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衰 夜夜衰
关注数: 0 粉丝数: 1,441 发帖数: 6,589 关注贴吧数: 6
值得收藏图文】【大型鹦鹉】以及【小型鹦鹉】的剪羽图文 【值得收藏图文】【大型鹦鹉】以及【小型鹦鹉】的剪羽图文 另外附上【非主流剪羽】 一、为什么要剪羽? ~第一,为了安全的考量而剪,一般人的家居环境通常是个违反原始自然的环境,鸟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并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有着太多的危险性,并不适何他们的居住。他们会为了找水喝会飞到人的厕所或者是花瓶上,因而被烫到或溺毙;也可能会因好奇心,跑去啄有电的电线;或者是因为看不到透明的玻璃,直接撞上去造成脑震荡或脖子断掉;更有可能飞到天花板运转的风扇中,直接被撞死。家中的热锅、煎锅、取暖用的炉火、或卤素灯等都有着致命的危险性。 第二,为了驯服鸟儿而剪。一只被剪羽的鸟儿将会更依赖它的主人,如此一来便更能教它一些技巧或让鸟儿更信赖主人 。许多时候在鸟儿发展他们的性向时,他们都会有挑战主人权威的问题,想成为鸟群中的领导者,如此一来就不会在乖顺了,甚至会开始咬人。 第三,为了防止逃脱而剪。这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但是很有帮助。许多鸟如玄凤都是属于体重不重且飞翔是非常轻松的。我们家的 Dandi 跟 Rocky 只需要两侧翅膀各有两根飞羽就可以飞了。Pearl 是一只身驱较大且活动力强的母鸟,甚至可以在主要飞羽 (Primary feathers) 全部剪后还可以飞,直到剪掉两根二级飞羽后才飞得不会过远。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最盛行的剪羽方法( 只留下最外侧的两根飞羽 ) 不理想的原因了。这种作法对你或鸟儿只是白费时间跟力气而已。你应该可以了解到不将你的鸟儿剪羽,逃脱是很有可能会发生的,到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二、为什么不应该剪羽呢? 在许多情况下,是有很多不应该剪羽的好理由。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些人认为鸟儿是与生俱有飞翔的权力。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我尊重它。观赏或展览用的鸟是不应该被剪羽的,他们得羽毛应该完整的被保留下来以让评审们鉴定是否有缺点。许多繁殖者将鸟儿放在空间宽广的笼子中,并且不剪羽让他们能在笼子中也得到足够的运动且在交配的过程中也能用翅膀来保持平衡,许多繁殖者发现有飞行能力的鸟儿通常比较容易繁殖成功。 一般来说,我强烈建议将养在一般家居环境中且当成宠物的鸟,主人们都应该为你的且鸟儿仔细且正确的剪羽。这样做是为了他们的安全及保持主人的地位。曾经有人批评这种利诱关系的做法是否对一只温驯的鸟儿好,我必须承认有时候这样的作法并不适当。就如果一开始讲的,这是你自己所必须去做的决定。我很有兴趣希望能听到一些宠物鸟儿有权飞行的不同意见。希望初学饲养鸟儿的朋友也听听看这些不同的意见,不要因为 " 专家这样说 " 或者是 " 鸟儿天生就会飞 " ,而不考虑自己养鸟的环境和安全性就随便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华丽的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型鹦鹉篇: 10元剪刀..鹦鹉专用...要剪羽之前..( 先把剪刀 擦干净 再用热水烫过)..切记唷左边 大翅剪5只......右边 大翅剪5只..... 翅膀 合起来 ..就很好看唷...^^ ( 左右 翅膀一定要 剪平均) ...
刚果和提姆那灰鹦有差别吗?   在我与非洲灰鹦鹉的相处期间,我一再听说在刚果灰鹦(Congo)和体型较小,颜色较黑的亚种提姆那灰鹦(Timneh)之间的差别。 行为顾问,繁殖户和同时饲养两种鸟的人总是认为提姆那灰鹦较不神经质,较少有啄羽倾向或者较少如他色彩较明亮又大只的表亲般动不动就有莫名恐惧症。   即使我就养著一只天不怕地不怕,跟著我哪里都敢去的进口提姆那母灰鹦,然而在最近之前,我一直相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过去我不太重视那些所谓提姆那比较镇定的理论,因为长久以来国内繁殖的提姆那的资料实在太少了。 以前宠物鸟市场多集中於体型更大,且有著鲜红色尾羽的刚果灰鹦。 再著由於在野生数量较多,刚果灰鹦最初就是被进口做为繁殖之用。 由於在数量上的差别,我以前觉得在统计上,自然会有较多刚果行为问题的记录。   不过,我的思想已经在过去几年改变。 现下,已经有充裕的提姆那繁殖用鸟,而且也有许多人有兴趣将提姆那做为宠物鸟。 例如,在最近的一个宠物鸟报告大会小组讨论中,我注意到提问的提姆那饲养者已经和刚果饲养著一样多。 然而,繁殖户和行为顾问仍然甚少在提姆那灰鹦身上发现有啄羽和恐惧问题。 我不愿意相信一个亚种比另个更好, 因此我决定仔细地观察两个种类的自然环境到底有何不同,而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麼才能带出我们的灰鹦充分的潜能。   <第一线索>   两种鸟之间在性格基因上并没有不同。 支持这想法的第一个线索就是从野外抓到的两种灰鹦身上都很少看到啄羽跟恐惧症的问题。 我曾经与从野外抓到的这两种灰鹦相处并且发现他们皆是极其稳定的宠物鸟。 过去,当你听说野外抓到的灰鹦时,它们都是关在小笼子且只吃种子饲料,但是你却从未听说它们有啄羽的问题。 这些鸟不可能是愉快的鸟,但是它们从未透过啄羽来表现它们的不安全感。   当然, 如果非洲灰鹦鹉是怕羞的鹦鹉且容易有著因为不安全,紧张所产生的一些坏习惯, 那我们应该马上就能在那些从野外抓来的灰鹦身上发现,因为在捕获的过程期间它们已经遭受很大的创伤。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这些行为顾问主要在手养刚果灰鹦上观察到这类行为问题。 这表示在我们手养,断奶 以及/或是 在它们学习社会化的过程上有些什麼不对。 不过,为什麼是刚果而不是提姆那呢? )   <学话>   我首先观察的事情是: 野外的刚果和提姆那在什麼年龄独立。 因为很少有同时对於这两个亚种的野外观察,我选择以学话当做决定独立时间的线索。 鹦鹉, 像是非洲灰鹦鹉和一些亚马逊鹦鹉,能模仿我们的语言,这使得学话成为社会化可测量的一个可靠原素。 我的想法是: 在野外的幼鸟在越来越独立的同时,他也变成不再倚赖父母照顾的鸟群中的个体。 在那个时候,他就必需学会更多不同的音调以便在群体内通讯和保持他的存在感。   我们知道鹦鹉,例如黄领亚马逊和蓝额亚马逊,是属社会化早熟且独立的种类,相对地少有恐惧症和啄羽的问题。 我们也知道这些亚马逊在很年轻的时候(通常是断奶的时候)就开始和独立成年鹦鹉一样会讲话及把话组成词句。 不过,刚果非洲灰鹦鹉与亚马逊不同。 虽然刚果灰鹦6 个月大时可能会讲一两句话, 然而他们通常在一岁之后才开始喋喋不休和懂得把话组成词句。 因为刚果在体型上接近于那些善於说话的亚马逊, 我把刚果学话较慢的现象归因於可能是因为刚果不如亚马逊一般那麼早就积极参与群体活动。 或许,刚果要到12个月之后才真正成为能参与群体的独立个体。   我利用网路调查来比较刚果和提姆那学话的能力。 当然,这只是采样小於100只鸟的一项研究, 因此只能描述一个趋势,而不是一个事实记录。 因此, 这整篇文章只代表我自己和其他人的理论,而不是任何陈述两种非洲灰鹦之间的通论。   提姆那的"学话年龄调查"结果与刚果非常不同。 虽然基于个人经验我已经知道结果将是什麼,但是我仍需要其它人的数据证明。 提姆那平均在6 个月大左右就开始很容易学会新话并且把它们串成简单句子 ....比起刚果,提姆那的进度足足快了6 个月。
鹦鹉喙羽病(pbfd)的认识 给不太清楚-认识鹦鹉喙羽病pbfd 的鸟友门.,希望能帮助到鸟友们 不要因为鸟没有毛或咬毛便感觉是pbfd. 其实一只无毛或者咬毛的鹦鹉,不代表它有pbfd. 一只外表完全正常的鹦鹉也不代表它没有pbfd. 如果要完全知道鹦鹉有没有pbfd,只可以带它去验血而清楚知道. 因为pbfd 是可以隐藏而不发出来的病,它不发病,你便不会知道它是否有pbfd. 我是新人,我的鹦鹉没有毛啊!! 那么真没有方法知道吗? 如果你不懂的情况下,有一只没毛的鸟你可以看看................................ 1(看看它有没有羽粉(在灰鹦及葵花鹦鹉身上) 一只有pbfd 的鹦鹉,是完全没有羽粉的. 什么叫羽粉, 羽粉是灰鹦及葵花身上的特徵,在它们近尾部位置.每当它们梳羽毛时候, 它们的头便会不停的擦尾部位置,所以它们的头和嘴也会沾上羽粉. 羽粉用来代表鸟鸟健康及防水/整洁羽毛的功能. 如灰鹦,你可摸它的头部白色面珠位置, 你便摸到会有白色的粉在你手指上. 2) 羽毛变形 不论什么鹦鹉都好,如果有pbfd的鹦鹉,一定会生长不健康的羽毛出来. 3) 不停换羽毛 会一路不停的掉羽毛及再生长羽毛出来,而那一些新长出来的羽毛便是会变形的. 鹦鹉通常会一年换2次羽毛(春季及秋季),换羽毛期间,可一天掉几条至十几条羽毛,只要不是一连四季都不停的掉羽毛及生长,不用太担心. 4) 变红羽毛(如灰鹦鹉) 一只正常的灰鹦鹉,是不会有红羽毛的(除了尾羽). 但如果我的灰鹦鹉有红羽毛,代表它是pbfd吗? 不是, 如果一只灰鹦鹉有红羽毛,也不代表它是有pbfd, 有可能是基因的问题.那么如何分别是基因还是pbfd的红毛? 如果是pbfd的红羽毛.是会在羽毛的顶部近肉位置而红(暗红).大量的灰羽毛都向这方面走.如果是基因的会是整条或有规律的红(粉红/鲜红). 5) 嘴形变长(葵花鹦鹉) 不停的过度生长及变形(很恐怖的.....)帖子下有图片可以参考看看 6) 耳朵位置没毛 我发现一只如果是咬毛/拔毛的鹦鹉,怎样也是没有可能咬掉耳朵位置的羽毛. 如果鹦鹉是这样,那么一定有问题,不是pbfd 也是法兰西换羽症. 7) 绒毛 有pbfd 病的鹦鹉,是没有绒毛的. 请大家记住,一只营养不良的鹦鹉,也可以没有羽粉或长不正常羽毛的, 所以最好带它去兽医院检查或给来个pbfd病毒鉴定,这是最保险的. 以上是本人转载的.觉得这帖子很棒,希望能给鸟友们对pbfd的认识得到帮助,请大家一起讨论
鹦鹉PBFD与Polyomavirus病例的探讨 因为朋友怀疑其所饲养的葵花鹦鹉感染了PBFD,所以上星期透过我把鹦鹉的检体 ( 羽毛与粪便 ) 交予台湾凡赛尔医院来做检验,收到检体后约三到四个工作天,检验结果就出炉了,此鸟不幸的同时感染了PBFD(鹦鹉喙羽病)与Polyomavirus (弗朗西斯换羽症)两种病毒,今天我与凡赛尔医院张医师谈了一下有关这鸟的病情与一些相关知识,兹大致整理于下,希望以下内容对于让大家了解PBFD与Polyomavirus能有所助益,也让大家能以更正确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疾病。 (一)病毒传染性:  1. 感染PBFD与Polyomavirus的鹦鹉并非一定会致命,但体内的病毒却是终身存在的,差别只是在于这并鸟是否处在排毒期(此时具有传染性),或是处在非排毒期(此时不具有传染性)。当鸟处于排毒期时,若其它的鸟接触到病鸟就有可能被传染,因此需与其它的鸟隔离饲养。 2. 鸟处在高度排毒期时,传染性特高,相对的病鸟自身的健康此时也是最脆弱的。但随着时间演变(每只鸟都不相同),排毒量会慢慢减少,传染性也跟着降低,这时鸟的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若鸟经妥善照顾,最终会步入非排毒期,此时鸟不再排毒出体外,也不再具传染性。此时透过再次检验病毒甚至可能呈现阴性反应(因为体内不再含有抗体),而这鸟以后也不会再出现排毒状况(即以后不再具有传染性),这时把鸟与其它鸟混养也不会出现问题的。 z]y.W`i  3. 最终鸟步入非排毒期,并非代表痊愈,病鸟体内仍存在病毒,只是不排出体外而已,因此病鸟的羽毛与喙部病变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善。 (二)医疗建议: 1. 采支持性疗法(因无药可用),提供病鸟营养完善的均衡饮食,使鸟保有体力与提高免疫力,以抵抗病毒的侵袭。若照顾得当,鸟进入非排毒期后,死亡率就会降低。(急性PBFD除外) . 2. 建议半年到一年后再次复检,以了解病鸟体内病毒含量,从而了解此鸟是否仍具有传染的危险性。 3. 同时避免病鸟感染其它疾病,若有要及时医治,以免加重自身的病情。 (三)其它建议: 1. 感染PBFD与Polyomavirus的病鸟,不再适合用于繁殖,因为会产生垂直感染子代的问题。 2. PBFD与Polyomavirus皆属于接触式感染的病毒,会透过羽屑、口鼻分泌物与粪便等途径传染。因此对于新购入的鸟加以隔离检疫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野鸟),以避免其它健康的鸟也被感染了。 3. PBFD与Polyomavirus对于其它种类鹦鹉都具有传染性。鹦鹉中对这种病毒感受性(即易被传染性)最高的就是葵花鹦鹉与灰鹦,次之则为亚马逊鹦鹉与折衷鹦鹉等。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了解PBFD与Polyomavirus。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