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已经说明一切 ID已经说明一切
关注数: 3 粉丝数: 26 发帖数: 3,207 关注贴吧数: 6
合肥跻身“中国最佳投资城市”前三甲 巨型项目提升城市魅力 地铁、高架、城市环道,从小县城,到大都市,如今的合肥正三步并作两步,以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加速“城市化进程”。 地铁时代,呼啸而来。大湖名城,蜚声海外。在可以预见的2016年12月31日,合肥人将首次“钻”入地下。可以想象,当地铁1号线开通,列车满载着1460名乘客,以平均33km/h的速度穿城而过,将标志着合肥大踏步走向“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 在合肥生活了六年多,安徽中医学院的法国留学生白冉旭是个十足的“中国通”。这个酷爱到巢湖岸边打坐修行的法国小伙,对正在新建的地铁1号线也有着自己的期许:合肥的城市版图比巴黎还大,尤其是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在巴黎,足有16条地铁线,301个站点,两相比照,地域广阔的合肥地铁更加大有可为。” “地铁生活”指日可待,迅捷的市内道路建设更是快马扬鞭。对于合肥路况的变化,最真切地反映在每个人的手表指针上。 从合肥东南出城口出发,升级改造后的合马路将成为合肥到巢湖的1小时快速通道。而在改造前,人们要在坑洼的路面上颠簸3个小时。 “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九条快速进出城通道,实现了市区任何一个点出发,一刻钟内就能上高速公路。”据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黄永宏介绍,合肥市累计投入近30亿元先后对合马路、合安路、合六路、合店路、合水路、合白路等干线公路出城口段按市政道路标准进行改建。 而现在,合肥的新目标是打造大合肥“3030”交通圈,即城区边缘之间30分钟内到达,各城区内部任意两点之间30分钟内到达。 据市重点局介绍,六年来,共建成道路336公里,桥梁145座,各组团间基本实现“一刻钟路网”全覆盖。金寨路高架、长江西路高架、裕溪路高架、南北高架一号线、合作化路高架、包河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相继开工建设,畅通一环完美收官,二环改造有序推进,高架桥、城市环道和快速路之间的有机联通。 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建设中的合肥“动感”十足,商机无限。 优化环境吸引企业扎根 工业立市是合肥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完善配套设施则是合肥招商引资的“第一要务”。前进中的合肥,企业实际所需,配套设施所至。 香港“制衣大王”汪建中将联亚帝国中最大规模的产业园“落子”在了合肥。 “2006年立项,2007年就建设投产,真快。”如今,身为合肥联亚工业园区总经理的杨纲先生回忆说,当时的经开区给出了“七通一平”的投资政策,绝对堪称优厚。 “建设一座绿色工厂是我们主动提出来的。”杨纲告诉记者,一家大型服装制造厂,需要大量的蒸汽熨烫。听说企业要利用废热蒸汽建“绿色工厂”,政府很爽快地就答应,同时立即牵头与附近的热电厂进行协商,尽快变废为宝,进行蒸汽管网的铺设。 今年全国两会,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曾兴致盎然地回忆说:真正打动格力的是合肥市官员在招商引资上的少有魄力。 从联合利华到马牌轮胎,从京东方到熔安动力,从星巴克咖啡到马克西姆餐厅,大批外地客商来合肥“淘金”。仅今年在建商业大项目就达到22个。 8月10日,据市建委发布的最新数据结果显示,今年全市(包括巢湖、庐江)续建、新建大建设工程共718项,工程总投资914.01亿元。截至7月底已完成211项,在建507项,完成投资113.61亿元,月度完成投资额增速14.8%,呈逐月持续增长态势。 “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既要靠硬实力支撑,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配套项目同样不可或缺。”市城乡建委负责人表示,在关注大项目的同时,合肥不忘加大小街巷的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公共租赁房建设,实施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城市内涝改造等“细节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4518处问题排水设施得到整改。入夏后经历的数次暴雨天气,未对市区交通、市民生活造成影响。“合肥,正在成为各地企业家情牵的第二故乡。”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