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engpku cmengpku
关注数: 8 粉丝数: 19 发帖数: 158 关注贴吧数: 17
谁能给安娜幸福? 我是花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把《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看完的,本来想今晚去讲堂看那部电影,同学聚会回来的太晚,就没去了。 这是一部情节很吸引人的小说,对于爱情、婚姻及人生意义都有所思考。 对于莱温的问题我没有太多的想法,或者说他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我早就想过了的,而对于安娜的不幸,我倒是有些想法。 对于安娜来说,爱情是最重要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需要的是爱情。”她一直认为,没有了爱情,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她一直是爱她的儿子的,或许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她愿意为了儿子而牺牲爱情,而最终,当她觉得无法夺回儿子也无法得到弗龙斯基永久的爱时,她选择了自杀。事实上,我觉得,当深爱儿子的安娜为了爱情而离家出走时,最后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安娜的不幸从她与卡列宁的结合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她需要爱情,而卡列宁却不能给她,卡列宁无法理解安娜的需要,在卡列宁眼里,只有自己的仕途,他却将自己对高官厚禄抑或某种荣誉的追求称之为为国家服务及工作,乍一看来,此君甚是高尚,实则及其虚伪,死要面子,又喜欢报复人。当有人向安娜献殷情时,他并不在意,而是将之视为某种光荣之事,这或许是当时帝俄的风俗,而当安娜真的和弗龙斯基有染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将此事瞒住,不准安娜再在他的别墅见弗龙斯基,总之,此等丑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而当安娜违背他的原则时,他却要和安娜离婚,但在找律师时,他却一在要以一种他满意的形式进行,否则他就不采取法律措施,所谓他满意的形式我想就是要维护自身的面子,他认为向律师提起自己的不幸也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在安娜生产差点要死的时候,他似乎显现出了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事实上,此时,他也显现出自己虚伪的本性,他认为在安娜作了真实的忏悔,快要死的时候不去看安娜,会被人说成是不近人情的,是要遭到谴责的,但他此时确实又对安娜产生了怜悯之心,并被这种怜悯之心所征服,只是,他没料到安娜死不了,最终,他宽恕了安娜和弗龙斯基,从这种宽恕之中,他体会到了一种本能的快乐,这种宽容我想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做作,后来,他成了一名虚伪的教徒,而安娜对儿子的爱,始终让他在与安娜的婚姻关系中掌握着主动权。 离开卡列宁与弗龙斯基在一起的安娜享受的也只是一段较短的幸福,从国外回来后,他们就矛盾不断,以致最终酿成悲剧。怎么来看待弗龙斯基这个人呢,也许,去追求一个有夫之妇本身就是一个错,虽然,在当时的俄国和有地位的贵妇闹出一点绯闻会被认为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但我始终认为,弗龙斯基是很爱安娜的,为了追求安娜,他放弃了基季,他曾经为安娜而开枪自杀,而后来安娜的死沉重的打击了他,以致于他毫无生气,就如同死人一般,可见,从始自终,他都不是在玩弄安娜,而是确实深爱着安娜。只是,他有点自私,一开始,他离弃基季,后来为了离散了卡列宁一家(弗龙斯基如果不出现,安娜可能依旧会很痛苦,但她未必会离开丈夫,并且,她某种程度上可以从自己对儿子的爱中弥补生活中爱情缺乏的痛苦),弗龙斯基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和以后的子女能继承自己的产业,而希望安娜与丈夫离婚,确实有点人知常情,但他却没考虑到安娜对儿子的爱,后来弗龙斯基觉得爱情束缚了自己的自由而想在安娜面前显示自己的自由时,却引发了安娜的种种猜忌,对于安娜的猜忌与不满弗龙斯基却以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安娜觉得自己既失去了儿子也失去了爱情,在极度的悲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 然而,谁能给安娜幸福呢?卡列宁不能,弗龙斯基也不能,我想,从她与卡列宁的结合那一刻起,就没有谁能给她幸福了。世间有谁真正只为爱情而活着呢,就连她自己也不是,虽然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但在她心里,始终有一样东西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就是对儿子的爱。对爱情的过分看重使她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对儿子的爱成为她后来不愿离婚的理由而影响了她和弗龙斯基的关系。如果卡列宁能给安娜爱情,安娜会活得很幸福,就像基季一样,如果安娜能够把责任看得更重一点时,她就会忍受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虽然我们无权她这样做,如果弗龙斯基不会那么自私,安娜的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或许,莱温说得对,只有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会是幸福的,安娜的不幸是从她和卡列宁的不幸结合开始的,也是安娜将爱情至于责任之上所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