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夜未央9 长乐夜未央9
关注数: 22 粉丝数: 33 发帖数: 143 关注贴吧数: 8
日占第四 夫日者,天之所布,以照察于下而垂示法则也。日为太阳之精,积而成像人君。仰为光明外发,魄体内全,匿精扬辉,圆而常满,此人君之体也。昼夜有节,循度有常,春生夏养,秋收冬藏,人君之政也。星月禀其光,辰宿宣其气,生灵仰其照,葵藿慕其思,此人君之德也。是以日生道德,养生福佑仁恩。若人君有瑕,必露其匿,以告示焉。夫日之体象周径之数,余别验之,着于《历象志》,此非所须,故不录之也。   日行于天,一昼一夜行一度。日出地上谓之昼,日没地下谓之夜。一昼一夜谓之一日。日者实也,言光明盛实也。日之光后,不可名状,假甲子乙丑以异之焉。其行于天,去极近,日长而暑;去极远,日短而寒;去二极中,暄凉等,昼夜停。故圣人作历,以推步焉,序之以四时,分之以八卦,正之以中气,变之以节候,为二十四气焉。 上元乙巳之岁,十一月朔,甲子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俱起北方虚宿之中,合朔冬至已来,至今大唐正观三年己丑之岁,积七万九千二百四十五年算上矣。日行一度,即是日法一千三百四十分,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三百二十八,每岁不周天十三分矣。欲求当时冬至日所在度者,置上元乙巳以来积算,尽所求年减一,以岁分四十八万九干四百二十八乘之,为岁别日行积分,以周天分四千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一去之,余不满法者,以度法除之,为度余。命起虚四度,宿次除之,经虚,去度分三百四十一。不满宿算外,即冬至加时日所在宿度及分,求次气日所在度及分者,加冬至日度十五,小余二百九十二,小分五。小分满六,去之后,从小余一。小余满日度法,去之,从度数。一度满宿,依次命之,即次气日所在度及分,求次日者加一度,去命如前。若求冬至日甲乙名者,置所求年岁别日行积分,以日法除之,为积日,不尽为冬至小余。以六十去积日,不尽为冬至大余。命以甲子起算外,即所求年冬至日。及小余求次气日名者,依求次日度法加之,满法从日满六十去之,命如前,即次气日名也。俱日行之所在,目视不可见宿度,故须算知。推其分野,以辨灾祥。 又,二十四气日影律候至与不至,皆有应验。今故列之如左,并二十四气影如后。及律气应不应法,用此,虚是占日之大纲矣。 二十四气影长短,《易纬》占律名。   祖冲之历日中影长短。   冬至中影长一丈三尺。   律钟中黄,律长九寸。 (径三分)   小寒中影长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大寒中影长一丈一尺二寸。 律中大吕,律长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三。   立春中影长九尺八寸。   雨水中影长八尺一寸七分。   律中太簇,律长八寸。   惊蛰中影长六尺六寸七分。   春分中影长五尺三寸七分。 律中夹钟,律长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百五。   清明中影长四尺二寸五分。   谷雨中影长三尺二寸六分。 律中姑洗,,律长七寸九分寸之一。   立夏中影长二尺五寸三分。   小满中影长一尺九寸九分。 律中仲吕,律长六寸二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一万二千九百四。   芒种中影长一尺六寸九分。   夏至中影长一尺五寸。 律中蕤宾,律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   小暑中影长一尺六寸九分。   大暑中影长一尺九寸九分。   律中林钟,律长六寸。   立秋中影长三尺五寸三分。   处暑中影长三尺二寸六分。 律中夷则,律长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   白露中影长四尺二寸五分。   秋分中影长五尺三寸七分。 律中南吕,律长五寸三分寸之一。   寒露中影长六尺六寸七分。   霜降中影长八尺一寸七分。
天数第二   王藩者,庐江人也。吴时为中常侍,善术数。传刘洪《乾象历》,依乾象法而论浑天曰: 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二分度之百四十五半。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谓之中规。赤道带天之纮,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度稍弱,西交于奎十四度少强。其出赤道外,极远者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其入赤道内、极远亦二十四度,井二十四度是也。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少强。是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最长。黄道斗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强,故昼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稍弱,故夜长。自冬至之后,日渐去极近,故景稍短。日昼行地上渐多,故日稍长;夜行地下度渐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渐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四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日最近北极,故景最短。黄道井二十四度,出寅入戌,日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多弱,故日长;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强,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渐去极远,故景少长。日昼行地上度渐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上度渐多,故夜稍长​​。日所在度渐南,故日出稍南,以至于冬至而复初焉。斗二十一度,井二十四度,南北相去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度少强,秋分日在角五度少弱,此黄、赤二道之交中也,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南北处交斗二十一度、井一十四度之中,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度,角五度,故曰:在赤道。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曰:见之漏五十刻,不见之漏五十刻,谓之昼夜同。夫天之昼夜,以日出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前二刻半为晚,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二分之漏,昼五十五刻。 王藩按:《周礼》曰:"夏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众说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颖川阳城地也。"郑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之下万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天体圆如弹圆,故地处天之半,而阳城居其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昼夜,去阳城皆等。以勾股法言之:旁万五千里,勾也;八万里,股也;无盈缩矣。故知从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从日邪射阳城,弦也。以勾股求弦法,八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数也。一度凡一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有奇。黄、赤二道相与交错其间,相去二十四度,以两仪准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二分度之一百四十五半,是以知天体圆如弹丸。" 淳风按:"王藩所论,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度交黄道所在,并据刘洪乾象所说,今则并差矣。黄道与日相随而交,据今正观三年乙丑岁,则冬至日在斗十二度,夏至在井十五度,春分日在奎七度,秋分日在轸十五度,每六十年余差一度矣。淳风今略陈新法,以考天数及浑仪交道等法如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分纵横斜侧皆定耳,更无盈缩。先以铜铁为环卷六枚,两两合,周径二小四大。大者适容其五枚,各均赋三百六十五度及分。其一大者,名为平准卷,唯雕刻六十四卦十二辰,先侧立二大环卷,南北侧之,以平准卷交合加之,令侧者为南北,径准为主。一曰游环。游环上安釭钏,游环着双轴,以内大环轴孔中,令得运转。轴中一圆长筒管。其筒孔周径,准仪大小而斟酌之。若长八尺,即须孔径一寸,他皆准此。其侧环安釭钏之处,在北者谓之北极,出平准北面上三十六度;在南者谓之南极,入平准南面下三十六度。从其南端北向斜上望之,即见北极星。又以一天环加于侧环外,斜络之,令东西合于卯酉平面之准,南北上下去二极,各九十一度强,以为赤道。然后转其中游环,令得左右、东西、上下,以当所望处,转轴中筒孔,使得南北以测.去极远近及赤道内外之度数,然则筒孔瞻察,无所不至矣。若欲安星辰者,更着从胁上屈铜铁,穿珠为星,以放上象,随所在次第而安置之,转令应天皆得,此浑天游仪之法也。按浑仪,必先以水准地使平,夜占极,昼测日景,定其经纬,然后措之矣。余近造乙巳元历术,实为绝妙之极,日夜法度诸法,皆同一母,以通众术。今列之以推天度,日月五星行度皆用焉。
李淳风自己对于易学的认识 摘自《乙巳占》  余幼纂斯文,颇经研习,古书遗记,近数十家,而遭大业昏凶,多致残缺,泛观归旨,请略言焉。夫神妙无方,义该万品,阴阳不测,事同百虑。故圣人宝之,君子勤之,将有兴也,咨焉而已,从事受命,而莫之违。然垂景之象,所由非一,占人管见,异短别规。 至如开基阐业,以济民俗,因河洛而表法,择贤达以授官,则轩辕、唐虞、重黎、羲和,其上也; 畴人习业,世传常数,不失其所守,妙赜可称,巫咸、石氏、甘公、唐昧、梓慎、裨灶,其隆也; 博物达理,通于彝训,综核根源,明其大体,箕子、子产,其高也;抽秘思,述轨模,探幽冥,改弦调,张平子、王兴元,其枝也;沉思通幽,曲穷情状,缘枝反干,寻源达流,谯周、管辂、吴范、崔浩,其最也; 托神设教,因变敦奖,亡身达节,尽理辅谏,谷永、刘向、京房、郎顗之,其盛也; 短书小记,偏执一途,多说游言,获其半体,王朔、东方朔、焦贡、唐都、陈卓、刘表、郄萌,其次也; 委巷常情,人间小惠,意唯财谷,志在米盐,韩杨、钱乐,其末也,参同异、会殊途,触类而长,拾遗补缺,蔡邕、祖暅、孙僧化、庾季才,其博也; 窃人之才,掩蔽胜己,谄谀先意,谗害忠良,袁充,其酷也 ;妙赜幽微,反招嫌忌,忠告善道,致被伤残,郭璞,其命也。 更好奇他对于自己的评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