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你是仙女吗 姊姊你是仙女吗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3,590 关注贴吧数: 5
关于韩寒代笔 戏说不能胡说,我从2009年看韩寒的三重门,到现在十年了,我太了解他了。 我一直觉得,在文学上,有些东西只有特定年代、特定年纪的人才能创造得出来。 比如悟空传,写一代年轻人迷茫、抗争、叛逆、挣扎、梦碎了还不肯放手的心路,这是当时的社会思潮之一,只有那个年代、以及在那个年代里成长出来的那个年纪的今何在能写得出,写得尤其传神且有共鸣感和感染力。 你说悟空传是50后60后老一代作家的代笔,不可能嘛。50后的社会生长环境压根养不出这样的思维模式和创作表达方式。 比如斗破苍穹,写更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被重视、被女神忽视、要奋斗、要逆袭的心路,这是当时的青少年主流社会思潮,只有那个年代、以及在那个年代里成长出来的那个年纪的土豆能写得出,写得尤其传神且有共鸣感和感染力。 你说斗破是老一代作家的手笔,压根不可能。物质决定意识,先有什么样的时代环境,才能有什么样的时代文学爆款。这是我的基本文学观之一。 == 我压根不相信一个50岁的老辈作家写得东西能感染当时十几岁的我,如果一个作者没有与我类似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他写得东西百分之一百不可能深入我心,因为彼此的思维模式会相差太远了。 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我看草房子与三重门是在同一年。我承认草房子写得非常好,因为当时我每看过其中一篇,都觉得写得真好。但是那种感觉与我看三重门时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知道各位能理解那种感觉不? 三重门的学校生活是我非常熟悉的环境和节奏,里面传递的思想、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天然让我有投入感和沉浸感、以及最重要的认同感共鸣感。草房子虽然很好,但那是文学的美和故事的美,我对三重门和草房子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待草房子始终有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在看很多书都有,比如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甚至毛选,疏离感都很大。 因为毛选终究是上世纪的事情了嘛,毛选是我看过最好的书,对现阶段的我而言,比资治通鉴还要好,但是这种疏离感是不可避免的。 韩寒的书使当时2009年的我没有疏离感,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它不可能是老辈作家代笔,作者一定是与我同时代的人。我用这套逻辑得出这个结论当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文学本来就是主观的东西,数据化量化就是扯。反正大家都是在扯,一个铁证实锤都没有,代笔事件扯了这么多年不还是没有结束么。 我在文学观上当然是有自信的。尤其是我特别熟悉的韩寒。 而且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与我年纪相差20岁以上的作者,写得东西让我没有疏离感。 也就是任何一个比我大20岁以上的人,作品都会产生一定疏离感。因为时代始终是在变化的嘛,大家生活环境都不同,思维肯定是有差异的嘛!所以思想啊,表达方式啊,思维模式啊,或大或小,总之都会有差异的。 比如我最喜欢的玄幻作品是番茄的,就那么两年的差别,土豆的书,我就觉得与我的玄幻审美有偏差了。 当然这种疏离感很小就是了,斗破我也能看,虽然只看了半本,但那半本还挺喜欢。 然而黄易的玄幻我就有点欣赏不动了。总之还是有疏离感,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啥的都改变了。我和黄易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我对黄易不可能毫无疏离感。 金庸是例外。其实也不算例外了,比如毛选是我最喜欢的书呢!年纪渐渐长大之后,对书籍的判定已经不全依靠最基本的阅读快感了。比如我对金庸的喜爱可能超过番茄。但是仔细回忆,08年看星辰变和盘龙的沉浸感和快乐感是看金庸时比不上的。 但是韩寒的三重门,至少在2009年,我没有产生疏离感。 所以在我的世界观里,这本书的作者不可能是韩仁均,或者其他老一辈作者。 我从来没有被年纪大我那么多的作者,写出让我一点疏离感都没有的沉浸式作品,每一句话都让当时的我那么有共鸣。 可惜,我发现我以前挺喜欢、敬佩的一些知乎大V,曾经包括现在,依旧在输出很有质量的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文章,感觉很聪明,很智慧、很理性、三观特别正的人。 居然也认同韩寒代笔论。 短暂的幻灭之后,发现唯物辩证法果然是真理。 毕竟任何人啊,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啊!
一点感想 我以前想不通,为什么以人民为侧重为至上的左派人士如大少,会敌视人民的文化如网文? 后来发现,还是因为跳不出自己的阶级!跳不出自己的个人利益! 换言之,他当左派不是因为宗奉唯物史观,不是信仰真理。 而是底层至上的人民立场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于是本能的趋向于这种观念。因为他就是人民。屁股决定脑袋。 本质上而言,他不是站在人民一边,而是站在自己这一边。这是他不能放弃的个人利益! 若他阶级跃迁了,若他不是人民了,他还会站在人民这一边吗?还会是左派吗? 怕是不会了!他站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站在哪边,就是哪一派,这不是很讽刺么? 比如。在文学上,高群众一等的审美,让他成为了文学上的“精英”,与“人民”对立。 这种时候,他还会站在人民这一边吗?事实证明不会。因为文化精英掌握的话语权,更能维护他的个人利益,满足他的精神优越性! 在精英文艺看来,群众文艺当然是粗鄙的,无知的。可是文化是如此,难道政治就不如此么? 莫说群众文艺,就算是群众本身,什么时候不粗鄙过?不无知过?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政治上是人民属性,在文艺上是贵族属性? 是人变了吗?不是。人没变,因为自始至终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以自我利益为重。从来不是一个信仰左派而左派的人,而是信仰个人利益而左派的人。他左派只是因为屁股坐在左派,若他屁股坐在右派,自然就是右派了。
我的文学观 最近混迹龙空,回帖发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 ======= 首先。 当前中国文学的主要矛盾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矛盾。 当前网络文学的主要矛盾是网文读者日益提升的阅读需求与网文写作者写作水平之间的矛盾。 后者的矛盾决定前者的矛盾。只有先解决网络文学的矛盾,才能解决中国文学的矛盾。 ======= 一,废除升级流以后的无敌流是未来流派趋势。 网文是从无敌流到废柴流,未来又回到无敌流这样的趋势。 这并不意味着开历史倒车,而是循环上升。既要看见循环,也要看见上升。 早期的龙傲天式无敌流是扬扬扬扬,吸收掉废柴流时代精髓之后的新无敌流,将是欲扬先抑。 二,无线时代濒临结束。 随着手机普及完毕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 网文界将由主要满足新读者需求,向主要满足老读者需求转进,网文格局发生剧变,由无线时代向下一个新时代转化。 三,ip时代具备广阔前景。 5G时代,ip为王。只要站在泛娱乐上流,无论是电影动漫电视剧游戏等哪种5G娱乐方式在未来呼风唤雨,网文都可以作为优质内容提供者立于不败之地。 缺乏改编潜力的无线时代作品退势,具备改编潜力的ip时代作品起势。 四,寓教于乐是网文将来必经之路。 教者,文学性。乐者,商业性。 两者互补,网络文学才有发展前途。寓教于乐是网文主流化和经典化的前提条件。 五,商业性是比文学性更加伟大的元素。 这一点就是我的文学观立足之地。 如同现实世界,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都是王侯将相比贩夫走卒伟大,英雄比人民伟大。 后来太祖告诉我们二十四史说的不对,人民才是最伟大的,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我的文学观由此而建。所有人都在说文学性是最伟大的,我认为商业性才是最伟大的。 网络文学一百种的瑕,掩盖不住它本源上的瑜。传统文学自绝于人民,合该灭绝。 网络文学扎根于底层,野蛮生长,前途无量。 六,网文的下个阶段是贩卖世界观。 无线文作者是贩卖欲望(贬义),番茄土豆等是贩卖情绪(中性),网文下个阶段是贩卖世界观(褒义)。 世界观在这里的含义是三观统称。 ----------- 暂时这么多,想起来再补充。
【龙枪虎豹骑】〖原创作品〗以前写的 情字 【分离】 陆:我走了。 花:你去哪?一起去。 陆:我也不知道。 花:为什么? 陆:走了。 (陆上马) 花:……陆小凤! 陆:驾! 落月盛孤盏,眉目映青樽。抚琴遣谁听,一曲罢。 故人在天涯,遥迢年华。今夜知秋思,落在谁家。 饮尽了这杯酒,醉了。 【梦回】 陆:还好有你在。 花:不,是我应该谢谢你才对,谢谢你为了我冒这么大的险。 花:反正有你在,我这辈子恐怕是闷不死的。 陆、花:呵呵…… 花:(梦呓)陆小凤,陆小凤…… 斜日点暮鸦,半树梨花凉。说好的归乡,记得吗。 迎风持孤笛,公子白裳。 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 犹记当年江水明,你长身舞剑来我看,繁星满天宇。 这壶香茗谁来沏,滋味仔细品,时节刚好轻烟薄雾淡雨。 江湖自多情,他道,不若百花居。 小楼难当矣,他说,如何养小鸡。 唯需一樽清酒与共,公子垂眉执扇拈花笑不语。 你留小楼一处,我自四时来叙。 【思念】 (陆回忆) 陆:我就是陆小凤。 花:我叫花满楼。 花:你能不能活得快乐,并不在于你是不是个瞎子。 陆:因为我喜欢跟你在一起。 花:陆兄,你不要乱开玩笑…… 花:我想我还是不要在这里碍事了,出去走走的好。 陆:你吃醋啦? 陆:(心)我现在就想见他! (打马向百花楼飞奔而去) 【重逢】 (后院,花弹奏《高山流水》) 陆:连麻雀都不忍心打搅,果然是花满楼啊。 花:啊……陆小凤,你知道我多担心你吗? 陆:遇事不能老往坏处想,想得太多,老的会很快! 陆、花:呵呵…… (花倒酒) 花:你在看什么? 陆:(深呼吸,走到花身旁)花满楼,把你的心事都告诉我…… 说年轮刻印,停在了鬓角。今并肩同立,记年少。 说韶光过眼,终归寂廖。便执了手掌,迟暮到清宵。 说相思如刀,催世人易老。却转身回首,欣然笑。 说痴情无聊,不若逍遥。便执了手掌共年华安好。 就像现在这样的,安好。 【立誓】 花:陆小凤,天涯海角,永不分离! 陆: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你的! (两人紧紧相拥) 不记得世俗,忘记了人间。 默然的心语,被写进纸笺。 一个字,几生缘。 PS:古风向。。。 清明梦 清明时节,灯悬晚夜,灰黄月。 想起当年携手走过的古街。 陈年旧月,指缝流泻,光阴谁能借。 多想再回去数你的眉睫。 谁在吹奏挽乐,似曾相识的伤别。白首的誓言谁先失约。 是我太过愚笨,梆不紧你的红绳。 徒留断肠人,守望着青坟。 如今清明一梦,醒来满脸的泪痕。 写曲洁净的心事在歌中。 当年一瞥,若风回雪,动人蝴蝶结。 纯白思念落叶般重叠。 烛火摇曳,月色清冽,思无邪。 浮生故梦梦醒都尽歇。 谁在吹奏挽乐,似曾相识的伤别。白首的誓言谁先失约。 是我太过愚笨,梆不紧你的红绳。 徒留断肠人,守望着青坟。 如今清明一梦,醒来满脸的泪痕。 写曲洁净的心事在歌中。 PS:中国风向。。。 《最好的时光》 卸下了陈旧行囊 来到陌生地方 只想证明一个人也不孤单 倾尽了青春万贯 情场犹如赌场 愿赌服输也不愿中途离场 交往前谨慎思量 经过反复试探 才下决心握紧彼此的手掌 总有人满怀向往 憧憬地老天荒 却熬不过几个年头的平淡 多少年温柔港湾 留不住一颗心的流浪 当挽留的目光止步于倔强 生活中鲜少柔软 时间能杀死浪漫 催泪的影视剧源自于杜撰 爱情是不听话的小孩离家出走远方 当疲惫的坚持越来越迷惘 情绪在深夜弥漫 剩最后回忆被点亮 一生的羁绊 只是看花白月光 落满你头上 灯光照亮了夜晚 一切平静安详 激情过后还是要吃饭洗碗 得不到都是眼馋 得到就成负担 若再失去会不会换个答案 不需要张开胸膛 不必奉献肩膀 温暖不过是两颗心的互换 怪当初没有抵挡 名为爱的子弹 击中那颗柔软跳动的心脏 多少年温柔港湾 留不住一颗心的流浪 当挽留的目光止步于倔强 生活中鲜少柔软 时间能杀死浪漫 催泪的影视剧源自于杜撰 爱情是不听话的小孩离家出走远方 当疲惫的坚持越来越迷惘 情绪在深夜弥漫 剩最后回忆被点亮 一生的羁绊 只是看花白月光 落满你头上 你不要遗憾 曾经给你的都是最好的时光 PS:王宝强离婚正好搭这个,十分契合。我记得上次说过,这篇歌词写出某种情感共性,覆盖性广,相比@叶落同学的小资情感,应该属于双方作者格局不同。。。
【龙枪虎豹骑】〖趣味分享〗转载一些 先转几个吴畏的吧~ ―― 寄吴不可 一别已四日,时时思小可。小可哭未哭,小可饿不饿? 微信催尔娘,视频频相索。痴然详比对,长相似哪个? 五官还似伊,裆中方似我。似我或似伊,颜值都不错。 务必快快长,授尔压箱货。技成追美眉,我把爷爷做。 踏莎行 风紧如鞭,夜严似铁,指间红豆时明灭。念君曾爱读吾词,拼将气力填新阕。 我剩千言,君留一瞥,请谁勾尽情和孽?可怜臂上记将销,当时应任深深啮。 寄金鱼兄 湘西天欲雪,辽宁想已深。可怜二才子,各失诗中人。此刻我举酒,似闻君弹琴,似听君高唱:大事只唯君。地轴移经线,月出大如盆。北风扑城来,剩叶落纷纷。遂掣风为马,立旋而逆奔。须臾放之去,提酒踏君门。相见共狂笑,天地暂回春。随意成坐卧,无分主与宾。痛饮还痛饮,烟熏复烟熏,君奏狂想曲,我诵天姥吟。诗道何其幸,二子悉孤身,无穷生前意,可遗后世珍。一曲未终了,降阶作悲音,寒露滑薤叶,冷雨动荆榛。曲罢登楼顶,同仰月之轮,同觉身沉重,月光如水银。忽然闻怒吼,熔岩喷夜云。回首君不见,垂瞰委泥尘。笑尽瓶中物,粗拭眼边痕。轻喃谁名字,张臂投楼群。无血唯是汗,坠入湘西晨。洗漱上班早,烟茶思昏昏。便展打印纸,寄君以小文:“不日张家界,群峰雪景新,可携小鱼至,赏玩土家村,村酿柔且厚,可以尽三斤。”
【龙枪虎豹骑】〖思辩探讨〗看到一个帖子说得挺好的 转载————————————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的地方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它是在网络上发表的吗? 当然不是,网络什么的,仅仅是载体罢了,而载体的不同,绝不会影响到文学本身的价值。前面有朋友说了,荷马史诗是写在羊皮纸上的,诗经是写在竹简上的,红楼梦是写在纸上的,那么,它们的价值会因此而有高下之分吗? 又有朋友说了,网络文学之所以价值低,是因为它是连载的,每天都必须更新,因此无法达到精雕细琢的地步。但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连载并不是从网络才开始的,金庸的小说当时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但金庸小说的成就我们也看到了。而且,就算连载的时候不能精雕细琢,那么作者在出版实体书的时候仍旧有修改的机会和权利,——而且这种机会不止一次。对连载小说的反复修改,这个金庸也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 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啥事情,它的本质其实是说的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关系。 这其实是一个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讨论的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问:“我听说大王你非常喜欢音乐啊。” 梁惠王赧然变色,羞愧地说:“我其实只是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喜欢那些高雅的古典音乐。” 孟子回答:“不要紧,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看看,从2300年前开始,人们就在为流行艺术和古典艺术而撕逼了。但时到今日,象孟子这样大大方方表示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的人,却太少太少,人们总是不愿或不敢承认,那些奇装异服的杀马特小青年口中哼的歌曲,能和古代圣人所推崇的音乐平等。 孔老夫子喜欢听古典音乐,他听见据说是尧舜时期的大型交响乐《韶》,感动地三个月忘了吃肉。但对流行音乐就不那么感冒了,特别是对郑国、卫国那地方的民歌,他曾经说过:“我特别讨厌紫色夺取了红色的光彩,也特别讨厌郑国的民乐扰乱了古典音乐的地位。”郑乐能让鲁国的老夫子感到讨厌,甚至有掩夺雅乐地位的苗头,可知当时郑卫之乐是何等流行。我们能想见当年老夫子对它的感受,肯定和30年前的家长老师对武侠小说、今天的某些人对网络小说的态度一模一样。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即使老夫子也没办法阻止郑卫的这些靡靡之音最终登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殿堂。到现在,《诗经》中郑风21首,为诸国风之冠,到今天,谁还敢说这些当年被诋毁为“淫”的郑乐的高雅地位?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这其中汉大赋、六代骈文且不必说,其他几种文学形式,哪个不是从通俗中发展而来?唐诗严肃不严肃?高雅不高雅?可如果追到最早,也不过“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流行歌词罢了。宋词高雅不高雅?但追溯到最早,也不过是“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的里巷俚词罢了。元曲和明清小说更加不用说。 柳永填词,流行四方,乃至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为此皇上不许他当官,让他“且去填词”,这可不象是一个严肃文学作家的待遇啊。然而时到今日,谁要说《乐章集》是通俗文学,大耳刮子扇过去可也。 《三国演义》、《西游记》,到今天号称四大名著,谁敢说这不是高雅严肃文学?可在当年,写这东西就是丢人现眼辱没祖先,以至于作者都不敢署名。到今天连这书是谁写的都不知道,以至于几百年来我们都以《西游记》是丘处机的作品。——当然,就算是现在,吴承恩著西游仍然不是定论。至于《金瓶梅》的作者,到现在还是个迷呢。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这世界上,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今天的通俗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终有一天会登上经典的宝座,——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有经典的内涵。 30年前,我们说武侠小说是垃圾,但到今天,金庸赫然经典。30年前,我们说科幻小说是宣扬伪科学,但到今天《三体》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那么,有什么理由能断定今天的网络文学就出不了经典呢? 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这仅仅是题材的不同,但这绝不是阻碍经典出现的障碍,《西游记》难道不是玄幻?《水浒传》难道不是武侠?只要作品的写作水平和思想内涵有了,照样会成为经典。 网络小说在这十年中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出现经典级别的佳作,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唯一对其造成阻碍的,就是人们的偏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