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卫子 侧卫子
关注数: 117 粉丝数: 681 发帖数: 26,113 关注贴吧数: 12
圣斗士该谢幕了,圣斗士都只是一个儿时的羁绊而已 这一周,动漫圈子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也是圣斗士粉丝集体破防的一周。也没啥,圣斗士星矢的原作者车田正美在他的正统续作,冥王神话ND,用了18年才把故事给讲完。本来嘛,你拖更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至于闹成这样。最关键的就是上周最后一话主角星矢面对强大的太阳神阿波罗选择了五体投地,跪下了(有玩具厂快速跟进,相当神速)。最终五小强和雅典娜被抹去记忆成了普通人。 说实话和吃了奥利给一样难受,合着星矢他们一路热血战斗升级打怪,好不容易终于升满级了就为了给大boss下跪?也难怪漫画圈,粉丝群体普遍都不接受了。作为一个在80-90年代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如此草草收尾,只能说作者本人不懂圣斗士了。去年车田自己指导的圣斗士大电影扑街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本人也许已经不再是那个激情四射的年纪了,他也忘了这个作品能被这么大范围的喜欢是因为热血,因为为了信仰和信念敢直面和挑战甚至打败一切神(权威)。 我不由得想起了2004年由东映制作的《天界篇-序章》,尽管结尾和今天漫画差不多,但是星矢面对阿波罗还是勇敢的打出了自己的拳头,尽管战败了,但是意义非凡。那个暑假我高考完,是在网吧用两元钱一小时的费用观看的,以至于我后来还专门做了拷贝。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影片结尾的截图,画质非常惊艳。 也许车田也老了,80后90后也老了,不再需要圣斗士了,就和隔壁庵野秀明一样告诉观众,都长大了,应该没有EVA(圣斗士)也可以生活了,但是和庵野秀明高超的剧本表达能力比起来,车田真的和老贼没有区别了。不过好在隔壁的隔壁,另一个漫画大神高桥留美子(福星小子,犬夜叉)的经典作品《乱马1/2》已经重制完成,正在后期制作,希望高桥大妈能继续给我们这些大叔们一些回忆中美好。 最后关于LC和Ω等有官方背景的外传作品,我只能说,以前我们嫌弃它们不正统,现在也许它们才是继承了圣斗士内核的作品 。
流氓终究是流氓,大佬始终还是大佬 事情是这样的,目前我鱼缸里有三条一斤半到两斤的大军鱼,2020年我在拼夕夕上买了5条军鱼幼苗,快递路上阵亡一条,后来饲养期间又阵亡一条,存活三条,到目前已经是大鱼了。军鱼混养期间充分体现了什么叫流氓,不知道挖了多少鱼的眼睛,至今我的鱼缸里还有一条双目失明的锦鲤。 国庆期间,我在水塘里钓鱼,收货了一条奶土鲶,一两重都没有,大概15cm体长吧。一开始还想着既然军鱼都这么大了,土鲶下鱼缸应该不会被直接活吞了吧。结果第一晚相安无事,后续几天军鱼、锦鲤和土鲶基本都互相安好,互不侵犯。有时候我喂乌龟的时候把鱼肉碎丢点进鱼缸,军鱼抢食快,但是好赖也能让土鲶吃上一块肉。 在土鲶下缸一周多以后,就发现不对头了,军鱼身上开始伤痕累累,一条最终的军鱼大哥胸鳍上明显肉都出来了。后来三条军鱼都挂了彩,甚至连大锦鲤也开始带伤。我基本确认是土鲶干的了,没别的嫌疑鱼。 想想,军鱼一直被原生鱼圈当成三大流氓之首,确实也不负流氓的本色。而土鲶是什么那可是正统的国内水域生态系统里的棒一大哥,和乌鳢、鱤鱼等都是当之无愧的水系扛把子。 在体型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军鱼不敢招惹鲶鱼,反而让鲶鱼从上到下修理了一顿(鲶鱼有夜战优势)。所以还是流氓终究是流氓,遇上大哥就不好使了。 最后的结局:土鲶送去大湖放生了。
疫情让关家里了,整理整理装备吧 目前主力有四条竿,见图。 从长到短分别是山东威海的猛将夺魁善战630,浙江杭州产的佳钓尼蓝魔540,湖北武汉产的客友擒龙休闲二代450体验版裸碳竿,以及沧州产的枯法师360的鲫鱼竿。另外有备胎两根,都是早期买的沧州货。 点评一下,本人长期野钓,很少去池塘。所以长竿相对使用比较多,5.4和6.3,毕竟野钓一寸长一寸强。首先是猛将夺魁善战,这个杆子野钓比较重,6.3本来就比较长,加上重,重心也不太合理,频率快一点废手,而且说是28标准调,其实偏软,所以长竿抛竿比较吃力,很难精准抛投。蓝魔是今年买的,本来准备上周日去开光,结果遇到疫情没有去。总体手感比夺魁善战好很多,挥舞起来感觉硬度应该适中的标准28,比较适合野钓。客友那根大黑棍纯粹就是图便宜,没有涂装,手感也非常不错,硬度应该比较偏19。至于那根沧州鲫鱼竿,那就是专治河里的白条鳑鲏的,期望值本来就不高,实际效果也非常不错。 现在谈谈野钓买装备的问题吧。我不算钓鱼高手,但是也钓了很多年了,对野钓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些心得分享分享。 首先,野钓先摸清本地的资源,鱼情如何更加决定你的鱼获。和你用什么鱼竿问题真没多少关系。所以,本地有什么鱼,才让你去买什么鱼竿。一般情况下,野河不会有什么大鱼,以本地河流为例,4-5斤的鲤鱼草鱼,半斤的鲫鱼,一斤的鳊鱼,那都是大物了。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重金氪在鱼竿上。好多新人一上来恨不得买大物竿,青鲟竿,鲢鳙竿,没必要,真的没必要。而且野钓我更建议轻便的鱼竿,大物竿往往更贵更重,反而适得其反。所以,你真的只是普通野钓爱好者,淘宝上普遍的百元综合竿就差不多了。野河里能拉爆你鱼竿的鱼不多! 其次,关于武汉规格,野钓一寸长一寸强这个不是开玩笑的,长杆肯定比短竿能适应更多的水域,中大鱼的概率肯定也很高。那么是不是无限长呢,上来就720/810呢?我还是那句话,没必要。长度超过一定程度,手感都会直线下降,重,不好抛投,加之野河往往会长度越长水深越深,再加长下去意义也不大。所以一般推荐540规格野钓,比较适中,如果臂力可以,考虑下630,基本可以了!一般各品牌武汉也是540卖得最好,也比较说明问题。 最后,野钓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窝料和饵料的调配就是决定性的,这个就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了。我在同一个河段,我就远没有歌词老伯钓得多。这都是经验,因为他每个季节饵料配比都会不同。
严肃说明非法放流外来物种的问题,请钓吧吧友务必认识严重性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四川一位吧友向自己承包的水库投放大量的鱼苗从现场图片看,这大概率不是封闭水域,是和天然水域相连的水域。而此楼主投放的鱼前面都没问题,后面的丁桂和银鳕鱼就有问题了。于是我回帖了。银鳕鱼(通常说的是短头梭鲃)和丁桂都是外来物种,尤其短头梭鲃则是农业农村部明令禁止放生名单里的物种,是严禁投放在自然水域的。后来楼主回复银鳕鱼不是短头梭鲃而是大鳞鲃,大鳞鲃也不行啊,一样是外来物种。 h(空格)ttp://ww空格w.moa空格.g空格ov.cn/govpublic/(空格)YYJ/202201/t20220127_6387852.htm 由于贴吧不好随便放链接,于是我截图给大家看农业农村部下发的文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该文件原文。其中有一段话说的非常清楚明白“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必须是本地种,严禁放流外来种、杂交种、选育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常见水生生物外来种、杂交种和选育种名录见附件4)。同时,应遵循“哪里来哪里放”原则,确保种质纯正,避免跨流域、跨海区放流导致生态风险。在增殖放流工作实施前,要认真开展增殖放流适宜性评价,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增殖放流适宜水域、物种、规模、结构、时间和方式等。” 这么直白的条文就不需要解释了吧,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原文观看。我节选一下附录4里有哪些物种很不巧,丁桂就在黑名单里,而日常常见的各种罗非鱼甚至金鱼、锦鲤等人工品种也在黑名单里。 钓鱼吧是我在百度贴吧遇到的中少有的抵制外来入侵物种的一线贴吧,甚至不惜直接和放生吧开火都在所不惜,说明绝大多数钓鱼佬都对生态保护有基本的认知,对外来入侵物种也有非常敏感的警惕。然而,如今有人为了自己能钓鱼,不惜放生外来物种甚至是入侵物种,那我们和那些放生佬又有说明区别。 最后再次强调,增殖放流需要经过县级以上渔政主管部门批准,所放生的物种一定要经过严格审查和考核,而不是随意向某些不知道哪来的“砖家”问一问就把外来物种放到中国的水域。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有个小小的想法,华南虎会捕食扬子鳄(鼍)吗? 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陆地上有大猫,美洲虎,水里有短吻鳄科下的白凯门鳄,而有非常多的案例就是美洲虎会捕食白凯门鳄,甚至有一个群落的美洲虎嗜好吃凯门鳄。和亚马孙对应的长江流域,在过去也生存过正牌大猫——虎的亚种华南虎,也生活着同样是短吻鳄科下的扬子鳄。 扬子鳄的平均大小和白凯门鳄差不多,但是极限个体白凯门鳄略大一些,扬子鳄没有那么大的极限个体。但是,华南虎的平均体型可是比美洲虎还要大的,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虎患的情况。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某个水网发达的地区扬子鳄泛滥,该地区的华南虎以扬子鳄为主食或者说未必是主食但是也经常会宰几条扬子鳄来打打牙祭?有没有历史文献或者化石记录佐证呢? 有一说一,扬子鳄和白凯门鳄都是鳄鱼里的拖油瓶,但是扬子鳄生存的地界没有那么多天地,按理说应该更滋润一些,但是偏偏好巧不巧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且随着人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留给野生动物的空间就被极大的压缩了,最终导致华南虎和扬子鳄野外个体的一起消亡。 长江流域,白鳍豚走了,白鲟走了,鯮鱼走了,斑鳖(长江种群)走了,鳤鱼和华南虎也基本凉了,长江的顶级猎手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开了,留下的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链。
鄂东南小县城菜市场随想 早上去县里南门街市场买菜,发现鱼摊位上有不少的好东西,红尾巴的是蒙古红鲌,最大也能破米,是长江流域常见的次顶级掠食性鱼类,那个黄鳍的就更不得了了,大名鼎鼎的水老虎-鱤鱼,是长江流域中为数不多的种群数量比较健康的无危的顶级掠食者。有个疑问哈,蒙古红鲌和鱤鱼都是游弋性掠食性鱼类,它们不会困在某个角落伏击猎物,而是主动出击以自己强大的尾柄所产生的强悍推动力,流线型身体带来的极小阻力,从而赋予极高的水下速度。有调查显示鱤鱼吞食猎物都是猎物尾部朝里,头朝外,说明鱤鱼都是从后方追上猎物的。这就有个疑问了,这么多鱤鱼和蒙古红鲌,哪来的?长江流域早就禁止大规模商业捕捞了,而摊主也是一口一个河鱼(县城旁有个小河流入长江),挺矛盾的。不过这些鱼量这么大,而且体型规格都大差不差,应该不会是野捕的,因为鱤鱼和翘嘴鲌一类的鱼很早就实现了人工繁殖,甚至有不少钓场专门提供这些鱼供路亚钓友娱乐,所以很可能都是人工繁育的鱼,而且这些鱼都是高氧鱼,对水体缺氧很不耐受,近期湖北炎热高温,很有可能是鱼塘里的鱼死亡后流出的。 长江流域原本的顶级掠食者,如白鳍豚,斑鳖,䲘鱼,鯮鱼,白鲟,鼋,鼍(扬子鳄)等,因为人类过度捕捞,兴建水利,水体污染等因素造成毁灭性的大灭绝,白鳍豚,斑鳖,白鲟,鯮鱼已经被认定彻底灭绝,䲘鱼一度也消失无踪,2020年在咸宁发现一只幼体,成为最新记录(昨天2022年8月19日吧里有广西科考活动发现一只亚成体),鼋种群数量不足200只,扬子鳄野保工作取得突破,目前随着人工个体的野放,种群数量缓慢恢复中。而鱤鱼,则是长江顶级猎食者中的苟王,长期以来,鱤鱼一直都是养殖户和渔业部门的头号天敌,因为它食量大,破坏性高一直都被重点捕捞,然而它目前居然是长江流域最常见的顶级捕食者,钓鱼爱好者钓获的破米的鱤鱼随手一搜索都比比皆是,真正的生存大师,如今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有很多人工个体被流放野外,成为大自然生态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人问为啥要野放鱤鱼,它们不是专门吃鱼的恶霸吗?其实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必须存在顶级掠食者,否则大量的生态位低级的动物缺少制约一样也会造成生态灾难和破坏。今年鄂州梁子湖科考调查发现梁子湖水质随着长江禁捕以来快速恶化,究其原因就是大量素食性或者杂食性鱼类快速繁殖(甚至有大量人工投放鱼苗),比如青草鲢鳙鲫鲤鳊等,它们过快的繁殖又缺少天敌人类又停止了捕捞导致原有的水草被快速啃食完毕,水质缺少净化,因而水质恶化。这就是缺乏白鲟白鳍豚䲘鱼鯮鱼等大型食鱼动物的后果。对比一下亚马孙河流域,亚马孙河里有多少大型食肉动物,有淡水豚类,有巨骨舌鱼,有大型鲶鱼,有电鳗等等,与之相对,长江就剩下个鱤鱼和土鲶,大口鲶了,而且体型根本没办法和亚马孙里的怪物相提并论。 有些时候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化的课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吐槽一下,买条鱼我也能想这么多,我也是醉了!
鲤科原生鱼都这么吊的吗?刷新三观 原生三贱客,挖眼大王,麦穗,军鱼,光唇,想必很多原声爱好者都已经如雷贯耳了,就因为它们贱兮兮的嘴劝退了很多饲养者。我自己的军鱼就挖了同缸三四条锦鲤的眼睛,其中一条还俩眼睛都挖了,不过一年多了至今还活着。 好了上述几个大神不提,谈谈今天的主角,赤眼鳟。赤眼鳟也是大名鼎鼎的……一道菜了。传统印象里,这个鱼应该人畜无害,好吃,刺多。那么我的赤眼鳟从哪来的呢?淘宝买饲料鱼的时候侥幸存活下来的,本来仅存两条,一条今年转移到楼顶荷花缸里跳龙门后埋了做花肥。目前最后一条已经大约10cm长(买的时候1cm-3cm不等),放在小鱼缸里,小鱼缸里还有一些鳑鲏。按照道理来说,没啥问题,赤眼鳟当老大也没看到攻击鳑鲏,相安无事,除了赤眼鳟烦人的应激反应太过强烈(发过帖子,一靠近就炸水,路过也炸水,喂食也炸水,完全养不熟),总体安好。 后来我发现楼顶的两条小锦鲤啃碗莲,水缸里都啃秃噜了,于是把锦鲤捞出来和赤眼鳟放在一起,再后来我在淘宝上买了一条白子金恐龙鱼,一起放在一起了。结果没想到出事了。首先是一条锦鲤莫名其妙死去,我下班回来发现得很晚,都让鳑鲏等鱼啃得没剩多少了,没当回事,就捞出来继续埋花盆里了。当时我觉得可能是锦鲤暴毙让其他鱼分尸了,这也不算太反常。再过了一段时间,下班回来发现剩下的一条锦鲤俩眼珠子都没了,还冒着血丝,漂浮在水面上苟延残喘了。这一下我就非常警惕了,按照我的认知说,金恐龙鱼,赤眼鳟,都不可能掏锦鲤的眼睛啊,至于鳑鲏,和锦鲤不在一个体型上更不可能威胁锦鲤了。最后小鲤鱼死了,继续埋花盆了。 这下鱼缸里就非常萧条了就剩下赤眼鳟和恐龙鱼,其他几个小鳑鲏打打酱油。我一开始也没怀疑赤眼鳟,因为恐龙鱼要吃小鱼嘛,就淘宝买了些泥鳅苗,一直到小泥鳅下缸,我三观瞬间崩了,赤眼鳟竟然称我不注意吃泥鳅(我不能靠近,不然炸水),非常老练,非常快速,一晃眼泥鳅就下肚了,跟没事发生一样。这样看,锦鲤的遇害只有可能是赤眼鳟干的。合着国产这些鲤科鱼,一个比一个腹黑是吧。我也查了赤眼鳟的资料,发现这货的确爱吃小型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但是有没有文献明确记载它也爱挖眼睛呢?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养了军鱼,川华鲮,赤眼鳟,这些家伙无一例外都有挖眼睛的习惯,川华鲮更狠还能撕开鱼的皮肉(川华鲮让我丢楼顶荷花缸了,结果前段时间高温热死了,同样埋花盆里了)。看样子我是低估了国内这帮鲤科大爷的实力了。
找吧里几个大神和吧务问点学术问题 因为很长时间不关注学术上的事,直到现在才听说大约在2017年依据分子生物学测定的结果将鱼类生物分类学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变动。当然太专业的东西我也懒得去找了,毕竟我们都是一般的爱好者,没精力也没能力去搜索海量的文献信息。这里我就偷个懒,问几个问题。 1.我比较喜欢恐龙鱼,也就是多鳍鱼,多鳍鱼所在的多鳍鱼目我记得以前是列为腕鳍亚纲,分子测序说应该还是辐鳍鱼纲下的,但是似乎已经把腕鳍亚纲独立为辐鳍鱼纲了?合着这么个古老的物种和辐鳍鱼是兄弟衍化关系? 2.鲈形目(旧)炸了我之前有所耳闻。毕竟过去来说,鲈形目是个框,啥都往里装,单单一个虾虎亚目(旧)存在的物种就已经爆炸了,况且虾虎亚目(旧)还不停的有新发现的物种。过去作为一个生物学分类垃圾桶,鲈形目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将鲈形目拆分掉我觉得是合理的,就我知道的有鲭型目、虾虎鱼目,攀鲈目等。但是我听说四腮鲈鱼这种偏离老百姓印象的鲈鱼是鲈形目,反而大口黑鲈这种老百姓认知中的鲈鱼踢出鲈形目了? 3.在鲈形目炸了以后,鲤形目自然而然当之无愧的登顶鱼类第一大目,也是所有脊椎动物种群数量最庞大的一个目。请问鲤形目目前来看,美洲有自然分布吗,南北美都算。 以上问题请诸位大神帮忙解答一下。
浅谈恐龙鱼的进化史 鄙人不才,以前也玩过恐龙鱼,至今都非常喜欢恐龙鱼,大概在2006年-2012年间饲养过很多恐龙鱼,如果接触恐龙鱼比较早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我,黄金鲤。鄙人最近小小分享一下关于恐龙鱼的一些进化史知识,如有不正确之处,欢迎指正。 恐龙鱼,学名多鳍鱼(polypterus)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观赏鱼品种,诸如金恐龙(又名九角龙)、虎纹恐龙王、黄金恐龙王、鳄鱼恐龙王、大花恐龙等都是目前市面上还算好买的品种。鉴于在观赏鱼圈内,对恐龙鱼的分类讲的比较多了,尤其是早期养恐龙鱼的一批大佬如观赏鱼之家的“疯一样的男孩”等人,对恐龙鱼做出了按体型分类,分出了大型恐龙,中型恐龙,小心恐龙等,这里我也不一一列举了。 多鳍鱼目前划分为腕鳍亚纲,仅一目,多鳍鱼目;一科,多鳍鱼科;两属,其中芦鳗属只有芦鳗(草绳恐龙)一种,其他的都是多鳍鱼属下的物种。是一类并不太繁盛的鱼类物种,也是仅分布于非洲的鱼类物种,西方生物系统分类学兴起以后对该物种的发现也很晚,一直到19世纪才正式命名多鳍鱼,而且起初对多鳍鱼的生物定位并不是太清楚,非常的模糊。甚至当时的生物学家对该物种到底是鱼还是两栖类都无法判定。说它是鱼吧,它有肺,还有两个可爱的小脚把自己支棱起来。说它是两栖动物吧,它又有鳃,离不开水。后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以后,于是当时的人们提出一种假设,该物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类,是鱼类向两栖动物的过度。这个说法流传了很久,一直到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分子生物学的测定判明,多鳍鱼就是硬骨鱼纲下的辐鳍鱼,它和两栖动物在内的四足动物差距非常大。分子生物学的测定也证明,多鳍鱼是一类非常古老的辐鳍鱼类。什么是辐鳍鱼,也就是现在世界上最常见的鱼类类群,啥鲤形目鲈形目等,鳍条成条幅状薄薄的一片。这就让生物学家非常困惑,因为其他辐鳍鱼的胸鳍确实是薄片,但是多鳍鱼的胸鳍却可是有厚厚的肉垫不说,还有鳍基骨的啊。再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出土,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逐步揭开了多鳍鱼真正的进化历史。 首先得从约4.3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球生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说起,它们就是有颌鱼类的产生。早期的鱼类是无颌的,通俗的说没有下巴,而且无颌鱼类是有孑遗后代存活至今的,比如七鳃鳗。有颌鱼类的出现增加了脊椎动物生存和称霸的砝码,毕竟利用上下颌的关闭可以产生巨大的剪刀压,这对当时的无脊椎动物简直是降维打击。有颌鱼类出现不久就出现了盾皮鱼类,而其中的邓氏鱼,首次登上地球霸主的舞台,成为地球最早的脊椎动物霸主。 邓氏鱼称霸以后,其他鱼类在邓氏鱼的淫威下不得不苟且偷生,为了避免和邓氏鱼的直接竞争,他们进入了淡水,他们就是硬骨鱼类。硬骨鱼类是后世所有的四足动物和辐鳍鱼类的祖先。进入淡水后,硬骨鱼类逐步分化出两支大的家族,分别是四足动物的祖先肉鳍鱼类和现代鱼类的祖先辐鳍鱼类。泥盆纪末期,由于海洋等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浮游植物大爆发,水体严重缺氧,引发了著名的泥盆纪末大灭绝事件。我们的祖先肉鳍鱼类挣扎着爬上陆地,去呼吸那宝贵的氧气,最终将鱼鳔进化成了肺部。而早期辐鳍鱼类似乎也能直接呼吸空气,最终也靠着这个法宝停过了大灭绝。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多鳍鱼会有非常原始的肺部也能呼吸空气。进入陆地的肉鳍鱼类在后续的发展中进化出了两栖动物和羊膜动物。而羊膜动物分化出了合弓纲和蜥形纲,逐步称霸地球直到现在,合弓纲俗称兽族,在二叠纪和三叠纪早期为王,而后三叠纪中后期、侏罗纪、白垩纪则是蜥形纲(主龙形下纲,尤其是恐龙总目)的天下。现在新生代则是我们合弓纲哺乳动物的天下。那么肉鳍鱼还有没有别的分支呢?曾经科学家都认为肉鳍鱼其他分支都已经灭绝,直到在深海中发现了腔棘鱼,这种古老的鱼类居然返回了海洋还在深海中存活到了今天。 说回多鳍鱼,多鳍鱼则是比较古老的辐鳍鱼,它身上还有非常多古老的特征。比如骨板状鳞片,这和后来的真辐鳍鱼类(比如鲤鱼鲫鱼的薄片状鳞片)的鳞片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骨板状鳞片是鱼类的记忆,这种鳞有一定的防御效果,能够一定程度抵抗掠食者的威胁。我个人是解剖过恐龙鱼的,普通刀具很难划开恐龙鱼的鳞片。另外一种具有骨板状鳞片的鱼是美洲的雀鳝,不过它们比恐龙鱼要进步的多,它们的胸鳍和其他鱼类一样已经完全进化成了一片,没有肉质了。骨板状鳞片虽然带来防御效果,但是这种结构的水阻力比较大,造成多鳍鱼和雀鳝都无法快速游动,因此这两类鱼都是以隐蔽待机的伏击战术为主。而进步的辐鳍鱼类,通过对鳞片的改造,使它们具备了更高游速的可能。而多鳍鱼因为鳞片的结构注定了无法快速游动,干脆它们也就几亿年来用伏击这个战术一招鲜吃遍天,保持着特定的结构不变,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它们不像其他鱼进化出纺锤形(通俗的说大众印象中鱼该有的样子)外观,来进一步提升游速,而是进一步拉长身体,成面条样,甚至芦鳗直接成了细长条。生物永远是适者生存,它们保持这个性状自然有它们的理由,这也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由于恐龙鱼面对后起之秀的辐鳍鱼类的直接竞争威胁使得它们无法在更广袤的区域扩大种群,只能在非洲的大地上繁衍。但是多鳍鱼并不是历史上的透明,实际上在古老的地球上,它也是一个存在感十足的鱼类,它们也曾经和埃及棘龙一起生活,一直繁衍至今。这也是地球上千千万万生命奇迹中的一个吧。
今年雪球活动总结,还不如去年 纯肝的 去年在两次失重模式的加持下,最终肝出了奖品车和雪球,然后开出了一个大惊喜从此6-7-8级房里又多了一个追求高爆伤害的人。 今年,emmm……失重模式就只有一次,第二次是大乱斗。有一说一失重模式刷雪球更好,因为都可以飙车嘛,飙上去撞死一个是一个,就算不敌***掉赶紧换车就完事,反正也不会挨骂和被人投诉。大乱斗时间上就相对长很多。 然后好不容易爆肝先出的雪球,emmm……竟然是澳洲野狗,咋说呢,玩了几局,这车一般。第二台八金MT,第一个是STG俩下水道了。野狗的优势是DPM和俯角,机动中等偏上,正面装甲一般,炮塔装甲优秀,适合找地方卖头输出。但是190的单发有点问题。经常是啪啪啪啪啪啪全场到处和疯狗一样撕咬猎物之后,出去一看输出就一千多……最高一场是在九级房输出3000,真的那一场把人神经绷到了极致,极度认真的状态下才完成的反杀。如果不是活动获得,真心不推荐购买野狗,当然STG也是废物!八金第一MT选奇美拉没错就是了。 然后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贴吧说10号截止,之后无法获得雪球,赶紧登陆游戏一看,斯维尔还差15雪球,赶紧乘着午休爆肝了15场胜场,获得雪球(蟋蟀和IV-WT轮流上),终于把斯维尔肝出来了。 我个人来说,今年的奖品很明显不如去年,起码碎马看谁不爽都能上去喷一口。
蹭点热度,说说最近两场对撞测试 首先是星途官方的揽月对撞测试,然后就是争议很大的懂车帝的新能源测试。 首先,星途的官方是以64km时速以小角度对撞,从视频结果看,两辆车A柱都完好无损,具体参数尚未公布。这里我不相对评测说啥,只想对厂家的宣传进行批评。64km时速对撞宣传为相对128km时速对撞。合理吗?合理!也不合理!甚至有误导观众的嫌疑。根据牛顿第一力学定律,物体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因此在碰撞的时候,碰撞两车实际上产生的作用力F是一致的。如果是两台规格型号重量都一模一样的车,那么他们收到的损伤也会是一模一样,互相将能量传到给了对方而已。严格比起来,两台规格型号重量都一模一样的车64km时速对撞所产生的的效果,和单台车64km时速撞墙的效果基本一致。考虑到物体变形会吸收一部分能量,因此可能还会比64km时速撞墙的损伤还略微轻一点,因为墙是不会形变的。因此奇瑞在宣传中,用128km相对时速这个概念,是有点投机取巧了的。因为动能的公式是E=½mV2,车速提高一倍,那对应的动能则会是原来的4倍。这一点,奇瑞的宣传是不合适的。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实战中如果车辆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会出现啥情况?这里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车辆被动安全性和汽车的整体设计(结构),材料,乃至重量三个因素息息相关。首先力学加速度公式F=ma,F是作用力,m是质量,a就是加速度。那么既然碰撞中产生的作用力是一致的,质量越大,受到的反向加速度就越小,也就是说重量大的车占便宜。这也是为啥公路上卡车货车被叫做王者的关系。再一个就是车身结构和材料。用料这一块,大体上热成型钢会优于铝合金优于普通钢材。结构就更好解释了,你用刀刃是切砍,用刀面拍,良好的结构设计可以起到极大的安全效果。有些车辆的前防撞高粱做成目字形的性状,减重的同时,也增加了结构强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