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看西安 603星光
爱上音乐
关注数: 71 粉丝数: 448 发帖数: 397 关注贴吧数: 13
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   201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由西安市代管西咸新区。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现西安市与西咸新区一张蓝图、一体建设,助推大西安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奋力谱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特制定《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本规划是西安市行政辖区和西咸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是西安市行政辖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10745平方公里。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总结西安市及西咸新区设立以来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客观研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抓住和用好大西安“追赶超越”的历史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上下秉承“一张蓝图干到底、补齐短板求突破、多措并举惠民生、创新管理促和谐”的工作理念,着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启了千年古都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西咸新区自成立以来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主题,积极应对发展初创期的各种困难,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西安市生产总值达到6257.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服务业占比提升6.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4%和35%。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技术市场交易额、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一,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西咸新区产业聚集和吸引人气方面初见成效,新加坡普洛斯、瑞典宜家家居、华晨汽车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先后引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大学区管理制、医疗卫生服务县镇村一体化等自主改革成为全国亮点。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值181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2倍和2.3倍。全国最大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17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西安成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西咸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开放型经济综合试点扎实推进。成功举办2届欧亚经济论坛、4次丝路城市圆桌会议,建成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批复,开通运行4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731.7亿元,建成区面积从451.38平方公里扩大到54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70%提高到73.4%,高陵、户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和公交都市建设,新建运营铁路北客站、2条地铁线路和2条高速公路,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李家河水库建成供水。西咸新区主要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五个新城之间的联通和新区与西安、咸阳两市主城区的对接,区域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群众福祉持续改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重和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80%,2016年,城乡居民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30元和15191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和1.7倍。2012—2016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3.93万人,50.7万贫困人口提前实现阶段性脱贫。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竣工43.58万套,完成8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42个棚户区征收搬迁,率先在全省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础教育配置更趋均衡,分级诊疗体系已覆盖470万城乡居民,体育、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的前提下凸显古城风貌,深入挖掘周秦汉唐文化的当代价值,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遗产点成功申遗,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建设风貌。南门城墙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开放,成功承办2016央视春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建成49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92亿元。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西安市5年来持续加大秦岭北麓保护力度,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27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6%,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1.2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渭河南岸景观长廊以及124公里堤顶路全线贯通,如期完成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76万亩。西咸新区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筑产业化、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等已成为新区建设亮点,获批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中存在工业不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军民融合发展不足、经济开放度不高、县域经济实力较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不匹配、金融业发展不够、创新转化能力不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十大短板。对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干部队伍在思想解放、精神状态、服务意识、工作标准等方面,与“追赶超越”要求还有差距。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媒体人点赞大西安,发展建设成果 “2018世界华文媒体西安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全球12个国家、17家媒体的负责人及资深编辑记者先后前往西安高新区、国际港务区进行考察采访。点赞大西安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成果,也为西安如何创新产业发展、推进内陆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提出了建议。   历史与现代结合   让西安更具“国际范儿”   “西安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韩国中外通讯社副总编龙敏在昨日的行程中,不禁发出感慨:“西安让人震撼!”   采访中龙敏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西安,过去,西安在她的印象中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这次来了以后,西安让她感到非常震撼。“下了飞机以后,我到得比较早,就去大唐不夜城转了一圈,走在那里好像回到了古代,真是太美了,我用手机拍视频的时候,感觉像穿越了一样。”   谈及昨日在高新区和国际港务区参观时的感受,龙敏说:“今天参观以后,我感觉西安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先进的、带有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在科技、文化、发展理念、城市设计等方方面面都位居全国前列。西安在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我要把西安宣传到世界,再把世界带回到西安。”龙敏表示,此行她要把西安的发展变化传播到国外,让海外人士更加了解西安。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做好“一带一路”文章   “我是第一次来西安,此前对这座城市向往已久。”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社长吴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西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将第一站安排在西安,更让这座城市吸引了全球媒体关注的目光。”因此,在结束全国两会的采访后,吴敏专程跟随采访团来到西安,开始了他与这座向往已久城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虽然在西安停留时间不长,但感触很深,尤其是在对西安高新区和国际港务区参观考察后,西安在高科技产业创新、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程度上,都超出了我的预想。”吴敏坦言,昨日上午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他了解到,西安在高新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已经站在了世界前沿,拥有全球领先的科研技术。他认为,西安应当持续建设科研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尽快走向市场。   吴敏建议,西安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应当“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西安也有很多优质的本土产品,旅游资源更是十分丰富,如果能通过类似活动,将本地品牌整合后推向‘一带一路’的大市场,促进西安和欧洲各节点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有效推动西安借助‘一带一路’节点优势,做好‘一带一路’文章,更好地走向全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