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清风拂 林云清风拂
∞正8隙混元气,一中一线一炁生。
关注数: 45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027 关注贴吧数: 26
太极锤卢象升金翅大鹏转世 卢象升是明末罕见的文武全才,文能入明前十,其传奇人生与超凡武艺在历史记载中尤为突出:日常练习使用140斤重刀(比清代武举标准刀重20斤),本命武器为太极锤。1演武场十招击败"千金历史"级对手,2战场表现:马上三回合劈断敌酋兵器,战马被射倒后仍能徒步持刀杀敌,农民军闻风丧胆称其"卢阎王",3特殊技能:50步外三箭连中靶心,剑术可斩花蕊,骑射功夫冠绝当世。创建"天雄军"借鉴戚继光鸳鸯阵,九战九捷活捉农民军首领高迎祥3。崇祯年间被评价"一人可当关外十万兵",连吴三桂都甘拜下风1。更可贵的是,其治军严明,亲自制定"三界六训"使宣府军成明末劲旅,卢象升作为明末军事改革家,其骑兵操典的制定与运用体现了独特的军事思想: 一、骑兵操典的核心内容选兵标准:采用"亲缘纽带"选兵法,通过同乡、门生等关系组建部队,确保士兵间高度默契,1训练体系:强调"三必"原则(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要求士兵在实战中保持高强度作战状态,2战术规范:以"闪电战"为核心,规定骑兵营必须实现"来无影去无踪"的突袭效果,特别注重夜战训练,二,、操典实施效果郧阳之战中,5000骑兵逆袭40万农民军,创下1:80的惊人战损比1昌平防御战中,其夜袭战术虽因监军阻挠未完全实施,但已展现战术威慑力,2天雄军通过操典训练,成为明末唯一能正面抗衡后金八旗的机动部队。三、历史影响该操典后被改编为《天雄军制》,其"连坐制"和"斩首行动"理念影响清初骑兵建设3。现代军事学者认为,其"特种作战"思想比西方同类战术早出现200余年。卢战死沙场时39,和他偶像一样,可能也是金翅大鹏鸟转世。皇太极开天眼知晓了这一点,尽全力围杀。。。
守中是呼唤无极觉醒 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有人提起,多数言穷,不如守中。因而多数人认为,守中是本能,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不用多解读。但是“守中”二字,看似浅显,实则玄妙,虽然简单,却藏着道家修行的精髓。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守中”的重要性,可见其地位之高。那么,“守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中和无极密不可分,可以说,“守中是返回无极状态”,它触及了道家修炼的核心目标。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守中与无极的内在联系:一、“守中”的本质:回归生命本源身体之“中”:丹田为先天能量枢纽道家认为脐下三寸丹田是人体“生机之源”,如同宇宙未分化前的混沌状态。守丹田即意守生命原初能量,通过气沉丹田、心神内敛,使散乱精气重聚成“黄芽”(先天一气),逐步逆转后天耗散,回归先天无分别的纯净状态34。《周易参同契》所言“黄芽白雪”,即守中时丹田真气(黄芽)与元神(白雪)交融的过程,模拟天地未分时的无极之境。意识之“中”:消解二元对立“守中”要求超越思维评判,如《道德经》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语意识是后天分别心的产物,而“中”是念头未起前的寂静心地。通过不分别、不执着的觉知,破除善恶/美丑等二元概念,回归“无善无恶的至善本心”(道心)56。二、“无极状态”的特征:混沌未分的本源宇宙论视角:未发之“中”即无极无极是“阴阳未判,动静未分”的原始状态。《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此“中”并非空间位置,而是创生万物的根本能量。守中所致的“致中和”,即让身心回归此未发之机,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生生之道47。修炼目标:后天返先天常人因欲望分别堕入“五行生克”的轮回,而守中是通过“取坎填离”(调和心肾之气),将后天精气转化为先天一气,最终炼成“纯阳之体”,脱离生灭法则。如吕洞宾所述:“守中久之自然丹成”,实质是重返无极的“不生不化”之境34。三、实践中的“守中”法门太极拳:动态守中以固本一手攻防时另一手必护中线(百会至会阴的垂直线),表面是护脊柱与重心,深层是通过动作交替导引气机下沉丹田,使肢体运动始终围绕“中轴”展开,模拟天体环绕虚无核心运转的宇宙法则17。心性修养:守“环中”,应无穷,庄子提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中”即心灵虚静的空性本质。不执著现象界是非曲直,如导演观戏般接纳一切表象,方能游心于“无何有之乡”(无极之境)67。结语:守中即归根复命的修行守中所致的“返回无极”,本质是剥离后天染著,重现本自具足的清净道体。无论从丹田凝气、意识归寂,还是行为中正,皆指向同一终极实相:在纷繁万象中守住那个如如不动的“零点”,即是回归创生万物的宇宙母体——无极。此过程如《道德经》所言:“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一念行者曾喻:“风箱拉出的风是言语妄念,守中即回归风未形成前的静默。”此刻呼吸间,尝试轻阖双目,感受丹田微暖——那正是你体内的“无极”在呼唤觉醒。
太极拳的真正传承 平日里,我们有时会看到古代的武将跃马破阵,横扫千军易辟,万军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这些猛将的神勇无敌,让我们震惊不已,但还有令大家惊掉下巴的事情。现代风靡全球的太极拳,正是由于这些猛将而传承下来。公认的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明末清初)是武将出身,精通马战,武艺娴熟,优善使锤,(锤技传承于唐宋时期猛将)。其创拳理论明确记载“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源自战场实用性总结)。战场器械(尤其是重兵器)在马背上使用的杠杆原理、整体发力、借势化力、螺旋缠绞, 是重要技术源泉。锤法与内家拳的劲力关联:整体力(整劲): 挥动大锤需全身协调发力(脚、腿、腰、脊、臂贯通),这是太极拳“周身一家”、“劲起于脚”的核心要求。螺旋劲(缠丝劲): 战场上挥锤破甲需结合旋转以增加穿透力和化解反震,这与太极拳贯穿始终的螺旋缠绕劲路(划圆圈)高度一致。松沉劲与穿透力: 锤法强调“重兵器轻用”,放松挥动借惯性发力;太极讲“用意不用力”,松沉状态下爆发穿透性内力(如掩手肱锤)。化打合一: 战场上格挡(化解)与反击(打击)需瞬间完成,这正是太极拳“粘连黏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核心战术思想来源。“骑马”经验的转化:马背上作战重心必须稳固,加上轮大锤极大的离心力。必须借助马背转动胯来发力(非如此划不动沉重的大锤。)绝大多数练习者,因没骑马,没法体会和学会转胯。习练数十载,也没法入门。下肢(腿、胯)是核心发力与稳定的根基——演变为太极拳对下盘功夫(桩功、步法)和腰胯枢纽作用的极致重视。马背颠簸,加上轮大锤极大的离心力。要求身体高度协调、随遇平衡——演变为太极拳动态平衡、听劲化劲的能力。由此可知,太极拳原来是骑马使锤技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