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652 hav652
关注数: 24 粉丝数: 150 发帖数: 8,165 关注贴吧数: 65
关于本子刺甘地的问题。 本子和鲍斯合伙要灭甘地然后再把这个推到牛牛头上我觉的很符合本子一厢情愿的作死作风。首先说本子在南亚可以合作的通敌者中只有一个鲍斯,而尼赫鲁则是一个比较自大而又清高的人,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都将自己视为甘地的传承者,所以本子想利用他与鲍斯合作基本上不太能成功,而MSL中,真纳则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在英属阿三中,以旁遮普人和锡克人组成的部队是战斗力极强而又忠诚的,所以本子很可能要作一回无用功了,另外还有后勤问题,虽然浅野这个纸上军师出了不少的主意,但是他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日军的后勤问题,于是日军再深入到印度作战就要而临以战养战甚至无养可战的地步了,再一个就是浅野将决胜法宝压在了航妈身上,但是尼米兹这个老滑头可是学内燃机和潜艇出身的,因此太平洋战争不是用航妈打胜的,而是无数的潜艇兵们用鱼雷给码出来的。还有莫斯科没了这个槽点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话,而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则是本来就时日无多的老人了,在历史上快打完二战时就去世了,而且这老人家还有红军大脑这个美名,关于正是佐格尔的电报说本子关东军的保守战略才让苏联放心大胆的调动西伯利亚部队参加反击才打胜了莫斯科会战的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牵强的。从莫斯科战役全面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从西伯利亚地区调动作战部队了,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勇士就是从西伯利亚地区调派过来的后备步兵师,而德军则是因为毛熊的冬天以及泥泞导致的后勤不通才勉强打到了莫斯科城下,而莫斯科战役后就变回了原形。但是作者为了突出穿越者的因素,于是莫斯科就没了,但是我想问作者一件事,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这些优秀的指挥人员什么作用都没有?服了。他们又不是让那个林特指挥的。
关于小说中的史迪威 从小说中我看到的不是历史上的史迪威,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史迪威的简历吧。 1919年8月被任命为首任驻华武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20年8月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武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至1922年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1923年7月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翌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1925年9月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1935年7月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 1936年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 1940年7月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出任第3军军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可以这么说,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史迪威一直作为一名职业军官和一名半职业外交官在中国服役,其中在使馆和在驻华美军服役期间的表现也使其成为后来担任中缅印战区司令的原因,对于一些喜欢诋毁他的国粉们来说,有一件事他们从来视而不见,就是当这位将军被解职后,马上又到冲绳战役中接替在战斗中阵亡的巴克利中将,要知道,冲绳战役可是在当时很重要的战役,能让一名四星将军去接替一名阵亡的三星将军,这说明了其的重要性,而且在其后,史迪威接受了冲绳日军的投降。 他受到国粉敌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要求谁打日本人就给谁武器,于是便得罪了花生,另外在44年他派往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也是国粉大加鞭挞的所谓罪状,但是按照当时的观察组主官包瑞德上校,注意,这位也是一个名人,如果他来来不因为正治不正确而得罪了赫尔利,他本来是可以成为将军的,包瑞德也是一名老中国通,同时也是史迪威的老下级,两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第15步兵团时期。包瑞德上校认为在延安他们得到的对日军的情报是国民党的几十倍,对于日文报纸的最新抓到的日本俘虏保证了其情报来源的实时更新。
作者要是在的话请看一下。 我一不说正制,二不说各种XX。我只讲实际。 关于琼海军的武器装备,在小说后面提到要以56式半自动为主要步兵武器,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那么急,可以先当技术储备。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应该先装备栓动式步枪,因为以当时民众的教育情况,栓动步枪已经算是高科技产品了,而且在装备了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后,作战比的就不是装备而是后勤了,以当时的情况,在没有机械动力运输设备的情况下,以未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作战地域的情况下,只依靠马车和人力是无法满足一个作战部队的后勤供应的。还有就是56半使用的子弹的问题,7.62*39M43步枪弹的有效杀伤范围是400米,在现在看可能不错,在平原或山地就不行了,因此我认为子弹可以适当的缩小下口径,加长弹体,比如友坂的6.5毫米步枪弹,当然友坂弹的弹头和发射药筒可以适当缩短一些,这样在携带和后座力的问题上就可以解决了,我个人认为子弹以6.5*45就可以。另外栓动步枪在没有经过正规教育的士兵手中也可以正常使用,只要学会日常保养就可以了,毕竟56半和马克沁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高精尖武器了。还有就是火炮,75小姐和90步炮是不错,但是步兵还是缺少伴随支援武器,因此我认为可以生产一些82或60迫和低压掷弹筒,这样也可以加强步兵班在面对机动骑兵时的作战能力。因为这两种武器一不占用太多编制,甚至不占编制,比如掷弹筒,一个步兵班在带步枪的情况下可以再加强一支掷弹筒,而步兵班的成员可以分担弹药,或者像脚盆步兵那样,手雷与榴弹通用。其次就是面对的敌人,后金的骑兵能力很强,因此马克沁是需要的,然后对于那些步兵,栓动步枪就可以了。而西班牙和英国,虽然在琼海保卫战中有几支琼海步枪被英国人得到了,但是以英国人的化工和钢铁能力,能改装成燧发枪就不错了。而且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使用的战法还是西班牙大方阵或莫里斯方阵,而那个有名的多线列战术还没有成形。因此在对付这些欧洲国家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先进的武器。 还有一点就是知识的传承以及适当的将一些技术保留而不去开发,因为一旦技术过多,人往往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了。因此适当的将一些技术不再开发,让后人去研究会对知识的传承产生很好的延续。 最后,欢迎大家讨论。
现在看战后吧。 仗打到这份上,从篮球上说,已经进入了垃圾时间,就看是谁的比分大,在新明,麦克老狼在那里被八路们打的欲仙欲死,很可能最后因为游击战而撤退,北非,巴顿则正在想如何在守住阿尔及利亚的情况下绝地反击让大根大出血,毛熊不用说了,先主刚挂新主刚继的情况下,娜塔很可能向夏莉那样在法国内战时进行观望的方式以补充为由子看美国和英国与大根大出血,因为娜塔只要不进攻而是以静制动则很有优势,很可能变为二战前期汉斯狂扫波波而英法在那静坐一样的局面。至于南美这些杂鱼军,则很可能被当作垃圾时间的替补放上场去进行试探,就如同朝鲜战争南朝军和抗战时期的伪军一样,先去趟地雷。 现在让我们看下不少朋友说的大杀器,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大蘑菇,很抱歉这玩意现在大根还没开发出来呢,因为时间不足,而且这家伙必须得是在对方不知道并且是在很重要的地方来那么一下子,让对方知道了这玩意的威力后,才能算作是威慑性武器,而如果战争结束了,在冷战情况下,也只能在对方没有制造出来前才有一些恐吓性,如果对方也生产出来了,那么就是双方恐吓了。同时生产用的原料富矿除了澳大利亚外,还有俄罗斯和比属刚果(非洲大陆),说起来,扔到脚盆的那个蘑菇就是用比属刚果生产的原料制作的。而且法属尼日尔的铀储量也是很大的。 因此,在冷战开始后大根需要很大的缓冲区,但是如何用地缘政治来加大战略纵深,首先是印度次大陆,这是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如果大根想在战后的冷战时期得到优势,首先就是先把阿三从英国家里给抢出来,因为英国现在的财力大出血已经很厉害了,全靠美国小兄弟和殖民地输血进行治疗,而印度作为英帝国的明珠与粮仓,是无论如何都想保住的,这也是在现实世界中蒙巴顿勋爵(亲王,人家至少在一战开始前还是汉斯的巴腾贝格亲王家的儿子,结果一战时改名蒙巴顿了,同时爵位也没了,好在人家后来用战功得到了缅甸的蒙巴顿伯爵)主持印巴分治后丘吉尔与其决裂的原因,因为丘吉尔认为他的密友把英帝国给出卖了。同时还要让非洲国家脱离殖民地的地位,这很有用,因为从人类宣言来说是解放被压迫的民族,到时候自自诩为灯塔的美国也得根着大根一起唱种族平等,不然,等着看灯塔国内的黑人XXx运动吧。好像马丁路德金在那时还是个小孩子吧。在让非洲民族自治的同时,可以让法国盟友(夏莉)宣布各殖民地为法兰西的自治领,并在自汉领的基础上变为以原母国为经济中心的经济体,这样以经济为手段,先把美国给排除出非洲,以大根的纸马克和蛋疼星人提供的各种BUG,无法独占非洲也能得到大根想要的各种原材料。其次就是乌克兰,先说咱们这的乌克兰,内战打的火热的原因就是美国把坦克开到俄罗斯的家门口了,这样就是笨蛋都不会认为毛熊能坐得住了,因为在以前乌克兰是美国(欧洲)与俄罗斯进行平衡战略的缓冲区,但是美国的革命输出(没看错,是革命输出)才让乌克兰打成现在这样子。好了,让我们说下小说里的情况吧,我个人认为大根如果不想和娜塔天天见面打嘴炮,最好的方法就是双方都承认以乌克兰为缓冲区,或者说是像瑞士那样的中立国,交换的方式是大根在乌克兰只有少量部队保证其中立国地位,而娜塔则可以得到优惠价格卖给她的粮食,而乌克兰则可以得到对方法商品收取的过境关税,同时当西伯利亚的天燃汽生产出来后,也可以得到过境费。而娜塔则得到了钱,大根则得到了燃料。但问题就是俄罗斯民间的那种大俄罗斯情结能不能被淡化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