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十乐队 盘十乐队
关注数: 75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4,339 关注贴吧数: 68
每日一贴摇滚风格-迷幻摇滚 简介 盛行于60 年代中、后期,是嬉皮士运动的产物之一。其音乐特色是震耳欲聋的强烈节奏、尖厉响亮的电吉它单人或双人演奏。不同于重金属摇滚,迷幻摇滚没有一定的曲式,即兴演奏的成分较多,其无旋律的音调变化多端,常常富有精彩华妙的表现。“酸性”(acid) 一词是迷幻剂LSD的俚语代名词,酸性摇滚因为具有狂热的迷幻音乐特点,故有其名。代表乐手、乐队有:Jimi Hendrex、Jefferson Airplane、the beatles、the Doors、the Greatful Dead,Pink Floyd等。这些组合其歌迷都蓄长发、着彩色鲜艳的服装,持有反世俗的态度,这种外在表现与音乐一样重要。 编辑本段背景 本篇介绍的是美国的迷幻摇滚(六十年代) “嬉皮”运动与摇滚乐,特别是迷幻摇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它是一种颓废、堕落的反文化运动,尤其是对当时的毒品泛滥及性解放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只看到了“嬉皮”运动的一个侧面。 “嬉皮”运动实际是50年代“垮掉一代”的一个变种延续。对于未经历过二战的新一代美国年轻人来说,他们不用 劳动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们父辈辛苦一辈子所追求的“美国梦”,他们有着漂亮的住宅、汽车、立体声音响、电视和足够的零花钱。但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空虚。许多人在失望之余,去追求一种比目前生活方式更美好的东西,以充实精神世界。他们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提倡和平主义、利他主义。早期的“嬉皮士”是 一些很有素养和理想的青年。决非人们想当然的那些肮脏邋遢、衣衫褴褛、吸毒成癖、逃避现实和性变态的流氓。他们留长发、穿奇装异服,是为了排斥当时美国光洁整齐的形象。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 对摇滚乐、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形态及生活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嬉皮”运动发展到后期,便背离初衷,向两派发展。一派是真正的理想主义,一派是纯粹的享乐主义。而后者的吸引力似乎更强烈 一些。此时的“嬉皮主义”已变成了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一点明显地可以在摇滚乐中得到例证:“甲壳虫”作为理想主义者,专门演唱一些关于爱情、和平与冥想的歌曲,而“滚石”和“大门”乐 队则到处肆无忌惮地赞美性爱、毒品、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 “嬉皮”运动对摇滚乐的影响很大,反过来摇滚乐对“嬉皮”运 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开始,嬉皮士们喜欢成群结队地坐在海滨和公 园聊天、弹奏乐器、唱歌。这种集会叫“狂欢大集会”,而每位去那里的人都是促使这些集会成功的积极参加者。当集会的人群越来越多 时,摇滚乐队便开始表演,但同时乐队的表演又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因为音乐的声音完全压倒了一切,整个集会的气氛便被摇滚乐队和他 们的音乐所控制。终于,在加州阿尔塔蒙特的“滚石”演唱会上发生 的一桩凶杀案给这种集会敲响了丧钟。当“滚石”演唱他们的经典作 品同情魔鬼时,号称“地狱天使”的摩托党徒在舞台前痛打并刺 死了一名听众。从此,“嬉皮”运动进入了尾声。那些“嬉皮”运动的幸存者也摆脱了“嬉皮”的狂热,开始自我 反省和思考。这种现象深深地影响了70年代摇滚乐,与60年代相比,70年代摇滚乐少了一份狂热的反叛和说教,多了一份颓废和思考。同 时由于70年代复杂的社会背景(水门事件、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崩 溃、中东战争、石油价格等等),造就了摇滚乐坛的异常繁荣。随着 “嬉皮”运动的结束,迷幻摇滚也随之趋于破灭。美国迷幻摇滚集中在旧金山、洛杉矶地区,偏重于民谣/布鲁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