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诗意栖 山水间诗意栖
“我们必定生存下来。灰烬的历史将会记录我们能够做什么,但愿它永远不会记录我们碌碌无为。”。
关注数: 71 粉丝数: 124 发帖数: 6,576 关注贴吧数: 44
试析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 首先要感谢@书生轻议 ,他发的那篇帖子让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他的观点相同,宋元是中国数学发展的巅峰。明朝则使中国数学变成了一片荒漠。我在他的论点上有一些小的不同,元朝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并不是纯粹的正面,以及清朝的数学家是伟大的,他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清朝不是,在对数学的阻碍作用上,清朝与明朝一丘之貉。 根据 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 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在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 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 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渊源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 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东西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在宋 元之际达到了高峰,以秦九韶、杨辉、李冶、朱世杰的工作为代表,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果。但在朱世杰《四元玉鉴》之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数学日益走向衰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 事实上,朱世杰《四元玉鉴》可以说是宋元数学的绝唱。14世纪后期,中国传统数学骤转衰落。 明朝数 学水平远低于宋元,数学家看不懂祖先取得的增乘开方法、天元术、四元术。汉唐宋元数学著作不仅没有新的刻本,反而大多失传。在清中叶乾嘉学派重新发掘研究以前,像天元术和四元术这样的宋元数学精粹,竟 长期失传,无人通晓。虽然明朝的农、工、商业仍在发展,《几何原本》等西方典籍也传入了中国,却由于封建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现实情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自由创造。直到清朝后期,才出现了李善兰,他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和传播者。可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数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单靠李氏等极少数数学家已经无力追赶。 中国传统数学自元末以后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皇朝更迭的封建社会,在晚期表现出日趋严重的停 滞性与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想刺激。元代以后,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明算科”完全废除,唯以 八股取士,数学社会地位低下,研究数学者没有出路,自由探讨受到束缚甚至蒙遭禁锢。同时,中国传统数学本身也存在着弱点。筹算系统使用的十进位值记数制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但筹算本身却有很大的局 限性。在筹算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半符号代数,难以突破这种限制而演进为彻底的符号代数。筹式方程运算不仅笨拙累赘,而且对有五个以上未知量的方程组显得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算法创造是数学进步的必要因素,但缺乏演绎论证的算法倾向与缺乏算法创造的演绎倾向同样难以升华为现代数学。 这就是说,到了近代,中国数学发展的内、外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下面我们从数学发展的外在机制和内在机制两大方面来论述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
奥斯曼帝国影响最大的苏丹,冷酷者赛利姆。 在讲他之前必须先让大家了解一下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此才能理解并解释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 在15、16世纪之交,奥斯曼帝国改变了从中国到墨西哥的已知世界。建立了霸权的奥斯曼帝国与西班牙、意大利诸邦、俄国、印度、中国乃至其他伊斯兰强权在军事、思想和经济等领域都展开了竞争。在这一时期,奥斯曼人在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其影响一直波及今日的世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蒙特祖玛(Montezuma)、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军阀帖木儿和数代教皇,以及数以百万计的重要或次要的历史人物,都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存在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重新定义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 奥斯曼帝国举起伊斯兰教的大旗,向西侵入欧洲,这是促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在帝国的东部边疆,奥斯曼帝国与伊朗的萨法维王朝之间的战争则加剧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直至今日还在撕扯着伊斯兰世界。 奥斯曼人的军事征服和精明的经济头脑还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全球性商品之一——咖啡,而他们发明出的咖啡厅更是刺激了资本主义世界消费主义的发展。 驱动哥伦布舰队的三艘帆船扬起白帆向前航行的最重要意识形态因素,正是15世纪的世界最紧要的那场政治较量——天主教欧洲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较量。
今天排一下,从1453年到1815年欧洲前10名将。 1.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1796-1815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在位期间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黑格尔称其为“马背上的世界灵魂”。 5败反法联盟,其战役被西点军校列为经典案例,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等原则至今影响现代战争。 2.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 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以27艘战舰对抗法西联合舰队33艘战舰,采用“垂直切入敌阵”战术分割敌阵,击沉/俘获22艘敌舰,己方无一损失。纳尔逊在胜利前夕被法舰狙击手击中阵亡,此战终结拿破仑海上野心,确立英国百年制海权。 特拉法尔加海战被军事学家视为“决定性胜利”典范,其战术原则至今被海军学院研究 3. 杜伦尼 1660年获封“国王陛下的陆军大元帅”,成为法国历史上仅有的四位大元帅之一,拿破仑称其为“法兰西最锋利的宝剑”。 1644年接手法军莱茵战场指挥权,整顿士气低落的军队,在弗赖堡战役中击败巴伐利亚选帝侯,扭转战局。投石党叛乱中击败孔代亲王。1674年率军突袭阿尔萨斯,在蒂尔凯姆战役中以机动战术击败德意志-西班牙联军,奠定法国在莱茵河地区的控制权。 被军事学家视为“17世纪机动战大师”,其战役被纳入近代军事教材。 4.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瑞典) 被誉为“北方雄狮”“现代战争之父”其混合兵种协同、机动战术及火力压制思想被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等继承,西点军校将其战役列为经典教材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1631年):以2.3万瑞军击败3.5万神圣罗马帝国军,歼灭敌军近2万,首次展示线列战术威力,打破天主教联盟不败神话瑞波战争(1617–1629):击败波兰,夺取里加与普鲁士港埠,确立波罗的海贸易主导权。对俄战争(1614–1617):通过《斯托尔波沃和约》迫使俄国割让领土,巩固北欧霸权 5. 腓特烈大帝(普鲁士) 拿破仑亲口承认:"如果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普鲁士军队是欧洲最锋利的剑" 罗斯巴赫战役(1757):以2.2万兵力击败法奥联军4.2万人,运用“斜击战术”分割敌军,伤亡比达1:10。洛伊滕会战(1757):3.6万普军击溃8万奥军,通过机动包抄瓦解敌方防线,被誉为“战术奇迹” 6.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英国) 英国军事史将其与纳尔逊、威灵顿并列,誉为“民族英雄”,与欧根亲王、维拉尔并称“18世纪欧洲三大名将” 布伦海姆战役(1704年):与奥地利名将欧根亲王合作,以劣势兵力击败法军主力,俘获2.6万敌军,终结法军“不败神话”。1706年拉米伊战役、1708年奥德纳德战役中连续击败法军。 7. 苏沃洛夫(俄罗斯) 活跃时期:1768-1800年 1799年成为俄罗斯帝国大元帅,是唯一获此衔的非皇室成员,一生指挥60余场战役无一败绩,俄军称其“士兵之父” 俄土战争中以灵活战术击溃奥斯曼军队,扩大俄国黑海影响力。拿破仑战争前期多次击败法军,被誉为“俄国不败战神”。 8. 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英国) 英国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人称“铁公爵”,维多利亚女王称他是“19世纪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半岛战争,连续基本法军朱诺、苏尔特、马塞纳等元帅,扫荡了法军在西班牙的势力,在滑铁卢战役彻底挫败拿破仑,一生指挥60场战役,多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9. 维拉尔(法国) 法国四位大元帅之一,被路易十四视为“创造奇迹的神将”,以灵活战术、注重进攻和士兵凝聚力著称,与杜伦尼、拿破仑等并列为法国救亡名将。 马尔帕拉凯战役(1709年):面对英奥联军名将马尔伯勒公爵和欧根亲王,维拉尔以9万法军对抗11万联军,虽负重伤但重创敌军,使法国免于崩溃。 10.欧根(奥地利) 被公认为18世纪欧洲最杰出将领之一,与法国的维拉尔元帅、英国的马尔博罗公爵齐名。英国名将马尔博罗公爵评价他「拥有超越时代的战术直觉」法国元帅维拉尔称其指挥风格「兼具优雅与致命性」拿破仑·波拿巴将欧根亲王列为「历史上七位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森塔战役(1697年):率军突袭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斯塔法二世亲征的部队,歼敌3万人,迫使奥斯曼签订《卡洛维茨条约》,割让匈牙利等地。布伦海姆战役(1704年):与英国名将马尔博罗公爵合作,大败法巴联军,俘虏法军元帅塔拉尔德,扭转战局。都灵解围战(1706年):率军远程奔袭240英里,突破法军防线,击败8万法军,收复意大利北部。
今天讨论一下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分期和特点。 既然是探讨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那么将“中国疆域”作为一个整体,依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确立分期自然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思路,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中国疆域”。 白寿彝在1951年5月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一文,认为“以历代皇朝的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而“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来处理历史上的国土问题是正确的办法”。不过该文的观点遭到了《中国古代史中有关祖国疆域和少数民族的问题》一文作者孙祚民的反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从一开始出现就成为一个永远不变的‘定型’”,“‘以汉族代替中国’或‘以宋朝代替中国’,乃是客观历史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的含义虽然内容丰富,但在政权或地域意义的层面上更多的情况下是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辽阔区域的称呼,而实现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一统”,则是活动在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或政权为之奋斗的最高政治目标。也就是说,历史上虽然没有存在过一个以“中国”为国号的王朝,但在中华大地众多民族的心目中却存在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一统”梦想。甚至可以说,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进而成为“中国正统王朝”不仅是汉族(华夏族)内部众多政权更是实现了局部统一的政权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也成为边疆民族尤其是北疆众多草原民族政权南下中原建立政权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正是各民族或政权对“中国正统”的持续争夺,导致了“中国”虽然在历史上不是一个“政治体”的名称,但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的心目中有“大一统”的梦想,由此它的指称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最终在清代人们意识中和现实中以“皇权”为核心的“天下”和“中国”实现了重合。因此,清朝虽然没有明确以“中国”为国号,但开始以“中国”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政治舞台,并以“中国”的身份和邻国签订国际条约,中国疆域由此最终形成。也就是说,个人认为清朝的疆域才是我们探讨的“中国疆域”的范围,更具体地说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 但并不是认为中国疆域的形成只有150余年的历史,因为这一结果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民族的活动区域或政权疆域经过数千年的自然交融,不断碰撞、重组,分裂和统一交替出现而凝聚到一起的最终发展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中断了这一自然凝聚的过程,而且改变了中国疆域发展的内外环境。 弄明白中国疆域的代指我们就可以讨论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今天想分析一下李世民的用兵思路。 以下通过李世民几次经典战役,分析他的用兵思路。 一、浅水原之战(618-619年):战略防御与心理博弈 面对薛举父子的西秦铁骑,李世民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在长达半年的对峙中消耗敌军粮草。当薛仁杲军粮耗尽时,唐军突然发动三路合击:窦轨率步兵正面牵制,庞玉虚张声势制造混乱,李世民亲率玄甲军绕后突袭。此战展现出李世民对「以静制动」原则的创造性运用,通过时间换取战场主动权,更利用敌军补给线过长的致命弱点,将防御转化为致命反击。 二、柏壁之战(619-620年):后勤战与机动打击 面对宋金刚的快速突进,李世民选择「避其锋芒」的深沟高垒策略。在五个月对峙期间,派张德政率轻骑破坏宋军粮道,当敌后勤崩溃时突然发动追击。连续三日奔袭三百里,八战八捷的作战强度,既体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掌控,此役将后勤破坏与心理威慑结合,使敌军未战先溃。 三、虎牢关之战(621年):地缘枢纽的极致运用 在洛阳久攻不下的困境中,李世民敏锐捕捉到「据虎牢关可制两军」的战略机遇。率3500精骑星夜抢占险关,通过「牧马计」诱使窦建德误判战机。当夏军阵型混乱时,亲率史大奈、程咬金等猛将组成楔形突击队直插中军,创造了「3500破10万」的战争奇迹。此战彰显其对地理枢纽的掌控力,更展现「擒贼擒王」的斩首战术精髓。 四、洺水之战(622年):环境武器的创新使用 平定刘黑闼叛乱时,李世民在洺水上游筑坝蓄水,待敌军半渡时决堤冲击。这种「以水代兵」的战术,不仅造成物理杀伤,更通过制造「天罚」的心理威慑瓦解敌军斗志。此战反映其善于将自然环境转化为战略资源,实现最小代价的最大战果。 #战略思想体系解析 1. 动态防御理论: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通过战略防御消耗敌军锐气,在敌方显露破绽时发动致命一击。 2. 战场节奏控制:善用「快慢辩证法」,防御阶段极尽耐心,反击阶段雷霆万钧,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效应。 3. 心理战维度:每战必先摧毁敌军指挥系统(如洛阳战役生擒王世充、虎牢关俘获窦建德),通过「斩首效应」实现战场降维打击。 4. 后勤战略观:将粮道视为「军队命脉」,超过60%的胜仗包含对敌方补给线的系统性破坏。 5. 精锐力量建设:玄甲军作为战略突击队,常在战役关键节点投入,发挥「手术刀式」精准打击效果。
只是搬运AI生成的,无恶意,不拉踩,不喜勿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王朝的开国难度各有不同,这通常受到开国皇帝的身份地位、对手的实力、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一份简要的开国难度排行榜,以及相应的原因分析: • 明朝:朱元璋的开国难度极高,他出身贫苦,曾经要过饭、当过和尚,几乎没有资源和背景,最终能够从草根阶层崛起,击败各路诸侯,驱逐外族,建立明朝,其难度系数可以说是最高的。 • 秦朝: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面临的是六个独立的、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因此统一的难度极大。 • 西汉: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农家,但凭借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聚集了一众人才,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他的对手项羽是历史上著名的勇将,因此刘邦的开国之路也极为艰难。 •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出身皇族,但在王莽篡汉后的乱世中,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起义军领袖,最终统一天下,重建汉朝。他的开国过程中需要克服内部和外部的重重困难。 • 唐朝:唐高祖李渊在隋末民变中起兵,利用隋朝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唐朝。他的开国过程中虽然有挑战,但相对于其他一些王朝来说,难度系数较低。 • 隋朝:隋文帝杨坚通过政变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他的开国过程相对容易,因为他本身已经是权臣,且利用了北周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虽然他的开国过程相对顺利,但后续的统一战争,尤其是对北方的征服,却遇到了较大的挑战。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在蒙古帝国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政治手段,最终建立了元朝。他的开国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整合蒙古各部并征服南宋。 • 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通过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朝的开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对手是内部的分裂势力和外部的明朝。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