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蜜蜂 宋蜜蜂
我是河南南阳邓州人,业余爱好蜜蜂,定地养蜂,加入百度贴吧希望能广交蜂友多长见识,把蜜蜂养好,有共同爱好的蜂友我们多聊聊,让我们共同进步,为甜蜜的事业而奋斗。
关注数: 375 粉丝数: 1,783 发帖数: 15,282 关注贴吧数: 36
意蜂吧新年贺词 亲爱的意蜂吧友们: 伴随着阳历新年钟声的敲响,历史的车轮驶入了2018年元旦!元旦的来临伴随着假日,带给我们难得的放松,带来亲人的团聚,也带去我们送给亲朋好友的真挚祝福,令人沉醉、令人回味。 回首2017年,我们确实有太多的不容易,有太多的难忘,在各位吧友的热情努力下,各位吧务的无私奉献下,我们意蜂吧的会员人数增长到10565人(发帖前),迈入了名副其实的万人大吧门槛,帖子总数达到435943贴,精品帖子485个,贴吧的人气、氛围、关注度、内容和用户留存度都在养蜂类贴吧中名列头筹。我们意蜂吧涌现出一些无私奉献、特殊贡献的优秀吧友,为此我们专门在意蜂吧发专帖置顶获荣誉奖的吧友。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意蜂吧是个很专业很和谐的养蜂话题类贴吧。面对成绩,我们也要理性,也有不足,当然极个别不和谐偏离主流的事件发生,带给我们遗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送走了不平凡的2017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总结过去一年中,各位养蜂朋友们都有哪些得与失,做好2018年的养蜂计划,规划出你甜蜜事业的宏伟蓝图(同时倡议有意愿的吧友可以在贴吧发出你的养蜂总结帖子,这不但能够促进自身的进步,也可以给别的吧友借鉴和学习)。目前我们意蜂吧已经达到“卓有成效”阶段,希望在各位吧友和吧务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吧达到“自成一派”的最高段位。展望2018,机遇与挑战并存。工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就必须在工作中摒弃不出十五就是年的思维,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上来。空谈误事、实干兴邦。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以理性的思考,敏捷的行动,开始新年的工作。戊戌狗年已经来到,我们更要发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脚踏实地,以更大的热情向前冲。相信我们是最好的,我们是最棒的,我们一定能成功,更上一层楼! 吧主:宋蜜蜂 衡水蜂业 2018年1月1日
中蜂飞逃(飞迁)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蜜源制约的 2001年夏,我地种植芝麻特别多。正值芝麻花盛开时节,我的一个邻居发现河边桃树林里一棵弯腰桃树干上有近两升(大约)中蜂,要我帮他收回。收捕时发现5个巢脾,竟然有2个封盖子,看来这群中蜂在这里已经定居10天以上。 2002年秋,我远在山里的一位蜂友处,正是柳孟头花大流蜜时刻,一天上午他回家,发现自己门框下挂着一群中蜂,他用一个废旧小木箱收回,放在屋檐下饲养。。。。。。 我一位亲戚家住北山一个小山顶。他看别人喂蜂有一定的收获,也想喂些中蜂。我告诉他,他那里不行,收不来蜂,即是别处中蜂放在他家处也会飞迁的。因为他住在山顶上,四周低,蜂不便重载飞回,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蜜源,没有蜂生存的基本条件。他不信,他借别人盛过的圆桶形蜂箱,一连4年未收到一个蜂。第5年春上,山下有一朋友借去蜂桶,不到半月就收来一群中蜂。随后我给他一群5框中蜂,为了预防飞迁(飞逃),我特意在巢门口安装防逃栅,结果不到一个月,竟然发生6次飞迁(飞逃)事故,但因为有隔王栅而未飞迁成。 。。。。。。 上述几则实例说明,只要有蜜源,即是没有蜂箱(此处只要没有多余的蜂群),蜂也会飞迁来的。没有蜜源是收不来中蜂的,即是有蜂,不人为管理,也会飞迁的。故,中蜂飞迁的重要因素是受蜜源制约的。因此,饲养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富养蜂。
水火不形容的姐妹--(蜜蜂故事二十二) 现在,让我们回到旧蜂箱去,看看那留在老家里的一半蜜蜂究竟怎样建立新生活。当老蜂王和大约一半的蜜蜂离开老家以后,旧蜂箱里又会恢复正常的活动。对于这支留守部队来说,暂时失去了蜂王。它们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一个个王台上,严密地保护其一个个王台,期待着新女王的问世。王台里的幼虫在工蜂封盖以后,就逐渐从王台的“天花板”上爬了下来,然后在王台里弯着身子吐丝做茧。蜂王幼虫做的茧有点别出心裁。这种茧并不象工蜂和雄蜂那样包围整个身体,而只做靠王台口的半个茧。我在以后将要提到这半茧的作用。差不多在所有的蜜蜂书中都提到蜂王幼虫结的“半茧”。我们剖开王台,也能看到这种半茧(图六十二)。可是,我们电影镜头的要求却是要使观众看到正在吐丝结半茧的活画面。可想而知,这个镜头的难度是很大的:—、王台里的半茧非常薄,用刀切开王台的蜡质房壁时,很容易把半茧切去,二,蜂王幼虫非常娇嫩,在灯光下只经几分钟就烫死了,2,幼虫吐丝要转圈,当幼虫的头在左、右、背和下面吐丝时,都不能拍,只有幼虫的头正对镜头方向吐丝时,才能拍。这三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前功尽弃——只好再解剖一个王台,可见这个镜头的损耗非常大。我们前后培养了几十个王台,供拍摄消耗之用。我就在工作台旁用又尖又薄的小刀解剖王台。王台里的半茧太少,画面不理想就丢掉;王台里的半茧太厚,遮掉幼虫的身体也丢掉;王台里的半茧被割破也丢掉;好不容易解剖了一个完整的半茧,幼虫的头不对着镜头,也不能拍,只能等着。当它一边吐丝一边转过头来时,往往已被灯光烫得呜呼哀哉了……。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道。我们花了一个多星期,最后终了拍到了一个半茧十分完整、幼虫的头正对准镜头吐丝做半茧的镜头。这种情景就是许多科技人员也没有看到过。
蜜蜂的个体和群体--(蜜蜂故事十八) 我在前面写了将近半本书,实际上只讲了蜜蜂王国的概貌和工蜂的生长史。我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工蜂的小长史并不是蜜蜂的繁殖史。换句话说,我在前面所讲的只相当于讲了铁树叶子的生长史,而并不是铁树的生长繁殖史。许多人一定感到奇怪:青蛙产卵孵化成小蝌蚪、蝴蝶产卵孵化成小青虫、蚕蛾产卵孵化成蚕宝宝都叫繁殖,为什么独有“蜂王产卵”孵化出一个个小生命不是蜜蜂的繁殖呢? 从常理来说,青蛙产卵、蝴蝶产卵、蚕蛾产卵……都是繁殖。因为这个“产卵”意味着第二代生命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 “产卵就是繁殖”是对的。但是,对于过着群体生活的蜜蜂来说,这个常理恰恰不适用。工蜂并不能担负起繁殖下一代的任务。对于“蜜蜂王国”来说,任何—个“个体”——蜂王、工蜂或雄蜂只是“群体”——蜂群的一个细胞。它们都不能独立生活。它们必须以结合成一个“群体”的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中。蜂群的繁殖根本不能用蜜蜂个体的增减来衡量,就象人身上的细胞增加并不代表繁殖一样。 我在这里说一句听来也许刻薄的话:对于一群蜂来说,损失几只工蜂造成的形响,绝对不会比从一个人身上拔去一根汗毛来得严重。一只工蜂看上去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在蜂群里只相当于—棵铁树的叶子里的叶绿素或须根中的细胞o这些“细胞”只有置身于群体之中才有活力,才能发挥其作用。但铁树生根长叶并不意味着产生了第二代的生命。我们必须从蜂群——“群体”的概念来理解蜜蜂王国中发生的一切。为此,我得预先说明,我在后面讲的蜜蜂的繁殖规律,必然要同我们理解的“常理”唱反调。 我刚开始,对“群体”的概念也不习惯。其实,养蜂人对这个概念就很清楚。在一群蜂里,每天都有几十只、几百只的幼蜂问世;同样,也有几十只、几百只工蜂老死;在春天,可能在一天中有上千只幼蜂出房;遇到敌害,也可能一下子死去上千只工蜂。然而,这一切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蜂群的面貌——它还是“一群蜂”。养蜂人就经常以“群”来计算自己的财富的。蜂群从初春的两三框蜂,发展到七八框、十几框蜂,只相当子一课铁树长高、长大。如果“到此为止”,那蜂群发展得再强,到冬天群势也要变弱的。长此下去,当蜂工老死时,再强的蜂群也会因“后继无人”而全军覆没。 原来,蜜蜂并不是以我们通常理解的“个体繁殖”的方式,而是以“群体繁殖”的方式来进行繁殖的。 我在“蜂群的体温”一书中曾经堤到过,一般说,一群蜂经过漫长的冬日,蜂王停止了产卵,而且逐渐死去了许多老工蜂,初春的蜂群“群势”往往比较小。当外界气温回暖、万物竞生、百花争艳的时候,工蜂在新鲜花蜜和花粉的刺激下,生理上进入旺盛时朗。这种生理上的亢进,促使它们积极地用蜂王浆喂蜂王。蜂王腹部又越来越大,产卵量不断提高。这个时期,蜂巢里的子圈越来越大,需要青年工蜂喂蜂王浆的小幼虫也越来越多。而隔年的老工蜂会渐渐死去。蜂群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青年工蜂增长数量跟不上蜂王产卵的速度。青年工蜂分泌的蜂王浆总是供不应求,形成了“宝宝多而保姆少”的局面。从外表看,蜂群可以在二个月左右很快发展到七八框、十几框。这个时期,是“群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养蜂人称为“春季迅速发展时期”。通俗的比喻,这是群体的“长身体时期”。 在春末夏初,当蜂群发展到高峰时期就不同了。蜂群的子圈范围虽然很大,但几乎都被卵、幼虫和大批封盖蛹房所占据——一粒卵占据一个房孔后,必须占用二十天(工蜂发育的历期),才能让位给后面的卵。出于蜂王在寻找空房孔时,增加了困难,产卵速度就受到限制。其结果必然是新孵化的小幼虫越来越少。相对来讲,蜂王在高峰时期产的卵,却大批变成新工蜂,不断出房。这种形势急转直下,又形成了另一种“保姆多而宝宝少”的局面。大批青年工蜂都能分泌蜂王浆,而待哺的小幼虫却很少。这些“过剩”的奶妈分泌的蜂王浆无处“推销”,只能积蓄在自身体内。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工蜂闲着无事可做。它们只能爬在框梁和巢脾下,互相钩连成串。从外表看,蜂群不再继续猛增。通俗点比喻,这是群体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蜂群中“过剩”的青年工蜂的生理因素起了有趣的变化。这些工蜂吸收了自身分泌的蜂王浆,就会刺激这些工蜂本身发育不健全的卵巢有不同程度显示雌性的“变态”。我们将会看到:这些生理上起了雌性交态的“过剩”青年工蜂,始终是推进蜂群进入繁殖时期的积极因素。 “群体繁殖”并不是新概念。千万年来,蜜蜂一直是沿着这个独一无二的方式和程序繁衍着它们的后代的。而且,每一个养蜂人都懂得,蜂群的群数是怎样变多的。当然,话要说回来,要说情楚这个概念和复杂的过程,的确不太容易。据我所知,我国还没有一本书把“群体繁殖”通俗系统地介绍过。而且,不少书恰恰都把“蜂王产卵”作为蜜蜂的繁殖来进行介绍的。我是怎样下决心把“群体繁殖”的内容搬上银幕,而且把它作为《蜜蜂王国》影片中的主要内容来介绍的呢?想当初,本书的前身并不是现在的规模,只是作为拍电影的副产品而撰写的“拍摄散记”。我当时曾对《中国养蜂》杂志的编辑老陈淡了我的设想。我愿意每隔一期为他们提供一篇有新内容、有新见解、又有趣味性的“拍摄散记”。当时我们这样谈妥了,我就连续准备了七八篇稿子,反正我不能失信用。我在八O午《中国养蜂》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两篇稿子以后,听说他们不要我的稿子了。什么原因呢?据说.我的文章只是拍摄趣闻,“没有科学价值”,因此不再登了。对此,我至今感到迷惑。有什么办法呢?《中国养蜂》是“刹车”了,可我一下了“刹”不了车!而且越写越多,渐渐“钻”了进去,竟然“越俎代庖”,对蜜蜂的“群体繁殖”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回想起来, “副产品”也并不副,这个“副产品”反过来又做了创作影片的理论指导。我要是没有两年多的养蜂实践和在写这本书时同技术指导老谢、编剧周天进行了比较细的探讨,我是没有胆量把“群体繁殖”这组复杂的内容报上银幕的。 “群体繁殖”最直截了当的解释,就是“一群蜂分裂为二群蜂或三群蜂”——养蜂人称为“分蜂”。我们知道,一群蜂只有一只蜂王,它们究竟怎样分家呢?请听明天的故事。
工蜂的职能--(蜜蜂故事十七) 很久以来,人们对蜜蜂王国的组成始终感到极大的兴趣。人们惊叹,成千上万的蜜蜂生活在一起,是那样的组织严密、步调一致。蜂巢里的一切工作,总是安排得那样合情合理、有条不紊。人们不禁要问;蜜蜂社会的分工到底是谁指挥的呢? 是蜂玉吗?我在前面介绍到蜂王时已提到过,蜂群的蜂王虽然叫“王”.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产卵。它对发生在王国里的一切是从来不闻不问的。那末,是不是有什么“将蜂”或“相蜂”来行使宰相的职权呢?或者,是否有几只年老的、经验丰富的工蜂形成一个“集体领导”来行使这种职权呢?现在的回答是否定的——蜂群里并没有这种“天之骄子”。而且和我们的期望截然相反,在蜂群里竟没有一只工蜂具有的起码的组织能力。工蜂不但没有起码的组织能力,它们连起码的思维能力都没有。我们从一个十框群中提走任何五框蜂,甚至八框蜂,只要留下蜂王,留下的蜜蜂没有一只会“感到”伙伴失踪了。王国里的一切活动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我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群蜂的蜂箱搬离原巢位置三十公尺左右。我在“固执的记忆”一节中已介绍过,蜜蜂有近乎固执的认识自己蜂巢位置的能力。因此,这从搬到新位置的蜂箱就成了一个“半导体”——凡是出巢采集的老工蜂、以前在原巢位里已进行了几次“认巢飞行”的新工蜂,飞出巢门以后,都凭它们的记忆飞回到了原巢位置。经过许多用折,它们都分别“投顺”到就近的蜂群中去了。在当天的幼蜂“认巢试飞”的时候, “人口外流”的景象就更惨——在原巢位置已进行过“认巢试飞”的、日龄在四五天以上的幼蜂也飞走了。这样一来,在新梁巢位置便形成了一个包括蜂王在内的、全部由刚出房三四天以内的幼蜂组成的“小妹妹王国”——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没有出过门的小妹妹。巢门口连守卫蜂也没有了。 这个“小妹妹王国”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情景确实是令人担忧的:从第二天开始,巢门口就变得冷冷清清起来;四五天过去了,巢门口还是冷冷清清;七八天以后,那一度“门庭冷落”的巢门才开始有了生气---开始有工蜂飞进飞出了,而且形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十二天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工蜂采进花蜜和花粉来了;半个月以后,我们就再也看不处这群蜂和其他蜂群有什么两样。这就是说,这些小妹妹已担当起了振兴王国的全部重任,而且做得一点也不比它们的姐姐差。 由此可见,蜜蜂王国里的分工并没有谁指挥。工蜂的本领也没有谁传授。工蜂的工作和分工完全出于生存的本能。这种本能大致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 第一位的因素是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工蜂的内在生理因素。例如,一只刚出房的幼蜂的某些腺体——分泌蜂王浆的咽喉腺、分泌蜂蜡的蜡腺还没有发育完全,几丁质外壳和翅膀还不坚硬。由此,它门只熊在巢内做一些简单的清扫工作。三四天以后,它们既能接受外勤工蜂采回来的花蜜,参加酿蜜工作。又能从蜜房和花粉房取得食物去喂饲比较大的幼虫,参加哺育工作。八九天以后的青年工蜂分泌蜂王浆的咽喉腺已经发育完全。它们就有资格用自身分泌的蜂王浆献给蜂王,或喂饲较小的幼虫。所以,人们也把蜂王浆称为“蜂乳”,就是取“青年工蜂的奶汁”的意思。十二天以后的工蜂腹部分泌蜂蜡的蜡腺也发达起来。它也就有资格参加王国的建筑队,成为一只泌蜡蜂。十三四天以上的工蜂几丁质外壳、翅膀和蛰针已很坚硬,飞翔能力较强。它们既可以成为一只守卫蜂,也可以直接飞出巢去,成为一只外勤采集蜂。总之,只有当这只工蜂内在生理因素发育到某一阶段时,它才有资格从事某—项工作。 但是,上面所举的日期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因为工蜂的生理发育还会受客观环境和需要的制约而有所改变。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位的因素——外因。一般来说,一只出房二十天以后的工蜂的咽喉腺就逐渐萎缩了,一个月以后就不能分泌蜂工浆了。但是也有例外,在外界蜜粉源断缺时,就是青年工蜂也会提早断浆,甚至完全不能泌浆。而在秋末培育出来的大批工蜂虽然经过三四个月的冬季,在春天蜂群培育新工蜂时,它们照样能分泌出蜂王浆去喂饲蜂王和小幼虫。由此看来,越冬蜂球好象一个“贮能器”。它能将工蜂的青春期“贮存”起来。在工蜂泌蜡造脾方而,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般来说,工蜂出房十二天到二十天蜡腺最发达。但是,在外界蜜源断缺时,青年工蜂也会停止泌蜡。这时,我们检查蜂群中许多工蜂的腹部,都找不到那种半透明的、鱼鳞状的蜡鳞。在外界蜜源充足而蜂群急需扩大蜂巢时,我们在巢脾上部和两角的工蜂中任意抓十几只工蜂,用一把小刀就很容易在它们的蜡板下挑出蜡鳞来。同样,越冬以后的工蜂似乎是延长了它们的青春期。经过三四个月的冬季,在初春有大量蜜粉源时,它们仍能分泌出新蜡,建造新巢脾。八O年十一月.我们留在我厂花园里越冬的9号群在八一年三月初蜂王开始产卵时,只剩下了一满框蜂。到三月十七日,我竟发现在隔群板上已造起了一块鹅蛋大的、洁白的新巢脾,而且蜂王已在达块新巢脾上产满了卵。 在外界蜜源稀少时,许多十二天以上的青年工蜂仍旧留在蜂巢里担任酿蜜或喂饲蜂王和幼虫的工作;在外界大流蜜时,许多青年工蜂又被提早动员出巢,参加采集工作;在敌害少时,一群蜂只有几只工蜂在巢门口守卫;在敌害多时,往往有几十只工蜂在巢门口警戒;当敌害入侵蜂巢时,就有几百只,甚至上千只工蜂参加保卫蜂巢的战斗。这一切变化,都要视蜂群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在前面所讲的小妹妹我国里,头几天巢门口一直冷冷清清,主要是这些幼蜂太幼小了。它们不可能去从事它们还无法胜任的工作,如守卫和出巢采集等。但是,当它们在生理上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蜂群的需要便上升为主要因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本来可以在巢内从事内勤工作的小妹妹就提前出巢,担负起采集花蜜和花粉的重任来。 对于一只工蜂来说,它降生在蜂巢中心子圈范闹围内的房孔里,并在这个房孔里度过了它的前半生——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当它成为一只成蜂破盖出房后, 首先在子圈范围内从事清扫工作。当它成为一只哺育蜂后,就在子圈、花粉房和蜜房之间比较大的范围内活动。当它参加酿蜜、扇风和造脾工作时,就经常活动在巢脾上部、两角或框梁等温度比较低的地方。大约十三四天以后,它就到巢门口担任守卫或直接出巢,成为一只外勤工蜂。当它成为一只采集工蜂时,它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蜂巢里度过的。青壮年工蜂在不参加采集的时候,还能参加蜂巢里的许多工作,如造脾、酿蜜、泌浆、成扇风、哺育等。 我们如果把蜂群比喻为一棵铁树的话,蜂王就是这棵铁树顶端的“生长点”。这棵铁树依靠它的无数须根——采集工蜂,从广宽的土壤(虫媒植物的花)里吸取养料——花蜜和花粉。这些养料被叶绿素——内勤工蜂加以转化、改造,变成了这棵树的营养汁——蜂蜜、蜂粮和蜂王浆。这些营养汁又被输送给这棵铁树的生长点和新芽——蜂工和幼虫,从而使这棵铁树变得枝壮叶茂。这棵树也年年为人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蜂蜜、花粉和蜂王浆等。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比喻。因为植物的叶绿素和须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两种物质,而蜂群里的内勤蜂和外勤蜂是没有根本区别的。工蜂们很象铁树的叶子。当它产生于铁树顶端的生长点时,是细小而脆嫩的。当这叶子离开中心而展出它的翅膀时,就可以争阳光、争养料,为这棵树辛勤操劳。当这叶子对树的生长作出最后的贡献时,它已成为这棵树的老叶子。它的地位已让位于新的枝叶,逐渐枯萎而脱落了. 工蜂的一生也象—束从蜂巢中心发出的光芒。它从蜂巢中心发光,然后离开中心、离开蜂巢、射向大自然,最后在大自然中暗灭。工蜂的一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下一页