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1971
一休1971
关注数: 5
粉丝数: 23
发帖数: 2,302
关注贴吧数: 19
让休谟吧成为哲学爱好者的乐园 让人心驰神往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绕不过去的康德,永远让人思慕不已的休谟,哲学——人类文化的灵魂,人类历史命运的承担者,人类文明星空中最美最靓的一颗星星,科学之母,至于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诗,诗即思,哲思,情感和想象共同构成艺术的内涵。 休谟,不仅是哲学中的珠穆朗玛峰,需要用绝大的勇气和胆量去攀登,还是美丽的黄山庐山桂林山水,沉浸其中,自有无限美景。 哲学王国无限辽阔,哲学议题丰富多彩,历史有历史哲学,生活有生活美学,人类做什么事情,一边做,一边想,做前想,做中想,做后想,一切思想本质上都是哲学活动。 让休谟吧成为思想的百花园和百草园吧。
不要争吵,于丹微笑,我们也跟着微笑。 遥想二千五百年以前,在桃花林中,在杏花树下,在丝丝春雨的亲吻里,一群群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在一位长着慈祥而渊博的胡子的老者的微笑里聆听着,思维着,体会着,茁壮的生长着。悠悠二千五百年,有几个大学者能拥有如此迷人之微笑?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笑,但最迷人的就是微笑,最动人的就是浅笑,最让人神魂颠倒的就是嫣然一笑。鲜花对阳光感激的笑,春天对万物感谢的笑,劳动者对劳动成果感恩的笑,当一个小学生把一盆白玉兰悄悄放在老师的阳台上时,那是对老师教育成果最好的肯定。 于丹老师没成名前是一株在美美的时光里俏丽开放的白玉兰,成名后变成了阳光下的郁金香,因为色彩太耀眼了,香气太浓郁了,有些人难免不习惯。也许有一天功成身退,于丹老师会变成空谷幽兰,只和美丽的心情作伴。
于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未来的人会怎样评价于丹 过去的人仰望圣人,就像仰望天上的星辰;自从有了于丹,我们对圣人不再仰望,而想亲近,圣人不是远在天边的人,可能是我们的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的亲哥哥,好妹妹。佛教说,人人皆有佛性;看了道教和《西游记》,悟出人人都有仙根;稍有点哲学常识的都知道人身上兼有兽性和神性;我们过去也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于丹的出现,再次证明了人是文化的动物,但文化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古人不是古古怪怪的人,和我们一样,是热爱人生的人,是探索着生命意义的人,是想为世界增光添彩的人。由于有了于丹,历史不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朋友,珍惜现在吧,现在是给过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给未来定一个美丽的开端。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第一条:物质决定意识(修改:意识是物质绽放的绚丽花朵) 事实是:宇宙间只存在处于无穷流动中的物质,意识只是对物质流动状态和流动情况也就是流动过程的描述而已。万物皆心心相印。放弃学术探讨,坐下来静静聆听:此刻,片刻,永恒,爱情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第二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改:实践是理论的亲姐妹) 问题是:谁来对实践者的实践作一个冷峻的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判。世上有愚蠢的理论,就有盲目的实践。实践从来都不能证明所谓的真理(记住:真理是人定的,是人对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下的定义,目的是为了保存自我和赢得那绚丽芬芳的爱情)实践只能证明我们的热情执着大度豪爽或者狭隘偏激甚至是愚蠢愚昧。实践是对人类能力,信仰,信念,审美取向,个人爱好的证明,而不是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模模糊糊的所谓真理的证明。 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寻觅生命的欢乐,这是尘世唯一的真理。
与休谟先生商榷,关于因果问题 他莫名其妙的笑了,他又莫名其妙的哭了。他有毛病呀?他神经病呀?他大脑失去控制了,仅凭外界莫名其妙的刺激吗?笑可笑之人,哭可哭之事,因果关系真的如休谟先生所说,只是人的一种心理习惯吗?首先,休谟先生和许多哲学家一样,把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世界分裂成两半,在柏拉图那里,是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对立,在宗教哲学家那里,是苦难现实和美妙天国的分界,在马克思那里,是本能的动物和思维的人的严格区分,是物质存在和意识现象的先来后到,而在休谟先生这里,是物理世界(太阳照。石头热。)和心理习惯(石头热是因为太阳照。)的难于一致。石头热的问题暂且不提,休谟先生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白天比夜晚热是怎么回事?总不会与太阳照也没有关系吧,太阳照可以让石头变热,摩擦也可以让石头变热,石头扔进火里也可以变热,总之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石头热这个结果。休谟先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们把问题深入思考下去:太阳为什么会让石头在自己的照下变热?石头为什么会在太阳的照下变热?除了石头,太阳能不能让其他的东西变热?离了太阳,石头还能不能变热?朋友们,伟人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追求真理面前同样人人平等,让我们都站在原点上思考问题。伟人,圣人,名人,贤人,达官贵人,做人做真人,真诚的人,真纯的人,有真情实感的人,有真性情的人。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