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磁浮TR 高速磁浮TR
TR-SHA
关注数: 8 粉丝数: 98 发帖数: 843 关注贴吧数: 3
【TR出品】我的道岔我做主——模数两用道岔控制盘完工 帮朋友的沙盘做了个道岔控制器,可以通过面板上的开关或者正规的DCC控制器来远程操纵道岔。 因为平时实在太忙,从Idea到设计到零部件外协加工到拿回来组装再到现场施工,整个过程居然花了半年多时间。 废话少说,直接上图: 画图,十六年前曾学过一点儿CAD,还用得上:面板激光加工,找家靠谱的供应商很重要,我找了启程模型:零部件安装,螺母真的拧到手掉皮,而且是在小年夜:接线,才是手抽筋模式开启的第一步。仔细,不出错不返工才是王道,终于是全部一次完成:看下在家完成的成果,很有成就感吧。这下就等现场安装了:现场安装,逐个调试了道岔的机械部分,然后安装电动转辙机并开启带绕口令的手抽筋模式: 一副道岔一转辙机,两个螺丝三条线六个接头、 两副道岔两转辙机,四个螺丝六条线十二个接头、 …… 二十三副道岔二十三转辙机,四十六个螺丝六十九条线一百三十八个接头! 一边接一边还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接错,否则就要返工。现场整整接了两天才接完:好了,最后来个小全景:装完道岔控制器后试用了一把新出的某国产品牌数码控制器,本以为是直接“引进”Z21系列的设计,结果装好手机app之后才发现竟然连控制道岔这么基础的功能(连红柄这种控制器都标配的)都被省略了(猜想也可能是故意藏着没拿出来),不免有些令人失望。看来还是换回Z21好。
地摊党的新福音——PIKO最新的软路基轨来了 记得好几年前,有次和威尔福博士聊起过中国车迷喜欢摆地摊跑车的话题,说到PIKO的HO裸轨在表面粗糙度和跑车平顺程度上非常好,轨道的系列性也很棒,但是有个小小的不足导致国内的“地摊党”车迷跑车常常不能尽兴:由于仅仅靠取电片的夹持力来固定轨道,所以当在光滑的地面上铺好轨道,经过重载大列或高速列车的反复冲击(比如连续跑车两个小时以上),在弯道位置有时会发生轨道松开从而影响运行的问题。如果能够出一些与轨道配套的“路基”,并利用路基之间的活动卡口来固定轨道,那么对跑车来说PIKO的轨道就完美了。另外,这个“路基”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柔性,从而避免形成轮轨噪音的共鸣腔。当时博士给我的回答是:PIKO的轨道设计是以用来做沙盘为主的,因此轨道都是固定在沙盘的底座上的,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想想也对,人家设计就不是拿来摆地摊的。于是这个话题就此作罢。 一晃六七年过去了,去年年底前后,忽然收到消息说PIKO今年(2019年,也就是PIKO七十周年的时候)要推出路基轨了,而且是全系列的轨道都有带路基的产品。这倒是个十分令人兴奋的消息。这下摆地摊可以更放心了。等啊等,终于在前几天收到了PIKO寄来的一盒轨道,于是就迫不及待地拆开试用: 这是一盒带有路基的G231直轨,总共包含六根231mm长的直轨,货号55401。可以看到这款直轨是在原先的直轨231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路基“垫”构成的,直轨和路基垫之间由几个小螺丝固定,如果需要改成裸轨则只需要拆下螺丝即可,非常方便。路基的反面有加强筋,还有四个螺丝孔。咨询了PIKO的售后人员后了解到其中三个与上方轨道的螺丝孔对应,如果做沙盘时可以换用18mm长的螺丝(PIKO有对应的产品55488)直接从轨道上方往下固定。路基的四个角上有一道斜切的预留槽,是道岔等特殊位置防止干涉时切除用的。另外路基反面还有PIKO的LOGO和轨道的型号和货号等标识。路基的材料比较柔软,用手稍微用力即可弯折,由此猜想这款轨道在列车运行时应该会比较安静:取两段轨道对接,发现由于路基比较柔软,对接时需要同时兼顾两个取电片和两个路基榫头,因此第一次连接的时候还是需要适应一下的。后来找到了诀窍:先把两个取电片对准再兼顾榫头,最后用力插紧,这样就很容易可以插好了。 刚刚接好的轨道路基可能会不对齐(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路基太软造成的,用手按压一下连接部分的路基就可以使其平整(如下图所示)。新轨道的轨缝控制得十分精准,路基压紧之后轨道也同时被压紧,没有明显的轨缝存在。这样对延长轮对的寿命大有好处(据说为了这个减小的轨缝,厂家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改良过产品的),不过对喜欢听轮轨接头音的车迷来说可能就有点儿小遗憾了,音效还是留给音效芯片去实现吧。:)
TR的第二系统开始测试了! 继去年的最小系统稳定运行之后,TR开始把系统做大了。 火车模型的系统,看起来似乎很容易:掏钱买一些现成的模块或者材料搭一下就起来了。其实则不然,一个好的沙盘,需要铁路系统的各个专业的知识,不夸张地说铁路设计院里的主要专业这里都需要。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那只能是做做静态展示,一旦车子跑起来,轻则违反信号规则、动不动脱钩脱轨,重则撞车翻车甚至短路断电。 这一次,TR接到一个任务:修复一个中等规模的沙盘。这个沙盘的目标很宏伟(模拟轨道交通的ATO仿真运行,高密度排图行车),起点也不可谓不高(比如全进口的PECO轨道)。但好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完成,因为一旦动起车来就各种的不稳定,直到最后所有的参与者都失去信心而选择放弃了。 在没有一张图纸的前提下,从分析沙盘底下密密麻麻的电缆开始,TR带领自己的团队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中秋节前夕把沙盘的第一条线路改造完成了。 新的系统重新设计了更加稳定的架构、更换了全套控制设备、修正了原有线路线形的不合理之处、选择了更为可靠的列车并进一步进行了诸多提高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改造,最后还要编写专门的控制软件。在设备调试期间还临时使用了RR和TR自编的控制软件来辅助测试。 在中秋前夕,对系统进行了一次稳定性和耐久性测试。测试过程中,所有列车全部交由计算机控制,高密度自动发车。整个系统连续自动运行半个小时以上不需要进行任何人工干预。期间TR闲着没事,便用手机拍下了一些镜头,并拼了一段十分钟左右的小视频拿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由于是设备安装测试期间一时兴起拍的视频,没有特别准备,故请各位忽略现场的工具、电缆等穿帮物品。 :P
坑爹的“人民”! 朋友送来一台人民,说是没法数码化,要我帮忙看看。 根据描述:该车未曾改动过电路。原厂为模拟车,跑车一切正常。该车煤水车自带八针芯片插口。这位朋友尝试了不同的芯片,均不能让数码之后的机车运行起来。现象则由芯片的不同而不同:ESU的芯片是闪灯不走车,PIKO的芯片是亮灯不走车,国产的芯片则要么自带音效要么干脆附赠烟效。朋友吓得赶快关机才没有出现更多效果。然后换回模拟芯片之后立马一切正常了。 由于是新车,目测也没有明显的异样,就短时通电试机(用的手头的PIKO专家级芯片),现象如下: 单独煤水车上轨,无任何反应,切换方向尾灯也不亮; 与机车联挂后上轨,机车头灯常亮,切换方向无效,车身内有轻微的“吱吱”声(根据经验判断,是有地方短路)!推牵引车子无任何反应,始终亮灯+吱吱叫。 断电后将车子拆解,逐步检查: 首先检查电机,单独给电机加电,电机工作正常,电流正常,无匝间短路或卡阻现象。 然后检查煤水车取电回路(即芯片的供电回路),一切正常。 再检查机车动轮对取电回路,也一切正常。 再检查煤水车电路板上的DCC和灯光回路,还是一切正常。甚至连电路板上的元件也一个一个测量过,还是一切正常。 ——这下感觉到难度了。排除法,已经把能排除的部位都排除了,这什么情况?
(最后重发一遍)ATO背后的故事——解密TR的最小系统之硬件篇 之前有人提到说想具体了解一下TR最小系统中的硬件配置,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部分:硬件 一个自动化的模型轨道交通系统,除了轨道之外,最主要的包括道岔系统、信号机(灯)系统和位置反馈系统。 其中道岔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如果没有受控的道岔,那列车就只能做低端的跑圈运动了。一般要求的自动化沙盘上,道岔多采用电磁转辙机驱动(也有少数采用舵机驱动的,为的是获得缓慢移动的效果)。电磁转辙机是一对电磁铁线圈,其中一个得电可以将道岔的尖轨吸往一边,从而实现列车转线功能。这一点无论B、F、P、P等哪家,只要做了道岔就一定会有配套的转辙机出售(也有B之类采用道岔内置电磁转辙机的一体化设计,就不用单独购买转辙机了)。买轨道原装的转辙机最为方便,也最可靠。我的这个系统采用的是全套P轨道,转辙机也自然采用P家的,目前用下来感觉还是很稳定的。 信号机对模型来说其实只是为了美观和展示功能,理论上说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并没有司机坐在车头里看信号行车)。同时,信号机也是沙盘的轨道系统中表面上看起来最考验技术和最烧钱的部分。先不说信号规则本身的复杂性(铁路院校里有专门的信号专业),光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车站的信号机布设就够给专业内的大学生做一个课程设计题了。整个信号灯系统从理论上说十分简单(DCC解码器+LED+限流电阻,如果是老式的臂板式信号机还需要电磁铁执行机构),但是真正做完整信号系统的沙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寥寥无几的(因为一方面实在太复杂,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大多不敢碰;另外一方面系统硬件耗费的人力和财力都极大,极大,极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并不是随便在轨旁乱放几架信号灯亮一亮就能搞定的。在这个最小系统的设计中,参考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设计规范,并请教了多位信号方面的高校老师才最终设计出现在的信号机布置。这里考虑了道岔防护信号机、车站发车信号机、出入库信号机、调车信号机和阻挡信号机等,其中出站回库的信号机还设置了进路表示器。 而在沙盘里头大部分人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沙盘自动运行的最基础设备之一,就是位置反馈系统。没有了位置反馈系统,沙盘的自动运行就是天方夜谭。常见的HO沙盘用位置反馈系统包括轨道电路(电流或电压传感器)型和点式传感器(例如红外线传感器、干簧管或接触钉等)型两大类。通过将列车的位置信息反馈给中央控制电脑来实现对列车的自动加减速控制。位置传感器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进站停车位置精度和沙盘的列车运行流畅车高度。不良的位置反馈系统甚至能够把整个控制网络搞瘫痪。
我的系统我做主——TR的最小系统开始全面升级了! 经过半年多的异地公开展示,最小系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身边,可以继续折腾了。上一版的系统实现了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的全自动运行,但是整个沙盘的控制软件是在欧洲的半开放式软件平台上二次编程实现的。虽然说能够完成所有的控制功能,但是因为欧洲铁路信号系统和国内城轨信号系统的区别,部分信号的控制不得不采用复杂的折中方法来妥协。而且不是自己的程序,总觉得各种的不那么顺手。心里总有一个想把它推翻重来的念头。 于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研究手上的Z21控制器,再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来写程序,终于初步实现了这个梦想! 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底层的驱动控制程序和沙盘的界面部分,可以在软件上独立操作沙盘上的所有元件,包括车头、道岔、信号机、灯光等,也可以实时检测到沙盘上的轨道占用情况,而且可以和ROCO系列的控制器(比如Z21的手机或电脑App、红柄、灰柄等)双向兼容。下一步就只需要撰写ATO部分的代码了。 激动之余,发帖与大家分享一下: 系统连接信息页面,这个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基础。连不上控制器硬件,一切所谓的ATO都是幻想。单机操纵界面,可以在这里单独操作机车、道岔、信号机、灯光解码器等等。可以用来单调设备或者测试机车。区间反馈界面,这里能够反馈所有的区间占用情况。哪个区间有车一目了然。沙盘操作界面,这里就是整个沙盘的线路及信号布置总图,不但能动态地反映沙盘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对沙盘进行各种控制操作。自己写程序的好处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但界面自由而且功能想要啥就能有啥。目前这个界面的ATO部分还没开写,接下来会不定期更新,敬请期待。 :)
PIKO轨检车之开箱报告 因为爱好的缘故,对火车模型有特殊的感情。 因为工作的缘故,对轨检车也有特殊的感情。 因为项目的缘故,对铁路沙盘有特殊的感情。 然而,这三者之间却从没有出现过一个完整的交集。 前两年曾动过念头,准备自己做一个HO沙盘用的轨检车,用来对完成的沙盘进行检测和调试。硬件平台和技术方案已经都准备好了,却因为抽不出大块的时间来写单片机程序而被暂时搁置。 去年的时候,得到一个消息:PIKO要出一款HO比例的测量车,和我的想法比较类似,于是就关注了一下。 前不久得到的消息,这款测量车已经可以预订了,便毫不犹豫下单拿了一台。 上周车子到手,同时还意外地收到了一个消息:一不小心成为了整个“华东区”的第一位客户。而且因为运输的缘故,第一批运往德国的检测车都还在运输途中。也就是说,比德国本土客户还早收到。着实小激动了一把。拆开快递包裹,看到了和DF7C类似风格的精美包装,正中赫然写着EXPERT PLUS的字样。PIKO以往将车子分成My Train, Hobby, Expert和Classic四个系列,分别对应入门级(玩具),基本级(爱好者),专家级和经典级,其中经典级专门针对中高档古老的车型(比如蒸汽),专家级则是内燃和电力机车的高端系列。这回冒出来个“专家+”,可见其定位的独特性。毕竟,轨检车这东西需要有沙盘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有线路设计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出全部功效,不像普通车头车厢那么容易普及。包装盒的底部有个隐藏的小纸盒,抽出之后里面是精美的说明书。说明书为德英双语,详细介绍了整个测量车的几种操作方式。仔细阅读后发现英文版里还有一个德语单词残留,不过完全不影响理解。 小心地取出轨检车,发现设计者脑洞挺大的:一方面,车子整体设计是个两轴的棚车,两侧的滑门均可打开,一扇门里面是个显示屏(非触摸屏),另外一扇里头是车子的几个操作按钮和几个指示灯。另外一方面这用来跑的车子竟然还配了选装的风管之类细小零件,不过估计整天拿来在沙盘上乱跑的我是不大会去装这些小零件的。打开轨检车,试着操作了默认界面的功能,基本上包括了沙盘检测和调试常用的主要功能,主要有: 1、列车速度检测:可以用不同单位(厘米每秒,米每秒等)显示轨检车当前的实际瞬时速度,需要的话也可以切换成美制单位,也可以按照比例(HO)反算成真车的速度用km/h来显示。这个对于制作仿真的沙盘系统中列车速度校准十分有用。另外,测试运行中的数据可以记录下来并保存在车载内存中,需要时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调阅。2、行驶里程记录:可以记录轨检车的行驶里程,单位同上,可以是实际的沙盘尺寸或者反算真实系统的比例。注意这个里程是不计方向的,也就是说在折返运行中不会因为车子回到起点而里程回到零点。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可以进行距离测量。 3、线路的姿态角——超高角(也叫横坡角)和坡道角(纵坡角):如果说前两个功能可以通过在网上购买一个廉价的自行车码表来替代(目测PIKO的老板要哭了——不过据我所知,Fleischmann家还真干过这事:出过一款在平车上装了一个码表的测速车)的话,这个功能则是码表不具备的。根据我的猜测,这是通过一个车载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来实现的。对于需要苛刻运行排图列车的专业沙盘来说,确切知道每一个坡道的实际大小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比了解超高还要实用。检测结果的显示分辨率到0.1%也就是说坡道的读书精度为千分之一,可以满足常用需求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采用了惯性力(重力)解算的方法,为避免额外加速度对测量的影响,线路的姿态测量最好采用静态测量的方法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建议在测量之前对轨检车的传感器进行校准。4、轨道供电测量:这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功能,包括轨道的电流制(DC或是DCC),轨道当前电压等。对于长大沙盘可以检测区间的电压降以及某个区段是否断电。5、DCC遥控功能:通过DCC控制器实现对轨检车显示屏的远程遥控操作。 6、DCC地址侦听:可以对指定的机车DCC地址进行速度指令监听。比如默认的是3号地址,则可以显示发送到轨道上的3号地址机车的速度级指令(即DCC速度指令,类似于牵引手柄级位的一个值),用来判断DCC控制器或数码机车的工作状态。目前可以看到的检测功能大概就是这些了。因为没有购买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主要是不知道都有哪些功能,就没盲目下单。从测量车的说明文档里推测这个分析软件是用来分析存储在车载内存中的历史数据的,可以有多个通道的数据时程分析等),所以可能还有一些功能没有用到,这个到时再说了。 说到软件,这个轨检车可以通过屏幕旁边的隐蔽按钮、安卓手机和PC机进行操作。PIKO官网提供安卓客户端和PC平台配置工具的免费下载。轨检车自带WiFi AP,通过手机(目前仅限安卓系统)连上轨检车之后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实时的结果数据,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遥控切换轨检车大屏幕上的显示内容(这点也可以通过DCC控制器来实现远程控制,实测发现甚至可以通过DCC控制器和Android手机同时控制屏幕显示内容的翻页),这比直接去按车上的隐藏按钮要舒服得多。再说一下隐藏按钮,我这台车的左键没有右键灵敏,可能是因为左键隔了一层屏幕保护膜拉手(没舍得撕掉,省得去买屏幕贴了)的缘故。总的来说,PIKO这款轨检车还是比较好用的,特别是在连上手机之后用起来更加顺手,对专业应用的帮助很大。相比早先上市的ESU EHG388测速车(更偏向DCC功能的可玩性),PIKO这款智能测量车更偏向于专业测量(比如增加了线路姿态检测、DCC机车地址侦听等功能)。同时,相比之前市场上所有的HO比例检测车,PIKO这款车增加了Wifi功能(出得晚有出得晚的好处啊),可以在手机上直接实时看到测量结果,用起来更加方便和直观。
因为更专业,所以更好玩。——TR的最小系统项目开工了! 决定在卧室里做一个小小的沙盘,可以演示一些功能。尺寸只有一条2.4m×0.3m的狭长空间。于是打算做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的最小系统。 “最小系统”一词,指的是构成一个系统所需要的最简单的配置。也可以说是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装饰之后最精简的系统。比如说对一个台式电脑来说,最小系统一般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键鼠和显示器。最基本的功能是点亮显示器并进入操作系统。 那么对一个轨道交通系统来说,最小系统包括哪些基本元素呢? 车辆、线路、车站、车辆段、供电系统和信号系统。 那么就按照这个要求来设计我们的最小系统: 线路:真实世界里的绝大部分线路都不是环线,列车必须折返运行。以现代的标准,正线至少是双线。那就设计成双线折返运行。因为是城市轨道交通,所以按照右侧行车标准进行设计。 车站:两个终点站是最少的了,OK就两个终点站。不过也得有些区别才好玩,那就一个站做成前折返,另一个站做成后折返。折返线采用单渡线设计。做前折返的车站,其实有一条站线是废的,那就果断去掉。 车辆,城市轨道交通都采用双端司机室的动车组往返运行,作为沙盘由于受场地限制,就用一个机车或者动车代替了。 停车场,至少有2~3根道供停车。为缩小盘子尺寸,停车场设在后折返车站的站后,共用部分股道。 牵引供电系统,采用DCC系统,所有的车一起跑起来容量得够。 信号联锁系统,至少包括“室外”现场的道岔和信号机都得有,而且按照轨道交通设计规范进行布设。“室内”部分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控制,至少达到ATO自动运行的要求。 好了,一楼就这么多内容了,再附一张线路方案草图:
年底了事情特别多,好不容易找到点空闲,赶快把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车子拿出来晒晒。 :-)每次开箱拆盒子总是最激动的,正规大厂的产品总是可以在盒子上找到厂家的各种信息,而且还有封条:主角登场:按照德国火车模型爱好者的平均动手能力,在线路板上焊个小喇叭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PIKO估计也是习惯了这样,所以芯片的说明书里并没有介绍如何焊接喇叭。不过我担心在国内这样可能会有点儿小问题。 取下车顶的风扇罩,卸下三个螺丝,小心地打开车壳;再卸下两个油箱螺丝取下喇叭盖子。整个准备工作就完成了。然后烧热电烙铁就可以开工了——注意,这一步先不要装DCC芯片:从车底把扬声器线穿进去,并把喇叭扣在固定位置上直到三个卡爪卡住喇叭:用镊子(我比较喜欢弯头的)把两条喇叭线从线路板下方拉出来,并小心地焊在线路板上的LS-A和LS-B位置(LS=LoudSpeaker,A和B是两极,当只有一个扬声器的时候可以无所谓正负,随便接两条线即可)。完成后再小心地取下直流芯片,换上DCC芯片——注意拿芯片的时候手尽量不要接触针脚以及导电部分。装回车壳,确保没有碰坏什么东西,就可以通电试车了:之前样车发现的大灯灯罩漏光和检修灯亮度过大的问题在量产版中已经不再存在,看来厂家是用心在改进。 柴油机启动的效果勉强可以接受,一点小不足是起动机启动时因蓄电池端电压下降导致的灯光变暗效果的速度似乎慢了一点。没有同厂柳德米拉的起机那么震憾。 接下来上点儿照片解解馋,等放假了找时间再来细细品味一下这款车,续写上次连载的下篇。
细看PIKO DF7C 连载之七 今天开始点灯测试。上回说到全车共有23个LED,分布在PluX22规范允许的最多9个通道上(Aux1~Aux7,F0F,F0R),所有的灯应该都可以点亮。由于拿到手这台样车使用的并非原装音效芯片(原装芯片还在研制中),所以功能口有些对应不上。刚开始的时候我用Fleischmann的灰柄(最大到F20,和ROCO的红柄相同)控制器没有能把检修灯和驾驶室灯打开。 F0:上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头灯和排障器上灯的亮度差异,这是设计师在做线路板时候一处小小的用心。副灯:副灯+尾灯:还有其他一些模式是上述灯光的组合,就不单独上图了。 由于芯片的缘故,检修灯和驾驶室灯没能点亮,这个很不过瘾。于是决定在线路板上做点小改动。经过分析,对应驾驶室灯的是芯片的AUX5功能口,对应检修灯的是AUX6功能口。于是在电路板上临时接了几条跳线,强制把AUX5和AUX6功能口激活。这样做可以点亮所有的灯光,但是由于不是利用芯片的LED模式输出,增加的灯光是默认的最亮状态,检修灯的亮度有些过了(因为检修灯是8个LED直接照,而大灯是通过导光管衰减的,所以电路上如果不做点儿设置肯定是检修灯亮的)。好在这个问题不会出现在以后的成品车里,因为成品车可以通过芯片相关参数来调整每个功能口灯的亮度,想调多暗就能调多暗。 接下来的图鸟枪换炮,上单反了。 检修灯,点起:上次谁说转向架肉来着?估计是拿手机拍的时候手抖了的缘故。这次用固定好的单反就感觉好多了。我特别喜欢轴箱端盖上的“二七工厂”和砂箱盖子的锁扣,这些细节在以往的塑料国车上基本都是忽略或者简化了的。另外,在直线上牵引杆和牵引杆座的相互关系做得很棒,这样几乎看不出二者是分开的。车顶大小零件的横平竖直也是我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工整是很值得国内厂家学习的。 然后发现个问题:大灯的灯罩似乎透光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测试车没上小色的缘故。上个特写,祈祷别被厂家看到~再来看看驾驶室灯,驾驶室灯比较暗,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然后看看整车效果,检修灯太亮了:最后,以一张艺术照结束今天的帖子,同时,这个连载的第一系列也到此结束了。这个系列主要是做静态的观赏。等到我自己那台完整涂装的实车到了之后再作下一步动态测试,等芯片到了之后再做音效测试。谢谢大家的观赏和支持。也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细看PIKO DF7C 连载之六 上周看完了外观,今天开始看7C的内部了。 PIKO近几年出的车子,电路部分还是有些看点的: 拆开车壳,露出了车子的电路部分。相比大部分车子就只有长长的一条线路板,DF7C总共安装了1块主线路板、2块端部灯板、4块检修灯线路板和1块驾驶室灯线路板,总数达到了8块。而车头里LED的总数也达到了23颗! 电路板本身兼容AC和DC两种制式,预留了储能电容的安装位置和SUSI接口,数码芯片采用NEM658规范,最大支持PluX22(向下兼容PluX16)。不出意外的话之后上市的最高级DCC音效版会采用ESU代工的Loksound 4.0 M4芯片。这个还是值得期待的。 先看整体电路板布局:然后是端部的灯板:每块端部灯板上装有7个独立的LED(一个头灯、两个白色副灯、两个红色副灯、两个排障器灯),全部采用一灯一LED,其中头灯LED采用大电流设计,显得更亮。7个灯在电路上分成4组,由芯片的辅助功能口单独控制。 转向架上方设置了检修灯,每个转向架上供设置4个检修灯。全部是独立LED。另外,根据PIKO官方的说法,DF7C可能会有如下版本(或选配件): 普通DC版、三轨AC版、带PluX16(16针芯片)的DCC版、带PluX22(22针芯片)的扩展功能DCC版和带PluX22(22针芯片)的扩展功能音效DCC版。我估计我到时就入音效片了。 对于电路板,非要挑点儿毛病的话就感觉最外面一层印刷的字迹不是特别清楚,相比之前的BR193要逊色一些。好在这个不影响使用,只是对分析电路的人来说会稍微麻烦一些。好在大部分车迷也不会去分析这个电路板。 好了,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进行灯光效果测试。
细看PIKO DF7C连载之五 开篇先看看“黑科技”之车钩篇: 首先普及一个常识,有概念的车迷请按快进:HO模型的轨道半径是远远小于真车的轨道半径的,举个例子:DF7C真车允许的最小曲线半径为100m,换算到1/87大概是1.15m,也就是1150mm。然而PIKO的R1曲线的半径只有360mm,只有前者的1/3都不到。所以如果HO模型的转向架和车钩的活动范围也仿照真车的话,在曲线上是完全没法走的。因此为了能顺利通过R1曲线,还得联挂车厢(真车的最小通过曲线是指单机通过,联挂的通过曲线还要大一点),车钩就必须作处理。以往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把车钩加长,再适当增加摆动角度,或者把整个排障器拆掉,或者是让排障器随着车钩一起转动等等。——当然也有偷懒的厂家,索性就让车子过不了小半径的。 为了让长长的中国机车能顺利通过欧洲的小曲线(PIKO的车有相当数量是要卖到欧洲去的,况且PIKO自己还生产R1的弯轨,总不能自己的机车走不了自己的轨道吧),又不过分影响机车的美观,还得要和欧洲的车钩能匹配,这次PIKO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动了脑筋的了。最后给出了一个我认为不错的解决方案,请看图: 克里克里,巴巴变!最后这一张有没有大嘴猴的赶脚? PIKO这个黑科技实际上是两点:首先是车钩本身具有小幅度转动的功能,即使车钩座一点都不动,车钩也能小幅度摆动。然后是车钩座,在去掉了排障器盖板之后车钩座还可以大幅度摆动(就像客车的车钩)。另外,插钩的设计还方便用户随时更换中式车钩和欧式车钩(老外已经比二七厂先把7C出口到欧洲了)。 接下来再来看一些转向架的局部细节,从端部开始:看到这里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地方:两个转向架底部零件居然不是来自同一个模具的,一个有LOGO一个没有。然后我们来看看转向架的侧面。首先是看看我觉得很能体现细节的轴箱端盖:端盖端部是清晰的小字“二七工厂”,端盖是由4个“螺栓”固定在轴箱体上的。同时,轴箱的纵向定位拉杆、拉杆轴销、构架上的管线、沙箱盖子的铰链、沙箱底部的撒砂阀等都一一可见。甚至可以目测PIKO的司机比较喜欢用小闸——因为闸瓦已经快磨光了。 再看看二位端的转向架,开始“大家来找茬”咯~:怎么样,除了镜像,看出别的不同了吗?中间车轴的轴箱端盖上多了一个测速传感器!把车翻过来看也是这个位置。为什么?因为上方就是司机室,里头有速度表。一位端就没有这两个传感器。于是乎,两个转向架的侧面也是独立开模的。 最后再发一张之前帖子说到过的牵引杆末端隐蔽的小支架,在速度传感器的下方:再来看看走道板和油箱,其实上一张图的右下角已经能看到一些油箱的细节——看到油位计了没? :)各位看到蓄电池箱的锁扣和铰链了吗?看到油箱盖子了吗? 白色的扶手,在蹬车梯位置有一段是活的,目测对于喜欢爬上爬下的人可以考虑拆下来,甚至弄个小人上去。蓝色的走道板上面有防滑的人字形花纹,还有掀开用的拉手。 好了,今天先到这啦。明天后天周末休息,可能就不更新了。接下去下周还有精彩的内容,敬请期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