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bKKUbP -
关注数: 1 粉丝数: 20 发帖数: 10,716 关注贴吧数: 3
作者在吗?在的话请作者来一下 中国数控机床发展比较不好,这个大家都知道,关于原因众说纷纭,我想说所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希望作者玩玩雕刻机,或者干脆就看一下雕刻机用的软件MACH3。MACH3的作用是把个人PC变成数控机床的工控机,这个工控机功能强大扩展性能极强,除了稳定性会因为个人电脑有影响,其余方面非常强。而MACH3里面分成几块,最重要的是事实脉冲生成器,WINDOWS下硬件是非实时的,要实现这个有一定技术难度,剩下的G代码解释翻译差补算法以及用户图形界面都是小意思。 不记得在那里看到了,有人说过,谁规定CPU只能有指甲盖大小了。同样的谁规定数控机床只能用工控芯片了。以90年代的中国硬件水平做一款能实时产生脉冲的计数器肯定不是难事,再用一块80386进行G代码解释,再弄一块386+387进行差补运算毫无问题,说得再夸张点,我用一套银河计算机和推不动MACH3吗? 细说中国数控机床,貌似软件不行,硬件不行,算法不行,芯片不行,主轴不行,轴承不行,刀具不行,装配工人也不行。貌似就没有出类拔萃的地方。 其实我认为,中国缺的是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系统工程师。举个例子吧,冯布劳恩,火箭之父阿波罗计划的总工程师。布劳恩上台前美国火箭计划极其不顺,布劳恩上台之后基本就捋顺了。中国也有,那就是钱学森,没记错的话钱有一个重要的工程方法就是如何用不可靠的原件组建可靠的系统。 数控机床这方面也一样,一个合格的系统工程师可以扬长避短用性能一般的零部件组装出性能较好的机床,是个部分误差负负相消。 我再说一下,光栅尺和编码器,这两个做得好的都是光刻的,但是其复杂程度再高也没有光刻的芯片高,90年代中国可是有自产的芯片的(虽然不怎么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