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鸪的野望 鹈鸪的野望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关注数: 26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43,516 关注贴吧数: 61
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09年10月29日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关于康乾盛世再思考”座谈会发言稿 姚念慈 对“康乾盛世”这样的大题目,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对清初历史做的一点探讨,都属于实证性和辨析性的,至多只是透过具体的分析来窥视清前期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类似管中窥豹。而“康乾盛世”则属于综合性的讨论,我还没有充分的思考,只能就所看到的一些论述提出一点感受。 讨论“康乾盛世”,实质上就是对清前期进行历史定位,我觉得首先必须分疏出许多分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才谈得上综合性的结论。 可是我们的研究往往是在具体研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预先设定一些前提,并以这些预设前提来指导具体的研究。当前清史研究的“主流”对清前期的研究,约而言之,就是以“统一中国”、“满汉平等”、“康乾盛世”这三言十二字要诀作为基本预设,然后在这些预设下进行具体“论证”。但这些预设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究竟是否成立,其实很难定论。 例如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究竟是“统一”战争,还是民族征服?或者还是什么“轮流坐庄”?是否因为明清之际距离世界近代民族国家潮流尚早,或者因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就可以模糊和淡化对清军入关的正义性的质问?清廷对蒙古,尤其是厄鲁特蒙古的战争,究竟是克服分裂势力,还是扩张?清廷的民族政策究竟是满洲统治者所标榜的“满汉平等”,还是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都是还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再深入进去,又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子课题,甚至像“中国史”的基本定义或“历史上的中国”这样的重大问题。只有在这些具体课题有了相对明确的结论,或者达成基本共识之后,才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的研究。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论。目前清史的研究状况和思想分歧,似乎并未成熟到可以进行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的程度。 就我个人看来,“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今天我们论述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描述一个王朝的上升或顶峰阶段,我们可以用兴盛、强盛、兴旺、全盛、鼎盛时期等等词汇,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内容,而比“盛世”更符合现代史学的要求。 清前期是否出现过“康乾盛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应该有不同的陈述和不同的标准。因为这不是一个事实的认定,而是一种价值判断。论述者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必然会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投射在他的历史研究上。故而他就不能只是一个历史从业者,而且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 从表象而言,知识分子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精神。但我们必须说仅此还不够,仅仅具有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并不见得就具备知识分子的良知,还要看他对谁保持独立,他的批判对象是针对谁。众所周知,乾嘉时期的章学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其实他对清廷统治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政治上毫无批判精神。他是痛恨当时占据学术主流的知识分子群体拿了官方的科研津贴却又游离于政治之外,而他自己虽不具备资格享受官方津贴,却偏要自觉地站出来做满洲统治者的“卫道士”,来颂扬清朝统治的“时为大”。这就是他的所谓“救弊补偏”、“扭转世风”。所以,撇开学术不论,从思想潮流来看,章学诚绝对算不上进步的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必须作为人民大众主体利益的自觉代言人。当统治者或者强势集团的利益与弱势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一方。人道主义应该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这与历史研究的理性精神并不矛盾。
说本和北唐差不多的书 邓名说道:“光武帝一共有战兵三千、辅兵七千。对面王莽的军队由太师、上将军领军,人数四十二万,水师有三千多只舰船,士兵可以踏着船面从黄河的南岸走到北岸。”“看见王莽的军队重重迭迭包围了城墙,无路可退了,众将只有下决心跟着光武帝出战。”果然,只见邓名重重地点头,答道:“光武帝率领三千人出城逆击,杀尽了关中雄兵四十万,阵斩王莽的上将军,又连续追击五十里,焚烧了敌人的舟船三千艘,黄河为之不流,江山因而易主。”唔。”赵天霸低头不语,默默看着脚下的地面,小声地评价道:“这还是人吗?“那一年光武帝才二十几岁,他的年纪和赵兄差不多。”邓名又补充了一句。 ﹌﹌﹌﹌﹌﹌﹌﹌﹌﹌﹌﹌﹌﹌﹌﹌﹌﹌ “只有短短的两天!”胡全才看到报告后大发雷霆。根据时间推算,大概是他的使者刚走,明军就到了城下,第二天就攻下了宜城,最迟也没有拖过第三天:“我的手下都是一群什么样的蠢货啊?交代不许出城,他们就是要出城!两天!就是让一头猪去镇守,只要那头猪不自己拱开城门,起码也能守个十天、八天吧 ﹌﹌﹌﹌﹌﹌﹌﹌﹌﹌﹌﹌﹌﹌﹌﹌ “你们都认得我,我就是邓名。”邓名用尽气力向大家喊道,在寂静的黎明中,他的声音被传得很远。 “提督……”见邓名没有发起突击,而是在敌营的眼皮底下大喊大叫起来,任堂有些不解和吃惊,但他强行忍住,把说了一半的话又咽了回去,和其他人一样等在邓名身旁。 “今天谁和我一起流血,他就是我邓名的兄弟。”邓名大喊着,毫不客气地抄袭了莎士比亚伟大作品中的一句话,停顿片刻后,他深吸了一口气,又喝道: “全军起立!” 从容地转过马身,邓名遥望对面的清军营地,好像已经有人被惊动了,正从帐篷里钻出来。 “跟我来。” 邓名拔出马剑,再不回首,全力向着清军的营地驰去 ﹌﹌﹌﹌﹌﹌﹌﹌﹌﹌﹌﹌﹌﹌
伐清 第三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 第十五节 朋友 见周培公陷入了沉默而没有立刻回答自己,邓名也不追问而是慷慨大度地表示:“周先生不用着急,好好想一想,把所有要办的事情都想好了再说不迟,这样我们才好一次性讨论清楚。”记者邓名又进一步给对方找台阶:“说不定张巡抚也有更多的设想,周先生可以派人回武昌问一下,这几天我还是等的起的。” 周培公深思了片刻,起身向邓名告辞:“既然提督能等,那我今天先告退,过两日再来拜访提督。” “没问题。”邓名命令卫兵送客。 等周培公出去后,李星汉立刻就说道:“提督,这厮说话不尽不实!” 邓名点点头,周培公最后的表现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出来张长庚还有更多的要求。 “我不打算逼他说,因为逼急了他可能就会撒谎,而一旦开始撒谎,他也就只能坚持到底了。”邓名和往常一样向周围的人解释自己的用意,刚才他进行威胁前,并没有把握说武昌方面一定另有打算;不过现在周培公既然告辞离去,那下次来他时就一定会吐露出更多的实情:“既然他今天走了,那么他自己也知道我们已经看破了他们的用心,下次来的时候就不会再撒没有人信的谎了。” “提督认为他们想干什么?”任堂问道,今天邓名的表现让他非常钦佩。 其他人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邓名,满怀希望地想从他口中听到对清军意图的大致判断。 “我不知道,”邓名摇摇头。 没能看到邓名展示出洞察一切的能力,众人都稍微有些失望,不过很快这点失望也被满满的钦佩之情盖过。 “周培公居然还想和提督耍心眼,”李星汉嗤笑道:“真是班门弄斧。” 正在喝水的邓名差点因为李星汉的用词而呛到,自从学了不少成语后,李星汉就机会就要用一下,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邓名很赞赏,但是用在此处似乎是在暗示邓名才是耍心眼大王。在邓名看来,周培公的进步称得上是神速,经过这短短几个月的锻炼,周培公的谈判技巧今非昔比,甚至还自行摸索出一套控制谈判节奏的手段来。 “我看过不少商战电影、小说,报纸、电视上也经常有商界巨子的传记,就是侦探、推理片,也常常涉及到谈判技巧;周培公能接触到的也是些商家店铺的老板,前二十年估计都在埋头读书,买菜讨价还价的事也不用他去做,这的一切都是周培公最近自己半学、半琢磨出来的。”邓名在心里想到,若论眼界、视野之宽广,周培公别说一辈子,恐怕十辈子、二十辈子也别想追上邓名:“若是周培公有机会和我接触到同样的信息量的话,我怕不是他的对手啊。” 在邓名暗暗感叹周培公的谈判天赋时,后者则是满心丧气,远离明军营地而去时还懊恼得恨不得抽自己两鞭子。周培公知道邓名比他还要小好几岁,而且周培公见过很多上流缙绅,在湖广总督衙门当过快两年的幕僚,自认为阅历怎么也要比邓名这个在山沟里成天和流寇为伍的家伙要强很多。但是武昌城下第一次谈判时,周培公被邓名牵着鼻子走,后来几次交锋时更是惨不忍睹——周培公觉得那根本称不上交锋,完全被邓名所左右,自己毫无招架之力。 自从邓名走后,周培公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还向不少缙绅请教说服别人的方法——大部分缙绅都没帮上周培公多少忙,他们擅长的是送红包和拍马屁,这个周培公知道对邓名用处不大;为了不至于继续被邓名压着打没有还手能力,周培公不惜自降身份去向武昌的商家取经,还拿武昌周围的明军军官练习了很久。 这次周培公来找邓名谈判前,还很认真地进行了事先准备,今天大部分的台词都在腹中反复预演过几遍,就连说话时的神态、表情也都照着镜子练习过。一开始进行的也很顺利,把谈判节奏牢牢掌握在手中,稳稳地控制住了李来亨等人的情绪,没想到居然还是和上次一样,在最后关头被邓名干脆利落地解决。 知道现在为止,周培公仍难以相信自己在邓名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随随便便地就化解了他精心准备的心理攻势:“邓名那么年轻,也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怎么就这么老练呢?难道是生而知之不成?”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