场上的摊贩,我们把他看成是经济上的理性人,一年365天,他天天都会试探涨价,他拥有众多的涨价机会,菜的鲜度、卖相、品质,菜的换季、品种,也都可以在菜价上显示。还有卖的时间,比如早贵晚贱,高峰时贵,人流散去时便宜,这也是常见的景象。   但是,他们的涨价企图和行为,会永久性地遭遇到买菜人的弹压。家庭中买菜的多数是女人,如果有行动方便的老太太,多数是老太太。他们经常甚至天天逛市场,对蔬菜的质量、品种、行情都很敏感很熟。她们一进菜场,会货比三家,多摊询议议价,作品种和价格 比较,才下决心买觉得合适的。   菜摊经营的大多是时鲜菜,他们忍耐的极限是,利润的心理底线+拗价卖不出可能导致的鲜菜损失。家庭主妇和老太太们的心理底线是,刚需的底线需求。双方都在忍耐极限上争取经济学上的所谓边际效益。   菜贩们会随时感到买菜者对价格的弹压,如果他不懂得适时松口,可能买菜者就会换购另一家的了。而他一旦松口,周边菜贩立即又会感到压力,被迫灵活一些。   购菜者如果不弹压价格,每天购菜如多花5 元线,一个月就是150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如果不这样,就会放纵菜摊试图再涨价的行为。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可能不会去想,正是他们一次次五毛一元或者一毛两毛的还价,让他们避免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大损失。   很少有调查者会有心在菜场里从早蹲到晚,去观察一天的菜价波幅,去观察那些 精明的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与摊贩们妙趣横生的议价行为。但在家庭主妇或老太太聚在一起时,却可能听见他们嘻嘻哈哈地说,自己用那几招买了便宜菜的。值得吗,如果你赞成我说的上述道理,这是值得的。何况这中间,还有她们小胜获得的趣味和愉悦。   这样的道理,恐怕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我曾见过报道,说美国的家庭们说,如果 商场少了中国货,她们不知该上那里去买价廉物美的产品了。   我本人有时也进菜场买菜,一般情况下,属于那种走到前面几个摊位,见到合适的不还价就买,懒得去费时间费口舌。但逃不掉的理性规则,有时也会让我掂量。前三天,我在街上10元4斤,买了点新上市的软杮,真好吃,到昨天吃完了,又上街去买,嘿,变成10元3斤了。有前三天的比较,我又到那家水果摊去买,嘿,也说是10元3斤,我说我前天 才买过,是4斤,摊主说,我从来没卖过10元4斤。我知道博弈中的行情变了,馋这个东西,买了。换为一个家庭主妇,可能还会有声有色地和她扯一番的。   大老爷们进了商场,常常会直奔主题,将要买的东西,买了就走,一分钟也不愿多呆。他们会很难理解,女人们进了商场,就会快活起来,拿上一件衣服,东比右比,穿了脱下再穿,弄了半天,嘿, 脱给商家走人。再到下一家,依然如此。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商家也不容易生气,他们赚了人气。其实,只要看看女人们在家里试穿衣服,也会弄上半天,就明白了。她们关心自己的美丽,这是她们的趣味所在。买不买,有时倒居其次了。   买菜讨价还价,也是有趣味的。说老实话,比起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我们这些爷们还少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这是小智力比拚,自然有趣味,只是我们没用心去体会罢了。后两段走题了,罢了,打住吧。
《转》网上传(史上最感人情书) 你 当我在5.12只想拉着你的手跑的时侯我就晓得,我这辈子当不了英雄的哈. 因为我不像那个啥子小英雄林浩那样在那么害怕的时侯还能想着别人,而我,只晓得往外面跑,只拉了你. 你就要去北京了,成都比起北京来说,太小了.楼没得那么高,车没得那么多,人没得那么挤,但感情也没得那么深. 你走了,我没什么好送给你.河边也捡不到像心一样的石头,我没得网银,所以上不了淘宝去买,表姐一天就晓得打游戏,这个忙都不帮我. 你成了我最熟悉的四川话说的最好的北京人了.至少你屋头的户口本上是这样的,至少你考试的分数线是这样.你就像凤凰一样飞了撒,我很难受,一个暑假都难受,没精打彩的.付胖子经常装着不认识我指着我对别人说:"那个人好奇怪也,看起来好像一条狗啊." 你走了,有些事情不会变的撒,我还是得去读书,去吃东西.我还是会去广福桥吃昌菜,还是得去读书,去吃东西.我还会点两个人吃的量,虽然有点多,但总有一天会吃完,因为会习惯没有你,因为我会长大. 你走了,我也会变.我会变得勤快,我会练字,我就是我自己的手机毒霸,管好我自己,少做傻事情哈.其实聪明人也可以很听话的,至少在没有长大以前. 问你能不能不跟到你爸爸切北京啊,"我不切,一人人在成都你养我""我养你啊",哎,想到就心酸,等着吧. 好了,我不写了.你,要好好的,要切煮饭了,成都天气也凉了,北京也一样吧.多穿衣服多喝热水,好了,我们就到这. 以后再遇到起: 好久不见. 你好吗? 我很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