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莲若叶🍁 hellielzz
夢を描くことができるのなら、それでいいと思う
关注数: 130 粉丝数: 345 发帖数: 52,861 关注贴吧数: 294
真长懒看 关于生命、死亡、意识和时间 日语吧能看完不超三个 据说人类的自我意识觉醒源于对死的认知。 正因为有无法回避的终焉,所以我们才会去思考。生命是由两条线衡量的,长度和深度,之间存在某种反比例关系。一昧漫长的生命,想必也会淡薄掉对生命的热情,而短暂的生命也未必不绚烂。 我第一次意识的死这一概念,是幼儿园的时代。终日沉迷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想要了解死后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是如何的感受。当然,我的疑问是不可能有答案的,这并非取决于年幼的不成熟,而是去凭借空想去理解未知本来就是徒劳。 所以我放弃了,并非是放弃了追问本身,而是知道这个问题超出自己目前的范围,没必要为解决不了的疑问烦恼。但是种子已然种下,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去再次萌发。 不知生,何知死?要想理解死,必须去理解生命。我们何时有曾经真正了解过自己呢?我们何时又曾真正了解过世界呢?我们不过是被囚禁在名为常识的日常中的囚徒。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可是在我们的认知中又何曾去试图理解过。潜意识里仍然信奉着时间不变的真理。物理学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我们的思维却根不上理论的脚步,远远被留在了后面。 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哲学千年来的追问。我们来用客官理性的眼光试着回答下吧。我,一个碳水化合物的聚集体,上万亿个细胞的聚合而成。每个细胞都是独立的,结构及其简单,完全看不出其中有任何智能的存在,更多的是简简单单的应激性。但是将他们聚集到一起却构成我们这样一个极具智能的生命。 科学表明,构成我们自身的物质和三年前的物质有99%都已然不同。既然物质基础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我们为什么还宣称,“我”这一个代名词的存续呢?为什么不能说自己和三年已然是不同人物。细细分析,所谓人类,即便物质基础发生改变,我们至少记忆是延续的,结构是类似的,而且在物理上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去宣称“我”在概念是延续的。 但是如果“我”仅仅是身体的结构,记忆的共享,信息的一种形式的话。那么拷贝也就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说,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旅行方式,记录下构成你身体的全部信息,发送到遥远的星系,然后重新构建出新的身体,瞬间在毁灭掉原来的身体。这是时候就会产生疑问了,在这个旅行过程中原来的自己好像被杀掉了,虽然对于其他人而言并非如此,但对于那个倒霉的旅行者而言仿佛是制造了一个一摸一样的替代品替代了自己。构成自我的信息虽然没有改变,但是物质基础变了,虽然防止不管,过个几年,也会发生,但像这样突然的激变还是会给人带来迷惑。“我”这个存在是否改变了呢?也许有人会问,物质基础变了,当然改变了,那么就来看下面的例子吧。 一艘船,比如就叫尼克号吧。当然,尼克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陈旧,当然需要修补,终于有一天,尼克号上所有的零件都被替换掉了。我们仍旧称这艘船为尼克号,即便与当初的尼克号已经完全不同,但是因为他们是延续的。但是如果说当初被替换下的零件并没有被抛弃,而是重新拼接在一起了,又一次组合成了一艘船。究竟这两艘船,哪艘船有资格称之为尼克号呢。一艘,是和当初的原件一摸一样的,一艘是作为尼克号一直延续之今的。 在换一个例子吧,如果将你身上的细胞用微型仪器取下一个,当然你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取掉一个,替换一个一样的,终于所有的细胞都被取下来了,然后将这些细胞聚集到一起,按照原来的结构组合起来,这时候就有了两个你,到底哪个你才是真正的你呢?这个问题就难以回答了。 你看,不管,你怎么定义自我,自我都是可能存在被复制的,也就是说自己本身就不是唯一的。这个显然与我们的经验不符,会造成思维的混乱。其实,解决这个混乱的方式很简单。舍弃掉去定义唯一的自我。对于其他的观察者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复制体和本体一摸一样,面对问题会采取同样的行动,那复制体就是本体了。复制体和本体,对于其他人而言,是没有区别的。就像尼克号的问题一样,根本不存在那艘才是尼克号这一问题,只存在这里有两艘极为相似的船而已,为了区分他们的话,只要重新起一个名字就行了。所谓的悖论,只是源于我们认为的定义,如果取消去定义一个概念,那么世界就是内恰的,不存在任何矛盾。 但是我们又会产生疑问,那现在正在思考的这个意识体又是谁呢。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由自身的意识去决定的,而这是很难去想象他可以被复制的。过去,人们为了定义这个唯一性,通常用灵魂说去解决。唯一的灵魂,决定了唯一的自我。可实际上,如果抛开宗教的宣传,很难去相信人类是被特别选中的。既然灵魂不是人类的专属物,万物有灵,那么万物有灵和万物无灵也就差不多了。灵魂理论本身也是可以去抛弃掉。事实即便抛弃这一部分,也不会对我们解释世界产生什么明显的难题。 到这里,我想要说的就是,人类的行为真的是由自身的意识决定的吗?也许其工作原理和你想象并不一样。从微观上来看,人是由各种化学物质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正是这些化学物质的反应过程。从一个角度讲,不是我们的意识决定了行为,而是行为生成了意识。现有了行为,才会去通知你的意识,让你认为是你要去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宇宙的一切行为都决定于科学定律,我们的要预测人类的行为,虽然可以去通过了解他的思想去预读。但同时也可以,完全忽视他作为人的实体,去计算他身体内每个粒子的运动轨迹,将这些粒子的活动完全求和后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了。所以说人的行为并非取决意识,而是意识反应行为。比如把人比作计算机,你在上面输入1+1=?,我们可以预测计算机会回答2。这当然是一般计算机都会这样计算的。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预读人类行为的部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人手指压倒按键,按键产生电流变化,计算机内一系列电压传输,最后在显示器上会闪出2形状的一系列光斑来推断计算机的行为。高度可预测的模式,并不意味着它能违反底层的基本过程,人的意识不过是容易预测的高度有序体,本身不会脱离实体,也不会有额外的含义。 时间是衡量生命的尺度。离开时间的概念,生死也就变得模糊。其实死亡也不代表一个生命的完全泯灭,换句话说就是时间不是一直总从过去流向未来的,未来和过去是并行存在的。我们是如何分辨过去和未来的呢?显然是因为我们记忆的永远是过去,而不是未来。可实际上时间也只是宇宙的一个物理属性,一个维度,不存在单向性。之所以我们记忆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的工作原理就是沿着热力学箭头也是熵值增加的方向测量时间。宇宙中衡量时间的有三个箭头,心理箭头,热力学箭头,宇宙膨胀的箭头。无论是时间在前进还是后退,在数学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物理学的定律均可成立。如果把我们自身比作一本书,或是一个电影的胶卷。我们的人生就是阅读这本书,或放映胶卷。当我们读到开头,其实结局早就写好了,只不过故事恰好写的让我们认为是剧中的人物去推动的。同理,就算我们看完了这本书,既是一个生命的结束,也并不代表这个生命的湮灭。只不过时间观测者的时间进行到了这个生命不存在的时间里去了。书本身并没有遭受到毁灭,如果可以还可以前次百次的重放。我们活在我们的时间中,而且也会永远活在这份时间中。 花费一段时间敲击这段文字,探讨下生命,死亡,意识与时间。能读完的估计不超过三个人吧,毕竟只不过是些凌乱的词句,但也算是整理下自己的思想吧。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