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无仇一家亲 roma631
关注数: 69 粉丝数: 685 发帖数: 8,110 关注贴吧数: 75
成都,名称的由来。 一、早期文献所见“成都” 1、(战国)《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2、(战国)《庄子》:“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 3、(战国)《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4、(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5、(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6、(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君开明立,号曰丛帝,…九世传开明尚焉。开明尚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三都,号名城” 7、(晋)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 8、(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说: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9、(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 二、战国至秦考古出土“成都”相关铭文 1、战国·成都矛 雅安荥经县同心村船棺葬出土。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弓形双耳间骹面铸饰浅浮雕虎像,一面铸虎的头顶和前驱,另一面铸虎头的下颚。虎首前端的骹面阴刻铭文“成都”二字,刺身脊上另阴刻一“公”字。 1.jpg 2、战国·吕不韦戈 广元青川县白水区出土,正面为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东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铸文:“蜀东工”。 2.png 3、秦·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有“成都”墨迹。摘录如下:“……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以律食。” 3.jpg 4、战国至秦有“成亭”、“成市草”铭文的漆木器 4.jpg5.jpg 三、专家解读 1、“成都”为建成都城之意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说法出现最早,流传甚广,但该说法并不为现代学者所认同,普遍认为周族迁岐的历史事件与成都无关。 2、“成都”为成功、成就之意 任乃强 任乃强先生在《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2期)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但这一观点后来被任先生自己否定了。 3、“成都”由“成亭”、“成市”发展而来 徐中舒 徐中舒先生在《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1983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国语·晋语一》有“狄之广漠,于晋为都”一句, “都”就是古代边境上没有城防建设的自由都市,“成都”之名是从“成亭”、“成市”逐渐成长起来的。 沈仲常、黄家祥 与徐中舒的观点类似,沈仲常、黄家祥《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的得名》(《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 年)一文中也认为“成都”是从“成亭”、“成市草”等发展而来的。《华阳国志·蜀志》、《史记·张仪列传》中载的张仪城成都,更筑新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这样的自由都市就比战国或战国以前的“成草、亭、市”的范围更大了,加之蜀王开明曾建国定都于成都,故于战国晚期出现“成都”一词,汉代之后才逐渐流行。 4、“成都”是华夏语对蜀语的音译 温少峰 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3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都”表示“地方”、“地域”。由此得出结论: “‘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后任乃强先生也撰文认同这一说法。 5、“成都”为古蜀语对华夏语的音译 刘冠群 刘冠群《“蜀”与“三都”得名管见》(《新都史志资料》,1983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然后,认为古蜀人 “成都”这两个音节的实际语音相当于或接近于现代汉语的 “dudu”,而蜀语 “dudu”就是蜀都的意思;由于译名时蜀国已经灭亡,故不译为 “蜀都”而译为 “成都”;成都就是蜀国 “终了的都邑”的意思 6、“成都”得名于开明氏 孙华 孙华《成都得名考》(《成都文物》,1991年3期)认为,蜀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庸成氏,因此,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应当与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庸”或“庸成”相同,本意为“垣墉城郭”,后来抽象作族名或国名。“成都”二字的含义“就是成人聚居之地,也就是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聚居的地方,……也可进而解释作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蜀国的都城”。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城市,但是请不要诋毁别人热爱的城市。 最近新一线城市排名又出来了,每到这个时候成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排到后面的总有不服气的,每个人对其他城市的了解都会有差别。 这些了解无非就是新闻媒体,或者道听途说。就算是短暂停留,或者到过这个城市的某一区域,就像管中窥豹,对他也是不了解。何况中国每个城市都在快速发展。 如果你的城市没有排在前面,请多一些宽容。现实不会因为你的愤怒而改变。城市排名背后的多元认知与宽容之美,中国新一线城市榜单揭晓,在社交网络上掀起的热议如同夏日的季风,裹挟着各类城市的命运沉浮。成都作为榜单前列的"常客",又一次成为热议的焦点。这座被芙蓉花与辣椒混合香气萦绕的城市,似乎总是站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在赞誉与质疑的交织中演绎着独特的城市叙事。 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来自碎片化的传播。清晨刷到的一篇公众号推文,深夜视频号跳出的旅行vlog,某个论坛里的网友吐槽,这些经过主观加工的信息碎片构成了大众对城市的认知图景。就像透过棱镜观察彩虹,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关注的色带,而忽视了光谱本身的完整。 新闻报道呈现的城市形象常带有选择性。当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与成都人民公园的竹椅都被简化为符号,城市真实的肌理就被简化成扁平的剪影。那些穿梭在太古里与宽窄巷子的青年,用手机镜头记录着城市日常的居民,他们眼中的城市温度,往往被宏大的统计数据冲淡。 临时访客的观察更显片面。在春熙路匆匆一瞥的外地游客,或许惊叹于太古里的时尚气质,却难以感受玉林小酒馆深夜的烟火气息;停留三五天的商务人士,记住的可能是金融城的摩天楼群,却错过了武侯祠檐角低垂的晨露。这种猎奇式观察,如同用吸管啜饮整片海洋。
某妖不到台的直辖耿直人,为什么要对成都用尽全力污蔑,原因在这 耿直人的日常 1,“川X一家亲,XX世代仇” 首先川X是不是一家亲,先问问你们耿直那帮年轻人是否还认川妈。你们可以看一下那些人是如何侮辱川妈的?至于成X是不是世代仇,我不知道,至少在成都生活的人没听说哪个有这种说法,倒是可以看到网络上大量重庆IP频繁提到“XX世代仇”,我就不清楚,你年纪轻轻都没到过成都,跟你有什么仇,这种人就是极其容易被洗脑的“猴” 2,“直辖时四川甩了XX个贫困县给耿直市” 大家可以查一下1996年全国GDP是多少,全国有多少个贫困县,四川总共有多少个贫困县,这些都是全国人民在的带领下,艰苦奋斗才脱离贫困,只说给你贫困县,没有贫困县你有资格直辖吗?你直辖敢不要万州涪陵吗?不要万州涪陵,就靠你重庆主城发展机会立马被掐断,恐怕只能跟贵州一家亲了吧。 3,“成都吸血” 成都发展得好就是吸血,耿直市发展得好就是均衡发展,我不晓得你们哪来的自信。你是怎么有脸否认成都两千多万人共同奋斗的成果。成都早期人口960万人,如今两千多万人。有一些是新成都人,还有老成都人共同建设发展,安居乐业居住生活,成都的发展留住了四川人(包括耿直市来的),吸引了外省人,不至于让四川人背井离乡,把财富和人留在四川不好吗? 4,“22个充电宝” 至于“充电宝”,那是对成都发展得否定,也是对四川21兄弟城市的侮辱,更是对耿直市自己的侮辱,因为耿直市是第22个“充电宝”一个人口外流的耿直市好意思吗? 5,“成都容易地震” 方尼玛枸杞,这是毫无底线的耿直杂税,喜欢拿四川人的伤痛来标榜自己耿直市比成都安全。全国哪里没有自然灾害(干旱,台风,暴雨,泥石流,洪水),只是形势不同而已。反观耿直市主城区域夏季爆热,冬季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历史上人烟稀少。 首先成都所处的扬子板块,地质结构相对稳定,成都平原是冲积平原,地下是几百米厚的沉积层,地质结构平坦稳定抗冲击。几千年来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富足不好争斗,但是外敌来临必定奋起反击。 6,“成都打压” 铁路局放成都,民航局放成都,那是家战略。 现在重庆火车站更大了,铁路网规划比成都好了,又有猴跳舞出来秀优越感了,以前说成都局打压的那帮猴哪里去了?至于民航,天府机场是服务全川(包括耿直市)和全国人民的,那不是成都的机场,那是四川的机场。耿直市的地理位置不适合扩建第二机场,这一点领导是很清楚的,希望耿直认清现实,眼光不要局限于盆地。 以上是耿直猴直辖IP常常发表的言论,通常会暴露他们狭隘的本性,是极其无知愚蠢的行为。 耿直狭隘的半岛思维,很多人还以为只有渝中才能代表重庆,耿直主城人骂人家区县的是“弯脚杆”,“口音贼”,“农民”。曾经的川B,对于老大哥成都更是用尽一切办法挖苦侮辱。无视整个四川的发展成果,四川人民的艰苦奋斗,污蔑成都。耿直猴说成都靠吸血,抹杀成都两千多万人奋斗几十年的成果。眼看成都即将全方位超越耿直,气的半死不活睡不着觉。导致整个耿直猴群体癫狂至极,背弃共同发展的使命,利用直辖市的优势拼死打压限制成都发展,殊不知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站在耿直市那一边。成都的发展不可阻挡,耿直市必然被远远甩在身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