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119cn qqq119cn
关注数: 3 粉丝数: 18 发帖数: 496 关注贴吧数: 3
高古玉的侵蚀坑与自然萎缩 几年前写过一篇《个人对鉴别高古玉的理解》,有兴趣的藏友可以查找看看。近来有空了,再写一下关于古玉的侵蚀坑和玉的自然萎缩。相当于接之前的续篇吧,也可以让大家少吃点药。 言归正传。 现在流传于世的高古玉,绝大部分都属于土坑出品,那些自言传家宝的高古玉,基本上都是谎言。当然你祖上是千年世家或者皇家嫡传,那属于例外。所以,当你看到一块外形心怡的古玉,经过一些基本的判断后,发现很像真品,那么,不仿坐下来,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玉器上面的玉表和阴刻线。 侵蚀坑的形成,是由于玉器长时间埋在土里,或者在陪葬品的木匣里,经过千年的埋藏,被泥土,液体,气体的影响逐步形成。侵蚀坑一般分布、深浅、大小都不规则,但是,一件玉器表面,小侵蚀坑肯定比大坑多,分布并不规则(重点,要考),而且,非常多的小坑是肉眼看不到的(这也可以理解为表皮的老化,准备形成坑,但时间又不够)。如果一件玉器,你肉眼看到玉表成面积出现坑坑洼洼,而且一个地方特别密集,然后向四周逐步减少;或者像天女撒花状,分布得比较均匀,那么,你就应该心里存一个疑问了,那些应该是人为酸蚀形成。那怎么辨认呢?夏天干旱了几天,突然下起了雨,雨点撒在水泥板上,形成的水印,有大有小,也有重叠,各种形状,或圆或长条,或圆与长条重叠,基本不会看到有大小一样,形状一样的。而人为酸蚀,绝大部分是撒上去一大片,不管用毛刷还是滴管,总有规律,或左或右,或以某一块做为基点,成溅射状!更有甚者,用机器进行打点,你可以看到“哒哒哒”一排间隔面积差不多一样的小裂! 侵蚀坑的观察,用肉眼观看,你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堆东西,但绝不是泥或者其他东西。换放大镜去观看,你会发现坑里的东西是结晶化的。什么叫结晶化,那就像一堆胶水干了,看起来光滑,,如果你运气好,你可以发现坑里黄色里面也许还有红色(朱砂:鲜红!铁锈:诸红)、绿色(铜锈)、蓝色,紫色(漆器色,非常少见)。绝不会看到坑里一堆泥土松散状的东西!还有些坑,里面没有堆积东西,用放大镜看,会看到坑壁出现纤维状。嗯,你用手把一根火柴掰断,断面上的参差不齐的那种样子。 表皮的自然老化坍塌,一般多看玉器的边缘处和阴刻线内!因为古时制玉,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打磨,玉表会发热影响玉质。这些地方往往会受到最严重的影响,从而造成萎缩与坍塌(这与人为的敲击造成的损伤有非常大的区别)。像蒸芙蓉蛋,在锅里的时候很完美,拿出来凉了之后,中间会有塌陷,而这种塌陷,并未影响形状。玉也如此,那处地方塌陷了,形状却没有改变。但是如果你用勺子挖一下,是不是已经破坏了原来的形状了?而塌陷的地方几乎都会出现沁色(怎么看沁色,看我上一篇介绍)。 重点是:玉表的老化和侵蚀坑,都是在解玉砂之上的,也就是“老化斑”,侵蚀坑覆盖了解玉砂痕。怎么理解呢?用黑笔在一张纸上面画满线条,然后再用红笔在上面画点,你是不是看到红笔的点覆盖了黑笔原来的痕迹?如果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老化斑”+解玉砂痕+沁色这样的顺序,那东西是老的几率非常大! 好了,虽然吧里人迹罕见,但总还有几个同好!希望大家少走点弯路!
个人对鉴别高古玉的理解 中医有“望闻问切”四字诀,我觉得对古玉的鉴别也基本脱不了这四诀。一块玉拿在手上,肯定是先看到,然后再听“老板”不断地讲那“动人的故事”,再者,我们习惯上都会问一些基本没啥用的问题,最后,就轮到“切”字诀了。 大家都说,看古玉,一定要从“工、沁、料、器”等几个方面入手。先说“料”这项,我觉得外行肯定看不懂,老实说,有几个能分辨什么是俄料,什么是新疆和田料?哪种是岫玉,哪种是河磨玉?……软玉和硬玉,区别在哪,每个时代用的是什么料?要学会怎么看玉,至少每种玉都需要过过手吧,至少也需要一个师父,带着怎么分辨吧。就我个人而言,你只要拿块表面打磨光滑的细腻点的石头给我,我也可以当它是玉了。 而“器”这一项,更加博大精深,毕竟从文化期、夏商、战汉……洋洋数千年,各种图腾,纹饰,制式,文字变化等等。如果要学会,嗯,仅仅是皮毛的会,至少要专业研究十年以上(我猜)。比如,我根本记不住“凤羽,鹊羽,龙鳞,龟甲……”,我看到的是这个纹是从左到右向内旋转,而不是从右到左;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方格;一条条交叉纹组成的类菱形;我看到的是圆圆的眼睛或者细长的眼睛;我看到的是或站或卧的动物……而这些东西,到底代表着什么?不懂,完全不懂~~ 对于上面这两项,我觉得还是留给专家们介绍与读解吧,我们普通人毕竟仅仅是爱好而已,并不能投身进历史考古的行业里。 去掉了“料器”,只剩“工沁”。这两项,却是我们普通人可以“速成”的。高古玉、古玉、明清玉这三大块总结起来不外乎就是:玉器都是人工手动打磨的,只是使用的物料件不同而已。比如高古玉,都是用解玉砂,后又使用了青铜器;战汉之后才出现铁器。既然加工材料工具简单,那我们就盯住“工”这一项作为第一个判断的依据。东西拿到手,不管老板们如何讲故事,用放大镜看看,物件是不是解玉砂抛光的,阴刻线是不是有解玉砂的痕迹;各种孔,是不是符合当时的钻孔手艺。为什么一定要用放大镜?我不能想象,古代的匠人,会在一块珍贵的玉块上,打磨出肉眼可见的乱七八糟的痕迹,换作你是当时的贵族,你能忍受?所以,我一般看到手上的玉器上有比较明显的打磨痕迹,马上就否决掉,管你形制如何标准,手工如何“精美”。我觉得,这些痕迹是“匠人们”故意弄出来,让我们看见让我们相信的东西。比如有些物件上阴刻线的拐弯处,出现超过一毫米长,而且是在同一个拐弯处连续的出现基本等长的刻痕,你跟我说,那是古人手工磨出来的?你知道就是这一毫米,可能古人们就需要花上半天甚至更长时间磨制出来,偶尔出现还可以解释,可连续的出现,那就不能原谅了,哪个匠人会花那么多时间去做一件必定会被打板子的事啊…… 我深信,古代匠人们的工作是非常非常严谨的,所以当我看到一些物件上的“纹饰图案”,不断出现该封闭的图形却总是“惨惨”的开着口子,该旋转不闭合的,却偏偏给闭合了。这些工,整体看起来没事,可放大出来一看,真的恶心,是非常恶心,那是对古代匠人们的一种亵渎啊…… 总的来说,古人对每一件玉器的加工,都需要花上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期间肯定会有很多做废了的,可是存世的必然都是精品,肯定不会有马马虎虎存世的玉器,反过来说,看起来马马虎虎的,99%都是赝品,管你老板怎么赌咒发誓刚出土还“腥”着。钱在我手上,是会贬值,但总比买了个“糟心”回家好吧! 至于怎么看解玉砂痕迹?我自己总结在放大镜下看:乱中有序,大小长短深浅不一,基本不会出现弧形或半弧形。是不是很简单?(想象加工场景:一个匠人,手上拿着一块皮革、或者木头竹片,蘸着拌了水的解玉砂,很耐心地在一块玉器上一下一下地磨磨磨磨……每一次的打磨,都会凝聚着他的认真与执着)。 至于“沁”。网上众说纷纭,这里就不再解释了。要说的是,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古玉的“沁”,是在玉表之下的,是在解玉砂痕迹之下的。看到那“沁色”,是由里及外的散发,而不是那些另类制品由表及里的吸附。不懂?买块100%的假货,用放大镜来看,是不是就一团边缘分明依附在玉器表面的东西?真沁是表的颜色深,然后逐步往内渗透的那种感觉。就像你用毛笔,往宣纸上滴一团墨水,看着它无规则向四处渗透,中间那块很黑,然后四周慢慢变淡的那种层次感,基本就是真沁了。不用打专用玉制电筒看,自然光里用放大镜就行。你会看到,在玉器中有别于原色的沁色里,白沁的象云,嗯,就是夏天晴天里的那种白云,层层往玉下,逐步消失;黑的象夏天晴朗的夜空,里面的结晶星星点点反射着光线,很黑,可又不是压抑的黑,看着有一种夜空繁星通透的爽朗感…… 沁与工的关系,总结起来就是:沁在工下。用放大镜看沁色的地方,解玉砂痕迹下就是沁色。太简单了,不是吗? 看到这里,希望你能绕开一些坑,先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宁愿放过,也不杀错,至少也要对得起自己的钱包不是? 至于其它的“侵蚀坑、附着物、出灰、孔痕”以后再说吧!这与文前“工沁料器”已经毫无关联了。再说就是跑题~写作文别跑题,小学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不敢忘! 最后吼一句:俺家的“玉蝉”开始长毛了......啥时候能复活飞起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