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勐 郑勐
关注数: 594 粉丝数: 1,585 发帖数: 62,092 关注贴吧数: 171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民族风情展成功举行 趣味知识引人驻足 本站讯 1月7日,由地院团委主办,地院学生会承办的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民族风情展在第四教学区前隆重举行。中国疆土广袤,民族众多,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地院中,来自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白族、满族、彝族、瑶族、壮族、土族、侗族、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老师、同学共同学习生活。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各少数民族的宣传介绍,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上午8点,工作人员将各少数民族风情的宣传材料悬挂到四区前的路旁。宣传材料介绍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生活方式、信仰意识、礼仪习俗、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图文并茂,精彩详实,同时又趣味十足,引来许多同学围观。来自2014级地质学的杨国明说:“我情不自禁地被这些展示吸引过来了,看到这么多民族的介绍,内心都震撼了,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书面展示,本次民族风情展还有现场讲解环节。工作人员热情洋溢,绘声绘色,在讲解具体礼仪时还配上具体示范,更加生动明了。2013级地质学王赛宇表示:“很多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我都是第一次听说,觉得很有意思,主要是宣讲员讲得好,把我们都逗笑了。” 接受采访的地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马龙说:“地院学生会在精心筹备之后,隆重推出了本次民族风情展,不仅是为了简单的宣传介绍,更是为了促进同学们对少数民族一些独特礼仪的了解,使同学们更能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让大家能和睦相处。”
信息学院与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签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签订协议 本站讯 为进一步认真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2月30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与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签订了关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协议。信息学院团委书记赵凤娇老师出席了签订会议。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迎坐落在青岛市芝泉路20号,位于市区太平山东南坡,与湛山寺相邻,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处纪念性园林。纪念馆除园林绿地外,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烈士纪念亭、事迹陈列馆和烈士群雕《山河魂》。馆内陈列的烈士事迹和文物按历史时期分为5个部分,系统地反映了青岛革命斗争的历史。 协议书中规定,基地建成后,信息学院和纪念馆将开展主题为“扬先烈精神,颂爱国情怀”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学院将适时组织学生赴纪念馆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负责活动的现场组织与管理工作;纪念馆会提供志愿服务岗位,为活动的顺利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鉴定。 签订会议上,纪念馆张馆长说,通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青年大学生来纪念馆志愿服务,既能帮助他们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又能提高纪念馆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关心祖国未来,是一件双赢的事。信息学院团委书记赵老师感谢纪念馆方对建立基地的大力支持,同时强调大学生在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同时也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代表翟铎表示,身为志愿者,要多服务大众,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签订协议后,双方在基地牌匾下合影。
激情摇滚 点亮青春 第六届“摇滚之夜”成功举办 拨动琴弦 本站讯 又是一年冬至过,摇滚激情永不息。12月30日晚,由中国海洋大学吉他社主办的第七届“摇滚之夜”在大活多功能厅火热开唱。本次演出由六支海大学生乐队和青岛老牌硬摇滚乐队M.A.X共同为观众呈现。 天气虽已转凉,观众的热情没有丝毫减弱,许多乐迷早早的就到现场等待,不少人更是聚集到台前感受摇滚带来的震撼。 演出在M.A.X主唱的嘶吼中拉开序幕,真假音的灵巧转换、雌雄莫辨的独特嗓音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尖叫,三首原创歌曲迅速点燃全场激情,在他的带领下,台前许多观众随贝司声前后摇摆,巨大声浪时刻震动着耳膜。 暖场表演过后,老牌乐队mango fly开嗓献唱,“不要相信希望,不要相信绝望,不要相信未来,不要相信过去。”伴随着逐渐加快的鼓点,主唱嘶哑的嗓音直击观众的心灵。“大家都给我噪起来。”一声怒吼过后一曲《喜欢你》将现场带入舒缓之境,耳熟能详的情歌为狂野的摇滚之夜注入脉脉温情。 紧接着登台的是倍受瞩目的万事屋乐队,激情四射的《stupid world》使观众自发打起拍子,一双双高过头顶的手正是“生命不息摇滚不止”的最好体现。在现场观众的强烈要求下,《教务处》的旋律再次奏响,急促的节奏、不羁的歌词,少年之叛逆展现得淋漓尽致。 蓝光闪烁,伴奏再起,摇滚无止境。“华丽”的Glitter带来经典重金属歌曲《enter sandman》。重金属之风席卷全场,众人情绪愈加高昂。鼓点、琴音、嘶吼……意为“闪耀、发光”的Glitter乐队趁热打铁,介绍完乐队众人后,再献上一曲《Shoot To Thrill》,将自己的心声和激情毫无保留地融入音乐之中,歌曲虽老,但仍劲爆十足,再掀全场风暴。最后一曲《Don’t Cry》,触动人心。 年轻的Mephisto乐队向经典致敬,四首摇滚经典,主唱动人嗓音,现场无不为之喝彩。经典摇滚《Yellow》,巴洛克流行《Viva la vida》,另类经典摇滚乐《Demons》……主唱歌至兴起,短暂失声。但这却未影响现场热情。以不同于Glitter的重金属风格,Mephisto带来另一种听觉盛宴。 北村10月新成立的蓝丝绒乐队翻唱经典。一首激情四射的《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一支柔情婉转、荡气回肠的《Don’t Cry》,一曲中国式摇滚经典《永远是个秘密》,三种风格,三种演绎,让听众们记住了这个新生乐队——蓝丝绒。 观众们的欢呼声迎来了全场演出的最后一支乐队——替男生思考。特别的电子鼓,两个键盘手,一支唢呐,民族风与摇滚的结合——一曲《命运》,让现场认识了这个年轻的乐队,随后一曲《最荒唐》让听众对这支乐队有更深的认识。原创歌曲《累觉不活》更是表现了这支新生乐队的多才多艺。 伴随着替男生思考的原创歌曲《累觉不活》,摇滚之夜的激情演出全部结束。观众们尽情地与音乐与节奏共同摇摆。聚光灯之下,音符包围之中,点燃内心的激情,与摇滚共舞。文:孙青荻 孙佳雯 图:观海听涛指尖的舞蹈键盘手弹奏深情歌唱摇滚不死
海大学子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世界区铜奖 本站讯 近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简称iGEM)世界总决赛在美国波士顿落下帷幕。由中国海洋大学4个学院15名本科生组成的代表队OUC-China夺得世界区铜奖。 2014年的OUC-China iGEM团队成员分别是海洋生命学院姜铭、许光、石苗、李文琪、胡恬莉、宋嫣嫣、郑军强、史文聪,水产学院陈昭良,数学科学学院于磊、毕文馨、孙冰溶,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欧阳天奇、赵蓓滴、李博,队长是姜铭和许光同学。团队以国家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创新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采取自我组织、自主管理、自由选题的方式来运行。 OUC-China团队踏踏实实投入到科研和赛事准备中去,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了从查阅文献,头脑风暴,筛选项目,确定项目,设计方案,实验实施,成果总结,院内展示,赴美参赛等工作。今年OUC-China的参赛项目是“Plasmid Adventure”,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开发原核质粒进行动物活体转染的新途径,最终实现了目的基因在斑马鱼中的瞬时表达。 在世界舞台上,海大学子积极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开拓了国际视野,展示了海大学子的精神。 iGEM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03年创办,其目的是推动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的发展,目前已成该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每年均吸引上百支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代表队参赛。2014年,iGEM竞赛共有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245支队伍参加,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代表队;亚洲赛区的队伍达到了57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均组队参赛。通讯员: 姜铭新闻背景: 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始于2005年,每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主办,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 合成生物学试图重设计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或是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组件和系统,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天然生物体系的运作机理来创造全新的生物体系。 iGEM期望通过竞赛的形式,回答合成生物学中的核心问题——能否在活细胞中使用可互换的标准化组件构建简单的生物系统,并且加以操纵。每支队伍尝试使用标准化后的生物模块元件库,利用标准化的基因工程方法,以特定目的拼装人工生物系统,并进行操纵和测量。 iGEM比赛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工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的热情。参赛学生可将研究所取得的有用成果提交给麻省理工学院的竞赛组委会,供全球的科学家共享参赛队伍的研究成果。此外该项竞赛为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国际舞台。
中国山东网:海大教授找到全球变暖减缓原因:被海洋吸收 过去十几年间,人为温室气体加速排放,但全球表面温度上升速度却明显减缓,如今这一困扰全球科学家的难题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找到了。昨天,教育部评选出2014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陈显尧的研究位列其中。 据介绍,这一观点已经在今年8月份在全球知名期刊 《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正是陈显尧和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董家杰,他们的观点是过去15年地球变暖的速度明显放缓,是因为许多热量被存储到了大西洋和南大洋(又称南冰洋)深处,这一变暖减缓现象还将持续15年左右。 陈显尧教授解释说,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这就是所谓的变暖停滞现象。科研人员提出许多理论试图解释这一现象,包括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溶胶的变化等,而他们的研究则着眼于海洋。 陈显尧说,与大气、高海拔或高纬度的冰冻区域相比,海洋有巨大的热容量,大约是大气的1000倍。过去十几年间,海洋表面一直在吸收热量,但是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它吸收的热量,还取决于海洋内部的变化过程。“这种海洋和气候系统内部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因此减缓了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趋势。”
海大学子获“鄞州杯”全国青年设计师邀请赛银奖 本站讯 在近日举办的“鄞州杯”全国青年设计师邀请赛中,中国海大工业设计2011级胡湘宁等同学基于零污染零排放的环保理念的参赛作品“ZERO智能无叶片油烟机”获得“产业之星大奖”类别中的银奖。 中国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相关教师结合本学期的课程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赛。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和努力工作,所有参赛学生按照大赛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作品创作并顺利提交。其中来自2011级胡湘宁等同学基于零污染零排放的环保理念的参赛作品“ZERO智能无叶片油烟机”获得了全场评委的一致关注和好评,在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设计专业、设计公司以及企业设计中心等机构总共1500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经过初评、中评和现场答辩等多环节的苛刻评审之后,最终获得“产业之星大奖”类别中的银奖。 【新闻链接】 2014年以“关爱·智慧生活”为主题的首届 “鄞州杯”全国青年设计师邀请赛落下帷幕,主办方共颁发33个奖项。该大赛旨在集聚和发现全国优秀青年设计人才,促进设计与产业的互动、对接。所有参赛的设计作品围绕智能家居行业,通过对人的真实需求和新生活方式的研究,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家居及其相关行业中的创新应用,并提供可行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通讯员:司先才
Nature首次发布“自然指数-中国” 海大中国地球与环境科学第4位 本站讯 2014年12月1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2014自然指数-中国》(Nature Index-China),依据全球最具权威的68种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上2013年度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数据,采用加权分数式计量方法,分析了整个中国地区主要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全球科学发展的贡献、中国科研产出领先的十大城市,以及中国与其它国家的科研论文合作情况。同时,分别按照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4个大的学科对研究机构进行了排名。 数据显示,中国海洋大学在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的自然指数为9.35,位居中国研究机构第4位。进入该学科排名前十位的其他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68.5),列第1位;中国地震局(9.5),列第2位;中国地质大学(含北京和武汉两校区,9.4),列第3位;南京大学(9.33),列第5位;中国气象局(6.52),列第6位;中国科技大学(6.52),列第7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0),列第8位;武汉大学(5.93),列第9位;北京师范大学(5.76),列第10位。第11至25位分别为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兰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通讯员:褚嘉杰 相关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nature.com%2Fnature%2Fjournal%2Fv516%2Fn7531_supp%2Ffig_tab%2F516S77a_T5.html&urlrefer=8afcef65cfa77f6e2f495b2183bd804f 附件:Nature Index China tables _地球与环境.pdf 背景介绍: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简称NI指数)Nature出版集团权威发布的统计数据库,追踪了约6万篇优质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涵盖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纳入自然指数的论文取自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都是被科研人员认定为最好科研成果的期刊。这些期刊由全球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两个独立评选小组选出,组长由伦敦大学学院John Morton教授和伦敦国王学院Yin-Biao Sun博士担任。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科学类期刊总引用量的30%,自然指数正是基于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这68种期刊上的发文贡献情况做出的统计。 Nature Index遴选的68种自然科学类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下: Advanced Mate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Cancer Cell Cell Cell Host & Microbe Cell Metabolism Cell Stem Cell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cience Current Biology Developmental Cell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Ecology Ecology Letter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Genes & Development Genome Research Geology Immunity I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Molecular Cell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Nano Letters 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Genetics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Medicine Nature Method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Neuron Organic Letters PLOS Biology Physical Review A Physical Review B Physical Review 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Scienc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The EMBO Journal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15名海大优秀学子获卡特彼勒推进器奖学金 本站讯 2014年12月24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卡特彼勒推进器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工程学院会议室举行。卡特彼勒(中国)推进器有限公司经理李治清、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仪式。 李治清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卡特彼勒公司的基本情况并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希望获奖同学再接再厉、努力学习、强身健体,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李治清还希望双方未来能够长期合作,互相促进,共谋发展。 张静代表学校对支持学校人才培养事业的卡特彼勒(中国)推进器有限公司表示感谢,并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她在讲话中向与会师生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发展历史、创办宗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基本情况。张静希望获奖同学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认可和关心,珍惜这种机会与荣誉,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更好地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祖国和社会。 工程学院院长史宏达向出资设立奖学金的卡特彼勒公司经理李治清一行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他讲到,卡特彼勒奖学金设立的初衷在于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探索创新。他希望获奖同学以此为动力,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回报奖学金的设立者以及国家和学校的培育。 仪式由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范其伟主持。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段善利宣读了《关于颁发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卡特彼勒推进器奖学金的决定》,自动化2012级学生黄超明代表获奖学生做了发言。 中国海洋大学“卡特彼勒推进器奖学金”(原博格推进器奖学金)是由卡特彼勒(中国)推进器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每年奖励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15名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的学生,奖励总额为6万元人民币。该奖学金的设立旨在促进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专业志向,奖励学校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促进学校一流人才的培养。通讯员:温晴师生合影留念
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郝文平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 本站讯 2014年12月24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郝文平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工程学院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领导窦惠中,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颁奖仪式。 窦惠中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对关心、帮助和培养郝文平的学校和老师表示感谢。他讲到,郝文平奖学金的设立与颁发不仅体现了军爱民、民爱军的军民鱼水深情,更展现了海大人心系国防和部队建设、致力于海洋事业、勇于承担历史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窦惠中邀请海大师生赴部队参观交流,并希望工程学院与部队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起铸就国防梦、海洋梦。 张静在讲话中对部队领导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对获奖学生表示祝贺,对工程学院的发展表达了良好祝愿。她说到,“郝文平奖学金”是郝文平生前所在部队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帮助,希望学院能够继续弘扬英烈精神,同学们能够继承优良传统,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投身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壮丽事业中,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学院院长史宏达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郝文平烈士的英雄事迹,对部队在学校设立“郝文平奖学金”表示感谢。他说,“郝文平奖学金”的特殊性在于凝聚着烈士遗愿,希望获奖同学能够有所感悟和感受,积极弘扬郝文平精神,以国家建设为己任,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敢于担当、勇于献身,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和国防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仪式由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范其伟主持。仪式上,学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段善利宣读了《关于颁发2014年郝文平奖学金的决定》,共有黄佳明、王子江、万伟舰等10名同学获得郝文平奖学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13级获得“郝文平班”荣誉称号。获奖学生代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11级杨光同学作了发言,新一届“郝文平班”成员丁美玲同学宣读了向郝文平同志学习的倡议书。
中国海洋大学高校科学营活动入选特色营队活动 近日,201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承办单位研讨会在大连海事大学举行,会议公布了2014年高校科学营特色活动资源,中国海洋大学《潮间带海洋生物采集及生态球制作》活动入选为特色营队活动案例,成为山东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潮间带海洋生物采集及生态球制作,是一项让同学们亲手接触海洋和海洋生物的活动。同学们在退潮时深入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的海域,自己动手采集各类海洋生物,并将他们用于生态球的制作。本项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各类海洋生物,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亲手应用于实践,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让同学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 基于中国海洋大学所拥有的丰富的海洋科教资源和位于青岛海滨城市的地理优势,学校科学营为同学们安排了一系列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与“海洋”的亲密接触自然也成为了学校科学营的最大特色所在。自2012年起,学校已连续三年举办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2014年7月,学校共接待来自山东、山西、河南和甘肃的200名高中学生和20名带队教师,进行了一周的校内外科技实践、人文了解、大学体验等方面的活动,活动整体设计突出“海洋”特色,“海味”十足,获得营员们的高度评价。
海泥电池电源驱动海洋监测仪器应用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付玉彬教授在海泥发电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国内最大海泥发电装备海底布放、驱动监测仪器长期运行和装备回收。在近日召开的国家海洋局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自验收会上,海泥电池技术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项目组在国家海洋局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下,开展了海泥电池能源供电关键共性技术和驱动监测仪器实海验证研究。项目组在国内外创新提出了海底沉积层(海泥)发电技术新概念,开发了海泥生物电池和海泥镁电池两种新技术。 项目组经过了小型、中型和大型多代海泥发电装备结构优化设计、升压和储能器件设计、实海布放和施工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成功设计抗海流冲刷、抗倒伏、抗沉降、耐腐蚀和水密性良好的实海用海泥电池大型装备。海泥发电装备直径2米,高1.6米,产电能力强劲。 项目组克服了经费不足,时间紧张,海底条件复杂等重重困难,排除了海底底栖动物和沉积蛤蜊壳层影响等技术障碍,在胶州湾成功实现海泥发电装备的布放并持续产电。两类海泥电池装备输出电压均达到5V、12V,输出功率均达到瓦级,满足一般海洋监测仪器的电压和用电需求。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海上现场测试表明海泥电池已经驱动海洋温深仪(TD)、海洋水温自动记录仪、温盐深仪(CTD)等监测仪器长期运行10个月以上。目前两类海泥电池装备仍然在海上正常驱动监测仪器运行,同时也实现了部分装备的回收。 该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海洋大学多学科、多平台的支撑。在海泥电池研发过程中,课题组得到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正是这种不同专业的协作和跨学科交叉,使得项目既取得重要进展,也为海泥电池项目下一步的工程化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览各族风采 促民族团结 经济学院“最炫民族风”图片展成功举办 图片展 本站讯 12月16日中午,由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团委主办,求是学会暨经济学院研究会承办的“最炫民族风”图片展活动在崂山校区北区樱花大道成功举办。本次图片展是经济学院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日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丰富学生们的民族文化知识。 本次活动以图片展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图片来源于经济学院各班级的踊跃投送,在海大校园中进行为期一周的公开展览,之后将评选出最炫民族风奖等多个奖项。图片展分为三个模块:一、民族饮食,民以食为天,介绍民族饮食,可更为贴切地介绍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二、民族建筑,以各有特色的建筑体现各民族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三、民族服饰,以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让学生们感受到民族之美。 尽管天气寒冷,但学生们仍纷纷驻足观看照片,表现出对各民族生活风俗的极大兴趣,求是学会的工作人员一直坚持在寒风中热情地为现场学生解答疑惑,为学生们讲解图片展的相关内容。 本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各民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大学校园间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传播正能量,使学生们在继承海大精神的同时,更能紧抓时代的脉搏,深刻理解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争取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做贡献。此次活动倡导学生们关心民族问题,奉行各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以青年的热情点燃整个时代,激励每个海大人都能为五十六个民族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抓住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契机 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拓展沿海地区就业市 为深化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继续开拓和巩固中国海洋大学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近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带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相关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赴广西开展调研,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召开了校地人才对接交流座谈会。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曾艳出席座谈会,自治区组织部相关部门、广西大学、钦州学院、钦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张静常务副书记首先介绍了学校概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等,回顾了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赴广西工作的情况。她着重强调广西区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成为广西发展的增长极,学校作为海洋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希望为广西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曾艳副部长介绍广西的历史和现今发展情况,广西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建设,希望做好海上文章。她希望和学校在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引进、选调生培养、干部培训、干部(老师)挂职锻炼、校地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调研组先后赴北海市和防城港市与当地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水产畜牧局、涉海企业、海大毕业生等进行了座谈。各用人单位对海大学子的优良表现给予充分地肯定,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愿望,在学生实习实训以及人才引进给予海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年到北海、防城港就业的9名毕业生回顾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以及在广西一年来的成长和变化,纷纷表示广西沿海是海大毕业生的理想就业之地,他们一定不辜负学校期望,努力工作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把握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契机,积极拓展沿海地区就业市场,先后走访了福建、广西、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重点用人单位,深入调研沿海各省海洋人才需求情况,重点加强与漳州、泉州、宁德、北海、防城港、宁波、舟山、青岛、烟台、威海、唐山、秦皇岛等地的涉海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宣讲招聘,进一步拓展沿海地区及涉海单位。仅今年就有近千家沿海地区用人单位到校招聘,需求岗位达两万余个。有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实习,其中21名研究生赴北海、防城港挂职锻炼,45名学生参加国家海洋局实施的“海洋人才港”实习实践,6名学生赴宁波实习基地单位实习。继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招录选调生高校之后,我校又成为河北省定向招录选调生高校。今年有12名毕业生(包括博士3人,硕士7人,本科2人)通过广西定向选调生招录及北海人才引进计划赴桂就业,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获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一等奖 本站讯 12月13日至14日,第三届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决赛于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大赛共有332所高校报名参赛,通过预赛选拔,最终确定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内的50支高校参赛队进入决赛。决赛共评选出特等奖1队,一等奖7队,二等奖24队。 中国海洋大学由工程学院自动化及测控系迟书凯、周琳老师带队,2011级自动化专业于少铭、林国辉等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经过自主创新项目展示、现场统一命题设计和专家评判等环节,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赢得了决赛一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自动化系统竞赛的奖项。 “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是中国自动化行业最高级别的高校赛事之一,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成立的“中国自动化专业校企联盟”首批成员之一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设立,并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力支持和授权承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 自中国海洋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2014年10月27日建成后,参赛老师和学生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比赛准备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凭借着自主创新项目《潮流能发电中的变桨距控制系统》和良好的临场发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10名优秀学子荣获首届中国海洋大学“鲁信奖学金”   本站讯 12月17日上午,首届中国海洋大学“鲁信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杨光军,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仪式。   学生工作处处长初建松主持颁奖仪式。学校助理总会计师许志昂宣读了《关于设立中国海洋大学“鲁信奖学金”的决定》和《关于颁发首届中国海洋大学“鲁信奖学金”的决定》,共有王盛华等10名优秀本科生获得鲁信奖学金。2012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徐庄菲同学代表获奖学生发言。   杨光军部长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说,再次回到熟悉的母校,回到美丽的海大校园,看到同学们朝气蓬勃的面孔,倍感亲切。他希望获奖学生再接再厉,刻苦学习,珍惜时光,全面发展,成长成为优秀的精英人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杨光军部长简要介绍了鲁信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期待今后鲁信集团与海大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张静常务副书记代表学校向鲁信集团对海大教育事业给予的支持和捐赠表示感谢,并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她表示,鲁信奖学金的建立,不仅是鲁信集团对海大事业发展的肯定与支持,也是对海大学子的勉励和期待,更是鲁信集团作为山东省知名企业反哺社会、扶持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张静常务副书记介绍了学校与鲁信集团合作设立奖学金的背景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关情况,她希望海大与鲁信集团能继续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和人才招募等多方面加强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典范,并希望获奖学生再接再厉、拼搏进取、励志奉献、回报社会。   鲁信集团有关部门,学校学生工作处、财务处等负责人员及获奖学生、学生代表参加颁奖仪式。 文:边洋 图:刘莅 附:首届中国海洋大学“鲁信奖学金”获奖学生名单 王盛华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011级 刘永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2级 丁美玲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013级 徐 川 市场营销2012级 姜玉蓉 工商管理2012级 孙肖元 会计学2012级 周 渟 电子商务2012级 徐庄菲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 王小涵 金融学2012级 葛佳敏 海洋经济学2012级
水产学院方言大赛顺利举办 南腔北调 本站讯 12月14日晚,水产学院方言大赛在鱼山校区新教学楼拉开帷幕。教室大门分别用彩带勾勒出“方”、“言”两个大字,引人注目。本次比赛分为四支队伍分别来自水产学院四个班级。在主持人致以热烈的开场词之后,比赛在掌声中正式开始。 本次比赛分为三个环节:方言四级考试、方言六级考试及“你的故事,我的声音”。 首先进行方言四级考试。该环节包括三类题目,选择题、翻译题和录音题。首先登场的是宋亚卓(水产养殖2014级二班)代表队,他们答对了半成的题目,表现出色。接下来分别是王柳(14水养2)代表队和尹兆阳(14水养2)代表队,竞争激烈、不分伯仲。最后出场的是易素筠(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2014级)代表队,她们以8分的高分取得了第一个项目的第一名,暂时领先。 接下来是方言六级考试,该项目的规则是根据第一个环节的得分,分出名次,第一名可以从第三、四名中选一只队伍组成一只临时的队伍,其余两队即组成另一队,新的队伍每队六个人,进行游戏。每组传两组方言,由第一个人听后向下一个人传达,最后一个人进行表述所接收方言的含义。明确规则后,比赛开始。传达方言时,由于各种不标准的发音以及缺少音节,妙趣横生,引来阵阵欢笑。经过这一轮的角逐,易素筠(14海渔)代表队依然强势领跑。 最后一个项目是最引人关注的“你的故事,我的声音”。该项目由参赛者用方言给视频片段配音,并根据其表现力由观众投票选出最佳队伍。听着参赛同学们用各自的家乡话配音,场下的观众更是笑声不断、掌声不停。 方言大赛设计别出心裁,让同学们在多种多样的方言中体会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于欢笑声中拉进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
信院第五届电子简历设计大赛圆满落幕 本站讯 近日,由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团委承办的第五届电子简历设计大赛的颁奖典礼在信息学院北楼A420成功举行。 第五届电子简历设计大赛是信院申报的第九届“职业、风采、成功” 就业指导活动月校级项目。活动面向全校各院系征集作品,收到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医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学院、海洋环境学院等10余个学院提交的28份作品。后交由中兴通讯的朱先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汪先生、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周先生、惠普济宁基地的冯先生和浪潮集团的韩女士5位企业HR进行评选并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个人简历是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简短集锦,也是求职者自我评价和认定的主要材料,赛后学院总结了各位评委对每位同学简历作品的点评和意见,以邮件的方式将这些点评和意见反馈给相应同学,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简历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通讯员:王珈琦 【新闻链接】 获奖名单: 一等奖 孙东平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孙玉秀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邵秋丽 海洋环境学院 曹景普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何苗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三等奖 施雅岚 管理学院 刘源涛 海洋生命学院 刘莎莎 管理学院 尹全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付文文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思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学子在首届青岛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奖 本站讯 12月9日,“中能杯”首届青岛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市决赛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王来、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高硕在大赛中表现优异,均获二等奖。 比赛现场,来自各驻青高校的选手经过主题陈述、情景模拟、现场答辩三个比赛环节,向评委老师及现场观众展现了完整清晰并符合实际的个人职业规划路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来以“法制新闻记者”为职业定位,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SWOT分析等科学测评方法和自身实际情况,分析自身优劣并提出合理的努力方向,展示了她的“法制新闻记者梦”。高硕则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婚礼策划师”,在青岛创业开办自己的婚礼工作室。她别出心裁地将职业比为“恋人”,通过展示她与“恋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她对“婚礼策划师”一职的热爱与笃定。两位同学自信流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生动形象的职场情景模拟短剧以及机智敏捷的现场答辩,展现了海大学子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勇闯职场的自信与坚定。 据悉,自9月份大赛启动以来,19所驻青高校的5.8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大赛中,并推选出100名优胜选手参加全市决赛。
中国海洋大学一举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再获重要进展 一举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本站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二五”第四批重大项目评审结果日前公布,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牵头申报的“黑潮及延伸体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和李华军教授牵头申报的“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喜获立项,实现了中国海洋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基金项目”)立项工作的重要进展。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批准21项重大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一举获批2项,获批项目数仅列清华大学之后,位居全国各类申报单位第2位。 “黑潮及延伸体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海洋科学领域资助的第5个重大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大学继2004年之后,再次在海洋科学领域获得重大基金项目资助,成为我国涉海科研单位中,唯一在海洋科学领域承担2个重大基金项目的单位。“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本次两项重大基金项目的立项,彰显了学校在海洋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在海洋工程领域的迅猛发展。通过重大基金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对提升学校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推动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提高解决重大海洋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至此,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工作已基本结束。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04项,经费总额1.4亿元,项目经费较去年增长30%,创历年新高。 通讯员:魏俊峰 王毅 罗轶 背景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 “黑潮及延伸体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以建立中纬度多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为科学目标,紧紧围绕黑潮及延伸体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气候效应这一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黑潮及延伸体海域不同尺度海洋过程的动力与热力学及机理、中纬度大气对不同尺度海温异常的响应特征、中纬度大气不同尺度变异过程对副热带环流的影响以及该海域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与未来气候预估。本项目成果将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海洋和大气如何响应并影响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为提高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科学支持。 “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以大型深海结构系统与复杂工程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核心,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相结合,深入研究深海大幅表面波和内波流场、非线性波对大型浮式结构的流固耦合作用与强非线性近场干涉、超细长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响应分析理论,建立深海浮体/系缆/立管运动的整体耦合动力分析方法,阐明大型深海结构的受力特性、动力响应特性和流固耦合机理,将在深海工程的水动力学基础理论、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理论上取得突破,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信息学院成功举办班级风采大赛 主持人 本站讯 为体现班级特色、展现班级风采、促进班级团结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12月12日晚,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团委主办、信息学院研究会承办的“展创意设计,促班级凝聚”班级风采大赛在教学区隆重举办。来自信息学院本科2014级8个专业的11个班级参加此次比赛。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王珈琦老师、信息学院兼职辅导员周小伟老师、爱特工作室副站长林皇、视频海大栏目编导何艳丽、信息学院研究会主席史鹏飞作为评委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开赛前,为宣传本次比赛,承办方还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对班级Logo设计发起网络投票。网络投票吸引众多微信用户参与,投票人数超过5000人次。 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首先进行的是班级Logo的展示与讲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班的班级Logo以鼠标作为设计构想与原型,将罗马数字与二进制代码0和1巧妙结合,让人眼前一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的班级Logo采用双线条进行绘制,其上环绕的常春藤象征“友谊天长地久,活力永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的班级Logo采用“明灯”、“海洋”与“嫩芽”作为设计素材,象征光科学子富有理想以及积极探索海洋奥秘的决心;保密管理班级的班级Logo的黑白设计别具匠心,凸显保密学子工作严谨,脚踏实地的学习生活作风;海洋技术一班的班级Logo是手绘制作而成的,更具特色,Logo的含义是保持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心系天下、兼容并包。海洋技术二班、计算机一班、电工、通信、物理以及电科班的班级Logo分别以不同的制作素材、不同的设计角度向在场的评委和观众展现着各自班级团结互助、不拘一格、乘风破浪、自由飞翔的精神风貌。各班班级Logo展示结束后紧接着的是班级宣传视频的展示,作品均由开学以来各班学生的学习、军训、宿舍生活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剪切编辑而成。精彩的视频展示以及各班讲解员诙谐幽默的表现均给在场的评委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海大么么答”和“疯狂猜歌”这两个观众互动环节中,在场的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抢答,整个比赛过程可谓精彩纷呈,现场气氛也异常活跃。 在比赛的最后,爱特工作室副站长林皇以及视频海大栏目编导何艳丽为本次比赛做出精彩的点评,充分肯定了各班学生为本次比赛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对就如何改进各班的设计作品给出宝贵建议。最终,海洋技术二班凭借优异的设计作品与现场表现获得本次比赛的一等奖。最后,嘉宾们上台为获奖班级与个人颁奖,在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本次比赛落下帷幕。 本次比赛既是对即将过去的大一上学期生活的一段精彩总结,更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此次比赛,不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而且让学生们也深入认识到班级间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新闻链接】 一等奖 海洋技术二班 二等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 三等奖 物理学 海洋技术一班 优秀奖 通信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班
材料院研究生够级与斗地主比赛顺利举行 欢乐比赛 本站讯 2014年12月11日晚,材料院研究生够级与斗地主比赛在学院楼315教室举行。本次活动由材料院团委主办,院研究生会文艺部承办。活动旨在提高材料院全体研究生同学的沟通认识,促进思想交流,加强团队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由院研究生会文艺部副部长徐永亮主持,院研究生会主席徐海港致辞。徐海港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组织人员的感谢,并希望同学们能在本次比赛中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到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首先进行的是比赛抽签分组,够级比赛由队长代表抽签,斗地主比赛则由个人进行抽签,整个抽签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随后,够级比赛和斗地主比赛分别展开,比赛实行积分淘汰制。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默契的配合队友的行动,全力压制对手。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以李萌朝带领的够级队伍和丁龙江个人分别获得够级比赛和斗地主比赛的冠军。赛后,院研究生会主席徐海港为比赛中获胜的选手们颁奖,其他参与比赛的同学则获得了精美的纪念奖品。 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了团队之间的默契,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锻炼了同学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谈笑声中落下帷幕。
2014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举行 文圣常获“烛光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院长管长龙教授(左二)代文圣常院士领奖   本站讯 12月12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践行改革 让每个人的人生出彩”。同时,“中国好教育”盛典还对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获2014年中国教育“烛光奖”,海洋环境学院院长管长龙教授代为领奖。   文圣常院士是我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海洋教育事业的推动者,他一生热爱教育,情系海洋。上世纪80年代,文圣常创建物理海洋学重点学科和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中国海洋学界在国内第一位得到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此外,文圣常还为中国的海洋科教事业编著了《海浪原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海浪学》、《液体波动原理》、《图解与近似计算》、《海洋近岸工程》等著作。2000年,文圣常捐资在青岛海洋大学设立了“文苑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本科生,截至目前,该奖学金已颁发15届,共有45名学生获奖。此外,文圣常还捐资为自己家乡的中学修建了一座海洋希望教学楼,并向该学校捐赠了一批海洋科普图书,给学校的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时至今天,93岁高龄的文圣常院士依然关心祖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发展,并贡献着心血。他主动担负起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审核稿件的任务,坚持终审每篇待出版的文章,并逐字逐句审查修改。13年来,文圣常院士共审核了700余篇论文,大到文章的谋篇立意,小到一个单词,一个标点他都标得仔细清楚。 党委书记孙也刚、校长于志刚等学校领导对文圣常院士获2014年中国教育“烛光奖”表示祝贺。学校师生纷纷表示,要学习文先生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认真工作,刻苦学习,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今年是第三届。“烛光奖”每年从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且在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中选出,旨在向他们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红烛精神”致敬。本次评选活动自今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历经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和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吴桐祯获得了2014年“烛光奖”。   此外,本届年会上,还评选出了“2014中国好校长”、“2014中国好教师”等奖项,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等高等教育工作者获奖。 文/图:冯文波 附:历届中国教育家年会“烛光奖”获奖名单如下: (1)2012年度(第一届)“中国好教育—烛光奖”,4人 张天保 教育部原副部长 柳 斌 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陶西平 国家总督学顾问 (2)2013年度(第二届)“中国好教育—烛光奖”,3人 周远清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 教育部原副部长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敢 峰 北京景山学校首任校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3)2014年度(第三届)“中国好教育—烛光奖”,2人 文圣常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桐祯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用手语传递爱心 用行动传递热情 经济学院“海洋之心”招募志愿 用手语传递爱心 用行动传递热情 经济学院“海洋之心”招募志愿者活动圆满成功踊跃报名 本站讯 12月8日, 经济学院“海洋之心”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成功举办了听障中心志愿者招募活动。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为听障中心的人们提供志愿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在寒冷的冬日感受温暖。同时,这次活动的举办也旨在培养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使爱心之火片片汇聚,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活动过程中,“海洋之心”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在人来人往的海大校园里微笑着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耐心地做着关于本次活动的介绍。因为成员的积极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到招募活动,并积极地报名参加,希望能为听障中心的孩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了志愿者的热情参与,成员们的干劲十足,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活动让参与的志愿者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所在,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真正体会了传递爱与希望的快乐与自豪,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至此,经济学院“海洋之心”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活动圆满落幕。
湛江市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召开 陈锐副校长向中国海洋大学湛江校友会授旗 本站讯 2014年12月7日,湛江市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在湛江召开。110余位在湛江工作和生活的校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湛江校友会的成立。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锐出席大会并致辞,原党委书记、校友会会长,现任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冯瑞龙出席大会。 大会听取了湛江校友会成立筹备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湛江市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章程》,推举产生了以李丕学为会长,陈国良为监事长,陈晨曦为秘书长的湛江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 陈锐副校长向湛江校友会授旗,并代表学校和校友会对湛江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90周年校庆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他强调,湛江校友会是学校首个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的国内校友会组织,也是学校九十周年校庆结束后首个成立的地方校友会。他希望湛江分会以此为契机,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凝聚在湛江的海大校友力量,带领湛江校友共同搭建交流发展的平台,将湛江校友会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友家园,促进母校和校友们的事业发展。 湛江校友会会长李丕学致辞。他介绍了湛江校友的组成,他表示,湛江校友会将秉承母校校训和海大精神,开拓进取,尽心尽责,为母校和湛江的发展添砖加瓦。 获评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校友李文波在致辞中说,校友们在母校度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湛江校友以母校为平台,加强联系,密切往来。 珠海校友分会副会长苏跃朋等校友代表到会祝贺,并与湛江校友分享了分会建设和活动经验。 校友们纷纷表达了对母校的无限眷恋和深切感恩之情,并表示将继续关心母校的发展和繁荣,以实际行动为母校添彩。 通讯员:马爱东合影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