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勉竹城 新勉竹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为一个武士,应重内在修行.心有正气,不恃强凌弱.不心存邪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去伤害善良无辜的好人.
关注数: 121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2,969 关注贴吧数: 165
《财富故事会》 很久以前,CCTV2中午有一档节目叫《财富故事会》,有一期里讲了这么一个创业故事。 有一个大老板去云南丽江玩,他在去的路上,看着沿途风光秀丽,就下车步行,口渴,就在路边摊上买了二斤桃子吃,他边走边吃,吃了几口,停住了脚步。这桃太好吃了。他返回去问水果摊主:这叫什么桃子?哪里种植?水果摊主答:此叫雪桃,离此不远三四里低便是种植地。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商机。返回公司后,做了一个策划,开始了他伟大的创业计划。他在云南那个去丽江的沿途雪桃种植地承包了一大块桃园。雇了当地的桃农来种植雪桃。他的伟大的创业计划就是将这种雪桃售一万元一个。你没看错,没错,不是一元一个,不是一万元一吨,也不是一万元一斤,而是,一万元,一个!一个! 我在看这个节目时,看到此时也心生疑惑,什么桃子这么贵?能卖到一万元一个?果然,当地人也和我一样,都不相信他能卖到一万元一个。雪桃虽好,但也不是稀罕难得之物,在当地也就是两三块钱一斤,当地人讲如果水果摊主将雪桃卖到五元一斤就有人骂他穷疯了。居然卖五元一斤。 记者问:一万元一个你买吗?当地人笑着说:一万元一个,除非是仙桃,吃了能成仙。否则我疯了?一万元买一个普通的两三元一斤的桃子。记者问:那为什么人家能卖一万元一个?当地人:那是人家的本事。我们只能卖两三元一斤。 大老板开始造势,创造了一个什么雪桃节。大肆炒作雪桃。又动用关系.......废话少说,就说最后结果,最后,他成功了。 雪桃终于卖到了一万元一个,雪桃进入了国宴供货单,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国宴。 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万恶的资本主义是一定不会让人民发财的。不会让人民的劳动果实卖到一万元一个的。
1988年回忆3 1988年的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刚过完年,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我们班转学来了一个女同学,她留着比男孩长一点的头发,长得圆圆的脸,单眼皮,不大不小的眼睛,虽然不是美女,但是很俏皮很可爱的样子,整体看很喜相。身材也不似那些弱不禁风的林黛玉们,而是饱满型的。她的性格就和她的身材一样,也很饱满很爽快,大大方方的。不像一些女孩那样扭扭捏捏、拿腔拿调的。她刚转到我们班,下课后就转向我看着我的眼睛眼含笑意叫出我的名字。我吃了一惊:刚转学过来怎么就知道我的名字啊?我问她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啊?”她俏皮的说:“你猜。”上课的时候,我没怎么听老师讲课,望着她的背影,思索着:“在哪里见过她吗?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啊?她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啊?老师才不会费劲一个个介绍我们,何况全班有四十多个同学,就算老师说了她也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啊。莫非......她喜欢我?只记住我一个人的名字?”这个想法让我有点高兴,但心里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小时候都是爸爸给我理发,剃的就跟秃瓢似的。穿的衣服是哥哥穿了好几年不穿了的洗的有点发黄的旧衣服。整个人显得怯生生的,土头土脑的。就连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可爱的女孩喜欢我呢。 放学后,她看了我一眼,看着我迷惑不解的傻样,扑哧一下笑了起来,然后背起双肩书包跑走了。我也不敢追上去问个明白。背着长长的军绿帆布书包在后面磨磨蹭蹭呆头呆脑的走着。 好在我不是那种认真学习、凡事要搞个明白的好学生。而是那种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不求甚解的差不多学生。既然她不肯说,我也就不再问。每天依然马马虎虎的活着。 过了几天,一个晚上,我家有客人来串门了,我一看,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孩来串门,女人我不认识,但这个女孩不就是转学来的这个女孩吗?原来这个女人是我爸妈的同事,以前在“遥远的地方”住着,最近单位分了房子,才搬到我们家附近,也就给女儿办了转学手续,将女儿转到了我们学校我们班。我爸妈从没跟我说起这个同事和她的女儿.......也或许说过,但就我这个迷糊劲,估计听到了也没印象。我估摸着大概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女人应该在家经常讲到我们家和我,女儿听多了就知道我了,在给女儿办转学时,女儿舍不得她原来的同学们,女人劝解女儿:转了学,老朋友还是老朋友,但是还能有新的同学和朋友了,还能见到那个傻小子,那个傻小子就和你是同学了。”当然这是我想的,实际情况就不知道了,估摸着应该和我推测的差不多。 这个女孩名叫范萍,那时电视上正热播《海灯法师》,因为海灯法师俗家名字叫范无病,所以同学们也给她起个外号叫范无病。她的性格很是开朗大方,总是嘻嘻哈哈的。虽然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高冷。但那时她的性格极其迷人、可爱。那天晚上, 大人们在说着话,说的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范萍望着我掩嘴偷笑。我在痴痴地望着她。从那天起,我们迅速熟悉了,放学后她经常来我家一起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出去玩。她总是俏皮的逗我,然后笑着逃走。我也笑着追她。已经是春天了,天气暖和了。每天我们在外边玩到天黑才不得不各回各家。 那个时候她已经把我深深迷住了,每天无论干什么满脑子都想她,想她的一颦一笑。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一年后也说不清到底是因为我变了还是她变了,或者还是我们都变了......但是能有一点肯定的是她肯定变了。 后来我听说了她家的事,原来我爸妈以前真没讲过她们家 的事,怪不得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她爸爸每天晚上去跳交谊舞,后来和舞伴好上了,再后来就抛妻弃女,和舞伴私奔了。她妈妈独自一人抚养着女儿,好在那时单位效益甚好,比一般企业好的多。住的又是单位的房子,几乎没有什么房费,又是独生女。所以也不怎么辛苦。我父母虽然是双职工,但我父母有两个孩子,所以家庭条件和她们家也差不多。 她妈妈因为老公和人跑了,所以变成了一个深闺怨妇。无论何事最后都能归结到一个道理上:“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我想范萍后来变得高冷、晚婚、对男人不屑一顾。应该是童年时受到她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小学毕业后,我们都进了二十一中上初中,但没分到一个班,不过分没分到一个班里也没什么关系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形同路人。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很少说话了,她不只是不跟我说话,也很少理其他的男生,不只是不和男生说话,就连女生她也很少理。 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我们又上了不同的高中,虽然不是同一个高中,但是能经常碰见,每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都能遇见她。因为我们的上学时间都一致吧,那时我们都骑自行车上学,每天早上我火急火燎的猛蹬自行车,都能看见她在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不慌不忙的。随着她的性格变得高冷,她的体型也在迅速的变胖,不是饱满,而是变胖,真的变胖。每次我骑着自行车火急火燎的从后面超越范萍时,都先看见她肥大的臀部在车座上一左一右的来回扭着,在往上是一个水桶般的粗腰。高中三年,我见证了她向更粗一层的变化。 尽管范萍高傲,但她却也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她就去了北京,只知道她去了北京,但具体做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估摸着心高气傲的范萍想在北京混出个名堂,或者扎根首都或者衣锦还乡。十几年后,范萍从北京回来了。这回回来不是暂时的休假,是不再走了。她在北京没有混得个一官半职,也没有衣锦还乡。只有无尽的失意和空空的行囊。我想:“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北漂一族的归宿吧”。多少有志青年去的时候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归来却灰头土脸、空空的行囊。还有那已经逝去不再复返的大好春光。正如《故乡的云》唱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我有一个朋友叫柳鸿飞,和范萍的情形差不多,高中毕业去了北京寻求发展,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一定会在北京混出点名堂的。他不知道要想混个出人头地不只是需要能力很强,还要更多更多的.......。十年后,他从北京灰头土脸无尽失意的回来了。青春已经逝去,家亦未成,业也未立。从北京回来后,一直在失意中彷徨徘徊,终于在一个大年初二从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卑微的生命。 五个多月以前,三十八岁的范萍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圆满结局了。 (题外话:尽管她体型变得很胖,但结婚现场的人还是发现了隆起的腹部。新郎四十多岁了,在他住的小区物业做物业经理。他住的小区是城中村改造的小区,每户村民都分了三套房子,没有工作的村民都安排到物业上班。)
1988年夏 19 87年,气功很是流行了一阵子,曾经涌现过很多大师,随之而来的还有特异功能大师,比如超人张宝胜等等,什么耳朵辩字、腋下辩字、隔空移物啦,很是热闹了一阵。是真是假很难说清楚。不过也就热闹了那一阵子,等87年气功热过后,就很少人练气功了,气功也是八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事物,就好像那时的迪斯科、霹雳舞等事物,也都是昙花一现的事物, 唯独流传延久不衰的可能就是交谊舞了。直到现代,依然有人在跳交谊舞。可是已经无人再练气功、跳迪斯科、跳霹雳舞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交谊舞也呈现衰像,比如八十年代跳交谊舞的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鄙夷跳交谊舞的是当时的大爷大妈,说男男女女搂搂抱抱在一起像什么样子!成何体统!现在跳交谊舞的大多是大爷大妈们,也就是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现代鄙夷跳交谊舞的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说跳交谊舞真老土,大爷大妈们才跳交谊舞。现代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在玩网游、玩直播。少数跳舞的人也是跳街舞、韩舞。我刚学会交谊舞时的那些跳交谊舞的大叔大爷大妈们都不见了,他们或已离开人世或已坐上轮椅或已躺卧病榻。二十年时光,区区的二十年,就能让很多人不见,区区的二十年就能让曾经的红颜美少年变成胡子拉碴的抠脚大叔,区区的二十年就能让胡子拉碴的豪迈大叔变成弯腰驼背目光涣散的老大爷。区区的二十年就能让白发苍苍的大爷不在人世。 进入了初夏,天气逐渐热了起来。每天吃过晚饭,我就和小红、哥哥在我们的小屋里看电视。那时晚饭后很少出去散步。一是年纪小,二是那时一入夜街上就非常冷清,不像现在这样繁华。我还记得看的节目,有《好爸爸坏爸爸》,有《特警队》、有《神探亨特》、有《世界电影之林》........《好爸爸坏爸爸》内容是一个叫黄点点的小孩身上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的记得几集的内容,第一集是黄点点入学,他带着喜爱的蝈蝈来上学,蝈蝈叫了,他就学公鸡打鸣,同学们笑成一片。他说一学公鸡打鸣,蝈蝈就不叫了。可是蝈蝈还在叫,黄点点脸红脖子粗的学着公鸡打鸣,同学们更笑了,教室乱成一片。老师气得肺都要炸了,非说黄点点故意捣乱,要黄点点叫家长来,向黄点点的爸爸告了一状。黄点点的爸爸从学校回来,气极败坏得把黄点点的蝈蝈扔到了楼下,黄点点大急。不顾夜色茫茫,到楼下寻找蝈蝈,但蝈蝈被摔死了。黄点点伤心的哭泣着:“蝈蝈,你怎么不叫了,怎么不动了?伤心的泪水点点滴落下....... 还有一集讲黄点点的奶奶讲猫是摔不死的,因为猫的平衡力很好。结果不知怎的传来传去就成了猫会飞。黄点点的同学不信,黄点点信誓旦旦的说这是我奶奶说的,还能有错?于是黄点点和他的同学就找来一只猫做实验。他们在二十多层高的家里,拿着猫在窗口,黄点点的同学问怎样让猫飞呢?黄点点说应该是像放鸽子一样吧。于是他们拿着猫往空中一扔,结果.......黄点点和他的同学又哭成泪人....... 周末的晚上,黄金时间段往往会播放外国电视剧,早期有日本的《姿三四郎》、《警犬卡尔》、《血疑》、《阿信》、《排球女将》。中期的有墨西哥的《诽谤》、《卞卡》、《女奴》.......有台湾的琼瑶剧《几度夕阳红》,香港的《秦始皇》。有美国的《特警队》、《神探亨特》,后期有英国的《三个侦探》、《没出息的儿子》....... 每到周六这一天,我就感到浑身格外的轻松,想到明天就能休息了,就感到神清气爽,平时觉得难熬的一节课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记忆中的小学时的周六大多是春天,春光明媚。下午只上两节课,然后就是大扫除、放学。放学时还不到四点,这么一大把的时间可以痛痛快快玩个够,作业完全可以留到明天再做。当然这是我们调皮、贪玩的同学心里所想。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同学是不会像我们这样贪玩的,他们就是周末也像平常那样规规矩矩的回家写作业的。我内心其实很想像他们一样回家规规矩矩写作业,可无论如何就是管不住自己,非要放任自己痛痛快快的疯玩,不到天黑不回家。 从我们学校先向东沿着石纺路走三站地,再向北沿着建设大街走三站地,就到了运河桥,当时运河桥就是市区与郊区的边界,出了运河桥就等于出了市区。运河桥底下流淌的是一条大运河,河面有五百米那么宽,据说是隋朝开凿的。河两岸是树林,树木很多,高高的是参天大树,树下长着野花野草,还有深绿的苔藓,就是阳光正足的正午进入树林也感到幽暗阴凉。矮矮的是很多很多的桃树,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两岸都是娇艳的桃花,分外好看。当时河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和在鹅卵石间游动的小鱼。那时河两岸就是我们小学生的乐园,不只是我们小学,还有很多附近小学的小学生,一到周末放学后,河两岸都是叽叽喳喳的小学生。 有钓鱼的,有下河捞鱼的,还有追逐打闹的,热闹非凡。直到太阳落山、夜色笼罩四方,华灯初上。我们才意犹未尽的各回各家。 回到家后,父母早已做好晚饭,吃完晚饭可以不写作业、可以晚睡。因为是周末,所以妈妈恩准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可以看电视。我跳到大床上躺在爸爸妈妈中间盖着被子陪妈妈看《几度夕阳红》 ,看何慕天、李梦竹的爱情,看杨文远一个人单恋的苦涩。我骨子里不喜欢琼瑶的婆婆妈妈,但在没有影碟没有网络的八零年代,又没别的选择。有电视看总比没电视看要好。看完《几度夕阳红》,又看《卞卡》,我真的看不懂,只记得卞卡很爱哭,动不动就要哭哭啼啼的,实在搞不懂她为什么要哭。但妈妈看的津津有味,我也只能无聊的跟着看,渐渐地画面就模糊了,渐渐进入了梦乡。 直到87年 买了十八寸的大彩电,爸爸妈妈把新买的彩电放到他们的卧室,把原来的黑白电视机放到我和哥哥的小屋,我们才有了观看自主权。我那时最喜欢看的节目应该是《世界电影之林》,那个节目里介绍了很多外国电影,其中有很多科幻片,比如七十年代版的《星球大战》,我才发现:“原来世上还有比《西游记》更好看的电影啊!每当周末,在外面疯够后的我躺在床上看电视时精力总是不济,我拼命的睁大眼睛,拼命的告诫自己不要睡,睡过去就马上到周日了,那就等于没过周末,可是我的眼睛就是不争气,虽然睁大了眼睛,但是什么也没看进去,意识越来越模糊。终于,我什么都不知道了。一睁眼,屋子里已充满了阳光。
回忆 1991年,圣斗士在国内大盛行,盗版商为了赶这个潮流,将很多大作都改为斗士的名字,例如《决斗士》——其实是《男塾》,《勇敢的斗士》——其实就是大作《JOJO奇妙冒险》。 那时国内盗版漫画没那么多,就那么几十种,《七龙珠》、《七笑拳》、《侠探寒羽良》、《北斗神拳》、《梦必杀拳》、《圣传》、《圣斗士》、等等 《勇敢的斗士》将原版《JOJO》切割的七零八落,印刷质量也不好,而且故事是打吸血鬼的。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点也不好看。以至于后来《JOJO》出到第三部了我也没看。 96年那年夏天的暑假,天天去学校补课。那年夏天是个雨季,每天下午四点放学,放学后我就去最要好的发小家借漫画书看,第一天借了晚上在家看,第二天放学后再去换。 那个暑假我把他家所有的漫画书都看遍了,最后无书可看了,才看的《JOJO》,是从第三部开始看的, 一看就迷住了,认定这是我看过的的最好看的最有意思的漫画,《JOJO》和我以往看过的少年热血漫画都不同。不知道我的同时代的书友还记得不记得?成都科技出版社的《JOJO》出到20本就停了,(就是晏哥邦哥兄弟大冒险那本) 《JOJO》第三部看到20本就没了,怎么打败的晏哥邦哥兄弟?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好奇心让我夜不能寐。 记得每本《JOJO》都有下本介绍,有一本介绍说当承太郎他们到了埃及见到迪奥后却发现唤不出替身了,后来又忘了从哪里看的,说迪奥替身有六种能力。 记得前面曾经有人说过,荒木大神原设定的世界能力应该是空间转换,我认为应该既有时间暂停能力,也有空间转换能力。这就很能解释波鲁那雷夫为什么登不上楼梯,荷鲁荷斯面前的蜘蛛网没断,车里的胖议员总也逃不出去的原因了,而不是迪奥费傻劲搬运他们了
回忆 1991年,圣斗士在国内大盛行,盗版商为了赶这个潮流,将很多大作都改为斗士的名字,例如《决斗士》——其实是《男塾》,《勇敢的斗士》——其实就是大作《JOJO奇妙冒险》。 那时国内盗版漫画没那么多,就那么几十种,《七龙珠》、《七笑拳》、《侠探寒羽良》、《北斗神拳》、《梦必杀拳》、《圣传》、《圣斗士》、等等 《勇敢的斗士》将原版《JOJO》切割的七零八落,印刷质量也不好,而且故事是打吸血鬼的。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点也不好看。以至于后来《JOJO》出到第三部了我也没看。 96年那年夏天的暑假,天天去学校补课。那年夏天是个雨季,每天下午四点放学,放学后我就去最要好的发小家借漫画书看,第一天借了晚上在家看,第二天放学后再去换。 那个暑假我把他家所有的漫画书都看遍了,最后无书可看了,才看的《JOJO》,是从第三部开始看的, 一看就迷住了,认定这是我看过的的最好看的最有意思的漫画,《JOJO》和我以往看过的少年热血漫画都不同。不知道我的同时代的书友还记得不记得?成都科技出版社的《JOJO》出到20本就停了,(就是晏哥邦哥兄弟大冒险那本) 《JOJO》第三部看到20本就没了,怎么打败的晏哥邦哥兄弟?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好奇心让我夜不能寐。 记得每本《JOJO》都有下本介绍,有一本介绍说当承太郎他们到了埃及见到迪奥后却发现唤不出替身了,后来又忘了从哪里看的,说迪奥替身有六种能力。 记得前面曾经有人说过,荒木大神原设定的世界能力应该是空间转换,我认为应该既有时间暂停能力,也有空间转换能力。这就很能解释波鲁那雷夫为什么登不上楼梯,荷鲁荷斯面前的蜘蛛网没断,车里的胖议员总也逃不出去的原因了,而不是迪奥费傻劲搬运他们了
时事评论2 言归正传,说说红色高棉的事,红色高棉被称为20世纪人为四大灾难之一,(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斯大林对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中国的文革)。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扳倒了朗诺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元年”。而这一天,却是柬埔寨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红色高棉荷枪实弹的军人们,勒令全市老百姓三天之内必须离开金边,并且要他们自备干粮。开始,一些居民不肯离开家园,采取观望态度。后来敌不过士兵的逼迫,四天之内,200万人口都被强制离开,包括老弱病残。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金边顷刻间成了一座有路无人走、有车无人开、有房无人住的“鬼城”。大部分金边人没有料到此行竟是一条不归之路,人们丢下产业,匆匆离去;也有人预感到前景不妙,将金银首饰等细软随身携带。蔡先生父母给兄妹四人随身带了些干粮,没想到这点米日后成了他们的救命粮,使他们与死神擦身而过。为了消灭富人、把所有柬埔寨人统统变成穷人,红色高棉把家具、冰箱、电视、汽车、书籍等生活用品,当作“革命”的对象,通通烧掉,砸掉;货币被取消,黄金、白银、美金成了粪土。那些只带了货币的人没多久就发现,一夜之间这些钞票变成了废纸,在赶往乡下的长途跋涉中只能作手纸用。许多华侨几代人都在金边开店铺做生意,仅仅几昼夜间,他们与金边人一起被迫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成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
时事评论2 言归正传,说说红色高棉的事,红色高棉被称为20世纪人为四大灾难之一,(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斯大林对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中国的文革)。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扳倒了朗诺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元年”。而这一天,却是柬埔寨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红色高棉荷枪实弹的军人们,勒令全市老百姓三天之内必须离开金边,并且要他们自备干粮。开始,一些居民不肯离开家园,采取观望态度。后来敌不过士兵的逼迫,四天之内,200万人口都被强制离开,包括老弱病残。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金边顷刻间成了一座有路无人走、有车无人开、有房无人住的“鬼城”。大部分金边人没有料到此行竟是一条不归之路,人们丢下产业,匆匆离去;也有人预感到前景不妙,将金银首饰等细软随身携带。蔡先生父母给兄妹四人随身带了些干粮,没想到这点米日后成了他们的救命粮,使他们与死神擦身而过。为了消灭富人、把所有柬埔寨人统统变成穷人,红色高棉把家具、冰箱、电视、汽车、书籍等生活用品,当作“革命”的对象,通通烧掉,砸掉;货币被取消,黄金、白银、美金成了粪土。那些只带了货币的人没多久就发现,一夜之间这些钞票变成了废纸,在赶往乡下的长途跋涉中只能作手纸用。许多华侨几代人都在金边开店铺做生意,仅仅几昼夜间,他们与金边人一起被迫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成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 低点。
时事评论2 言归正传,说说红色高棉的事,红色高棉被称为20世纪人为四大灾难之一,(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斯大林对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中国的文革)。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扳倒了朗诺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元年”。而这一天,却是柬埔寨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红色高棉荷枪实弹的军人们,勒令全市老百姓三天之内必须离开金边,并且要他们自备干粮。开始,一些居民不肯离开家园,采取观望态度。后来敌不过士兵的逼迫,四天之内,200万人口都被强制离开,包括老弱病残。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金边顷刻间成了一座有路无人走、有车无人开、有房无人住的“鬼城”。大部分金边人没有料到此行竟是一条不归之路,人们丢下产业,匆匆离去;也有人预感到前景不妙,将金银首饰等细软随身携带。蔡先生父母给兄妹四人随身带了些干粮,没想到这点米日后成了他们的救命粮,使他们与死神擦身而过。为了消灭富人、把所有柬埔寨人统统变成穷人,红色高棉把家具、冰箱、电视、汽车、书籍等生活用品,当作“革命”的对象,通通烧掉,砸掉;货币被取消,黄金、白银、美金成了粪土。那些只带了货币的人没多久就发现,一夜之间这些钞票变成了废纸,在赶往乡下的长途跋涉中只能作手纸用。许多华侨几代人都在金边开店铺做生意,仅仅几昼夜间,他们与金边人一起被迫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成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 低到历史的最低点。
.男人不容易啊——寅次郎的故事 2007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记得是周六,外面秋风萧瑟,屋内光线黯淡,在这个明朝重镇-现北方小城-宣化,11月已是寒冷的季节,一过中午就是黄昏的感觉。我在屋子里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电视,一边考虑要不要出去散散步。就这样,在我的犹豫中,时间已悄悄流逝。这时,中央一台的一个节目吸引了我,这是一期关于《寅次郎的故事》的电影传奇节目。 《寅次郎的故事》,日文片名:男はつらいよ,翻译过来是《男人不容易啊》或《男人好辛苦》,里面的主人公寅次郎,阿寅,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代,都有这种人,我觉得我也是这种人,所以有同病相怜的感觉。长得不出色,脑子也不灵光,没什么本事,没钱,没房子,没豪车,没妻子,没有家,什么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个草根小人物,也要坚强的活着,并且乐观的活着。虽然什么也没有,但还是开朗,乐观,虽然有时候也有小脾气,叫着:我不会回来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最后还是回来了,回到了他的那个“家”,阿寅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叔叔,婶婶,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所以那并不是他严格意义上的家,但他的亲人--还有邻居都很挂念他,很希望他能回来和他们一起生活,但阿寅是个闲不住的人,他也是一个“在路上”的人,他总是愤而离家出走,又总是思念家,思念叔叔婶婶妹妹邻居而又回来,这就是割舍不断的亲情。 <寅次郎的故事>从1969年拍摄第一部到1995年最后一部,直到寅次郎的扮演者渥美清去世,导演山田洋次说:渥美清去世了,就不打算再拍寅次郎的故事了,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代渥美清,如果渥美清还活着,那就会将寅次郎的故事一直持续拍下去。 在日本,形成一个风俗,在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去电影院看寅次郎又被女人甩掉,如果没有去看,就仿佛没过大年初一一样。 寅次郎是一个任何方面都不出色的人,长得不好看,脑子也不灵光,没钱,没女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会有女人爱。因为他善良,为别人考虑,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也没结成婚,因为他不会追女人,不会示爱。在女人面前,他太胆小,也曾有女人对他示爱,因为他的性格,女人最后也另嫁他人,最后,他会独自惆怅的独饮一番,远走他乡。每一集里他都会和一个女人邂逅,每一集里他都会被女人甩掉。以至于人们在观看前会说:看看这集里阿寅又被什么样的女人甩掉。在当时代,看女星红不红,就看她会不会在寅次郎的故事里出现,每个当红女星都会被请来甩掉阿寅。阿寅是一个小人物,一个令人发笑的小人物,寅次郎的故事看似一个令人发笑的喜剧,实际是一个悲情故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