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克大人 卡里克大人
关注数: 106 粉丝数: 272 发帖数: 6,193 关注贴吧数: 8
尘世一迷途小书童心中的文人与文人琴 1.读过书不一定是文人,文人不一定读过书。 xx老师xx教授猥亵儿童,连人都不算了,所以文人别想了。。。 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气节是文人的骨,无骨之文人如绣花又如墙头草,风一吹,两边倒。 气节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当利益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都依然如故,依然坚持自己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小书童我在杭州上班时经常路过岳飞庙,有时候会想到岳飞不知道高宗的心意么,或者说 岳飞不能够贪污点钱,纳几个小妾做做样子,然后禀告高宗“哎呀,顶不住了,腿都软了,虽 然陛下一心想迎回二圣,但臣已拼了老命啦,望陛下允许臣回老家修养个百八十年,待时机 成熟再战不迟。。”来免除一死么,完全可以,秦桧可以,小书童我也可以,但文人的气节在 岳飞身上强烈的体现出来了,他直接来了一句还我河山,所以我们后人走到岳飞庙都要到去 祭拜祭拜,还可以吃吃油条。 3.文人琴就是一个有着文人优秀品质的人在弹琴而已,当然技术肯定是过关的,因为技术不 过关无论你是文人还是小人,只能说我在练琴,我在学琴,而不能称之为我在弹琴。 小书童自叹没法做个有节操的文人,因为俺胆小怕死,贪美色,还喜欢以贫道自居装莫 测。但非常仰慕文人表现出来的气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吧,愿做文人的一个小小书 童,但是问题来了,书童是不是只能和丫鬟结婚。。。
琴学感应篇之--技与境争之根源 首先,音乐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人文科学。 各位施主,你们在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给自己定位,你是一个古琴音乐欣赏者,还是 一个古琴音乐演奏家,抑或是一个古琴音乐创作者,抑或三者皆是。 1.如果你只是一个古琴音乐欣赏者,你是一个意境的接收器,作曲者通过演奏者将音乐传 播给你,你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以及人文修养等来联想出这首曲子给你带来的意境,这和 技术完全没关系,根本没必要争(此处也包括那些古琴业余爱好者,听听古琴,没事摸一摸,弹出点节奏,自我欣赏陶冶情操的)。 2.如果你是一个古琴音乐演奏家,你是意境的发送器,你的首要任务是将作曲家的谱的曲 子,通过你精湛的技术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技术对于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你无需去争。 3.如果你是一个古琴音乐创作者,你就是意境的原始创造者,可以说这是需要天分的,技 术可以不断的学习精湛,但是真正意境的创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这些属于天才的音乐 人,对于他们来说,意境随时能随时转化为音符,这些人他们有的是意境更有音乐的理论知 识和古琴的演奏技术,但技术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终追求的东西。 4.以上皆是,那自不必说,那就是大家,一代宗师之集大成者了。 故自己的定位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也许是产生争论的原因吧。其实贫道认为斋主是 很重意境的一个人,青吧也是一个很重技术的人,只是他们现在对自己的定位要求不一样而 已。 最后引用莫扎特的一句话与大家分享:“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 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 多次。” 话痨小夫妻 @年_成 @Theokoles 玻璃玛雅 @云壑斋主 腹黑青吧 @青衿红袖 水货 @找砖拍半仙 老油条 @士兵图籍
学琴小记 贫道学琴时间不长,不间断的两年有余。论琴技入门而已,论音律只知百之一二,但爱琴之心,贫道只想对吧友说一句,你懂得。。。 小小心得,零星感悟,皆肺腑之言,所写内容,不娇不卑,唯求真实,不敢独享,故发此文,以求同志,共勉共励。 1.调音 我记得才开始学琴时,最怕调音,一旦音不准了,或者不小心碰了琴轸了,我立马就慌了,因为我五音不全,对音的高低概念太差,虽然我把泛音调音的弦和徽位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就是听不出来(现在好一点了,但是和各位吧友比起来肯定差太多了。。。),所以那一段时间都是请老师帮调音,或者干脆借调音器调所谓的标准音,往事不堪回首,很麻烦。 后来我买了一套琴曲集成,我翻了很多谱子,发现很多开篇都有个调弦入弄的曲子 我再定睛一看减字谱 这不是仙翁操么?而且大部分都是散按应和,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泛音音高敏感度差,但是对散按应和很有感觉,于是我就用散按应和来调弦了,调弦的标准就是仙翁大间小间散按应和,最后再把曲子弹一遍,看有没有跑掉,我音感较差,但是我知道旋律啊,因为旋律是一段音,好几个音符组成,这样像我这种音感较差的普通人一听就能听出差异了。久而久之,现在拿到琴就有了先来一首仙翁操的习惯。 所以泛音调音两根弦对贫道来说就是 :“嗡 嗡” ,散按调音的两根就是 “叮 咚” ,所以贫道只能选择 “叮 咚” 了。。。。 以上经验是献给那些对泛音音高没有辨识度,像贫道一样只听到 “嗡 嗡”的琴友。。。 2.吟猱 为了分清吟猱,贫道不知道看了多少琴谱,就为了看前面几页吟猱是怎么写的,不过发现大部分都是雷同的且描述也不是很精确,大概整理了一下如下: 1.首先确定的都是按音音位发音后再触发的事件。这一点就明确决定了,吟猱都是实音发出后,我们才能开始吟猱,不能像逗或者唤什么的乘音而上,乘音而下等弹法。 2.离开音位的位置猱大于吟。从音位上下距离来说 ,一般琴谱上会这样写”吟不出三四分,猱不出五六分“(我觉得太大了,应该各减两分。。。),但明显肯定的是猱的幅度比吟大。 3.如何移动?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个明清各谱上吟的观点是很一致的,都是音位左右来回少许,渐弱至本位结束。但猱有点不一,有的说是音位左右,有的是只在音位的下方到本音位为止的范围,还有的是音位上方到本音位为止。 贫道自己通过看明清以来的琴谱和老师所教的指法总结如下 吟:音位左右细微移动,不出一分,均匀用力,直至本音位结束。以音位为零点,吟是从零匀速移到到一较小负数,然后再匀速的移到到一较小正数,如此几次,最后渐进于零。 猱:音位向左退复三四分,用力不均匀, 退实而复虚。以音位为零点,猱是从零加速移到一较大负数,然后减速移到零点,如此几次,最后渐进于零。 3.挑 贫道认为右手八法最难的就是挑,我发现很多琴人和视频里用挑的时候都是用拇指侧扶食指,经过仔细的阅读历代琴谱和自己的实践总结,挑应该是要拇指指尖顶住食指头的肉心,这样挑才最为灵活最为坚实。 4.过弦 贫道的原则是上下两弦同一微位则用一指两弦,反之用过弦。 5.记谱 贫道学琴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记谱比较快吧,一般十段的曲子两小时可以记住减子谱(当然只是记住不看谱而已,但弹的时候后要慢慢的回忆推算)。我想这可能是我从小喜欢数学,喜欢找规律的原因吧。其实也就是懒,因为懒所以遇到问题和事情我都想找出规律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从而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因此贫道觉得在学琴曲的时候可以先花一点时间把曲谱记下来,这样上课老师教的时候,你只需关注老师弹法的细节和节奏,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找弦找徽位上,提高上课效率。这也是贫道唯一能给初学琴友的经验吧。。。 记谱,不必死记硬背,好的琴曲,曲谱指法安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能通过归纳推算出的。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上下段不同音高的同一旋律呼应,指法勾踢呼应,散挑勾按散挑呼应,按挑散勾按挑呼应,掐起上弦同徽位按音呼应等等。所以一首曲子可以分解成n个呼应,你只需找出呼应记住这些呼应就可以了。 6.琴 好琴固然是好,贫道也喜欢好琴,不过毕竟只是个器物而已,不必花太多精力和钱财去追求,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学琴之人,不在于我们有多好的琴,而在于我们的妙指能弹出怎样的旋律,这样的旋律会不会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在于我们学琴道路上发现的多少乐趣;更在于我们在抚琴当中能否感受体会到古人留给我们的思想与情操。 7.品 虚怀若谷,不争强好胜,多发现别人弹琴的优点,学而用之。 8.指南针 贫道学琴的策略方向是分三步并行走,贫道所说的并行不是指一心三用,而是一心一用+一心一用+一心一用。 比如贫道每周有7×2=14小时的学琴时间,我会花6-7个小时把老师所教的曲子练好+复习已学的曲目。这是一条线,在这条线上我会一心一意不会做任何其它事情。 另外我会把其余剩下的时间自己捣鼓,看琴谱,学老师不教的曲目。 因此我的学琴路线是 1.老师会传授的琴曲,比如后面的流水,龙翔,潇湘,广陵等我会按照老师的进度学下去,我自己是绝不会动这些曲子的主意的。。。(我想估计这还需要5年时间) 2.在熟弹老师传授的曲子之余,之间隙,我会自学老师不教的曲目,比如梅庵长门,捣衣,风雷等曲,川派的读易,秋水诸曲。 3.还有就是我现在尝试做的,摸谱,摸古人之谱,不敢用打谱一词,因为琴艺和音乐素养都不高,但是摸谱还是可以的,按照古人留下的谱,按照正确的指法弹下来,虽不知到节奏,但正好给自己用来揣摩。 所知甚少,以上只是自已的粗潜认识,做个记号,希望自己对琴的理解没有出太大的偏差。。。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