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De雨滴
深蓝De雨滴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60
发帖数: 2,787
关注贴吧数: 43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面对听障儿童常见的家长心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家长心态 (Yisou.cc) 1、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2、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面对听障儿童常见的家长心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家长心态 (Yisou.cc) 1、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2、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面对听障儿童常见的家长心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家长心态 (Yisou.cc) 1、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2、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面对听障儿童常见的家长心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家长心态 (Yisou.cc) 1、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2、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面对听障儿童常见的家长心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家长心态 (Yisou.cc) 1、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2、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面对听障儿童常见的家长心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家长心态 (Yisou.cc) 1、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2、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 近20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合理预期术后效果 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很多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作为手术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有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虽然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作为家长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人工耳蜗植入后,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给患者听的感觉,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有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对自然环境声、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以上。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聋儿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 2、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 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某某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环境、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他们将来是长成“松树”还是“柳树”,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怯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很容易照看;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老师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则不然,怎么教也不能理解……….这就和遗传有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作为父母,要了解、悦纳孩子的天性。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不同天资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在康复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调控自我情绪,促进家园配合 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答案是肯定的。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康复效果。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3.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经济压力,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半个月就见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长久之后缺乏自信、精神紧张、厌倦训练;同时,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灰心无助。 3.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 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于是一遇到问题,就责怪老师,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达到家园有效配合。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也懂得配合老师,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没有耐心,容易着急,还经常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家长着急也头痛、失眠、性格暴躁、食欲不好,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操之过急。 3.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 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许多家长在聋儿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就马上中断了康复,离开了康复机构,使得聋儿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薀蔵着丰富的含义,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作为聋儿父母,首先要悦纳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美还是丑,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其次,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康复知识、方法和技巧,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虽然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日;虽然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事事尽力。愿每个聋儿能够快乐、幸福!
卖饼干啦,赚生活费啦。
大三学长卖书啦,看过喵过不要错过哈。
居然进了7球 勒夫静静在坐在替补席上,许尔勒刚刚又进了一个球,勒夫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开心的表情,右手拖着腮帮子,并不是在寻找珍贵的食材,而是在思考着怎么安全回国。
这是肿么了?
关于计算机考试 计算机考试即将来临,我感觉要不要建个群大家一块学习一级和二级。
#我的贴吧10年足迹,共同成长,深藏功与名 贴吧十年,时光匆匆,再回首,白驹过隙一分钟。 那些褪色的青春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玩贴吧的都懂。 贾君鹏,追贴,抢楼,往事如风,足迹不留空。 http://tieba.baidu.com/home/zuji
这个点还有几个人在啊! 听说今天四级成绩就出来了,表示很激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