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勿半
番茄沙司1009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关注数: 100
粉丝数: 515
发帖数: 13,061
关注贴吧数: 28
拍几张图共赏 闲来拍几张图,共赏。
旧名已用十余载,换一个新名 接触半两十余年,从断代到辩伪,从历史到工艺,从考古到简牍,看了很多也想了不少。逐步了解了半两钱,了解秦人风俗,了解那个战火连连的时代。但在历史潮流之下又不只有战争,有黔首缴纳不了赀钱去为官府作务的,有黔首买卖找官府作两瓣木券凭证(类似于今天的消费凭证)的,有卖酒卖虎肉、虎骨的,有做佣沽酒花费一钱的,有过河坐船十钱的,也有秦始皇统一之时颁布“赏赐结算”诏令的,就像一个赛年结束了开始结算一样。秦人又不止是秦人,底层平民有着数量相当的戎狄部族,贵族采用仰身直肢葬而不用屈肢葬。《为吏之道》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的内容,可见秦不只是杀人取首系腰间,驰骋沙场为功爵的时代。秦人的吉语印多取志向方面,比如“日敬毋治”、“壹心慎事”、“充地广邦”、“富昌”、“正行”,相比汉代“多利”、“万利”更为大气一些。总之玩泉又不止是玩泉,有趣的内容非常多。 附上《为吏之道》部分共学。 ●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夬(?)。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间(谏)勿塞。审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桥(矫)之。反赦其身,止欲去?(愿)。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员(圆)。尊贤养孽,原?(野)如廷。断割不刖。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恿(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审耳目口,十耳当一目。安乐必戒,毋行可悔。以忠为榦,慎前虑後。君子不病?(也),以其病病?(也)。同能而异。毋穷穷,毋岑岑,毋衰衰。临材(财)见利,不取句(苟)富;?临难见死,不取句(苟)免。欲富大(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大(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脩身,过(祸)去福存。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祝各位吧友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祝各位吧友日利千金,藏以清昭,乙巳岁安。
陕西发现西汉初年叠铸半两钱树研究 关键词:西汉、半两钱、叠铸、关中地区 摘要:2017年夏陕西西安发现一批西汉初年叠铸半两钱树,据笔者调查得知其中五件钱树中有四件保留了部分钱体,依此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系统整理历年以来西汉初年层叠铸钱的遗存资料,揭示了西汉初年全国铸钱工艺大致分化为三类,明确了层叠铸钱工艺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关中地区。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战国至秦代的各地铸钱工艺与铜料资源的管理政策,探明了关中地区拥有技术与资源的双重优势,为层叠铸钱工艺起源于关中地区奠定了基础,并结合当前汉代早期半两钱研究的最新成果,确认该批西安地区发现的叠铸半两钱树年代为汉高祖至汉惠帝初期,为叠铸技术初级阶段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实物。
2025元旦快乐 新年新气象,祝各位吧友元旦快乐,新的一年收获满满。
发点最近新入的半两钱,随评 行情不好,买点喜欢的,基本都是小半两。
秦都咸阳城新见半两钱陶母范探究 拙文整理了咸阳城已披露的八块半两钱陶母范,其中2002年咸阳城聂家沟遗址所出陶母范彩图为袁林老师、姜宝莲老师提供,在此特别感谢。其余数块现经核实,皆为咸阳城府库遗址南部由考古队工作人员采集到,总数量约20余块,同时采集到的还有大量瓦当、龙纹空心砖残块、磨石、与咸阳府库遗址相同的半成品石磬等。这些半两钱陶母范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大、中型两种“横向茬口型”半两钱为秦代官铸半两钱,再结合QLCM1中此类秦半两钱的发现,两者是可以互证的。技术(范式)的发展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期待未来有更详细的考古资料得以公开,从而更精准地还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真实的货币使用状况。
关于西汉吕后八铢钱的新文章 一直被系统删除,以图片形式发送。
尝试复现一下秦吏收钱并记录于木椟的场景 新拍几张图
上海博物馆-东馆(货币馆) 东馆开放了,拍了些半两的图,共赏,都是些熟透了的藏品。
新拍了点图 随评,旧藏新拍的图。
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半两 之前去了钱博,拍了点清晰的战国半两图,共赏。
最近没什么收获,发一组之前买的 汉初瑜伽半两,随评。
凑了一对,随评 巧合之下,凑一对玩,虽然有些隐起,喜欢就好。
甲辰龙年,辞旧迎新。 祝大家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愿诸位吧友、泉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事业进步、学业有成!事事如意好运连连,天天开心幸福满满!收货满满!对半两钱的收集研究工作更进一步!
西汉“八铢钱”“五分钱”“荚钱”考辨 一篇关于西汉八铢钱、五分钱的新文章,转自《中国钱币》2023年06期,作者杨君。
发几枚新入的 随评,新入几枚,共赏。
发几枚新入,随评 两枚字口不错的
“豆半两”形小如豆故而得名,直径不到一厘米,比鸡目五铢更小,肉厚有郭。虽然没有文献资料证明其参与过流通或性质,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小的铸币了。据研究这类半两钱一般成串出现于陶俑身上,推测为半两小瘗钱。
随评,抽空拍了点图共赏 早些年留下自藏的辉县坑,现在也不多见了,相机拍的图。
抽空拍了点图,随评 早些年留下的辉县坑,现在也不多见了,相机拍的图。
试举例“青川七钱”对应之半两
随评,整理了几枚汉四铢半两 字风各有特点。
随评,发几个小半两 最近在整理库存,拍了几个留浇铸道的小半两,个人偏向于汉初
随评,新入几枚 这几枚状态都不错,降半、传型、分脚两,字风放逸的也有。
横向茬口型半两,随评 最近整理了下横向茬口型,这种也属于直流范式,范面钱腔左右另有支流道。
随评,新凑一对 又凑到一对,半字小,两字右倾,风格比较独特,非同腔所铸,或许是某位工匠的制范风格吧。
新入一枚战半,半字首部较大,下横短,中竖隐起至底,两字上横清晰,两字中双人清晰,钱文古拙遒劲,匠刻味十足,布局则依然是战国秦半两的长半风格。 没有永远的藏品,因为收藏只是在数十年的光阴岁月里决定它的去留;也没有永远的藏家,因为藏品可以留存千年而藏家不行。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也正是这份余温,让藏家们心向往之。
是小小的钱币沉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还是两千多年的光阴造就了斑驳浓缩于这小小的钱眼之上?当年的大匠们早已不在,留存至今的仅有些许凿痕、文字的传承和引人遐想的匠作画面。
挺久没有有趣的收获了,最近新入了右边这枚,它俩能相遇也算是两千多年的缘分吧,看字风可能是同一工匠所刻范。
新入几枚乾元,共赏之 人言唐钱多精整,直边可立于案,常联想到大唐盛世之繁华、万国来朝之盛况,然中唐时安史之乱使得洛阳、长安一带惨遭劫掠屠城,全国人口从5200万骤降至1600万,河南至关中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百姓十不存一。肃宗乾元元年七月,为筹措军费,行重宝钱,用一当十;二年九月再行乾元重轮钱,用一当五十。至三年四月米价翔贵,人相食,饿死者委骸于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唐肃宗取乾元为年号亦是希望唐王朝历经磨难之后能有新的开始,但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剥削却为之更甚,所以历代虚值大钱的背后总有百姓们流离失所、蒙受苦难的历史阴影。
发点今年的收获吧,一枚字高挺如城墙,一枚钱文放逸,工刻金石味浓厚。
关于秦大篆(籀文)与小篆的对比 对比春秋晚期(前537年)秦景公一号大墓石磬、战国中期商鞅方升(前343年)、惠文王时期的“秦骃玉板”以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铜诏板上的铭文可以发现,秦的大篆(籀文)与小篆乃是一脉相承,文字结构上除部分省笔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文字风格上秦大篆(籀文)似是更注重布局,多圆折,显得严谨、美观;后期的小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又受限于在硬质材料上刻写,多方折,不同于毛笔体书写易圆折,可见秦小篆相对秦大篆(籀文)而言更趋向于实用。
随评 心不翕翕,從野草斿。
二零二零收关之货,祝各位吧友新年快乐。 祝各位吧友们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有所想,必有所应,获得更多心仪的钱币。
随评 中型横向茬口型半两若干。
随评新入“凸块” 随评 新入“凸块”
随评最近没啥收获,都是小半两。 随评 最近没啥收获,都是小半两。
随评最近新入几枚,12、13克多 随评 最近新入几枚,12、13克多
随评最近新入 随评 最近新入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https://mp.weixi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l5m21EOOsYO85PfC0ICQsw&urlrefer=879836b03a0115735ff20662c553b3ef
随评最近新入一些 随评 最近新入一些
《横向茬口型半两钱初探》
随评新入几枚 随评 新入几枚
随评最近新入一些 随评 最近新入一些
随评最近新入几枚,疫情当前,祝各位吧友安康。 随评 最近新入几枚,疫情当前,祝各位吧友安康。
随评,年关将至,没有太大的收获,翻出旧藏拍点图。
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展开详细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了不少收获,随后对其中的一号墓葬(QLCM1)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据报告称,该墓出土了近万枚半两钱,大致分为四种,2.4、2.8、3.0、3.6。如典型器物代表图中可见有周正大样型半两钱与横向茬口型半两,从而能够确认这两型半两钱的始铸年代应该在西汉以前。
既然提及这款,那就看看图 参考下。
随评 双十一不买点不舒服
随评 最近新入几枚
随评 最近留意着攒了几枚横茬
随评 合范若干
最近比较关注的一式,重多7克上下。
陕西首帕张堡窖藏中亦出有此式。
随评 比较常见的一式
随评 挺喜欢的一批
早些时候入的一批,底子不错,部分背不规则隆起。
随评 直径都2.7左右
随评 四铢半两-蛇目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