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酒尽欢G 浊酒尽欢G
关注数: 0 粉丝数: 822 发帖数: 51,699 关注贴吧数: 41
【人物盘点】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刘邦评价三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张良:字子房,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时代,韩国逐渐走向灭亡,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与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计划,可是却已失败告终。“圯上老人”使张良得到了黄石公给的《太公兵法》。此后,张良专研兵书,最后帮助刘邦成就帝业。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也不沉迷于功利之中,归隐山林。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与彭越、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击败了代、赵。降服了燕国,攻下临淄。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围歼了楚国。汉朝建立后解除了兵权,后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被斩于钟室。韩信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战无不胜,从无败绩,有勇有谋,为兵家之典范。他创造的卓著的业绩在战争史上独一无二。只是他恃才放旷,功高盖主,居功自傲,注定了未央宫的悲剧,可惜,可悲,可叹。 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流传民间的一句谚语,对韩信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萧何早年辅助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楚汉相争之时,他留守关中,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根据秦律制定了汉律,维护了汉朝的秩序。他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为汉代国家藏书奠定了基础。他热爱读书,淡泊名利,为民请命,为百姓谋福利。为官清廉,政绩卓越,是一代名相。
【文史知识】汉代刺史的“刺”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上汉人建立的王朝中,秦、汉、隋、唐、宋、明,都有一个特点:一开始都是二级政府,而且坚决不愿设立面积较大或者权力统一的省级政府,但是后来因为省一级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动荡无法平定,只好下放权力,让省一级政区扩大,集权,以便有能力镇压起义,结果变成三级政府。然而地方每一次权力太大,总会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训,再一次强干弱枝。因此汉人王朝的地方政府设计,就是在二级三级间不停地循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这种周期性循环。因为他们不担心省级长官和地方势力结合。这是第一个规律。 第二个规律,也是这个大规律下面的第一个小规律,就是省一级政府集权和分权的循环。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通常会将地方官的权力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比如秦汉郡一级的政权就是三权分立。好处是地方官相互牵制,无法对抗中央,然而坏处是地方政府力量很弱。所以东汉本来地方分权,黄巾起义爆发后,不得不让州牧集权。结果一集权,就造成割据势力,新王朝不得不再度分权。到了宋代,分权达到极致,四权分立,结果地方上没能力抵抗外族入侵,到了元代,再度集权。就这样,在分权、集权中不断循环。 第三个规律,是朝廷总不放心地方官,喜欢派出流动的巡视组来巡视地方,然而时间长了,这些巡视员权力越来越大,就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后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视组。所以,中国历史上地方省一级官员的名字听起来都不像常设官员,都有个动词,都像是在运动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抚。
【历史知识】买卖人为何要叫“商人”而不是“夏人”“周人”或别的 习惯上,我们都将买卖人称之为商人,然而问题是,为什么要将他们称之为商人,而不是夏人、周人或者别的什么人,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前后差了上千年,而这两种说法,都是很有趣的。 一:亥作服牛 这是一段有关商朝以及商人起源的历史。 治水 商朝起源于商族,而商族,是黄河下游地区一个古老的部族,在灭夏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发展了很长的时间,商朝的始祖不是别人,就是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的契,契因治水有功,功成之后被舜帝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于商地,并赐了一个子氏。 契在夏立国前就死了,儿子昭明带部族迁到了砥石(邢台一带),并在砥石一带,改变了畜牧方法,由原来的散养变成: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即将牛马圈养起来,以槽喂食,如此一来,经济发展的很快,遂引起周边一些部族的觊觎,觊觎怎么办。人家联合起来攻打他,没有办法,昭明死后,他的儿子相土便又带着部族回到了商地。 相土到商地以后,正赶上夏朝初期,夏启连年打仗,暂时放松了对各部族的控制,于是相土呢,利用混乱的时机向东发展,据说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带领军队,打到了黄海之滨。 从这个时候开始,商就不但有钱,而且还很有实力,再也没人敢招惹他了,就这样一直到相土的玄孙王亥,小小的商地已经养不下商这条大鱼,养不下怎么办?索性辞官不做,到别的地方寻找发财的机会。
【文史知识】中国古代民俗别称 【时辰令称】 1、夜半。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2、鸡鸣。“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3、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4、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5、食时。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 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6、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7、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 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8、日昳。“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 “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文史知识】中国古代人物别称 【古代女子别称】 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论语·阳货》:“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女士:士人女性,比喻有才华有德馨的女子。《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 唐 张说 《荥阳夫人郑氏墓志铭》:“衣冠礼乐,耳目所徵,号之诸生,实为女士。”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妆次”等都是前人从服饰着眼的对于妇女的代称。如:“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萧娘:“萧娘”是唐朝所使用的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静姝:取自《诗经?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梁有誉》:“夫文艺之于行业,犹华榱之丹艧,静姝之绮縠。” 娴静美好。借指娴静美好的女子。 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唐·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裙钗:裙子与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旧时借指妇女。《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柳亚子《香凝夫人属题画集·再赋两律》之二:“茫茫宙合今何世,粥粥裙钗此最贤。” 粉黛:本指妇女涂正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玄色颜料,喻指。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千金小姐:古时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侯门千金”,后泛称未婚女孩为“千金小姐”。 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花魁:百花的魁首,喻指绝色佳人。旧时也指有名的妓女。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七:“省识三郎肠 断意, 马嵬风雨葬花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小道该死,冒犯花魁,可怜见小道则个。” 淑女:指温和贤良而美好的女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青娥:指代青年女子。娥,“娥眉”的省称。 糟糠之妻:贫困时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专用作“自己的妻子”的谦称。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后用来形容中年妇女仍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历史杂谈】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北方少数民族来龙去脉 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按地域划分为两大块,即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居住在蒙古草原或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驽马弓射的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大刀长矛的汉民族步兵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多。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有的学者称之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 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范围包括蒙古全境和中国内蒙部分,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将蒙古高原笼统地称“鬼方”,意思就是鬼住的地方。到战国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大致生活着三个大部落:北部的匈奴,大兴安岭的东胡,以及长白山的肃慎。中原人统称这些人为“胡人”。而身处中原北方的燕国、赵国开始修筑长域防止胡人南下牧马。 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也在草原上相互攻击,直到战国末期,匈奴已统一了漠北高原,也准备南下牧马了。 刚刚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沿大阴山修筑了长城,把匈奴人挡在长城以外。同时击败匈奴人,夺取了河套地区。此时的匈奴既要面对东面的东胡,西面的月氏,南面的秦国,日子并不好过。然而,由于秦国灭亡,楚汉争霸,匈奴又出现了一个冒顿单于,先打掉了东胡,又打败了河西走廊的月氏,迫使大月氏西迁。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后,紧接着控制了西域,趁中原内乱夺回了河套地区。匈奴的地盘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甚是强大。
【历史知识】古代的计量单位缗、钧、跬、寻、斛,它们代表什么意思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钱币度量衡,统一了当时紊乱的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虽然统一起来了,我们通常知道的其实并不多,例如一锭银子,一贯铜钱,甚至是一石,一斗。那古代有哪些少为人知的计量单位呢?它们都表示了什么? 缗 宋高宗赵构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真假公主”事件,一个自称是柔福帝姬(宋徽宗时皇帝女儿都称帝姬)的女子在土匪的营寨里被发现,经过老宫人的盘查与询问后,确定这个女子是公主,宋高宗大喜。后来将其许配给高世荣,据记载,柔福帝姬的嫁妆足足有一万八千缗,而前后受到的赏赐也高达四十八万缗左右。 而“缗”本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 清代诗人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钱千万缗”即有千万贯钱的意思,古代的一缗钱即一贯钱。唐及以前的朝代中,一缗钱指的是1000文铜钱。等到宋代,钱数大大减少,一缗钱仅等于770文铜钱。 西汉时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决定由国家向商人征收财产税,这种财产税的名称叫做“算缗”,后来又因为有些商人隐瞒自家财产不如实上报缴税,又出现了“告缗”这种举报型的税收,其中的“缗”即为缗钱,颜师古曾注引过这样的话:“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 “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人物杂谈】中国古代10大著名辩士,各个巧舌如簧,名留千古 中国历代十大著名辩士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大物博,钟灵毓秀,自古迄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高人异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韩诗外传》里面提醒说,君子要小心翼翼地躲避三种锋利的东西:武士的锋端、文士的笔端、辩士的舌端。东汉人王充说天下有四种毒物,辩士是其中的剧毒。他说:美酒虽然醇香,但难以多饮。蜂蜜虽然香甜,但不利于消化。勇士能够打胜仗,但难以相处。美女使人愉悦,但难以在一起生活。这些说法使我们相信,在书籍文字大规模普及之前,舌端是当时的第一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普遍崇尚、又普遍畏惧的一门绝技。 晏婴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正卿。生来身材矮小,约合今一米四左右。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使楚时曾舌战楚王。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当政期间力倡节俭,礼贤下士,以智慧超人、辩才卓越名满天下,以致同时的孔子愿以完事。他曾奉命出使楚国,楚人为羞辱他,让他从大门旁边的小门进城,他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楚人只好开门请他。见到楚王后,楚王说:“齐国缺少人才吗?怎么派你来当使者?”晏婴回答:“临淄人张袂成阴,挥汗成雨,人才多得是,但齐王规定,其贤者出使贤明的君主,不肖者出使不肖的君主。我最不肖,所以出使楚国。”楚王自取其辱,无言以对。接着,楚王款待晏婴,至酒酣耳热时,两个此士兵绑着一个人从席前走过,楚王问:“他犯了什么罪?”答:“偷盗。”又问:“哪里人?”答:“齐人。”楚王故意问晏婴:“是不是齐人本性善偷呢?”晏婴从容回答:“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积。虽然叶相似,其果实味道却不同,帜的味道和桔差远了。这是因为水土不同之故。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说明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偷盗。”楚王连忙大笑说:“对圣人是不能轻侮的,寡人这是自作自受。”晏子利用他的智慧和辩才为齐国赢得了荣誉。在国内,他直言敢谏,为政清廉,多施德政,深为后人仰慕,司马迁表示愿为之“执鞭”。到战国中叶,后人集其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