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吉祥天 zy吉祥天
声闻眼
关注数: 4 粉丝数: 161 发帖数: 4,621 关注贴吧数: 9
佛经中用字的特殊读音 佛经中的很多用字,在现代人眼中并非是什么古字僻字,但其读音却与现代大为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梵文”的音译上。佛经中音译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一些佛及菩萨或罗汉的名号;二是一些名词,由于含义太多,译成汉文过于冗长,所以保留原音;三是佛经的咒语。由干诵经是口耳相传,所以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与现代日常读音不同。下面举些常见的例子。 “南无”。这两个字最为常见,经常出现在各种佛及菩萨的名号之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等。它们是梵文[namas]的音译,表示对佛及菩萨的尊敬或皈依,佛经中读为námó,而不读nanwu。 “阿”。此字在佛经中读ā,而不读e。如前面提到的“南无阿弥陀佛”。此字在佛教咒语中也经常出现。 “摩诃”。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一些佛、菩萨的名号之前,其意译为“大”。如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就是指“大迦叶”。又如佛教天台宗的经典《摩诃止观》,汉语就是“大止观”。其中的“诃”字不读ke,而读hē。 “叶”。此字在佛经中也不读做ye,而读she,与“叶公好龙”中“叶”的旧读同。前面提到的“摩诃迦叶”,正确的完整读音应为mó hē jiā shè。 “般若”。这两个字经常和“波罗蜜”连用,而成为“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汉语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prajna)的音译。由于其含义繁多,属于“多含不翻”,故留其梵音。其音不读作banruo,而读作bōrě。“波罗蜜”译为汉语是“到彼岸”的意思,为佛教的“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可以使人脱离苦海,到达快乐彼岸的方法。所以“般若波罗蜜”就是说用智慧破除烦恼的若海,到达快乐的彼岸。 “多”。这个字是接着上面说的,在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名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多”字不读duō,而读作da。因为这个“多”字的音是跟着“般若波罗蜜”的,是一个尾音,此经结尾的一句话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但由于在《西游记》中,作者将“多”字与前面的“般若波罗蜜”分开了,将《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正确简称)错误地简称为“多心经”,故而使后人把此字读成了duō,是不对的。 “伽”。这个字现在也经常可以碰到,主要也用作外未语的音译,一般的情况读作jia。如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但此字在佛经中不读jia,梵音应读作qie。如很多寺庙里都供有一个菩萨,名字叫“伽蓝菩萨”,那个殿叫“伽蓝殿”。所谓“伽蓝”,意译就是指佛教寺庙,是梵文“僧伽蓝摩(samgharama)”的简称。所谓“僧伽”就是指僧人,即和尚。所以“僧伽蓝摩”就是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寺庙。“伽蓝菩萨”也就是专门守护寺庙的菩萨。再有如印度的“瑜伽”,也不读yujia,梵音应读作yúqié。另外,此字也经常出现在佛经的咒语当中。
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成“成仙术”,称航天为“升仙”;航天员被称为“天神”,或“仙人”,或“羽人”。中国古代的神仙,其实都是航天员的化身。 那么,古代中国的航天员都是什么模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竟然与现代的航天员形象惊人地相似。 在上世纪五十年末,考古人员曾在浙江海宁的马家浜文化遗 址发掘出一块陶片,陶片上刻有一个似人似猿的头像,头 像的外面也套有一个封闭式的“头盔”,头盔左侧还有一个带 状的装饰物。因出土时陶片残缺,无法推测带状装饰物与 头盔相连的是什么东西。这个“航天员”形象,令考古人员大为惊讶。 巧的是,在位于中国境内甘肃、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山文化遗址上,也曾出土过两个陶质半身人像:圆头,长颈,额顶有一对圆镜状饰物,极似一副护眼的风镜。整体看起来,此形象与现代航天员模样十分接近。据分析,其中一位“航天员”应该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说的“西海之神”。 其实,“飞天之梦”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中国的“天神”形象也影响到了与中国有地缘关系的岛国日本,日本早期的“常世神”就似现代航天员形象。上世纪30年代,日本曾发掘出两个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常世神像,与中国甘肃境内出土的“天海之神”差不多:头戴密封的头盔,盔上有一对成一定角度的观察镜。 日本这位常世神更特别的地方是,身着宽大臃肿的服装,有一个类似呼吸过滤器的装置;两道背带从双肩开始,向胸部、臀部延伸交合,一条缀满铆钉的腰带绕过臀部。这一形象令美国宇航专家十分感兴趣,称他就是古代穿着宇宙服的航天员,据说美国宇航服装的设计灵感,即源于此形象。
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一般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疾病,我们将有病动物的血肉,送进自己的肠胃,不怕病菌传染吗?就算是健康的动物吧,但动物被捕杀时,其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悲哀与痛苦的情绪,往往令其细胞产生毒素;人们将含有大量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到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会产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况动物被杀死后,体内胞细组织,立即开始腐败,细菌亦不断成长,再经过由屠场送往冰库,冷藏,储存,运送,销售,购买,烹饪,进食,一连串的操作过程,肉类不断腐败所产生的细菌,也就更多,更毒。专家们将其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个星期就引起癌肿。所以素食,的确可以减少由肉类传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类毒素,所引生的各种奇难杂症。 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由于宿生恶业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心忏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忏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杀害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杀害了多少生物,实在无法统计。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堆积动物的尸体,与战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由于食肉的人太多,肉商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扩建屠场,增加屠工,大量杀戮生物。由于杀生共业所感,致使我们的世界,不止充满杀机,而且杀气腾腾,天灾人祸,随时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杀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战争,可是仅仅距离二十年,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远远超越第一次大战。现在,世界各地,又战火蔓延,万一不幸,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毁灭人类前途。因此,我们戒杀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为个人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前途与幸福著想,就应该戒杀放生,实行素食,以扩展爱心,以停止杀业,以避免战争,取消浩劫,导人类于永久性的和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 世间物各有主,不应该不问自取,甚而少至一针一线,一花一草,一枝笔、一张纸,不与而取,都犯了偷盗之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会作贼,盗取他人的财物呢?其实,偷盗并不限于明抢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求非份的财物,以及欺骗奸诈,强夺巧取,走私漏税,盗取公物,欺世盗名等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如果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侵损别人的权益;或利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赠送礼物;或欺压良善,夺取他人晋升的机会,甚至为了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时的坏习惯,令对方付出宝贵的时间,都是属于偷盗的一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创业过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盗之罪而不自觉;小则令别人遭受损失,大则引起社会纠纷,甚或导至战争。因此,佛特别制不偷盗戒。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不但立身处世,要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不苟取不义之财,还要乐善好施,奉献自己所有,扶危济困,福利群生,实行布施,以除悭贪。
首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