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情怀
大家好!我是铁二代,因为对铁路有感情,所以我的名字叫“铁路情怀”。铁路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关注铁路、了解铁路、热爱铁路,让铁路的力量连接更多的人,传承更多的铁路文化。
关注数: 7
粉丝数: 5
发帖数: 427
关注贴吧数: 8
中铁各局的历史成就 中铁各局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中铁一局: 参与了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攻克了高原缺氧、冻土等世界级难题。 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铁路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铁二局: 参与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早期铁路建设。 在成昆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中铁三局: 参与了京九铁路、大秦铁路等重点工程。 在重载铁路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我国煤炭等大宗物资的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铁四局: 参与了京沪高铁、哈大高铁等多条高铁线路的建设。 在高铁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铁五局: 参与了湘黔铁路、贵昆铁路等项目的建设。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施工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铁路网完善做出了贡献。 中铁六局: 参与了北京地铁、天津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施工经验。 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铁七局: 参与了郑西高铁、武广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建设。 在高铁施工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为我国高铁网络的构建做出了贡献。 中铁八局: 参与了成渝高铁、兰渝铁路等项目的建设。 在山区铁路建设中展现了较强的技术能力。 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增添了新的篇章。 中铁九局: 参与了沈阳地铁、大连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 在东北地区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改善做出了贡献。 中铁十局: 参与了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等高铁线路的建设。 在铁路施工总承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为我国高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施工力量。 中铁大桥局: 承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标志性桥梁。 在桥梁建设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树立了典范。 中铁隧道局: 承建了衡广铁路复线大瑶山隧道、西康铁路秦岭隧道等重要隧道工程。 在隧道施工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我国隧道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铁电气化局: 在我国铁路电气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参与了多条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工程。 为我国铁路运输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铁各局在我国铁路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历史成就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还体现在技术创新、管理经验积累等方面。这些成就为我国铁路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铁18个局及总部在哪里? 1.中铁一局:陕西西安2.中铁二局:四川成都3.中铁三局:山西太原4.中铁四局:安徽合肥5.中铁五局:贵州贵阳6.中铁六局:首都北京7.中铁七局:河南郑州8.中铁八局:四川成都9.中铁九局:辽宁沈阳10.中铁十局:山东济南11.中铁大桥局:湖北武汉12.中铁隧道局:广东广州13.中铁电气化局:首都北京14.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湖北武汉15.中铁建工:首都北京16.中铁广州工程局:广东广州17.中铁北京工程局:首都北京18.中铁上海工程局:中国上海
宝成铁路历史 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市,向南穿越秦岭到达四川省成都市,途径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全长668.2千米。是一条连接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动脉,也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施工艰巨复杂,难度举世瞩目。1952年7月1日,在庆祝成渝铁路通车时,毛泽东主席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7月2日天成铁路(1953年更名为宝成铁路)从成都端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始施工。1955年1月1日,宝成铁路成都到广元段率先通车。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段在甘肃省徽县黄沙河接轨。1958年1月1日正式通车,全线采用蒸汽机车牵引,正式运营。1958年6月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60年代,宝成铁路罗妙真至二郎庙段进行改线。1960年6月建成宝鸡至凤州段电气化改造工程。1961年8月15日电气化线路正式通车。1967年开始进行剩余部分电气化改造工程。1975年7月1日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在中国全国铁路中首先实现电气化。宝成铁路连接了宝鸡和广元,全长346.7公里,经过1981年水害治理后缩短为344.8公里。其中,有237.5公里在陕西省境内。这条铁路穿越了历史上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1981年至1985年,国家投资1.5亿元整治宝成铁路病害。此后,宝成铁路不断升级完善,1993年启动复线建设。1996年7月1日,宝成铁路复线电气化建设及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宝成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主体工程完成。1999年宝成复线全线开通。
我国铁路工程领域杰出专家--刘汉东 我国铁路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刘汉东(1912年~1991年),辽宁省海城县人,中共党员,铁路工程施工技术专家。193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铁道教习所专门部土木科。1935年5月至1945年8月,历任伪满时期哈尔滨铁路局工务员、保线助役及工务监理员等职务。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至1946年4月,先后任中长铁路局工务处桥梁、技术副科长,三分局工务科长等职务。哈尔滨解放后,他先后任中长铁路四分局工务科长,哈尔滨铁路局工务处养路科长,拉滨线工程处副处长,哈长线工程处总工程师等职务。1948年11月至1950年末,他先后任沈阳铁路局工程处副处长兼工程总队总队长,东北铁路工程总队副总队长。1951年入朝,3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总队长。1953年11月6日至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从朝鲜凯旋,分乘16列专列回国。1954年与铁道部第八工程局合并组成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刘汉东任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修建中国史无前例、工程十分艰巨复杂的宝成铁路北段(宝鸡至凤州)。1958年至1960年“工管合一”任铁道部西宁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63年任西北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66年调福州铁路局工程指挥部、任华北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转战云南修建盘西线。1974年初,任交通部第四铁路工程局皖赣线指挥长,他先后领导组织过兰青、青藏、刘家峡、侯西、盘西、皖赣、阜淮等铁路干、支线,陇海、京广、津浦等复线,宝鸡、株洲等枢纽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宝兰、鹰厦、外福等铁路改造工程,均按期或提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在土木工程,尤其是铁道建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1981年被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任命为高级工程师,同年安徽省科协授予他“从事50年技术工作奖”。曾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安徽省科协常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理事,安徽省铁道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1984年5月皖赣线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84年离休,1991年8月5日逝世。刘汉东是我国铁路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他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天兰铁路 天兰铁路是陇海铁路的最西一段,东起甘肃省天水市,西至甘肃省兰州市,全长348公里(另有说法为354.25公里),是内地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该线东接宝天线,西连兰新线、兰青线,北通包兰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天兰铁路于1941年即进行测量,1944年完成定测,1946年5月开始兴筑。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至1949年解放前夕,该线所完成的工程仅占全部建筑安装工程的约3.6%。 新中国成立后,天兰铁路的建设得到了重视。1950年4月,郑州铁路管理局设天兰工程处,开始续建该线。1950年5月,由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今中铁一局)负责修建天兰铁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也奉命参加修筑天兰铁路。在十余万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拼搏下,到1952年10月1日,天兰铁路建成通车。通车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共和国领导人都亲笔为铁路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天兰铁路沿线地形、地质复杂,有花岗岩、辉长岩、片麻岩等多种岩石类型,以及粘性土壤、卵石土壤等土壤类型。线路大部分以深堑、高填或隧道通过,施工难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克服了技术条件落后、技术设备奇缺等困难,第一次取得世界级隧道掘进渗水难题研究成果,第一次成功解决塌陷性黄土层铁路施工难题等。 天兰铁路作为一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的铁路线,不仅见证了我国铁路建设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西北人民幸福与希望的不断发展。
中铁四局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50年。 1950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在朝鲜新安州成立,机关设址朝鲜新安州,主要负责战时军需运输的铁路抢修任务。 1958年3月,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通信信号工程公司撤销,改编为铁道部电务工程局,机关设址北京市。 1961年11月,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铁道部电气化铁道工程局和铁道部北京铁路局丰沙工程指挥部合并,组建了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 1965年1月,完成战备任务的福州铁路局工程指挥部调入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标志着机构的重大融合。 1966年8月,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正式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为了国防三线建设,修筑战备铁路2208线,局机关奉令从北京市迁至云南省富源县。 1970年6月,铁道部第四铁路工程局与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合并,组建新建制的铁道部第四铁路工程局,机关设址湖北省武汉市。 1977年1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和铁道部第四设计院重新组建,并在同年3月7日分开办公。经过3个月的搬迁,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在安徽合肥市新址正式办公。 1984年10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在“拨改贷、利改税”的改革中,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公司,成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1985 年9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公司又更名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 2000年6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作为两个投资主体,设立了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中铁一局的历史沿革 中铁一局的前身是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 1950年5月1日,为适应西北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在甘肃天水成立,担负着抢修宝天线,修建天兰线以及兰新线的艰巨任务。 1952年改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一工程局,局址迁至甘肃省兰州市; 1958年改为铁道部乌鲁木齐铁路局,局址迁至新疆乌鲁木齐市; 1963年改为铁道部西北铁路工程局; 1966年改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 1970年并入交通部,为交通部第一工程局; 1974年恢复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局址迁至陕西省西安市; 1984年,为进一步搞活铁路施工企业,使铁路企业逐步转变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铁道部决定将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改称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公司; 1985年,根据铁道部的决定,恢复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的名称; 2000年,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改制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到如今。
中铁五局的前世今生 与中铁二局相同,中铁五局的前身也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南铁路工程局。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市解放,重庆市军管会接管了成渝铁路工程局、川黔线隆筑铁路工程局筹备处、湘桂黔铁路工程局重庆办事处、浙赣铁路保管处、东北运输总局保管处、陇海铁路重庆储运所和中国桥梁公司重庆分公司等7个旧铁路机构,以及贵州省军管会接管的湘桂黔铁路工程局都筑段工程处。西南军政委员会以重庆、贵阳两市接管的旧铁路机构、人员为基础,在重庆筹建西南铁路工程局。次年6月12日,西南铁路工程局宣告成立,局址设在重庆市上清寺交通巷3号。 1952年12月15日,铁道部决定撤销西南铁路工程局,在西南地区以原西南铁路工程局的人员为基础,组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二工程局、第九工程局、铁道部设计局西南设计分局、铁道部基本建设局第二基本建设分局、铁道部重庆铁路局、铁道部昆明铁路局等六个铁路单位。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二工程局局址驻成都。 1958年3月1日,根据铁道部指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二工程局机关由成都迁贵阳市枣山路。同年5月7日根据铁道部通知,更名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 1958年10月15日,根据铁道部通知,撤销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以铁二局为基础,组建铁道部贵阳铁路局,从而转入“工管合一”时期。局址仍驻贵阳市枣山路。 1961年,铁路管理体制再度变更,由“工管合一”恢复为工管分立。同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贵阳铁路局,并于10月8日成立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局址驻成都市通锦路。 1964年9月15日,为适应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需要,奉铁道部命令,西南铁路工程局机关迁驻贵阳市枣山路办公,集中指挥川黔线、贵昆线施工。 1966年,成昆线会战全面展开后,局机关于2月1日迁驻四川甘洛县办公。同年8月1日,根据铁道部通知,局名改为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局址仍驻甘洛。 1968年10月30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10月23日,由成都军区实行军事管制。 1970年8月,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战开始,局机关于同年11月1日由四川甘洛迁驻贵阳市枣山路办公。1971年9月1日,国务院决定,交通部和铁道部合并,改称交通部,原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也改为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局址仍驻贵阳枣山路。 1971年8月10日,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二局除留在四川境内的单位和施工队伍仍由铁道兵实行军管外,其余单位(包括局机关)均由广州军区和贵州军区派出部队实行军管。1973年1月6日,贵州省军区撤销派驻铁二局在贵州境内贵州指挥所及各工程处军管会;广州军区派驻二局的各级军管会也于同年7月奉命撤销。 1975年铁道部、交通部分开。同年4月1日局名又改称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局址仍驻贵阳。1978年4月1日取消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革命委员会。仍为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 1979年1月1日,据铁道部党组1978年12月1日通知,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分建为第二、第五两个工程局。分建后的铁五局机关驻贵阳。 1984年10月1日,根据铁道部通知,铁道部第五工程局改为铁道部第五工程公司。 1985年9月1日,恢复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名称。 1999年12月29日,根据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批复,原铁道部第五工程局改制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元月12日,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年6月前,所属11个工程处由局出资和本单位职工持股会出资,相继改制为子公司。各子公司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并建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 2001年,中铁五局与铁道部正式脱钩,全面走向市场。
蓝烟铁路历史 蓝烟铁路,又称蓝烟线,是烟台地区首条铁路,始于山东省即墨区蓝村镇蓝村站,途经莱西、莱阳、海阳和栖霞等县级市。始建于1953年,并于1956年1月1日正式通车。这条铁路线连接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和烟台市,全长183公里,与胶济铁路相交于蓝村站,与桃威铁路相会于桃村站。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加强国防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决定在山东半岛修建蓝烟铁路。1952年8月,由原铁道部设计局第三勘测总队负责勘测设计,修建初期由原铁道部第五工程局负责工程施工;1954年10月,铁道部第五工程局解散,由济南铁路局基建处负责工程施工。1953年6月,蓝村至莱阳段动工;1954年10月,莱阳至烟台段动工;1955年12月,全线完成铺轨。工程完成共投资6600余万元,全长180余公里,建桥126座,建涵渠121座。其中,青岛境内有63.1公里,设有5个车站。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境内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于1956年1月1日全线通车。2009年4月2日,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2010年8月26日,全线电气化改造正式完成。
回顾铁三局二处机关的变迁史 1958年8月,东北森林铁路工程处六段在海拉尔成立,修建第一条铁路牙林铁路。机关设在内蒙古甘河。1965年,处机关从甘河迁至辽宁北镇县沟帮子镇,承担大(虎山)郑(家屯)线施工。1967年,二处机关由辽宁北镇县沟帮子镇迁至北京门头沟区三家店,修建丰沙线。1971年,机关从北京三家店迁至山西省榆次县东阳公社,修建太焦铁路。1975年,二处机关由山西省榆次县东阳公社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市,承担石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同年5月,交通部第三铁路工程局改称为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二处改称为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心血管病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专家胡大一 胡大一,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7月,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郑州铁路一中高中部,1965年他以河南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于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京东健康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李公恕是一位眼科医生,母亲胡佩兰则是郑州大学五附院(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原妇产科主任。胡大一不仅是职业心血管病专家,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及预防、康复等领域的研究,是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杰出专家,而且他还是医学教育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担任教授、主任医师,并致力于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血管医生。2005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体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脏外科发展,提出急诊绿色通道的概念,并在中国全国推广。擅长心内科、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临床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截至2019年7月,已向全国150多家医院以及印度、越南、日本等国推广普及此项技术。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2300余篇,主编/主译医学教材和医学著作6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先后获得吴杨奖、中国医师奖、“最美志愿者”(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控烟贡献奖”(2018年)、中国科协“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综上所述,胡大一是一位在心血管病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的专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还体现在医学教育、健康科普和社会公益等多个方面。
我国在电子学与高等教育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吴咏诗 吴咏诗(1927~2016),男,汉族,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扶中高中部。195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50年至1952年,在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担任助教。1952年至1960年,在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担任助教、讲师、系务助理。1960年至1982年,在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期间于198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1983年至1985年,任天津大学教授、副校长,1984年至1986年兼任研究生院院长。1986年至1993年,任天津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办学方针,后来又加上“国际化”,这12字方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3年至2001年,任天津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八届代表,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届代表。曾任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主席、第五届名誉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与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常务理事。在电子学方面,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编出版《电子工程师手册》一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10余篇。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已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已发表论文50余篇。1960年分获天津市与河北省“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自1991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1993年获国家教委与国家人事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与“人民教师”奖章,并获天津大学“金钥匙”奖。先后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录于“澳洲与远东名人录”,“国际知识界名人录”(1988);被美国传记研究所收录于“国际著名领导人名录”(1989),并作为“教育领导人”获“成功之钥”金钥匙;被美国Marquis传记编辑部收录于“世界名人录”(1990)。他的事迹也已发表于《中国百年留学精英传》(第6卷)中(2002)。 吴咏诗励志奖学金是由吴咏诗教育基金会(香港)捐助,在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设立的奖学金。该奖学金面向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一年级学生,每年奖励六名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用以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励志成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吴咏诗先生是一位在电子学和高等教育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他的离世是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卓越外交才能的杰出人物柯在铄 柯在铄(1924~2007),男,福建长乐人。1946年毕业于扶中高中部,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也有说法称他曾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柯在铄历任全国学联秘书长、驻国际学联代表。 1950年至1953年,担任中国学联常驻国际学联布拉格总部代表。 1959年1月至1966年8月,担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 曾任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兼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为香港回归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综上所述,柯在铄是一位具有丰富人生经历和卓越外交才能的杰出人物,他的逝世令人深感惋惜。
具有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金紫光 中国作家金紫光(1916~2000),原名靳思杰,笔名( 紫光、思杰),男,汉族,河南焦作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郑州扶中高中部。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曾肄业于金陵文学院和开封河南大学文学院。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吴堡青训班艺术连艺术教育主任,延安泽东青年干校艺术部指导,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副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秘书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歌舞剧院秘书长,中央实验歌剧院秘书长,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秘书长,中国文联副秘书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圆明园基金会会长,中国文物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延安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国戏剧协会理事。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组诗《青年的故乡》,京剧剧本《逼上梁山》,昆曲剧本《红霞》,编撰《伟大的长征》、《延安文艺》丛书(16卷,总编辑)等。歌曲《青年大合唱》获1941年五四青年节延安中华青年文艺创作甲等奖。早年学习世界语,并在延安从事过世界语运动。80年代初曾参加北京世界语协会的创建,后当选为副会长。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是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综上所述,金紫光是一位具有卓越贡献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作品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中国射击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巫兰英 巫兰英(1955年10月26日),汉族,出生于河南省滑县,中共党员。1973年毕业于郑州铁路一中高中部。1973年,入选河南省飞碟射击队,开始射击生涯。1978年,在全国射击分区赛中获女子组比赛冠军,同年,在第八届亚洲运动会上与男队员一起夺得男子双向飞碟射击团体第三名。1979年,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男子双向飞碟冠军,并以194中的成绩超过女子双向世界纪录。1981年,在阿根廷图库曼举行的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上,获双向飞碟女子团体冠军和双向飞碟女单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射击世界冠军的运动员。1985年至1993年,任河南省陆上运动学校副校长兼教练。5次荣获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团体冠军。1次获得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个人世界冠军。3次蝉联亚洲个人冠军。14次(另有说法为16次)夺得全国个人冠军。5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1980年和1981年,在菲律宾和日本举行的两届亚洲飞碟射击锦标赛以及成都全国射击冠军赛中,夺走全部女子双向飞碟的金牌。1982年、1989年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和1983年世界飞碟、移动靶射击锦标赛双向飞碟女子团体冠军中国队队员之一。1991年,获国际运动健将称号。曾四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系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3年起,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后升任党委书记、院长,是中国第一位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高等学院院长。曾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五大党代表。在担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领导期间,带领体育学院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巫兰英对于射击有着非同寻常的痴迷,加上过人的天赋,很快使她脱颖而出。巫兰英不仅多次代替男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还曾在没有女子参加的项目中夺冠,引起了轰动。她曾代表中国参加了1984年和1988年两届奥运会,在奥运会上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风采。 综上所述,巫兰英是中国射击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辉煌和荣誉,同时也为中国射击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张洁 张洁(1937~2022)女,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张洁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在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西端的一个叫草坡的小村落。1951年毕业于蔡家坡铁中初中部。1956年,张洁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6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第一机械部工作。1978年张洁开始文学创作,首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得1979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我不是一个好孩子》。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祖母绿》。1985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发表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1992年,发表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5年,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成为第一个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2006年,发表长篇小说《知在》。2009年,发表长篇小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和《四只等着喂食的狗》。晚年,张洁还涉足绘画领域,并在2014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个人油画展。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中篇小说《祖母绿》,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 综上所述,作家张洁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王众托 王众托是一位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王众托,男,汉族,1928年8月20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湖南省平江县。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二、教育背景 1951年,王众托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为日后的学术与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经历 1. 早期工作:1951年至1954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助教。1954年至1978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主任、讲师。1978年至1980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主任、副教授。 2. 管理与研究:1980年至1985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所长。1985年至1989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院长、所长。1986年至1988年,担任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主持了国际合作项目。1989年至2000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2000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3. 院士荣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学术贡献 1. 学科建设:50至60年代,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及研究,做过许多艰苦的开拓工作。70年代后期,从事系统工程专业与学位建设,是我国系统工程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创建人之一。 2. 学术研究:在学科创建初期,开展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决策关键路线法)与应用、基于虚拟装置的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元决策理论与应用、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等研究,取得显著效益。撰写出版过10种教材与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过140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其中,《分析式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获得国家级的优秀教材奖,《系统工程引论》两度荣膺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奖。除了原创著作,还翻译了9种教材,这些翻译作品对于我国学术界的理论引进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五、人物评价 王众托院士是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他的学术贡献和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是一位著作丰硕的学者,他的作品和翻译作品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综上所述,王众托院士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和研究成果,为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杰出的隧道专家王梦恕 王梦恕(1938年12月24日~2018年9月20日),男,河南省温县人,中共党员,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工作经历】 1965年,进入北京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工作,参与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首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的建设。 1970年,进入成都铁路局娥眉内燃机务段工作。 1978年,晋升工程师,并调入成都铁路局科研所。 1979年,到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科研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科研所结构室主任、科技开发处总工。 1997年,担任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担任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科研成就】 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室内及现场试验,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方式,大大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并首次在大瑶山隧道应用成功。该成果已在全国长大铁路、公路隧道及地下停车场等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 通过大量科学技术攻关工作,为我国首座全面推广“新奥法”大瑶山隧道修建提供技术数据和施工模式,实现大断面、大型机械化的新奥法快速施工,彻底改变了我国多年的传统施工方法,被视为我国铁路隧道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主持黄土浅埋地层大跨度新奥法设计、施工试验工程,证明新奥法原理在软弱围岩地层中的可行性。首次系统、完善地创造了超前小导管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并研制新型网构钢拱架支护等7项配套技术成果。 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施工配套技术,在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首次应用获得极大成功,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复(兴门)西(单)区间三拱两柱大跨度车站试验。 此外,王梦恕院士还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科学试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以及指导设计、施工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二等奖5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等。 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多种荣誉称号。1993年获国家詹天佑成就奖、1998年获詹天佑大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功奖励。 【 代表作品】 王梦恕院士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修建技术》、《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探秘铁路》以及《21世纪铁路》等。 【人物评价】 王梦恕院士将自己一生奉献给国家铁路事业,他是中国高铁代言人。他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还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自己和学生深入工程现场,从实践中寻找创新灵感。他关注社会问题,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强调科学研究应立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人才方面,他注重道德、能力和理论教育的综合培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王梦恕不仅是一名杰出的隧道专家,更是一名有责任感、有远见的思想者,他的成就和精神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继续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王梦恕院士是一位杰出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他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铁路和隧道工程的发展史上。
著名铁路工程专家刘建熙 刘建熙西南铁路建设技术奠基人,著名铁路工程专家;新中国铁路领域工程翘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中文名:刘建熙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06年逝世日期:1980年 民国11年(1922)刘建熙从长郡中学毕业。同年,北京清华学堂在湖南招收3名中学生,年仅16岁的刘建熙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1928年,刘建熙在清华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当时国家用庚子赔款公费选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1930年秋毕业获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后又升入该校研究院。 1931年8月,刘建熙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由美国工程专家推荐,受聘于美国波阿铁路公司任实习工程师。 1931年,刘建熙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谢绝了波阿铁路公司挽留,毅然归国参与祖国铁路建设,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修建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等西南铁路大会战中,刘建熙担负全面技术领导工作。 1950年6月15日,西南铁路工程局(中铁二局前身) 1950年6月15日,西南铁路工程局13万筑路大军建成渝铁路。 曾任西南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成昆铁路四川段技术总负责,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贵州省、四川省及成都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协会理事。 2021年6月,被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评为“开路先锋”卓越人物。
中铁二局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成立了西南铁路工程局,由邓小平和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缔造。该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铁路施工企业,并被授予“开路先锋”大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铁二局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1998年:中铁二局成功改制,正式登记注册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1999年:公司发起设立了股份公司,并于2001年5月28日,中铁二局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铁路施工企业中第一家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股票上市的企业。 2015年:中国中铁与二局股份开展了重大资产重组,并于2017年1月5日完成资产交割。 2018年9月28日:公司更名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属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这些变革标志着中铁二局从单一的铁路工程施工扩展到包括建筑业所有领域的多元经营格局,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zhān tiān yòu]中国铁路工程专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达朝,号眷诚。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 京张铁路的历史意义 京张铁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投入营运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铁路修建的局面,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历史背景和修建过程 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连接北京丰台区至河北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工程于1905年9月开工,1909年建成通车。詹天佑面对英俄等西方列强的阻挠和地形险峻的挑战,通过巧妙的设计和艰苦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 对中国的影响 京张铁路的建成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勇气,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京张铁路的修建经验为中国后续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中铁五局的历史沿革 中铁五局的前身是1950年6月12日成立的西南铁路工程局,局址设在重庆市上清寺交通巷3号。 1952年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二工程局局址驻成都。 1958年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二工程局机关由成都迁驻贵阳市枣山路。 同年5月7日更名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 同年10月15日,撤销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以铁二局为基础,组建铁道部贵阳铁路局,从而转入“工管合一”时期。 1961年铁路管理体制再度变更,由“工管合一”恢复为工管分立。 同年8月15日,撤销贵阳铁路局,并于10月8日成立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局址驻成都市通锦路。1966年成昆线会战全面展开后,局机关于2月1日迁驻四川甘洛县。 同年8月1日,根据铁道部通知,局名改称为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局址仍驻甘洛。 1979年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分建为第二、第五两个工程局,分建后的铁五局机关驻贵阳。 1999年原铁道部第五工程局改制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从铁道部分离出来,成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 中铁五局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西南铁路工程局,经过多次更名和变迁,最终在1999年改制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火车迷不能错过的全国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市:中国铁道博物馆由三个馆组成 正阳门馆(位于北京东城区前门大街甲2号) 东郊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侧) 詹天佑纪念馆(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北侧) 上海市: 上海铁道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东路200号)上海地铁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1799-7号)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100号) 广州市: 广州铁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黄沙大道誉江路3号) 广州地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地铁万胜围站A出口南侧万胜广场C塔裙楼负一至二层) 石家庄市: 火车头步行街铁路文化博物馆(位于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岭路尖岭万达广场B2南区) 唐山市: 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位于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呼伦贝尔市: 中东铁路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市站前街1号)扎赉诺尔燕蒸汽机车博物馆(位于扎赉诺尔新区猛犸公园内) 沈阳市: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8号) 大连市:大连满铁旧址陈列馆(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鲁迅路9号)瓦房店铁道博物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双西线大连斯通铁路技术研究所) 丹东市: 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丹东市振兴区山上街7号) 吉林市: 吉林铁路博物馆【科普馆】(位于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 大安市: 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位于吉林省大安市西北部) 哈尔滨: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昆明市: 云南铁路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北京路913号) 济南市: 胶济铁路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乐山市: 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
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 甘河镇,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地处鄂伦春自治旗西北部,东邻阿里河镇,南接吉文镇,西连克一河镇、根河市,北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交界。1957年3月,设甘河办事处,隶属于喜桂图旗。1958年10月,改甘河镇。1959年,划归鄂伦春自治旗。2006年5月,克一河镇撤销,辖区并入甘河镇。2010年,恢复克一河建制镇,从甘河镇析出。甘河镇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腹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下辖的一个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拥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和壮丽的山脉,甘河镇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地方,一个我非去不可的地方,因为我出生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这里是我的第一个故乡。我爸在铁路单位工作,单位几经变迁,1959年1月东北铁路工程处六段改称为海拉尔铁路局六段。同年4月20日海铁局决定将六段改称为第二工程处。同年5月28日海铁局第二工程处正式成立,处机关建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如果能回到我的出生地,我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归属感。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会让我觉得熟悉和亲切,仿佛是血脉中的记忆。
大兴安岭加格达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加格达奇是什么样子的?我无法知晓,所以我只能从网上搜查信息资料,略知一二,我对加格达奇充满了幻想和好奇之心。 根据文章了解到,加格达奇原来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大高崖子”,指的是现在的东南屯河边;另外一个名字叫“樟达气”,意为“有樟子松的地方”,缘于在其西北面的山坡上,生长着一大片樟子松林。 时常来此游猎的鄂伦春人,由此为其起名叫“樟达气”。后来人们根据谐音,称其为“加格达气”、“加格达奇”。1964年林区会战开始时,才正式改称其为“加格达奇”。 新中国成立前,该地区未正式设立,只有俄罗斯族和鄂伦春族的猎民,不时来此地游猎。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铁三局的前世今生 一、建局初期和森林铁路时期: 1952年4月1日,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的前身—铁道部库图铁路工程处,在内蒙古牙克石诞生。 1953年1月,库图段工程处撤销,成立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十工程局。 1954年1月1日撤销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十工程局,改称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牙克石工程分局。1955年1月,改称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七工程局。 同年8月改称为东北森林铁路工程处。 1958年4月下旬,东北森林铁路工程处迁往哈尔滨市。 同年5月,改称为东北铁路工程处。 二、工管时期: 1958年,铁道部海拉尔铁路工程局正式成立,同时东北森林铁路工程处撤销。 三、东铁时期:1961年1月1日,海拉尔铁路工程局改称为东北铁路工程局。 四:“文革时期”:1972年4月,铁三局迁往山西太原。
青春献给铁路“蓝” 五年是青春,十年是忠诚,十五年是担当,二十年是信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记忆中承载着铁路的历史……见证铁路的发展变迁,铁路情怀和敬业心声。铁路人坚守的是铁路人的铁路情,青春献给铁路“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