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紧要好玩8 最紧要好玩8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263 关注贴吧数: 1
以立场定是非的人,要尽快远离! 把立场当“标尺”,用站队替“判断”,是成年人最危险的认知残疾。这类人从不在乎事实是什么,只关心“你站哪边”——你和他立场一致,错的也是对的;你和他立场相悖,对的也是错的。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事实本身”,只有“阵营归属”;没有“理性讨论”,只有“立场审判”。和这种人相处,就像与闭眼开车的人同行,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因为“对方车道的车”,就把方向盘往悬崖上打——尽早远离,不是逃避,而是对自己认知和人生的止损。 一、以立场定是非的本质:用“阵营归属感”,偷换“是非判断力” 这类人的核心病灶,是把“自我认同”绑定在了“立场”上,而非“逻辑和事实”。对他们而言,立场不是“观点的选择”,而是“身份的标签”——质疑他的立场,就是否定他的存在;反对他的阵营,就是敌视他的人格。于是,是非判断变成了“阵营保卫战”:先敲定“我是谁”,再定义“什么对什么错”,事实不过是用来装饰立场的“道具”,有用就捡,没用就扔。 就像网上的“粉丝互撕”:偶像被曝失德,粉丝不管实锤证据多铁,先喊“一定是被黑了”“资本陷害”;竞品明星出成绩,哪怕是实打实的奖项,也会被骂“水奖”“买通了评委”。他们从不会问“事实到底是什么”,只会问“这是我家哥哥/姐姐吗”——立场成了“免罪金牌”,也成了“定罪枷锁”,所有判断都绕着“阵营”转,理性早被丢进了垃圾桶。 更可怕的是职场里的“站队文化”:有人明明做错了决策,只因和领导站一队,就成了“有魄力”;有人明明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只因不属于“核心圈子”,就成了“挑事”“唱反调”。在这里,是非被立场彻底吞噬——对的标准不是“符合规律”,而是“符合阵营利益”;错的定义不是“违背事实”,而是“背离队伍立场”。这类人看似“忠诚”,实则是“认知上的懒汉”:用站队代替思考,用阵营代替判断,省了脑子,丢了良知。 二、和他们相处的三大“致命消耗”:认知被拉低,情绪被绑架,人生被拖垮 以立场定是非的人,从来不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偏执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立场本质是“自我保护的壳”,和他们相处,你会被拖进三重泥潭,越陷越深。 第一重消耗:认知闭环的“囚徒困境” 这类人有一套“自洽”的逻辑闭环:立场筛选事实强化立场排斥异见。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讲立场;你和他摆事实,他说“你立场不对,事实都是假的”。久而久之,你要么被他拉进“不讲理”的泥潭,跟着放弃理性;要么在无休止的“鸡同鸭讲”中耗尽精力。 就像你和一个“非黑即白”的地域黑争论:你说“某个地方有坏人,但也有好人”,他说“你帮那个地方说话,你就是和坏人一伙的”;你拿出数据证明“地域标签不成立”,他说“数据都是编的,我见过的就是这样”。他的认知早已被立场焊死,你再怎么解释,都是在“对牛弹琴”——最后不是你说服他,而是你被他的偏执搞得怀疑人生,甚至开始自我否定。 第二重消耗:情感绑架的“道德枷锁” 这类人最擅长的,是把“反对他的立场”等同于“反对他这个人”。你质疑他的观点,他不说“你的逻辑错了”,而是说“你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你指出他的事实错误,他不说“我查证一下”,而是说“你居然帮外人说话,我们这么多年的关系白处了”。 比如朋友间讨论社会事件:你客观分析“双方都有责任”,他立刻炸毛“你居然替反派说话,你还有没有良心”;你说“要等更多证据出来再判断”,他指责“你立场不坚定,就是冷漠”。他用“情感”绑架你的“判断”,用“关系”逼迫你“站队”——要么违心附和他的立场,要么被贴上“背叛者”“冷血”的标签。这种相处模式,不是“朋友”,是“情感勒索”。 第三重消耗:冲突漩涡的“无辜陪葬” 立场优先的人,天生爱“树敌”——只要立场不同,就是“敌人”,必须争个你死我活。他们会主动卷入各种无意义的冲突:网上和陌生人对骂到凌晨,职场里和不同阵营的人勾心斗角,生活中因一点立场分歧和亲友反目。 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拉着你一起“参战”:“你是我朋友,就得帮我骂回去”“他反对我们的立场,你必须和我一起孤立他”。如果你不配合,你就是“叛徒”;如果你配合,你就成了“冲突的帮凶”——最后可能因为一件和你无关的事,被卷入无谓的纷争,轻则伤了人脉,重则惹上麻烦。就像有人因为帮朋友“站队撕逼”,被对方报复,丢了工作;有人因为和立场优先者绑定,被贴上“偏执”的标签,影响了自己的口碑。 三、远离他们,不是逃避,而是“认知自救” 有人说“远离是懦弱”,但面对立场优先的人,远离恰恰是“清醒的自保”——因为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拯救一个“主动放弃思考”的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